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素琴:追思張岱年先生
發(fā)布時間:2020-05-27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張岱年先生走了,但他的人生財富留下了,95年的生命歷程猶如一部深邃的大書,令人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因了編輯整理《張岱年全集》的機緣,我有幸多次拜訪這位老人,深切感受到一代國學大師的智慧與風范。
他卓爾不群。早在上世紀30年代初還是個高中生時,他的名字就已出現(xiàn)在報端。剛過了花季雨季的他,通過學習比較,完全接受了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的觀點,認為辯證唯物論既博大精深,又切合實際,實為最有價值的哲學。他那表述個人哲學觀點的長短不一的文章引起了哲學前輩熊十力、金岳霖、馮友蘭等人的關(guān)注。熊十力專門約他面晤。金岳霖評價他寫的《問題》一文分析很細,指出:“分析這條路子是哲學的一條可行的路子!瘪T友蘭以為他“必為一年長宿儒”,后來才知其為一大學生,不禁驚訝。27歲時他寫出了50余萬言的經(jīng)典之作《中國哲學大綱》。該書一改以人物編年為序的寫法,而采取以哲學問題和范疇為綱的寫法,由此來敘述中國哲學的發(fā)展過程,展示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體系,可謂開山之作。30歲出頭,“擬窮究天人之故”,于是撰寫了頗有創(chuàng)見的《哲學思維論》、《知實論》、《事理論》、《品德論》、《天人簡論》,統(tǒng)稱為《天人五論》。40多歲又撰寫了《王船山的世界觀》、《張橫渠的哲學》,在學術(shù)界引起了很大反響,后一篇論文糾正了一些學者對張橫渠的偏見。他對“張王”之學的研究成果被學術(shù)界公認為是他學術(shù)思想的三大來源之一。他編寫的《宋元明清哲學史提綱》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關(guān)于宋元明清哲學史的論著。正當他精力旺盛,卓有建樹之際,農(nóng)歷丁酉年的狂風使他罹遭不幸,再加上漫長的十年磨難,“運思不易”,發(fā)表更難,于是乎被迫輟筆20載。直至“四人幫”被粉碎,他才獲得了“精神上的大解放”,蘊藏已久的力量似火山般爆發(fā)。從古稀之年到1995年的86歲止,他進入了研思的高峰期,共撰寫了200余萬字的論文。這對于一個髦耋老人來說,該需要何等非凡的毅力!針對“文化熱”中的問題,他重申了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提出的“綜合創(chuàng)新論”,即兼綜中、西文化之長,以發(fā)展新的中國文化,并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喻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得到了學術(shù)界的廣泛認同。其實,“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也是他治道治學、安身立命之寫照。
回眸他的學術(shù)歷程,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多方面的啟示和感悟:
他是一位智者。匯集他大半生心血結(jié)晶的《張岱年全集》便是明證。他好學深思,從小養(yǎng)成了“致思之習”,每晚都要在讀書之余沉思一兩個小時,“思天地萬物之本原,思人生理想之歸趨”,將所思所得在腦中融會貫通。《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易傳》、《史記》、《陶淵明集》,恩格斯的《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古典哲學的終結(jié)》、《自然辯證法》,列寧的《哲學筆記》等書是他終生的最愛,誦讀不計其數(shù)。他“遠慕孔、墨、孟、莊的宏卓深湛,對外欽敬西方哲學家的篤實縝密”,并將二者濃縮于自己的筆下。“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他一生力求貫徹、實踐的原則。
他是一位拓荒者。他的著作中不乏獨抒己見之處,他的學術(shù)觀點多有創(chuàng)新之處。從他的著作中,我們屢屢發(fā)現(xiàn)著者的識珠慧眼!耙郧爸v中國哲學的很少談到辯證法,有的也只是談到老子,對于中國哲學中豐富的辯證思想,很少涉及。”張岱年先生深知這一點,他敢于打破藩籬,在自己的研究中開拓新領域。他在20世紀30年代初所寫《先秦哲學中的辯證法》與《秦以后哲學中的辯證法》兩篇,是首次論述中國哲學中辯證法的杰作。20世紀30年代中期,在《哲學上一個可能的綜合》中,他大膽提出:“今后哲學之一個新路,當是將唯物、理想、解析綜合于一”,即一方面在方法上將唯物辯證法與形式邏輯的分析方法綜合起來,另一方面將現(xiàn)代唯物論哲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結(jié)合起來。有鑒于此,他被我國學術(shù)界公認為“我們國家少數(shù)的比較早的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哲學結(jié)合起來的人”。在《簡評中國哲學史上關(guān)于人的價值的學說》(1982年)、《中國古典哲學的價值觀》(1985年)兩文里,他首次提出對于中國哲學中的價值觀的研究!蛾P(guān)于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1935年)、《西化與創(chuàng)造》(1935年)兩篇,是意在反對“全盤西化”,主張創(chuàng)造新的中國文化的代表之作,也即“綜合創(chuàng)新論”的首次提出。他在《哲學思維論》的附記中說:“……當時對于辯證法的原則及其運用頗多思考,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見解,與流行的理論頗多不同!蹦軌蛱岢觥芭c流行的理論頗多不同”的獨立見解,絕對需要卓立獨行的膽識和遠見。這一點,正是作為一個拓荒者所應具有的基本素質(zhì)。在《事理論》的自序中,他又坦誠直言:“非敢立異于時賢,不欲自違其所信耳。”明白無誤地說明了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不愿違背所信持的理論。
他是一位學術(shù)導師。他走了一條與先哲圣人孔夫子相同的道路:教書與著述。從1933年大學畢業(yè)被清華大學聘為助教始,在近70年的教學和研究生涯中,他培育了大批人才,可謂桃李滿天下。從第一代大學生,第一代碩士生,到第一代博士生,他的弟子如今都已是國內(nèi)大學、研究機構(gòu)的頂尖人物、棟梁之才。沒有在他門下受過業(yè)的后學,都以他的著作為師,從他的著作中吸取了營養(yǎng),受到了教誨,深切地認識到,他的著作是“一代宗師的正學”。他立身處世主張“直道而行”,著書行文崇尚簡潔,特別是他后期(20世紀90年代)寫作的一些論文,短小精悍,言近而旨遠。“行文喜簡”,這既是他的文品,又是他的人品。在《哲學思維論》的自序中,他說:“平日讀書,喜簡約之文,厭敷衍之詞。因而每執(zhí)筆則務求簡賅,削去浮詞”,在“躬役柴水之勞”、沒有條件敷文衍詞的艱苦年代是如此,在無柴米之憂的生活優(yōu)裕年代,仍然“力圖提要鉤玄,不務詳盡”。行文簡潔,已成為著者的典型風格。“豪華落盡見真淳”。歷史證明,越是真淳的文字越能經(jīng)受時間的檢驗。他的“直道而行”,他的“務求簡賅”,正是真淳的具體內(nèi)涵。
張岱老已離我們而去,但他的思想和著作永存!他對宇宙人生的探索、有關(guān)事事理理的論析,都已留在他著作的字里行間。這筆精神財富,將永遠為后學繼承與汲取。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