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邵建:新文化運動的路線圖

發(fā)布時間:2020-06-05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張耀杰的《北大教授與〈新青年〉——新文化運動的路線圖》前后寫作了10多年,稱得上是嘔心瀝血的學術(shù)精品,其中的大部分篇章曾經(jīng)與我反復交流過,所以我愿意借此機會談一談對于由《新青年》雜志開啟的新文化運動的一些看法,算是為這本書拋磚引玉。

  2003年8月,為編《大學人文教程》,我隨朋友們?nèi)チ送拖渲械囊豁棸才攀侨タ兿锨f拜訪胡適故居。那是一個晴朗的上午,車在徽州山道中逶迤,灰白如帶的山道,一邊是嶺一邊是溪,面對窗外不斷移動的秀水青山,一車人都在慨嘆:難怪這里出了胡適!

  從胡適故居出來,正逢學校放學,我隨意問路邊的小學生胡適是誰,一連兩次,誰知都望著我搖頭不語。是不知道、還是有什么隱諱?我不解。真不知上莊人是怎么看待這位前輩鄉(xiāng)賢的?

  胡適,1891年出生,1962去世,享年71歲。19歲時(1910)通過庚款考試,先后留學于美國的康乃爾大學和哥侖比亞大學,1917年完成哲學博士的考試,應(yīng)蔡元培邀請出任北京大學教授。回國前夕,一篇發(fā)表在《新青年》雜志的《文學改良芻議》,使古老的中國發(fā)生了一場白話文運動及新文化運動,這是一次劃時代的話語革命,胡適也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天下何人不識君,那個時代的一句口頭禪居然是“我的朋友胡適之”。然而,20世紀下半葉形勢陡轉(zhuǎn),胡適的形象一落千丈。1950年代,大陸中國發(fā)起了轟轟烈烈的批胡運動。

  就我本人而言,接觸胡適很晚,在我讀中學的1970年代,是沒有胡適的書可讀的,如果偶然碰上,那肯定是在批判的材料中。但是,盡管沒有讀過胡適,胡適在我的心目中卻是一個反面形象,記得“走狗”兩個字庶幾便是我腦海中對這個形象的最早勾勒。多年后,等到我自己開始通讀胡適文集時,胡適在中國的命運已經(jīng)走過一個大大的“之”字!拔母铩苯Y(jié)束后的1980年代,大陸中國逐步對胡適重新評價,這是一個“去妖魔化”的過程。胡適作為一個研究對象,逐步從學術(shù)領(lǐng)域過渡到文化領(lǐng)域和思想領(lǐng)域。隨著人們對胡適和胡適思想的深入認知,已經(jīng)沉入歷史背影中的胡適再度走向歷史前臺。當然,這里的“胡適”已不僅是他自己,而是某種精神的象征。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中國學術(shù)史、中國思想史、中國教育史以及20世紀歷史本身都留下轍跡的胡適,他的豐富的精神遺產(chǎn),放在今天,我以為有這樣一點——這也是胡適身上最突出的一點——可以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樞要,那就是“寬容”。

  什么是寬容?應(yīng)該說在中國本土的傳統(tǒng)中幾乎找不到這樣的精神資源。20世紀以來,它主要是靠當年留學英美的那一批知識分子輸入和奉行的,胡適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在牛津、朗門或韋伯斯特等大辭典中,寬容通常解釋為對不同于己的信仰、思想和行為的容忍和承認。美國一位宗教思想家甚至把它視為“一種和思想及行為與眾不同者建立和維持共同體的品質(zhì)和能力”。是的,社會作為一個異質(zhì)共同體,組成它的人有不同的信仰、相異的文化背景,這就決定了他們的處世態(tài)度和對事物的看法無法一致。那么,這樣一群人如何在社會中共生共存呢?如果我們不是強調(diào)彼此斗爭的話,寬容就是構(gòu)成社會及社會和諧的必要條件。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培養(yǎng)自己的寬容意識和寬容能力。

  然而,20世紀中國最匱乏的精神資源之一,就是寬容。20世紀是一個奉行“斗爭哲學”的世紀,寬容則是這種哲學的反面,由于它被誤認為是軟弱、妥協(xié)和不徹底,奉行這種價值的胡適自然成為那個時代的反面。胡適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一生為傳播自由的理念盡心盡力。晚年胡適以“容忍與自由”為題,連續(xù)作文兩篇(其中一篇是講演),強調(diào)的是同一個主旨“容忍”。他說:十七八年前,我最后一次會見我的母校康乃爾大學的史學大師布爾先生,那天談話很多,有一句話我至今沒有忘記:“我年紀越大,越感覺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焙m把這句話稱之為“不可磨滅的格言”,進而引申說:“有時我竟覺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边@里的容忍,就是容忍異己。在胡適看來,“沒有容忍‘異己’的雅量,就不會承認‘異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自由”。當然胡適也清楚,真正做到容忍并不容易,“因為不容忍的態(tài)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會錯’的心理習慣,所以容忍‘異己’是最難得,最不輕易養(yǎng)成的雅量!

  在“容忍與自由”之后,胡適致信蘇雪林,再度重復了一個至今尚未引起我們充分注意的概念:“正義的火氣!焙m是很鄭重地談這個概念的,在談?wù)摿擞嘘P(guān)《紅樓夢》的一大段問題后,他筆鋒一轉(zhuǎn):“現(xiàn)在我可以談?wù)劇x的火氣’。你若記得我前年發(fā)表的《容忍與自由》,就可以明白我所謂“正義的火氣”是什么!x的火氣’就是自己認定我自己的主張是絕對的是,而一切與我不同的見解都是錯的。一切專斷,武斷,不容忍,摧殘異己,往往都是從‘正義的火氣’出發(fā)的。”

  為了說明這一點,胡適在“容忍與自由”中舉了自己年輕時的一個例子。年輕的胡適是一個無神論者,他痛恨迷信,因此,也痛恨在他看來是迷信之類的《西游》、《封神》,認為它們是“惑世誣民”。在一篇文章中,胡適不惜借《禮記•王制》中的話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假于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亦即殺掉那些借鬼神以疑眾的人。在這里,胡適是斬釘截鐵的,因為他是在反迷信。反迷信還不對嗎?這里有著“明確的是非”,所以胡適不憚以“熱烈的好惡”顯示自己的決絕。此時的胡適才17歲?墒牵畮啄旰,胡適到了北大,北京政學兩界的一些“衛(wèi)道士”卻要“殺”胡適了,理由也是《禮記•王制》中的話,所謂:“學非而博……以疑眾,殺”。什么叫“學非而博”?此“非”即“是非”之非。既然,你所學的東西是不對的,且又以此惑眾,那就該“殺”。這里,“明確的是非”和“熱烈的好惡”也是一點都不含糊的。于是,晚年的胡適把己對人和人對己的這兩件事并作一類分析說:無論“當年我要‘殺’人,后來人要‘殺’我,動機是一樣的:都只因為動了點‘正義的火氣’,就都失掉容忍的度量了!

  胡適在美國接受的是自由主義教育,自由主義和容忍有著內(nèi)在的邏輯關(guān)聯(lián)。在一個不寬容和反寬容的社會中,每個人的自由選擇事實上是談不上的。執(zhí)于此,在新文化運動發(fā)端之初,年輕的胡適在推進它時始終能以寬容的態(tài)度面對文化論敵。長期以來,我們幾乎是一面倒地歌頌新文化運動的偉大功績,與此同時,我們可能忽略了它的一個致命的隱患:不寬容。這種不寬容體現(xiàn)在胡適的同道身上,有時候也會體現(xiàn)在被《新青年》同人所“悍化”的胡適身上;蛘哒f,胡適的相對“寬容”和其他《新青年》同人的相對“不寬容”構(gòu)成了新文化運動的一個內(nèi)在裂痕,它最終導致了《新青年》團隊的分裂。如果說這場運動已經(jīng)形成20世紀中國社會的一種文化傳統(tǒng),那么,今天倒需要反問一下,這樣的傳統(tǒng)有沒有自己的歷史局限性?

  不妨以粗線條勾勒一下這個運動的輪廓。1917年1月,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發(fā)表后,陳獨秀嫌改良不夠,又做了一篇態(tài)度更激烈也更極端的《文學革命論》。人在紐約的胡適看了之后心中不安,便致信陳獨秀:“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國中人士能平心靜氣與吾輩同力研究此問題。討論既熟,是非自明。吾輩已張革命之旗,雖不容退縮,然亦決不敢以吾輩所主張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顯然,胡適的態(tài)度是寬容的,也是懇切的?墒牵惇毿阕x了信大不以為然,他給胡適回了封公開信,卻如同一份宣言書:“鄙意容納異議,自由討論,固為學術(shù)發(fā)達之原則,獨于改良中國文學當以白話為正宗之說,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余地;
必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陳、胡之間的一通書信,構(gòu)成了《新青年》同人團隊中的一種文化對比。如果胡的主張是對話和討論,陳的態(tài)度則是“不容”和“一言堂”。這是“正義的火氣”的自然流露。而陳唯一的理由就在于,白話的主張是“對”的、“是非甚明”的。陳獨秀沒有考慮到,所謂“對”和“是非甚明”都是一種“認為”,而“認為”常常是人各認為。當你認為“對”就不容討論,哪怕即使“對”的是你,這樣的邏輯也將導致一種文化專制——“對”的專制。

  在這種邏輯下,我們看到,北大教授錢玄同披掛上陣。在陳獨秀《文學革命論》的當期,錢玄同在“通信”中寫到:“頃見五號《新青年》胡適之先生《文學芻議》,極為佩服。其斥駢文不通之句,及主張白話體文學說最精辟……具此識力,而言改良文藝,其結(jié)果必佳良無疑。惟選學妖孽、桐城謬種,見此又不知若何咒罵!

  緊接著,錢玄同接過陳獨秀的“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余地”的話頭表示說:“此等論調(diào)雖若過悍,然對于迂繆不化之選學妖孽與桐城謬種,實不能不以如此嚴厲面目加之!

  以為自己“對”,就不容別人“反對”,甚至還罵人有理。我們今天回看“五四”,有些東西實在可以看得很清楚了。可是,在什么意義上,“能作散文之桐城巨子,能作駢文之選學名家”就要被罵為“謬種”和“妖孽”呢?由《新青年》雜志開啟的新文化運動,其實是《新青年》同人罵人在先、以罵人之聲鳴鑼開道的。你看,對方還沒出陣,錢玄同就把未來的敵手給“妖魔化”了。有趣的是,錢氏不但罵以壯行色,還唯恐人家不罵,居然懸擬被罵者將“若何咒罵”。此公罵字當頭,理直氣壯,不就是認為自己“對”,自己正義在胸、真理在手嗎?

  緊跟在陳獨秀、錢玄同背后的還有劉半農(nóng),他與錢玄同化名王敬軒的“雙簧信”,無論是當時還是現(xiàn)在都是具有爭議的一個話題。和《新青年》同人中的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nóng)相比,胡適顯然是比較理智和寬容的,同時也是相對孤立的,面對讀者對于《新青年》單方面罵人而不容許對方反駁的批評意見,胡適在《新青年》中表態(tài)說:“本報將來的政策,主張盡管趨于極端,議論定須平心靜氣。一切有理由的反對,本報一定歡迎,決不致‘不容人以討論’!

  然而,胡適只能代表他個人,無以代表《新青年》團隊。這樣一個格局,表明新文化運動以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nóng)等人為主導,胡適注定要被邊緣化,與胡適比較接近的蔡元培、陶孟和、李大釗等人相對寬容的兼容并包,也沒有成為《新青年》及新文化運動的主流力量。因此,由《新青年》雜志開啟的新文化運動的路線圖由胡適而陳獨秀而錢玄同、劉半農(nóng),就是從“平等討論”到“不容匡正”到罵人有理。這條“不寬容”的邏輯一路下行,必然付諸“不寬容”的行動。

  于是,我們看到,1925年11月,北京知識界策劃打倒段祺瑞執(zhí)政府的政治運動。11月29日下午,天安門廣場集聚著被運動來的學生、工人約五萬人。散會后,群眾游行示威,其中有一部分隊伍手執(zhí)旗幟,上書“打倒《晨報》及輿論之蟊賊”等標語,浩浩蕩蕩直沖宣武門大街的晨報館而去。在現(xiàn)場,人們一邊高呼“人民有集會結(jié)社言論出版自由”,一邊以“正義的火氣”點燃沖天大火,把李大釗參與創(chuàng)辦的象征著言論自由的晨報館燒成灰燼。事后,從新文化運動中已經(jīng)分別走出但還保持私人友誼的胡適與陳獨秀論及此事,胡適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陳獨秀卻在信中反問:“你以為《晨報》不該燒嗎?”

  陳獨秀的邏輯一以貫之,當他以為自己是唯一的“對”時,他就能在《新青年》中不允許別人討論。同樣,他以為自己是唯一的“對”,他也就不允許對方存在并消滅它。不寬容的邏輯必然導致縱火這種表達“正義火氣”的方式,而這種方式又不斷升級,終于釀就了20世紀的血與火。

  胡適不是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危險,針對陳獨秀的反問,他的批評可謂嚴厲:“你我不是曾同時發(fā)表一個‘爭自由’的宣言嗎?《晨報》近年的主張,無論在你我眼里為是為非,決沒有‘該’被自命爭自由的民眾燒毀的罪狀;
因為爭自由唯一的原理是:‘異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
今日眾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眾人之所非未必真非!癄幾杂傻奈ㄒ焕碛,換句話說,就是期望大家能容忍異己的意見與信仰。凡不承認異己者的自由的人,就不配爭自由,就不配談自由!

  批評過后,胡適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慨,《新青年》沒有了,新文化運動過去了,眼前的社會風氣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不容忍的空氣充滿國中”。令胡適驚心的是,這個不容忍的力量并不是舊勢力,他們已經(jīng)沒有摧殘異己的能力了。“最不容忍的乃是一班自命為最新的人物”,而且是新文化運動中的領(lǐng)軍人物,以及由他們培養(yǎng)出來的青年學生。這讓胡適感到“悲觀”,他說:“我怕的是這種不容忍的風氣造成之后,這個社會要變成一個更殘忍更慘酷的社會,我們愛自由爭自由的人怕沒有立足容身之地了!

  噫吁戲!胡適是杞人憂天嗎?歷史不幸如此,使我們倍感寬容的重要。當年,從新文化運動中的言論不寬容,發(fā)展到這里,就邏輯地變成一把火,以至再往下,我們分明可以把握這其中的發(fā)展脈線。這條“不寬容”的脈線四處橫溢,它給20世紀的中國文化和文化以外的中國帶來了致命創(chuàng)傷,甚至驅(qū)導我們走上包括文化領(lǐng)域在內(nèi)的“斗爭哲學”的不歸路。這條路你死我活,一走就是一百年。

  血與火的一百年!今天,我們終于在時間上走出了那個世紀,我們在價值上也走出了嗎?答案懸疑。就這個時代而言,三十年來的精神蛻變,從歷史上走失了的胡適又回來了,這個時代開始重新認讀胡適。但是,盡管如此,胡適這個形象以及由它體現(xiàn)的寬容精神,是否成為這個時代的價值認同?沒有,遠遠沒有。即使在今天,在新文化運動已經(jīng)翻過九十年日歷之后,我依然感到,在我們的精神世界里,寬容依然是一種稀缺元素。如果進一步把它落實到自己,我不得不承認,雖然我認同并欣賞寬容,但寬容的能力在我身上依然低弱,除了自身的性格偏激,畢竟我還吃過前一時代的精神之奶,中過“毒”的我尚需長期克己。

  今天,寬容的求取,是為了社會共同體的和諧,而和諧本身又必然要求寬容。不止一次有人指出:和諧的“和”就是口中有糧,和諧的“諧”則是人人都能說話。在舉國上下致力于建設(shè)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yōu)椤昂椭C”而努力,就是為“寬容”而努力。本書的現(xiàn)實意義,正在于此。

  記得2003年8月,我和朋友們從績溪小路一步步走近胡適,心中抱著一份期待。今天,我更加期待能夠有更多的人致力于鑄“斗爭”之劍為“寬容”之犁,從而為中國社會的和諧寬容盡心盡力。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就像當年胡適所做的那樣。

  

  *作者是南京曉莊學院人文學院教授,著名人文學者。本文已經(jīng)收入《精神歷程——36位中國當代學人自述》,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

相關(guān)熱詞搜索:新文化運動 路線圖 邵建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m.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