錢穆的高等教育思想及辦學實踐
發(fā)布時間:2019-08-10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摘 要:本文根據(jù)《文化與教育》及《新亞遺鐸》兩本文集,梳理錢穆的高等教育思想及辦學實踐。其一,闡發(fā)先生“求學與做人,貴能齊頭并進,更貴能融通合一”的高等教育思想及獨立學院制與導師制的辦學實踐;其二,闡發(fā)先生“你須先求成為一通人,再求成為一專家”的高等教育思想及通識教育與專門選修相結合的辦學實踐;其三,闡發(fā)先生“我們的課業(yè)則須學術化”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同學學術講演會、文化講座等辦學實踐;其四,闡發(fā)先生“他應該對中國國家民族傳統(tǒng)精神傳統(tǒng)文化有所認識了解”的高等教育思想及注重中國文史教育的辦學實踐。
關鍵詞:錢穆 導師制 通識教育與專門選修 課業(yè)學術化 中國文史教育
1 “求學與做人,貴能齊頭并進,更貴能融通合一”
《新亞學規(guī)》第一則言“求學與做人,貴能齊頭并進,更貴能融通合一”,錢穆認為高等教育不單單是教人求知識,學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人把知識、技能與為人融通合一。 [1]1959年3月2日,錢穆有“知識、技能與理想人格之完成”的講演,講演中,他諄諄告誡,“每一個青年在學校,應知有四件重要法寶。首先第一件是知識,此一件法寶,一半得自教授之傳授,另一半須由自己去探討。第二件法寶是技能,此一件法寶,則全須賴自己練習。第三件法寶是自己的品格,這一法寶,更需要自己修養(yǎng),自己鍛煉,而且與第二法寶不同,因其不能與人以共見,只藏在自己內(nèi)心知之。第四件法寶是自己的人生理想。這一件法寶,更無憑據(jù),無把握,有待于出了學校以后之逐步努力、逐步完成!盵2]
為使學生能將“求學與做人”融通合一,錢穆積極提倡獨立學院制,實踐導師制度。獨立學院制是錢穆在抗戰(zhàn)時期所寫的《改革大學制度議》所設想并提倡的,導師制度是錢穆在新亞書院中所實踐的,要而言之,雖然名稱各異,但兩者的用意是相同的,都在于使“先生除卻督促學生在本課程之進修外,他還能使青年在理想上、精神上、人格上,有所感召,有所啟示,有所扶掖,有所獎成。這樣的一位先生,他不僅是經(jīng)師,更成為人師。”[3]
獨立學院制即使文哲學院、理工學院、農(nóng)學院、礦學院等單獨成院,使 “全校教授,最多亦不致超出二三十人之數(shù)……教授之于學生,縱不能一一全識,亦必認得其十分之六七。而學生之于教師,則大抵皆可全識,不致路途相遇,掉臂而過之! [4]只有這樣,師生才能以人格相感化,教師就能以他的精神、他的魅力影響學生,讓學生不僅獲得知識與技能,也獲得心靈的成長與精神的陶育。
在新亞書院,錢穆則積極實踐導師制度。新亞書院的《招生簡章節(jié)錄》中,錢穆寫到新亞書院將“采用導師制,使學者各自認定一位至兩位導師,在生活上密切聯(lián)系,在精神上互相契洽,即以導師之全人格及其生平學問之整個體系為學生做親切之指導。”[5]
值得一提的是,錢穆在新亞書院所施行的導師制度,乃是將中國傳統(tǒng)書院精神與西方導師制度充分融合的產(chǎn)物,其“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采西歐大學導師制度”,真可謂取兩者之長,去兩者之短,既篤守本國歷史,又發(fā)揚了時代精神。
2 “你須先求成為一通人,再求成為一專家”
錢穆對民國時期高等教育分科分系、支離破碎的狀況深感痛心,他認為唯有在大學提倡“通識教育與專門選修相結合”的課程體系,方能對學生個人以及國家社會有所裨益。
為此,錢穆在新亞學規(guī)第九則有“于博通的智識上,再就自己才性所近作專門之進修;你須先求為一通人,再求成為一專家”之言, [6]在《大學改革制度議》中,錢穆有“擴大課程”之建議。其言曰:“竊謂每一學院之課程,應以共同必修為原則,而以選課分修副之。”[7]
《改革大學制度議》中已頗設想及于“通識教育與專門選修”相結合。這就是上文已談及的“擴大課程”議。創(chuàng)辦新亞書院以后,錢穆乃將此種設想付諸實踐,孳孳為務,予青年以廣博之智識,開通之眼光,豁然之胸襟。在《新亞書院沿革旨趣與概況》中有“本院一切課程,主在先重通識,再求專長。為學者先立一通博之基礎,然后各就其才情之所近,指導以進而修習各種專門知識與專門技能之途徑與方法,務使學者真切認識自己之專門所長在整個學術、整個人生中之地位與意義,以藥近來大學教育嚴格分院分系分科,直線上進,各不相關,支離破碎之流弊。”之言 [8]
那么,具體觀之,通識教育與專門選修相結合是怎么實施的呢?筆者根據(jù)《新亞書院沿革旨趣與概況》總結如下。
新亞書院各系均有的通識課程為文選、英文、哲學概論、政治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中國通史七門,專門選修課如表1所示,各系各組不同,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俾使學生各就性情所近,以得學問之滋養(yǎng)與潤澤。
有“通”有“!保小安庇小凹s”,如此為學,既可不偏狹而無所通,又可不泛濫而無所歸,誠今日大學所應借鑒也。
3 “我們的課業(yè)則須學術化”
錢穆力主課業(yè)的學術化,在《新亞遺鐸》中其有言“同學們選一門課,應該使這一門課成為一個研究集團,選課的同學,即是此集團中一研究員,是來研究這一門課程,這一門學問的。”[9]錢穆認為,高等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聽課、應考的低水平層次,而應該使師生抱著“研究”的態(tài)度來上課。
課業(yè)學術化最好的表現(xiàn)便是閱讀寫作與開會研討。錢穆特別提到了“表現(xiàn)”的風氣,“表現(xiàn)”即指師生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發(fā)表出來,他想,“最好是每一系,每一課程,都能有讀書報告,或課外論文習作”,[10]他希望《新亞生活雙周刊》中能多一些學生的學術文章,學校及各系各會也設立自己的出版部與出版物,出版師生的研究成果,養(yǎng)成良好的學風,彰顯大學的真價值與真精神。除閱讀寫作外,錢穆還提倡學生自主組織研討會等探討學術問題。
錢穆的主張在現(xiàn)實中得到了落實。十四年間,新亞書院學術氛圍濃厚,師生皆以一腔真精神從事于研究,滿懷熱血致力于探討,或講演、或?qū)懽、或開會,讓中國學術之花盛放在殖民地氣息濃烈的香港。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