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敦友:追隨俞師,勵耘學術
發(fā)布時間:2020-06-14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哲學不過是閃電,它照亮人們的心靈,開啟人們的思維之閥,但并不提供現成的處方。誰指望在這些對話中找到解決人生問題和其他問題的現成答案,我就要對他說:停止你的無謂之舉吧!在有現成答案的地方是不會有哲學的。
——俞吾金(俞吾金:《思考與超越——哲學對話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頁279。)
尊敬的俞師、俞師母及諸位同門:
大家下午好!
約在上月五月二十四日晚上我突然收到王鳳才兄的郵件,得知今天俞門諸弟子將在這里隆重聚會,熱烈祝賀俞師六十華誕。我聞之非常興奮。我已經有四年沒有來上海沒有見俞師了。非常想念!今天非常高興從遙遠的廣西南寧來到大上海參加俞師的六十華誕慶祝會!非常高興在這里再一次見到俞師及師母!見到多年不見的許多老朋友!更高興的是,見到了雖然同為俞門弟子而并不相識的朋友們!在這里我首先要祝福俞師!祝福師母!是俞師及師母給我們提供了這么一個好機會。正如剛才有朋友講到的,我們因為不同的機緣成為俞門弟子。我們因此而敞開了一個世界,這個世界以俞師為軸心,而我們這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俞門弟子分享著俞師精神的光澤而走著自己的路。因此我想講三點。
一,我為自己今生有緣成為俞門之一員并建立起與俞師及諸位同門的精神聯系而深感榮幸。
其實我成為俞門之一員純屬偶然。約2001年,那時我已從湖北武漢轉至廣西南寧近兩年,頗得一些人生閑暇,因為已從哲學轉至法學,以讀法學書為主,兼以讀哲學書,頗得幾分讀書之樂,但同時,也為南寧地處偏僻學術沙漠化而深感寂寞。事有湊巧,我原先在北師大同學的一位老朋友當時還在紹興文理學院工作的金高品教授其時正在俞師名下做訪問學者。老金覺得南寧蠻荒之地,十分委曲了我,因此頗想將我拉到他那里去。我對廣西倒是頗有感情,只是學術的確如老金所說,一無是處。我順便要老金問問俞師我有無可能來上海做博士后。得到的答復是,俞師很希望我來。我于是有幸就成為俞門之一員。
在2001年至2003年的兩年時間里,我親身感受到了大上海作為現代中國發(fā)展的前沿,同時更為重要的是我沐浴到了復旦大學濃郁的學術氛圍,在這兩年里,我雖然并不總在復旦大學,但我只要在復旦,我就去聽各種各樣的講座,我記不清我聽過多少次講座了,只記得一天可能聽三次講座。當然我還去俞師等著名學者的課堂上聽講。但我不直接做哲學,我以法哲學作為我研究的中心。俞師經常對我說,法哲學是當代哲學的核心。這使我堅定了將自己未來的學術研究定位于法哲學的信念。
二,俞師是當代中國中青年學者中為數極少的具有敏銳的問題意識與理論創(chuàng)造能力的學者。
說來十分慚愧,身為俞門之一員,坦率地說,以前讀俞師的著作卻不多,但在我得到鳳才兄的郵件后,我就下定決心,將我在南寧所能找到的俞師的所有著作認真研讀一遍。因此此次來上海之前,我利用了近十五天的時間,仔細研讀了俞師的《重新理解馬克思》、《實踐詮釋學》、《從康德到馬克思》、《思考與超越》、《生存的困惑》、《現代性現象學》、《散沙集》、《意識形態(tài)論》等近十部著作,對俞師敏銳的問題意識與極高的理論創(chuàng)造能力深為嘆服。
剛才江向東博士在發(fā)言中反復提到俞師為學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意識的確是俞師為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正象向東博士所說,俞師的每一篇論文、每一部著作,無不體現著創(chuàng)新的因子。能言人之所不能言,能言人之所不敢言。這既需要膽略,更需要智慧。我完全同意向東博士的此一概括。但我讀俞師文的體會,除了向東博士所說的創(chuàng)新之外,俞師文在我看來,還具有敏銳、深刻、系統(tǒng)、大氣的特點。展讀俞師之文,會使人感覺到一種力透紙背的思索,一種澎湃的激情,一種雄渾的氣勢,一種昂揚的進取心。俞師立足于當代人類的發(fā)展的實際,將人類數千年的歷史化作筆下精湛的思想體系。剛才有朋友說,俞師是上海灘上最重要的哲學家,而且是近百年來上海灘上難得的哲學家。這決不是溢美之詞。俞師的哲學著作是有許多的原創(chuàng)的。因此我認為,我們的俞師完全有資格入選近百年來上海最重要的哲學家,這有俞師的十多本著作為證。
三,自覺地追隨俞師,勵耘學術,為當代中國學術的重建貢獻心力。
我們有幸成為俞門中人,但是現在,我們分散在四面八方,特別是我,自我放逐在遙遠的南疆邊陲,而且還有幾分自得其樂。我們每一位俞門中人,每時每刻,都應該以俞門中人以自醒。俞門中人之所以為俞門中人,關鍵在于,我們每一位都應當象俞師那樣,有擔當,敢作為,敏辯思,勤著述,自覺地將人類社會的當代發(fā)展納于心底,化蛹成蝶,抽蠶吐絲,為當代中國學術的重建貢獻心力。
剛才有朋友已經講到,當代中國處在一個非常時期,政治、經濟、文化都處在一個深刻的轉型過程之中。這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應該產生巨人的時代。我們作為這個時代的學術中人,理應在學術上用自己的學術思想回應這個偉大的時代。也許我們成不了巨人,但是我們要為巨人的產生奠定基礎,創(chuàng)造條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俞師永遠是我們學術征程上的一盞明燈!
謝謝俞師!謝謝師母!謝謝各位!
魏敦友
補記于上海復旦大學正大中心卿云樓1708室,2007-6-16
修改于南寧廣西大學法學院法理教研室,2007-6-21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