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炒作及其負面影響】 正面新聞負面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0-02-23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摘要】本文通過“鳳姐事件”,分析“新聞炒作”在當前的媒介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下的現(xiàn)狀。情感類節(jié)目既要實現(xiàn)差異化、滿足受眾的需求,又不陷入低俗、虛假的困境,達到溝通各方感情共鳴的目的,關鍵在于“度”的把握。所以,很多電視情感類節(jié)目雖有好評如潮和高收視率的成功,但也充斥著非議和質疑。本文通過對該事件的反思,試圖探討媒介之間的關系,以及社會流行文化、社會倫理等方面問題。
【關鍵詞】流行文化 炒作 議程設置 新聞倫理
2009年底,一則征婚帖在網絡迅速躥紅,并由此捧紅了一個平凡的人物。而這個平凡的人物進一步引發(fā)了新的網絡流行語和爭議。這則《我想找個北大清華男結婚》的帖子中,列出了發(fā)帖者嚴格的7條征婚條件:北大清華碩士、經濟學專業(yè)、有國際視野、身高1.76米至1.83米、無生育歷史、東部沿海戶籍、年齡25至28歲。此帖一出,網絡上嘩然一片。
2010年初,江蘇衛(wèi)視情感類訪談節(jié)目《人間》請來了發(fā)帖者羅玉鳳,證實了網絡發(fā)帖實非惡搞。正是這期節(jié)目視頻,成為了網絡流傳的素材,使“信鳳姐,得自信”等諷刺性語言流行于網絡。
讓我們將視線轉向“鳳姐事件”的背后,分析由流行文化所產生的炒作效應。
一、誰對誰進行議程設置?
在這個由征婚引發(fā)的事件中,鳳姐“被發(fā)帖”了。羅玉鳳在接受《北京晚報》的采訪時說,“網絡上的帖子是由收到我傳單的人發(fā)上去的,不是我本人發(fā)的”。而電視媒體和報紙媒體的介入,讓原本平凡的羅玉鳳變成了一個“傳奇”。
2009年底,《我想找個北大清華男結婚》這個帖子開始在網絡中流傳。如果沒有那段采訪談話視頻的流傳,相信這則帖子只會成為網友批判的對象,在論壇“火”上一段時間,自然消退,而不會成為惡搞的對象、眾說紛紜的焦點。畢竟在網絡環(huán)境下,任何不具備知名度的人、狂妄的言論等,只是一種具有短暫生命力的流行元素,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在流行舞臺中謝幕、湮沒在新的流行文化中。
為什么傳統(tǒng)媒體反而抓住了這種轉瞬即逝的流行元素并放大呈現(xiàn)在受眾面前?
先是電視媒介,在《人間》的這期《我想嫁個白馬王子》節(jié)目中,羅玉鳳的臺前幕后、事前事后都展示在觀眾面前。羅玉鳳用一種連她自己都稱為“較為狂妄”的姿態(tài),大談愛情理想。不僅僅節(jié)目主持人被鳳姐在節(jié)目中的話驚呆了,網友們更是將其話語稱為“雷言?語”,F(xiàn)實和理想的巨大差異,和羅玉鳳的出位言論、舉動被社會輿論視為“異類”。
但就是這個“異類”為媒介設置了議程,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熱門話題。
其后,報紙媒體向深度進一步挖掘。在節(jié)目播出之后,《重慶晚報》記者緊追不放,深入鳳姐的出生地,追尋她的過去,挖出她的生活。從該報的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親友們對于羅玉鳳的征婚言行,大家認為“判若兩人”,“不能理解,更不能接受”。在電視節(jié)目中,其母親更是表現(xiàn)為身心備受折磨,甚至不愿直面鏡頭。而有媒體在轉發(fā)《重慶晚報》的報道時,把標題做成了“你媽求你別折騰”,處處向網絡流行語靠攏。
一時間鳳姐備受關注。《人間》欄目請來的心理專家,包括節(jié)目互動、網絡留言等方式中人們都認為,羅玉鳳的心理存在著偏差。如果說羅玉鳳是一個“病人”,那么對待一個“病人”采取這樣的態(tài)度,是不是說明整個社會對這個事件的反應也是病態(tài)的?此類報道如果常見,必然會誤導受眾。
傳統(tǒng)媒體向網絡上找新聞線索的利弊也是要權衡的,這取決于新聞線索所具有的新聞價值,因為網絡媒體和傳統(tǒng)媒介有不同的特質。以公信力為立足點的傳統(tǒng)媒體,如果一味向流行元素靠攏,長此以往,很難得到受眾的信任。議程設置理論所認為的媒介為受眾設置議程的程序或被顛覆,“鳳姐事件”是受眾為媒介設置議程,媒介之間相互進行議程設置。
二、是進化,還是倒退?
電視情感類節(jié)目的出現(xiàn),一定程度上與社會處于轉型期相關。情感匱乏、道德缺失、倫理沖突……社會轉型期出現(xiàn)了越來越尖銳的問題,卻沒有很好的途徑能夠得到解決。電視情感類節(jié)目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必然擔負起宣泄情感、解決矛盾、交流溝通的重任。
在相關部門發(fā)出整改的通知后,一些情感類節(jié)目進行了調整。相對于過去的用煽情和隱私來賺取眼淚,從而獲取收視率,現(xiàn)在的情感類節(jié)目凸顯出了當事人之間的矛盾,用人物間的矛盾來吸引眼球。在鳳姐視頻廣為流傳之后,有網友指出,這是一場有預謀的商業(yè)策劃。策劃者故意讓一些媒體抓住這個機會,將媒體的視線集中在此,連篇累牘地給予報道。但說到底還是收視率、發(fā)行量在起作用。
情感類節(jié)目在進行采訪的時候,有些情景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得到及時的拍攝,往往采用情景再現(xiàn)形式。盡管情景再現(xiàn)是善意地想要讓觀眾知道人物的臺前幕后、事件的前因后果,但這種做法把觀眾的思維指向了一個錯誤的方向:有些信息并不是真實的卻被認為是真實的;并且這種形式不可能完全展現(xiàn)當事人在當時當地的心理活動,容易在細節(jié)上產生偏差,這種有偏差的信息會使受眾以先入為主的觀點來看待當事人。甚至是這類事情看多了反而讓受眾陷入麻木的情感狀態(tài)中。
越是隱私的,越是吸引人的。但是越是隱私的東西被披露,越使得當事人受到傷害。本來當事人是尋求幫助的,反而被誘導爆出隱私,作為噱頭來吸引受眾。
將鳳姐困頓的老家,不富裕的生活、求學的坎坷,過往幾段愛情的無疾而終暴露在受眾面前,是為了展示鳳姐提出當前的征婚條件有多么的不自知嗎?是為了說明鳳姐的“丟人現(xiàn)眼給家人帶來了多大的困擾嗎?媒體采取這樣的態(tài)度,顯然違背了新聞規(guī)律。
一些欄目請來的嘉賓自以為被賦予了很大的權力,隨意判斷當事人的做法,不恰當地把自己放在很高的地位,用向下的眼光來評價當事人。
或許很多人在鳳姐面前會有優(yōu)越感,由這種優(yōu)越感引發(fā)了對鳳姐的批判。而這種優(yōu)越感的產生與媒體報道的指引不無關系。媒體本應該是以公益性的形象,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而不是以一個道德家的身份來批評人。
網絡紅人的背后,如果真的是炒作、商業(yè)操控,那么媒介的跟風炒作滿足這種低俗的需要,違背新聞報道的宗旨。原本受眾可以自主地選擇各種傳播媒介,自主地決定贊成或反對。但在不完全真實的信息面前,受眾觀點的匯聚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新聞報道灌輸了虛假的信息,并促使人們認同這個信息,進而操縱他們的觀點,那么社會輿論就會呈現(xiàn)一邊倒的狀態(tài)。
三、是鳳姐病了,還是社會病了?
就如鳳姐自己所說:“我只想營銷自己不想炒作。”傳播的廣泛性、可感性是成為網絡紅人的條件。鳳姐能夠出名,是她很好地利用了網絡媒介這個平臺。如果說她具有強烈社會條件反差的征婚條件只是她出名的手段,只能說她的營銷手段很成功,不足以說明她是個病態(tài)的人。
“網民”這個群體,由于技術特征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出更容易走向極端,更容易被煽動的特質。而媒介為了滿足受眾的窺探欲,不惜將當事人從底挖出,事無巨細,煽動網民情緒,這是社會的病態(tài)。
與當年的“芙蓉姐姐”不同,鳳姐引發(fā)了更多的爭論。芙蓉姐姐純粹是為了出名的需要,盡管她自戀并狂妄著,大多數網民在爭議之后也認同了她的這種需要,任其自然發(fā)展。而今,在愈加寬容的媒介環(huán)境下,網民們反而不再諒解鳳姐的需要,持一種批判的看客心態(tài)。一定程度上說,網絡上的“敢言”對于社會發(fā)展是有利無害的,能夠抨擊社會上的丑惡現(xiàn)象,引起警醒。但是,網絡功能的發(fā)揮一旦超過了應有的“度”,就會引起肆無忌憚的謾罵,不負責任的評論,愈加冷漠的看客心理。
電視情感類節(jié)目中的當事人自報家丑,甚至在矛盾激化的當口“互掐”。而電視節(jié)目通過這些激烈的矛盾來吸引觀眾,長此以往,只會成為社會負面的集中反映,是失去媒介社會責任感的表現(xiàn)。傳統(tǒng)的審美情趣轉變?yōu)樽冃蔚摹皩彸蟆迸杂^。從話語權角度說,由于傳播的廣泛性,媒介的聲音總是有放大效果的,而這種放大效果一旦被低俗、不嚴肅所左右,就會對社會輿論產生不好的影響。
如果把情感類節(jié)目的采訪過程看做一個敘事過程,其懸念迭出的敘事模式往往承載著觀眾的心理訴求。傳統(tǒng)的“家丑不可外揚”的思想已站不住腳,有當事人主動到電視臺去宣揚各自的“丑態(tài)”,任人褒貶,這是社會心態(tài)的正常還是病態(tài)?盡管電視情感類節(jié)目的出現(xiàn)是出于幫助當事人的目的,卻陷入了幫倒忙、沒能解決問題的困境。本來平淡無奇的故事,在報道的過程中,往往制造出讓受眾目光聚焦的噱頭。
去掉炒作,去掉媒介的跟風效應,回歸正常的媒介倫理,鳳姐一類人物只不過是一個巧妙借助現(xiàn)代傳媒工具的、過于理想化的平凡人物。
當前,媒體應該用理性的心態(tài),不盲目跟風,準確定位,不要用滿足受眾窺探欲的心態(tài)來做新聞報道。把社會輿論往好的方向指引,是媒介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①《北京晚報》,2010年02月10日
②《重慶晚報》,2010年02月9日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08級研究生)
責編:葉水茂
相關熱詞搜索:負面影響 炒作 新聞 新聞炒作及其負面影響 新聞傳播的負面影響 負面新聞作文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