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一條曲折而堅定的道路_馬克思中國化最新成果

發(fā)布時間:2020-03-23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20世紀是一個風云多變的世紀,在這個世紀,中華民族書寫了救亡圖存、獨立自強的壯麗詩篇。而不管是對整個世界還是中華民族來說,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發(fā)展都塑造了歷史的走向與獨特面貌,可以說,中國人民的命運是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命運緊密相連的。
  
  震蕩與選擇
  
   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引發(fā)了一個多世紀的“西學東漸”過程,馬克思主義也隨著這股潮流進入了中國。
  目前所知最早在中國提到馬克思的是西方傳教士,而中國知識分子中最早提到馬克思的是梁啟超。隨后,資產階級革命派也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介紹。在這個時期,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西方學說被介紹到中國,對中國社會沒有特殊意義。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以俄國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為轉折點。辛亥革命后,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發(fā)起了一場以科學和民主為核心的革新運動,一時間各種西方思潮蜂擁而入,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令中國人民對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充滿了懷疑與不滿,五四運動爆發(fā),促使新文化運動由思想啟蒙轉向政治行動。共產國際的直接指導極大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李大釗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奠基者。1919年5月,他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和唯物史觀。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領袖,他轉向馬克思主義后發(fā)表了一系列文章,對思想界影響重大。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每前進一步、每深入一次都會面臨與其他思潮的激烈交鋒。早在1919年,胡適就以《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向馬克思主義者發(fā)難。“問題與主義”之爭直面中國道路問題――革命還是改良。在爭論中,李達、陳獨秀、李大釗等人逐漸確立了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道路,澄清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正是在這些正面交鋒中,中國馬克思主義者不僅加深了對理論本身的學習,而且也提高了把馬克思主義運用到中國社會的能力,不斷擴大了理論的深度與傳播的廣度。
  從1920年起,馬克思主義逐漸進入到革命實踐,理論傳播與實踐擴展相得益彰。1920年8月,上海成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馬克思主義被確立為中國革命的理論武器,開啟了“中國化”的漫長道路。1924年,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國共合作統一戰(zhàn)線正式形成。
  從19世紀末的零星介紹,到成為中國革命的理論武器,馬克思主義在激烈震蕩的中國成為先進分子的選擇,不是某些人的主觀意愿所決定的,而是中國在世界歷史上所處的地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狀況,中國人民追求解放的決心,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趨勢,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品質促使中國革命者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存亡與運用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wèi)發(fā)動反革命政變,國共合作破裂,中國共產黨的工作被迫轉入地下,無產階級斗爭策略問題關系到中國共產黨的生死存亡和中國革命的前途。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參照背景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運動,可以借鑒的成功經驗是蘇聯模式,都無法直接作用于中國的革命實踐,因此,馬克思主義必須成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在革命斗爭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命運一方面體現為教條主義、保守主義導致的左傾危險,另一方面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這是一條交織著錯誤與失敗的艱難道路,但最終我們獲得了勝利。
  上世紀3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經典著作大量翻譯出版,大大提高了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水平。雖然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逐漸走向深入,并進一步滲透到文學、史學、經濟學和中國哲學等領域,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運用卻困難重重,三次左傾錯誤的危險差點葬送了中國革命的未來。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共確立了武裝斗爭的方針,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共中央提出“不斷革命論”的主張,要求在大城市發(fā)動武裝暴動,使黨的力量遭到嚴重損失;1930年前后,主持中央工作的李立山作出最后決戰(zhàn)的決定,導致各地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1931-1935年期間,以王明為代表的第三次左傾路線使紅軍力量遭到毀滅性打擊,被迫進行長征。這三次左傾錯誤直接受到共產國際的影響,但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現實認識不清,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不高,尤其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但這三次錯誤也促使中國共產黨人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革命道路,那些不屈不撓的革命者,通過孜孜不倦的努力書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篇章。
  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帶領部隊轉向井岡山地區(qū),并建立革命根據地。期間,毛澤東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論證了實行農村武裝割據,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合理性與必然性,進一步形成了黨的建設、土地革命、軍隊建設、政權建設等一系列革命的方針政策。中國共產黨在革命低潮中自覺選擇農村武裝割據的道路,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初步成果。
  在反對敵人的圍剿及同黨內的左傾思想作斗爭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積累了豐富的斗爭經驗,對中國革命的認識不斷加深,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能力不斷提高。1936年12月,毛澤東寫就《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一文,揭示了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規(guī)律,系統論述了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問題,對中國革命戰(zhàn)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既是一個反對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的過程,也是一個確立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過程,其重要成果標志是1937年毛澤東《實踐論》和《矛盾論》思想的形成。
  
  改造與教訓
  
  新中國建立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首要任務是肅清非馬克思主義思想在文化領域的影響,鞏固馬克思主義的統治地位,由此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針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運動。除此之外,中國共產黨還對思想文化領域進行整治。毛澤東首先發(fā)動了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之后還開展了對俞平伯《紅樓夢》研究中唯心主義傾向的批判等。這一系列斗爭,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各個領域的主導地位。但是,這些批判模式用政治手段干預學術爭鳴,違背了學術自由的原則,對學科發(fā)展上的破壞性一直延續(xù)到現在。
  在社會主義建設之初,中國共產黨制定了切合實際的過渡時期總路線,但隨著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提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的重大成績,激發(fā)了毛澤東的冒進傾向,他的指導思想逐漸偏離實際,經濟建設最終朝著“左”的方向發(fā)展,導致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在總結這個時期建設經驗的基礎上,1956年4月,毛澤東發(fā)表了《論十大關系》講話,辯證地分析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十對關系,提出要在蘇聯之外獨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1957年,毛澤東發(fā)表《關于正確 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講話,把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上升到新的理論高度。而1956年9月召開的中共八大在實事求是分析中國新形勢和新矛盾的基礎上,制定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和總方針,但未得到落實。
  急于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公社化運動與大躍進一樣,違背了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嚴重破壞了生產力,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導致“五風”盛行。面對這種局面,毛澤東開始主持對“左”傾指導思想的反思和糾正,但是這種糾正并沒有深入到思想路線上,以致1959年的廬山會議從“糾左”變成了“反右”。經濟建設中短暫的調整,沒有從根本上制止左傾思潮在黨內的發(fā)展,政治上與思想文化上的左傾冒進最終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
  在一個落后國家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是中國馬克思主義者要解決的重大難題。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學習,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在理論領域開展了關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思維與存在同一性問題等方面的論爭。但這些論爭并沒有走向理論化的深處,而是被意識形態(tài)所左右。最根本的問題是,沒有始終如一地堅持唯物史觀,企圖通過社會關系的變革跨越生產力落后的局面,為了保持社會關系的純正,只好不斷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領域進行斗爭。這從根本上脫離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歷史再一次證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方向是社會主義運動的理論前提。
  
  反思與革新
  
  經過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挫折,為了打碎左傾思想的桎梏,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支持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這場新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普及教育,探討了毛澤東思想的正反兩面經驗,明確了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客觀評價毛澤東思想,為探索社會主義道路廓清了理論迷霧。
  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指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史轉折,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逐步形成和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僅是一個實踐問題,更是一個在理論上亟需澄清的問題,鄧小平以極大的膽識對社會主義本質作出了回答,強調了社會主義內涵中的生產力維度,把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作為目標,由此提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思想理論上的革新在實踐上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堅持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創(chuàng)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持續(xù)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中國共產黨人還不斷調整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方針政策,結合新的社會現實提出了三個代表理論、科學發(fā)展觀、和諧社會建設等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實踐中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指導作用。
  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場艱巨的戰(zhàn)爭,是中國社會全方位的轉型,實踐上的偉大成就也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進程。在總結歷史教訓的過程中,中國馬克思主義者也主動反思運用中的理論錯誤,要求正本清源,回到馬克思主義本身。
  在21世紀,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刻批判仍然具有廣泛的解釋力,尤其是發(fā)展所導致的全球性問題是資本主義制度所無法解決的,人類的持續(xù)發(fā)展要求我們找到可行的替代性發(fā)展模式,馬克思主義作為創(chuàng)新的源泉依然具有強健的生命力。面對時代的新挑戰(zhàn),馬克思主義者不斷拓展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在復雜的全球環(huán)境與多元的理論交鋒中,探求一條符合歷史趨勢的道路。

相關熱詞搜索:馬克思主義 中國 曲折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一條曲折而堅定的道路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道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