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行之:在大義面前,我們?yōu)槭裁慈绱烁袆樱?/h1>
發(fā)布時間:2020-06-08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雖然知道天災不可避免,但是四川汶川大地震突然降臨,我仍然驚呆了。
面對著電視畫面,真是欲哭無淚,我為那些遇難者尤其是遇難學生感到痛惜,為仍舊被壓在廢墟中的人們感到揪心,為在抗震救災第一線艱苦奮戰(zhàn)的人感到驕傲。
我能做什么呢?除了盡所能進行捐助以外,我想還應當用整個靈魂為地震災區(qū)災民祈福:祈望死者得到安息,祈望等待救援的人都能夠得到及時救援,祈望這場大災難很快成為過去。
我知道,上帝能夠聽到我的聲音。
謹以此舊文獻給那些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無私無畏的救難者。
。愋兄2008-5-14注)
1
有兩個人的名字經常在我的腦海里縈繞,一個是歌手叢飛,一個是導游文花枝。
叢飛以唱歌為生,但他在十年時間里為社會進行公益演出三百多場,義工服務時間達到三千六百多個小時。作為一名著名歌手,叢飛本可以過上富裕生活,但他十年來傾其所有,累計捐款捐物三百多萬元,資助捐助失學兒童和殘疾人達一百四十六人,認養(yǎng)孤兒三十二人,自己卻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不幸的是,叢飛患上了胃癌,在與病魔進行長期抗爭之后,堅強的叢飛向父親提出:“我不想再讓國家和社會為我花更多的錢,希望能把這些費用用到其他有治療價值的人身上。”同時提出身后捐出眼角膜,用其幫助有需要的人。二零零六年四月十九日晚上,叢飛陷入深度昏迷。二十日上午,叢飛的父親張萬軍代兒子在器官捐贈書上簽名。叢飛的母親李彩鳳含著眼淚對記者說:“這是兒子最后的一個愿望,我們心里再痛,也要完成他的愿望。我只有一個要求,就是要看到兒子的眼角膜捐給了誰,能見到那個人,我就又可以看到兒子了!彼脑露斩畷r四十分,三十七歲的叢飛因病醫(yī)治無效在深圳市人民醫(yī)院去世。四月二十五日,叢飛遺體告別儀式在深圳市殯儀館舉行,上萬市民從四面八方趕來,為叢飛送行。
二十三歲的文花枝是湖南湘潭的導游。二零零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下午二時三十五分,文花枝帶團乘坐的旅游大巴在陜西延安洛川境內與一輛貨車相撞。這是一次奪走六條生命、造成十四人重傷、八人輕傷的重大交通事故?膳碌乃查g過去,坐在前排的文花枝清醒過來時,發(fā)現司機和本地導游已經罹難,她自己左腿脛骨斷裂,骨頭外露,腰部以下被卡在座位里不能動彈。在等待救援的時候,文花枝自己忍著痛苦不斷給乘客鼓氣,要他們不要睡過去、要挺住,一定要堅持,一定要活著回去(我從電視上看到她沒有被營救之前,竭力做出輕松的笑容,隨后就暈死過去的鏡頭)。營救人員迅速趕來,他們想將文花枝搶救出來,她卻平靜地說:“我是導游,后面都是我的游客,請你們先救游客!蔽幕ㄖκ亲詈笠粋被營救的傷員,她的傷勢極為嚴重:左腿九處骨折,右腿大腿骨折,髖骨三處骨折,右胸四根肋骨骨折,傷口已經嚴重感染。為了避免傷勢進一步惡化,醫(yī)生決定為她截肢。文花枝失去了左腿。劫難之后,記者問文花枝:“你后悔嗎?” 這個美麗的年輕姑娘笑著說:“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從報紙、電視上看到他們的新聞,我總是熱淚盈眶,鮮明地感覺到一種極為崇高、美好、神圣的東西縈繞在天地之間——這個殘缺的世界,終于有天使來做彌補,這兩個普普通通的人做出的事情經天緯地,每一個在世界上行走的人都應當記住他們的恩情。
那么,究竟是什么東西讓我們如此感動?
2
人類的歷史有多長久,愛的歷史就有多長久,然而,愛什么,怎樣愛,卻始終無法得到清晰統(tǒng)一的解答,它同樣和人類的歷史一樣長久。
在中國古代,就曾經發(fā)生過關于這個問題的廣泛爭論——儒家主張的愛以父子、君臣為中心,分為不同的親疏等級?鬃影鸭液蛧覍Ρ龋鲝埑济駥y(tǒng)治者如同子女對父親一樣有獻身的義務,孟子更進一步強調,對國家的愛要優(yōu)先于對他國的愛,對家族的愛要優(yōu)先于對家族以外的人的愛;
墨子則反對孔子和孟子學說,不主張這種差別,采取了施愛于所有人的立場,即主張愛人如同愛自己,愛他人之父如同愛己之父,愛他人之國如同愛己之國,要有所差別的分配愛。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儒教占有絕對優(yōu)勢地位,它甚至導致了今天我們對于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的選擇——把所有人統(tǒng)一到單一的共產主義和以此為目標的思想之中,而墨子主張的兼愛思想則被放置到了從屬的地位。
于是,社會制度和社會情態(tài)就出現了深刻體現儒家思想的當代特征——愛被分為等級。站在第一等級的是對國家、階級、集團的愛,站在第二等級的是對集體和他人的愛,對親情的愛和對個人的愛則被完全忽略(這一點我們已經超越了儒教倫理)。就像集權主義社會往往具有極端無政府主義的特征一樣,在一個沒有個人地位、個人得不到尊重的社會,個人意識會反常地在人的精神領域上升到絕對位置,雖然人們不敢說出來,他實際上是把個人作為世界中心看待的。這樣,我們就看到了一個悖論:在沒有個體意識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當中,人的被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心包裹起來的私利性往往會比任何一個強調個人價值和尊嚴的社會都更加突出和強烈,有的時候,這種私利性會發(fā)展到畸形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由于缺少具體的內容和形態(tài)特征,僅僅是一個好看的外殼,在人的精神層面毫無意義,而“兼愛”或者說對于他人的愛也必然會成為極為稀缺的東西。
我們不能不痛苦地承認,盡管我們的意識形態(tài)強調“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但是,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對祖國的愛,對他人的愛的領地實際上越來越狹小,這不僅為理論的邏輯推演所證實,也為我們的經驗所證實。不承認這一點,我們就無法理解在一個實行所謂世界上最完美的社會制度的社會中,為什么如此大面積地出現政治虛偽、道德滑落、人與人之間關系緊張、缺乏基本誠信,相互猜疑以及形形色色的欺詐、假冒偽劣商品泛濫,在食品中添加有害物質……等等社會情狀。
利己之心,天性使然,所以人類才發(fā)明了宗教,用以維持利己天性和世界需要之間的平衡。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教義上或許會有某種程度的差別,但是其精神主線都是教人向善的,也就是墨子所言:“泛愛眾!弊诮淘诰裆蠈τ谌说囊龑O為重要,我認為甚至可以把它比喻為人類的精神拐杖。從國外的社會情狀上可以看出(相當部分慈善事業(yè)由宗教團體承擔),無論佛教的勸善觀念,基督教的“博愛”觀念還是伊斯蘭教真主用自己的意志和智慧對于信徒個人責任進行檢查的觀念,對于人的精神生活、對于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的調節(jié)都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我們將對國家的愛絕對化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主宰,必然要排斥構成對這種主宰產生副作用和消散作用的任何精神形態(tài),包括宗教,這樣,我們就進入到了信奉無神論的狀態(tài)。在這樣的社會狀態(tài)之中,宗教雖然在狹小的領域存在,但不是社會價值觀念的來源,無法構成對于人的精神影響,所以,人的觀念無法被健康地調節(jié),這也從另一方面加劇了人的自利性的發(fā)展。
在這樣一個并不具備促進人對他人之愛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當中,出現叢飛、文花枝這樣的人,首先會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我從電視里看到,治療叢飛的醫(yī)生在說到叢飛被病魔折磨仍然為其他患者唱歌時,說 “讓人覺得怪怪的”,反映的就是這樣一種心理,因為叢飛的行為與我們社會實際運行的價值觀完全不同。當醫(yī)生最后知道,這個高尚的人只是為了給大家?guī)須g樂時,就被深深地感動了,因為,他知道了自己看到的東西到底有多么不同尋常,到底有多么寶貴。
這個東西就是愛,對他人的愛。
3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說過,“愛”和“良心”與“善”和“正義”一樣,都是相對而言的,“善”如果沒有它的反面“惡”就不會存在,而“正義”也正是因為有“邪惡”才顯示出價值。同樣,對于“愛”來說,還有它的對立物“恨”,對于“良心”來說還有其反面“罪惡”……這些彼此對立的因素,相輔相成,在邏輯上是不可分的。我們在感受愛的同時,是因為在我們內心深處存在著與愛對立的東西。同樣,我們被叢飛和文花枝感動的時候,是因為我們知道這樣的人在生活中極為稀少,我們通常接觸最多的不是愛,不是善,而是截然相反的東西,這些東西讓我們的本應熱烈的心冷了下來,我們決定把自己放在首位,不再想去做利他的事情,久而久之,世界就變得越來越冰冷,就像我們經常感受的那樣。
就是在這樣的情景當中,我們看到了叢飛,看到了文花枝,他們給這個世界增添了光亮……感動我們的正是這個東西。除卻社會文化層面的思索——因為社會的歷史文化狀態(tài)不是我們能夠選擇,社會現實也不是我們能夠改變的——我們能不能也做一些什么呢?我們也許無法張揚叢飛、文花枝那樣經天緯地的大愛,但是,我們能夠做到愛身邊的人,能夠做到溫暖一個小小的空間。當無數這樣的空間組合成一個世界的時候,我們至少會感到溫暖一些。
(2006-4-27)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