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科學的三大誤導 [科學的三大誤導]
發(fā)布時間:2020-02-18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文科學者對科學非常崇拜,而真正搞科學前沿的人,他們是知道科學有局限性的,他們也知道,我們平常對公眾構造出來的科學圖像,比方說科學是非常精密的,它是純粹客觀的,等等,那只是教科書構造出來的。那些在前沿做得比較深入的、成就比較高的科學家,他們完全知道自己在實驗室里是怎么回事,所以他們也知道絕對的精確也是不存在的;還有很多所謂的客觀的東西,其實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客觀。結果就會產生這樣的現象:我下面要講的某些觀點,反而在從事前沿研究的科學家那里是容易被接受的。
文人面對科學有時會有自卑心理,因為他們自己確實對數字之類的東西感到厭倦,看到公式也感到厭倦。當年霍金寫《時間簡史》,他的出版商對他說:“書中每放一個公式,你的書銷量就減半”――連E=mc2這樣的公式也不例外。但是在第二版的《時間簡史》里,霍金把這句話刪掉了,因為他的《時間簡史》實在太暢銷了,他現在往里面放公式,書的銷量也不會減半(盡管如此他還是推出了《時間簡史》的普及版)。但是對于其他的人來說,霍金出版商的話基本上是對的。
這是一方面的情形,另一方面,長期的教育也讓我們對科學非常崇拜,結果就會出現下面的情形――這是真實的事情,理工科的和文科的教授在學校的會議上吵起來的時候,那個理工科的教授盛氣凌人地說:你有什么了不起啊,你寫的論文我都能看懂,我的論文你能看懂嗎?文科教授一想是啊,他的論文里有那么多公式,我看不懂啊。理工科教授覺得,你那點文學歷史什么的我也能看懂。實際上,這種傲慢是沒有道理的,要是弄一段古文,文科教授也同樣能讓理工科教授看不懂。
所以,實際上學文的和學理工的本來都有一些讓對方看不懂的東西,那么為什么學理工的就可以這么傲慢,而學文科的就經常要自卑呢?這種自卑本來是沒有必要的。
但是,這種自卑確實是有原因的,我們從小受的教育里有三大誤導。這些誤導有的人不會直接地赤裸裸地說出來,但在思想深處確實是這么想的。筆者是學天體物理專業(yè)出身,很長時間里,這三大誤導在筆者身上都有,但是研究了一段科學史之后,就發(fā)現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第一個誤導:科學等于正確
很多人都會想當然地認為,科學當然等于正確啊。在我們平常的語境里,我們用來稱贊某一個東西的時候,我們經常說這個東西“很科學”,在這樣的語境中,科學當然被我們假定它就等于正確。
但是只要稍微思考一下,我們就知道科學不等于正確。
因為科學是在不斷發(fā)展進步的,進步的時候肯定就把前面的東西否定掉了,前面那些被否定掉了的東西,今天就被認為不正確。比如,我們以前認為地球在當中,太陽圍著地球轉,后來我們知道是地球繞著太陽轉,再往后我們又知道太陽也不是宇宙的中心,我們還知道地球繞日運行也不是圓周運動而是一個橢圓,再后來我們又知道橢圓也不是精確的橢圓,它還有很多攝動,如此等等。由于科學還在發(fā)展,所以你也不能保證今天的科學結論就是對客觀世界的終極描述,任何一個有理性的人都知道這不是終級描述。以后科學還要再發(fā)展,未來的結論中我們今天的認識又不對了,或者退化為一個特例――比如牛頓力學退化為相對論效應非常小的情況下的特例等等。舊的結論總是被新的結論取代,那么那些被取代的東西,它們是不是還算科學呢?
當初筆者提出“科學不等于正確”的時候,遭到了很多人的反駁,其中一種反駁的路徑是,要求把被今天的科學結論取代了的部分從科學中拿出去,所以說托勒密的天文學現在就不是科學,因為它不正確。但是如果遵循這種路徑,那么哥白尼也不正確,也不是科學;牛頓也不正確,也不是科學。為了保證自己邏輯自恰,一旦你宣稱托勒密不是科學,你就必然宣稱哥白尼、牛頓、開普勒、伽利略等等都不是科學――只要有一點今天認為不正確的東西,它就不是科學。那么科學還剩得下什么?就剩下愛因斯坦勉強站在那里,但是誰知道呢,說不定哪天又有一個新發(fā)現,愛因斯坦又不正確了,那么他又被從科學殿堂里踢出去了。
要是這樣的話,科學就將不再擁有它自身的歷史,科學就只存在于當下這一瞬,此前一秒鐘的都不是科學,這樣的話就整個否定了科學自身的歷史。所以這個路徑是走不通的。
我們當然要承認以前的東西是科學,我們判斷一個東西是不是科學,主要不是看它的結論正確與否,而是看它所采用的方法,和它在當時所能得到的驗證。用一個通俗的比方,就好比是做作業(yè):老師布置了10道作業(yè),你做錯了3道,做對了7道,你把作業(yè)交上去,老師得承認你完成了作業(yè),老師不能說你只完成了70%的作業(yè),還有3道題目不是作業(yè)。做錯了的題目還是作業(yè),被我們放棄了的理論和結論仍然是科學,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它們的科學資格不能被剝奪。
那么下面這個說法就也能夠成立:“正確對于科學既不充分也非必要”。這個說法是北大的劉華杰教授想出來的,就是說有一些不正確的東西它是科學,還有一些肯定正確的東西它不是科學。這很容易舉例,比方說今天晚上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這樣的話就是肯定正確的,但沒有人會承認這是科學,所以很多正確的廢話都不是科學。
哥白尼學說勝利的例子
我們還要看一下哥白尼學說勝利的例子。這個例子說明:某一種理論被我們接受,并不一定是因為它正確。
我們以前被灌輸進來的一個圖像是這樣的:科學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一旦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被我們掌握,我們就能描述這個世界,我們甚至還能夠改造它。認為科學的勝利就是因為它正確,它向我們展現一個又一個正確的事例,最后我們就接受它。
但是實際上我們考察科學史的例子就能看到,在很多情況下,科學不是因為它正確才勝利的。這個哥白尼的事例是許多科學哲學家都分析過的――當年庫恩等人都在哥白尼身上花了很大工夫,拉卡托斯也是這樣,因為這個例子很豐富,從中可以看出很多東西來。
哥白尼提出他的日心學說,為什么很長時間歐洲的科學家都不接受呢?這是因為他的學說有一個致命弱點――人們觀測不出恒星的周年視差。而從日心學說的邏輯上說,恒星周年視差一定是存在的,哥白尼的辯解是它太小,我們觀測不到。這個辯解是正確的,因為在那個時代還沒有望遠鏡,觀測儀器確實觀測不到。后來直到1838年,貝塞爾才第一次觀測到了一顆恒星(天鵝座61)的周年視差。因為那時候望遠鏡都已經造得很大了,才終于觀測到了。
按照我們以前關于正確的圖像,顯然哥白尼學說要到1838年才能夠被學者們接受,因為在此之前他的理論有一個致命的檢驗始終不能證實,我們就沒有理由相信這個學說。然而事實上哥白尼學說很早就勝利了,比如開普勒、伽利略都很早就接受了哥白尼學說。為什么他們會接受它呢?在當這個學說還沒有呈現出我們今天意義上的所謂“正確”的結果來時,為什么它已經勝利了呢?
現在庫恩等人考證,這是因為新柏拉圖主義。哥白尼也好,開普勒也好,這些人都信奉哲學上的新柏拉圖主義――在這種哲學學說里,太陽被認為是宇宙中至高無上的東西。因此他們出于這種哲學思潮的影響,不等哥白尼被證實為正確,就已經接受它了。
這個例子確實可以說明,科學和正確的關系遠遠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一些東西也并不是因為它正確才被接受的。這個事實可以直接過渡到后來SSK理論中的社會建構學說,實際上伽利略等人接受哥白尼學說就是在進行社會建構――用他們的影響、他們的權威來替這個學說作擔保:雖然還沒有驗證它,但我向你們擔保它肯定正確。
第二個誤導:科學技術能夠解決一切問題
很多唯科學主義者辯解說,我什么時候說科學技術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课覐膩頉]這樣說過啊。但他其實是相信的,我們當中的很多人也相信這一點。我們最多退一步說,只要給我們足夠長的時間,科學技術就能解決一切問題。我們承認今天還有一些科學沒有解決的問題,但是它明天可以解決;如果明天它沒有解決,那么后天它可以解決;后天它還不能解決,也不要緊,它將來一定可以解決。這是一種信念,因為科學已經給我們帶來了那么多的物質上的成就,以至于我們相信它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只要有足夠的時間。
這個說法也可以換一種表述,說科學可以解釋一切事情:只要給我足夠長的時間,我就可以解釋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這和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實際上是一樣的。
歸根到底,這只是一個唯科學主義的信念。這個信念本來是不可能得到驗證的,實際也從來沒有被驗證過。但是更嚴重的問題是,這個信念是有害的。
因為這個信念直接引導到某些荒謬的結論,比方說已經被我們拋棄了的計劃經濟,就是這個信念的直接產物。計劃經濟說,我們可以知道這個社會的全部需求,我們還能知道我們這個社會的全部供給,我們科學計算了需求和供給的關系,我們就能讓這個社會的財富充分涌流,它既不浪費也不過剩也不短缺――以前搞計劃經濟的人的理論基礎就是這樣的。結果當然大家都知道了,計劃經濟給我們帶來的是貧困,是落后。今天我們中國經濟這么發(fā)展,不是計劃經濟的結果,是拋棄了計劃經濟的結果。
闡述唯科學主義和計劃經濟關系的著作,最好的就是哈耶克的《科學的反革命――理性濫用之研究》。半個多世紀前,那時理性濫用還遠沒有今天這么嚴重,但那時他就有先見之明,而且對于唯科學主義會怎樣導致計劃經濟,再進而導致政治上的專制集權等等,他已經都根據前蘇聯的材料非常準確地預言了。
第三個誤導:科學是至高無上的知識體系
這第三個誤導我相信很多人也是同意的!翱茖W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知識體系”,筆者以前也是這樣想的。因為這和科學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的信念是類似的――它基本上是建立在一個歸納推理上:因為科學已經取得了很多很多的成就,所以我們根據歸納相信它可以取得更多的成就,以至于無窮多的成就。
科學哲學早已證明,歸納推理是一個在邏輯上無法得到證明的推理,盡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得不使用它,但是我們知道它并不能提供一個完備的證明。因此,科學即使是解決了很多很多的問題,在現有的階段得分非常高,這并不能保證它永遠如此。況且這個得分的高低,涉及到評分的標準,其他的學說,其他的知識體系的價值怎么評價,都是可以討論的問題,并不是由誰宣布一個標準,大家就都要照著做。
那么,為什么相信科學是至高無上的知識體系呢?
除了類似于科學能解決一切問題這樣的歸納推理之外,它還有一個道德上的問題。
因為我們以前還描繪了另外一個圖景,我們把科學家描繪成道德高尚的人。他們只知道為人類奉獻,他們自己都是生活清貧,克己奉公,他們身上集中著很多的美德。但是現在大家都知道,科學家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利益訴求。
為了維護上述圖像,又有人宣稱:科學共同體即使有問題,公眾也沒有資格質疑,因為你們不懂,你們不專業(yè),而我們是既專業(yè)又道德高尚的,所以即使我們犯了錯誤,我們自己可以糾正,用不著你們來插手,也用不著你們來插嘴――這樣的一種想法以前是很流行的,它也屬于那種沒有直接說出來過,但是被許多人默認的。
公眾是否有權質疑科學?
當科學沒有拿納稅人的錢來供養(yǎng),純粹是科學家個人業(yè)余愛好的時候,可以拒絕人們的質疑,那時科學家沒有義務來回答這種質疑。比如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的時候,純粹是他的業(yè)余活動。按今天的標準,他甚至就像一個“民科”,他只不過是個小職員,業(yè)余有興趣,他那時沒有拿過任何納稅人的錢。等后來他到普林斯頓,被美國供養(yǎng)的時候,那他就拿了納稅人的錢了。但先前他純粹是個人愛好,一個純粹個人的行為,當然可以拒絕別人的質疑,也沒有義務去回答――當然你有興趣回答也很好,但是你可以不回答。但是,現在科學都是拿納稅人的錢供養(yǎng)的,所以科學共同體有義務回答公眾的質疑。
科學帶來的問題,只能靠科學解決嗎?
“科學帶來的問題,只能靠科學來解決”,這也是我們很常見的一句話。當那些環(huán)保人士指出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帶來了環(huán)境的破壞,或者帶來了很多其他的問題――比如互聯網帶來了心靈的疏離,電腦游戲帶來了年輕人的病態(tài)等等。但是科學主義的解釋是:就算我承認這些東西是我?guī)淼,這也只能讓我進一步發(fā)展來解決,你也甭想通過指出這些問題來向我潑什么臟水。
“好的歸科學,壞的歸魔鬼”,這個表達是北京師范大學的田松博士想出來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就是這樣做的。因為我們已經把科學想象成一個至高無上的知識體系,所以每當看到科學帶來的成就,或者我們看到某一個事情有好的結果,或者說它到現在為止呈現為好的結果的時候,如果它自己宣稱它是因為科學而得到的,那么我們立刻把它記在科學的功勞簿上,說這是科學本身帶來的福祉;而如果有哪件事情上科學技術帶來了不好的結果(比如最近三聚氰胺帶來的毒奶粉),我們立即把它分離出去,說這是某些壞人濫用了它的結果,科學技術本身是沒有害處的。
所以“好的歸科學,壞的歸魔鬼”這種思路,確保了科學技術本身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受到質疑。
在這個基礎上,當科學技術帶來了問題,它就可以說:只有進一步讓我發(fā)展才能解決。這聽起來似乎也很合理,而且我們在很多情況下也不得不如此,我們被迫接受這種局面。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個論證是有問題的。
比如,我們在電視上天天都能看到廣告,什么減肥、補腦、美容等等,所有這些廣告,都要強調它是“科學”的,實際上公眾通常不會參與對這些廣告產品的科學性驗證,事實上你也不可能去參與。實際它們只是利用了公眾對科學的迷信和崇拜,目的是完成資本的增殖。又如,關于各種各樣的疾病的定義,很多都受到跨國大藥品公司的影響,它們通過媒體把某種東西說成病,使得大家買更多的藥品,這些實際上都是在利用科學來斂財。
科學技術現在已走向了產業(yè)化,它實際上也已變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
這個利益共同體可以利用大家對科學技術的迷信,為它自己謀利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要上大工程的時候。你在媒體上聽見的,都是贊成的言論。政府的決策者想聽聽各方面意見時,即使讓環(huán)保人士也發(fā)表了意見,但是最后他會覺得工程技術共同體的言論權重大,因為“專業(yè)”啊。
實際上這就像西方學者所追問的:科學有沒有無限的犯錯權?這個共同體做了決策,得了大單,過了幾年,結果根本沒有他們最初承諾的那么好,這時這個共同體會承擔責任嗎?不會,因為科學技術帶來的問題只能靠進一步發(fā)展科學來解決,它站在一個穩(wěn)賺不賠的立場上,它總是有道理的,它可以無限犯錯誤。如果我們都長期接受這種邏輯的話,后果可能不堪設想。
客觀的科學與客觀的歷史
我們以前都相信有一個客觀的科學,因為有一個客觀的外部世界嘛,這個世界的規(guī)律被科學揭示出來,規(guī)律早就存在,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在外面存在著,只是被我們發(fā)現了而已,所以它本身的客觀性是完全不能質疑的。
但是這幾十年流行的SSK――科學知識社會學,就是要強調這些知識有很多都是社會建構的。“社會建構”用我們中國人最直白的話說,就是“少數人在小房間里商量出來的”,它不是真的那么客觀的東西,那個純粹客觀的東西有沒有是可以存疑的,即使我們承認它有,我們是不是能知道它也是有問題的。我們只能在經驗的程度上,在經驗的意義上,說我們可以知道這個東西。
歷史的客觀性與此類似,而且更容易理解。任何一個歷史的事件,我們今天靠什么來知道呢?無非是靠留下來的文獻,或地下發(fā)掘的文物,或某些當事人留下的訪談――所謂的口述歷史,這些東西沒有一個是完備的,很多事情實際上都是由后人建構的。
古代中國人在這個問題上倒是比較寬容,我們古人并不強調歷史的真實性,我們強調的是用歷史來教化后人,所以適度的建構是完全允許的。
實際上,說客觀的科學,它在某種程度上和客觀的歷史是類似的,它們都只是一個信念。這個信念是沒辦法驗證的。我們可以保留這樣一個信念,但是我們要知道它只是一個信念而已。
我們應有的態(tài)度
如今,在世界范圍內人文學科都受到了很強的排擠。
實際上文和理之間,這兩者要交融,要多元和寬容,誰也不是至高至善的,大家有平等的地位。
那么這個多元和寬容,意味著什么呢?
寬容可以是這樣:即使我自己相信科學,我也可以寬容別人對科學的不相信?茖W到目前為止仍然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所以我們肯定在很多事情上用科學來解決,但是那些科學不能解決的問題,我們還是要求諸別的東西。
所謂寬容,是說你自己可以有自己的立場,但是你不把這個立場強加于人;寬容就是要寬容和自己信念沖突的東西。這和你堅持自己的立場,和你自己恪守某些道德原則,并不是必然沖突的。
2007年有一個《關于科學理念的宣言》,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院部主席團”聯名在報紙上公開發(fā)表的。這個歷史文獻的重要性,很可能還沒有被充分估計和闡述,所以值得在這里特別提出。
這個文獻里特別提到:“避免把科學知識凌駕于其他知識之上”――這個提法是國內以前從來沒有過的。因為我們以前都認為科學是最好的、至高無上的知識體系,所以它理應凌駕在別的知識體系之上。但是現在《宣言》明確地否定了這一點。
另外,《宣言》強調,要從社會倫理和法律層面規(guī)范科學行為,這就離開了我們以前把科學想象為一個至善至美事物的圖像。我們以前認為科學是絕對美好的,一個絕對美好的東西,根本不需要什么東西去規(guī)范它,它也不存在被濫用的問題。絕對美好的東西只會帶來越來越多美好的后果。所有存在著濫用問題的、需要規(guī)范的東西,肯定不是至善至美的東西。所以這種提法意味著對科學的全新認識。
《宣言》中甚至包含著這樣的細節(jié):要求科學家評估自己的研究對社會是不是有害,如果有害的話,要向有關部門通報,并且要主動停止自己的研究,這就等于承認科學研究是有禁區(qū)的。這也是以前從未得到公開認同的。
這個《關于科學理念的宣言》,是院士們集體通過的,所以它完全可以代表中國科學界的高層。這個文件表明:中國科學界高層對國際上的先進理念是大膽接受的。
(摘自2月26日《文匯報》)
相關熱詞搜索:三大 誤導 科學 科學的三大誤導 科學的三大誤導 百家號 科學研究的三大方法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