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知紐約》(七)] 紐約時間
發(fā)布時間:2020-02-17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編者按:在美國的外面看美國時,它就像一個萬花筒,色彩繽紛又讓人眼花繚亂。 中國前駐紐約大使銜總領事張宏喜的著作《相知紐約》,以自己的親歷,向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外交官視角中的中美關系和并不神秘的外交工作。
書中不僅有工作細節(jié),更有很多動人的平常人的情感,在紐約紛繁蕪雜的各種表象下,很多理性的脈絡依稀可見。該書內容與本刊曾經(jīng)連載,且被一路叫好的文章《美國白宮新聞發(fā)布廳里的故事》和《聯(lián)合國見聞――揭開安理會的神秘面紗》有異曲同工之妙。該書是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的《我當大使系列》叢書之一,F(xiàn)節(jié)選其中部分章節(jié),與讀者分享。
我同媒體的關系
負責同媒體聯(lián)系的是我們的新聞組,我經(jīng)常同他們商量如何做好新聞工作,他們出了很多好主意。我自己也特別注意這件事,同媒體保持良好關系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美國的新聞媒體很發(fā)達,影響很大,所以必須重視。要同他們搞好關系需要去掉我們在國內常有的那種不喜歡面對記者的思維和習慣。也不能因為有些報紙說我們不喜歡聽的話就疏遠他們。
當突破了原有的一些框框后,我發(fā)現(xiàn)我自己就樂于同媒體打交道了,對紐約的各種聲音和情況也就習慣和適應了。誰采訪我,我都接受;誰提問題,我都回答,即使敏感問題也不回避。觀點不同可以各自表達,但要保持必要的禮貌和尊重。當然,在涉及根本原則問題時也不能含糊,必要時要及時出來表明嚴正態(tài)度,以正視聽。由于我能以這樣的態(tài)度同媒體打交道,四年中同媒體相處很好,采訪我們館的記者基本上能準確報道我們的消息。
我在新州的臨時官邸請過記者。當我的新官邸落成后,又特意安排了一場記者招待會,盡量多請一些記者來,整個官邸都對他們開放,想怎么拍照就怎么拍照。離任時,盡管時間非常緊,我還是下決心搞了一場告別媒體的招待會,大家都非常高興,最后拍了一張“合家樂”。
我這里主要是指中文媒體。英文媒體我也想這樣做,但他們不大參加我們搞的活動,他們只來過幾次,可能是我的工作沒做到家的緣故吧。
文化交流大有可為
紐約也是個文化城市,大都會、林肯中心、百老匯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專業(yè)的和業(yè)余的文化團體很多。我曾參觀過在紐約舉行的表演藝術交易會,參展單位幾千家,熱鬧非凡,充分顯示了美國文化市場的繁榮。如果晚上到百老匯走一走,就會對紐約的文化氛圍有所體會,你會看到每天竟有那么多人看演出,有不少歌舞劇竟能連續(xù)演出七八年甚至十來年。如果買票看上幾場,就更能感到其魅力了。
我同文化界來往不少。我多次去大都會參加活動,他們多次搞中國文物展覽,同我國的文物部門有很多來往。遺憾的是,我卻未能專門仔細全面地參觀一下整個博物館,因為那必須用整天的工夫。他們有非常珍貴的,而且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我國的文物和字畫,我一直想看一看,卻未能如愿,這可能會成為我終生的遺憾。
紐約有不少人對我國的文化感興趣,有的甚至到了癡迷的程度。有一個PEABODY ESSEX博物館花了幾千萬美元從我國搬遷了一個叫“蔭余堂”的民居,成為當?shù)厝嗣袼鶒?在首次展出時舉行了隆重的儀式,特邀我去參加。
華僑華人中有不少文化界人士,像著名的王己千,在我離任前去世,我參加了他的追悼會。李安、殷承宗、譚盾等人都和我有來往。作家冰凌、《美國文摘》社長楊皓等都是我的好友。
我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文化部、廣電總局、文物局、中國殘聯(lián)等都同美方進行過交流,組織過“中國文化美國行”、民樂演出、大型展覽、文藝演出,等等。也有一些美國文藝團體到中國演出。當?shù)匚乃噲F體在林肯中心演出過《黃河大合唱》。有華人京劇團演出過整本《楊門女將》。我能在美國應邀觀看這些充滿愛國主義的演出,內心很激動。
但我覺得雙方的文化交流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在紐約搞的文化活動太少。在紐約每年的文化活動總量中,我們所占的份額簡直微不足道。我本人在紐約同文化界的交往也是不夠的。這一工作大有可為,應大力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力度。因為文化交流少有政治色彩,容易被人接受,對促進相互了解大有益處。文化大軍乃友誼之師、和平之神。過去有“文化侵略”之說,真正先進和強大的文化是不怕別的文化“侵略”的,他用文化“侵略”你,你也可用文化“侵略”他嘛,這是玩笑話,但總比相互扔導彈好吧。當然這其中有個爭奪文化市場的問題,但也只有在同別國的交流和參與中才能取得經(jīng)驗,以此獲得自己的份額和擴大自己的份額。
總領館的孩子們
我一定要說說我們總領館的孩子們。
記得1987年至1989年我在駐澳大利亞使館工作時,我們請了一位當?shù)嘏處熃涛覀冇⑽,在練習口語時,她要我們談談各自的孩子。我說我的二兒子已6歲了,她問現(xiàn)在在哪里。我說在北京。她大為吃驚,說這簡直不可想象,為什么把這么小的孩子丟下呢?那時我們可以帶夫人,所以老弓跟我隨任,但還不許外交人員出國帶孩子。這對我們是習以為常的事,那位外國女教師卻無法理解。
有一次,我收到一封國內來信,是我妹妹寫的,告訴我兩個孩子很好,要我們在國外放心工作。信中夾了一張照片,我一看不認識是誰。老弓卻對我說,這不是二兒子嘛!我再一看可不是嘛!原來他的頭發(fā)長得特長,簡直像個女孩子,弄得我一下子認不出來了。而我在家時都是我自己給他理發(fā),不會讓他的頭發(fā)長這么長的。我連自己的孩子都認不出來了,不能不讓我心里一陣酸楚。我不由得對那位女教師的話產(chǎn)生了共鳴,我們外交人員不是臨時工,要一輩子從事這一工作,別國的外交官都能帶孩子,什么時候我們中國的外交官也能把孩子帶在身邊呢?
后來到了坦桑尼亞,又是讓我感慨萬端,中國大使館兩側分別是印度尼西亞和伊朗的使館,人家的大使館里總是充滿了可愛的孩子們的歡笑,唯獨我們的大使館看不見孩子的身影。離開孩子,我們的生活該會失去多少樂趣?現(xiàn)在都是獨生子女,放到別人家里又花錢又不放心,別人也感到太操心。
近十幾年,我國的經(jīng)濟條件比過去好多了,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外交人員出國帶孩子的條件成熟了,我就在各種場合呼吁早一天解決這個問題。喜訊終于盼到了,經(jīng)國內有關部門的努力,開始在一些駐外使領館搞試點。但我們館竟不在第一批內,我對此很有意見。由于大家早就聽到了這個消息,有的同志已把孩子帶來了,這該怎么辦?最后我決定讓這些孩子留下來。這個問題早就該解決了,還要搞什么試點?就是需要搞試點,我們在紐約也完全符合條件。就這樣我做了一件違背上級規(guī)定的事,對外交人員來說這是不允許的,但我實在不忍心再讓孩子們離開父母,我寧愿自己頂著罪名挨批評也要這樣做。但國內沒有批評我,也沒有制止我們,實際上等于認可我的做法。這使我感到,現(xiàn)在的領導比過去開明多了,體諒大家,我和我的同事們都很感激。
我離開總領館時,一種戀戀不舍的感情油然而生,但我還不至于到流淚的程度。然而當我看到有孩子出來為我們夫婦送行時,我快要止不住流淚了,怕別人看見不好意思,所以趕快拉上老弓鉆進汽車,要司機提前開車去機場了。可能那些按時下樓來為我們送行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因此未能見上我們,我請他們原諒。
希望我們的孩子們快快長大,都能成為祖國的棟梁,也都能成為促進中美友好的中堅力量。
漏雨的新官邸
過了兩年多的艱難日子,嶄新的總領事官邸建成了,館員的公寓樓建成了,辦公樓的改建也快完成了,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大為改善。館員們陸續(xù)搬進了新居,我們夫婦和兒子也住進了新居。大家都很高興。
國家花這么多錢為我們建新居,特別是建高檔的官邸,不是讓我們來享受的,所以未搬進去之前,我就打算如何利用新官邸開展一輪外交活動,多交一些朋友。為此請各組列出了名單,排好隊,有計劃地在官邸安排一系列的活動。
我還想按中國的習慣為官邸各個廳起個名字,增加一些中國文化氣息。特別是樓頂上的那個中國式的空中園林,是我提出加上的,看過的人無不夸獎,若沒有個名字似乎太可惜。我為整個官邸起的名字叫“新晴閣”,打算就題在空中園林的某個地方。我起這個名字的用意是想表達我對中美關系的期望,希望今后雙方能更好地妥善處理矛盾、障礙乃至突發(fā)事件,使兩國關系能不斷雨過天晴。古詩里有“閑登小閣看新晴”,我是從這里取來的。古詩里還有一句“水清石瘦亦能奇”,我覺得也挺好,就想把會客的大廳起名“清水堂”,也可表明為官廉正之意。我想將臥室起名“瘦石齋”,以表明我這個人雖然如一個瘦小的石頭,但也能經(jīng)得起風雨。我想把餐廳起名“馨韻廳”,希望廚師做出的菜香能像交響樂的韻律那樣使客人陶醉。
可惜我的想法未能完全實現(xiàn)。我的社交計劃還未啟動,新官邸竟然兩次漏雨,而雨下得并不太大,不得不搭架子重修,原來的打算或被取消或被推遲。這是美國公司建的,我簡直無法相信在堂堂的美國,在大名鼎鼎的紐約,我們出的價錢不低了,竟然仍舊建出漏雨的樓房。我的興致沒有了,起的那些名字也擱置起來不想拿出了。是我對美國的期望值太高了,還是美國的公司不講信用,同樣有魚目混珠的?
謝天謝地,后來我總算利用官邸開展了不少社交活動,客人們也多有溢美之詞。人們都特別對我們改建好的辦公樓大為贊揚,說這才像個代表國家的樣子。有人說這是我任內的一個功勞,我趕忙說這不是我的功勞,我不能掠美,因為事情都是在我來之前定的,要感謝就感謝負責修建館舍的同志們,感謝工程技術人員,感謝國家。
(信息反饋請發(fā)至xiaotanzhen@126.com)
責編:譚震
相關熱詞搜索:紐約 相知 《相知紐約》(七) 紐約第七大道 美國紐約第七大道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