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李道剛:也談廣播電視在應對“突發(fā)事件”中的作用

發(fā)布時間:2020-06-02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今夏在短期訪歐期間瀏覽國內網站,《突發(fā)事件應對法草案》和一些學者對此的評論,引起了筆者的關注與興趣。

  學者的批評主要針對的是媒體的監(jiān)督作用問題。媒體究竟是黨和政府的喉舌,還是人民的喉舌,抑或是三者的共同喉舌?也就是說,除了啟蒙、教育、導向作用以外,信息和娛樂的功能在大眾傳播媒體中究竟占有什么樣的地位,是一個意識形態(tài)的大問題,不是小文能夠涵括的,故不準備討論。筆者僅以現有的認識和所掌握的有限理論資源,就作為“特殊”媒體的廣播電視發(fā)表一點個人看法。

  簡而言之,廣播電視的特殊性在于:數量少而影響大,實行自由-民主制度的歐洲國家多將其與印刷媒體作了區(qū)隔,如英國和德國。不難想象,即使在體制改革成功、信息技術高度發(fā)展后的中國將來,廣播電視節(jié)目也始終會是公眾“新聞大餐”里的基本盤。廣播電視的社會作用和傳播效應決定了其報道首先必須是審慎的和公允的。事實上,審慎和公允是考量其體制內從業(yè)人員基本素質的首要前提。一位經驗豐富的德國“老廣播”甚至曾言:“那些準備到廣播電視臺來實現自身表達自由權的求職者,恐怕拜錯了廟門兒!边@聽起來十分刺耳的忠告(在西方甚至貌似“反動話”)卻是無情的法律現實。德國公法性廣播電視臺戰(zhàn)后承襲了英國BBC管理模式,由英人Sir 尤•格林引入,并加以改造。(【德】布雷多夫研究所編:《國際廣播電視手冊》,諾莫斯出版社2000/2001年版)。在德國,廣播電視報道的自由在《基本法》(憲法)中是作為一項單獨的自由權加以規(guī)定的。聯邦憲法法院在其所謂的Frag判決(有關廣播電視的第三項判決)中,揭示出:廣播電視報道的自由實為一種“服務的”自由(Dienende Freiheit)(【德】于爾根•施瓦伯編:《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判決選輯》,漢堡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在這樣的理解之下,從業(yè)人員并非廣播電視機構的主人。他們在行使憲法賦予的表達自由權(主觀權利)時,必須服從廣播電視的最高宗旨(客觀權利),即維護自由-民主的根本制度。而廣播電視作為具有非營利性的公益機構不僅對政府的監(jiān)督力度甚小,而且反到要受國家(有限度的)控制。因此,就廣播電視而言,表達自由的權利的實現,不在于形成外部左中右輿論的多元頻譜,而在于廣播電視節(jié)目內容本身的折中和公允。這項原則不僅僅適用于所謂的公法性的廣播電視機構,也同樣適用于商業(yè)性的廣播電視臺。(參見【德】埃•施泰因著:《國家法》,莫爾出版社1982年第8版,第123頁)。而為了確保廣播電視的此種特殊性與獨立性不致被濫用,必須由社會各個階層(包括國家和政府)對其節(jié)目制作方針進行明確定位和有效監(jiān)督。從這個意義上言,媒體乃“無冕王”的說法,于廣播電視并不恰當。因為,廣播電視存在的價值,正在于防止一切政治勢力成為“王”,也包括廣播電視自身在內。為避免“第四權”(恩格斯語)無從批判的危險發(fā)生,最具體的措施就是讓各種社會力量的立場觀點在廣播電視節(jié)目的總體中皆有體現:如政黨競選宣傳和教會彌撒實況轉播等等。在此,廣播電視僅僅提供一個平臺。社會上的各種(合憲的 )聲音得到了充分的表達,就意味廣播電視報道的自由已經實現。(【德】哈塞貝格著:《基本法評注》,聯邦政治教育中心1988年版)。

  前述自由-民主的根本制度,也即公共與國家安全的危險來自兩個方面:天災和人禍。不談后者(湖南黃靜案所引發(fā)的媒體與司法的關系問題的討論就大致涉及到這個范疇),就前者而言,歐陸國家,如德國,在設計廣播電視應對突發(fā)事件的功能時,正是從這一思路出發(fā)的。筆者翻遍有限的相關資料后發(fā)現,各種版本的廣播電視法規(guī)雖然表述不盡相同,但內容卻是小異而大同:除了上述政黨和教會的活動外,最重要的就是政府文告的播出了。德國各州廣播電視章程對此類“外來節(jié)目”的播出義務是:及時和無償地為政府就突發(fā)性災難所發(fā)文告提供充足的時段。(【德】哈爾施泰因著:《廣播電視國家協議書評》,雷姆出版社1989年版,第477頁)。和其他節(jié)目不同的是,三類“外來節(jié)目”制作主體必須為其節(jié)目內容負責。我們看到,廣播電視對突發(fā)事件報道的參與是間接的,廣播電視報道的自由僅在于充分保障“第三人的播出權”(das Drittsendungsrecht)(【德】薩爾廣播電視臺法律顧問處編:《薩爾廣播電視臺法律法規(guī)匯編》,活頁本,1990年版,1992年補充,第371頁)。僅就對付全局性的突發(fā)事件(如非典、大地震等)而言,新聞工作者的表達自由乃至良心自由是第二位的,在這里,套用培根的一句話:知識才是力量。在這種特殊情形之下,只有衛(wèi)生部、國家地震局等等的疫情、震情監(jiān)測中心才是這方面專業(yè)知識的“壟斷者”(不盡合理,但不得不如此)。政府則是,且必須是相關信息發(fā)布的惟一決策主體。試想一下,在決定人民生命財產安危的關鍵時刻,政府都不能決定,那什么時候才可以使用決策權呢?

  筆者并非以為英-德模式具有普世價值,或德國廣播電視法應該成為中國立法的參照系。筆者僅僅想與讀者分享通過有限思考得到的一點啟發(fā),即:將廣播電視與平面媒體相區(qū)別;
將天災與人禍相區(qū)別;
將局部性突發(fā)事件(如礦難)與總體性突發(fā)事件相區(qū)別(如歷史上的唐山大地震)。盡管第一種區(qū)別對我們當下的現實意義不大,但從中可以揣摩一種殊途同歸的理念,而后兩種區(qū)別就值得我們參考了。還要將(狹義的)表達自由和信息自由加以仔細甄別。(【德】莫恩茨、西貝留斯著:《德國國家法》,貝克出版社1988年第27版,第44頁)。

  筆者贊同江平教授的意見:明確政府的義務。這樣媒體的監(jiān)督就可有的放矢了。廣播電視作為大眾傳播媒體在應對(全局性)非政治性突發(fā)事件時的職責僅僅在于盡量提高政府施政的透明度,而無權自作主張決定關于重大災情、疫情的報道內容和分量。原因很簡單,媒體(從業(yè)人員)承擔不起,也無須承擔此責任。

  《突發(fā)事件應對法草案》的缺陷在于過于籠統(tǒng),但其對媒體“擅自發(fā)布”的擔心,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相關熱詞搜索:突發(fā)事件 廣播電視 也談 應對 作用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