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荃:說《論語》聊社會(六)
發(fā)布時間:2020-06-17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五、“修己”怎能“安百姓”?
中國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可現(xiàn)時,這種美譽每每受到人們的質(zhì)疑。道德滑坡成為一個說了太久而且有些說煩了的話題。也有專家做專門著述,又征引異域事例相比照,極盡“海歸”之能事。費勁兒不小,可讀者有限,影響和效果委實看不出來。廣大人民群眾對這類話題大抵都做了飯后茶余的街談巷議。眾網(wǎng)民則以網(wǎng)絡為園地,冷嘲熱諷、挖苦詈罵,也就是發(fā)發(fā)牢騷而已。其實無論朝野、官民,對于這樣一個巨大而沉重的話題已然束手無策,無可奈何矣。
按說,孔儒一脈的傳統(tǒng)文化是最講倫理道德的。忠孝仁義等道德觀念很早就出現(xiàn)了,初時的形態(tài)是社會層面的某些觀念,是從中國先民社會最初的“禁忌”逐漸演變而成的行為規(guī)范。例如“孝”,甲骨文、金文中就有孝字,源于氏族社會的“敬老”之意。是孔子將孝的道德內(nèi)涵發(fā)揚光大,在一般意義的行為規(guī)范上,注入了相應的精神內(nèi)涵,提出了“三年之孝”的規(guī)矩?鬃佑謱⑸鐣顚用娴男⒌栏螠贤ㄆ饋,提出“孝治”的主張?芍兹逯酪环矫嬷v求個人道德修身,另一方面又要求以道德治天下。關于這方面的思想,下面的這條是最典型的。
《論語•憲問》: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已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楊伯峻譯文:
子路問怎樣才能算是一個君子?鬃拥溃骸靶摒B(yǎng)自己來嚴肅認真地對待工作。”
子路道:“這樣就夠了嗎?”孔子道:“修養(yǎng)自己來使上層人物安樂。”
子路道:“這樣就夠了嗎?”孔子道:“修養(yǎng)自己來使所有老百姓安樂。修養(yǎng)自己來使所有老百姓安樂,堯舜大概還沒有完全做到哩!”
在這段對答中,我們看到的是孔子對于道德與政治關系的最真切的表述。正如諸君所知,孔子教書“有教無類”,招收學生不計出身,無論貧富。學生多了,必然良莠不齊,各人有各人的毛病?鬃右虿氖┙蹋行┰捳Z是具有針對性的,不一定就代表問題的正解。例如,司馬牛為人“多言而躁”,問老師什么是“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讀刃)! 訒的意思是“說話遲鈍”,正是針對學生話多急躁的缺點而說的。子路和顏回是孔子最得意和最器重的兩個學生,子路有所問,孔子的答對是最精準的。
在孔子看來,個人道德修身是萬事萬物的起點,無論是自己混事由,干工作,還是對應上級,惠及百姓,都要以道德修身作為立足點。否則事由混不好,大人先生們也不滿意,黎庶百姓更得不著實惠,結(jié)果是鬧個“里外不是人兒”。
在愚看來,夫子是把道德看得太重了,以為天下大事小情兒都要以此為據(jù)。于是他竭力倡導道德治國,他的理想人生就是要實現(xiàn)“修己以安百姓”,用他自己的話解釋,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廣泛地給人民以好處,又能幫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楊伯峻譯文),說句穿鑿點兒的話,這簡直就是共產(chǎn)主義。這一理想社會與儒家的“大同”理想是一脈相承的。
然而問題就在于,以道德作為萬能靈藥,真的就能實現(xiàn)“大同”理想嗎?夫子心里其實是沒底的,所以他說“堯舜其猶病諸”。愚揣測,夫子可能是找不到較之道德治國更好的路徑了。那個時代沒有給他老人家提供這方面的思想文化資源,他老人家也沒有聰明到提前二千年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化法制社會”理論。但是,他畢竟指出了一條德治的道路,于是乎千百年來,中國社會在綿延不斷的君主政治下,始終以德治的旗幟相招搖。
從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的一般經(jīng)驗來看,倫理道德規(guī)范是不可或缺的;
同時,道德也不是萬能的。將道德作為一種政治治理方式,不能說一點兒用都沒有。翻翻二十四史,在為數(shù)不多的那些明君賢臣身上,我們確乎可以看到某種道德的閃光。但是,私有化的政治權(quán)力和人性的貪婪結(jié)合到一起,具有無限的腐蝕性和沖擊力。道德的堤防原本就構(gòu)筑在個人的良知和個體自覺上,對于政治行為的約束、匡正并沒有強制力,根本擋不住以君主為首以官僚士大夫為主體的特殊政治利益集團的整體性“道德塌陷”。我們看到的是,兩千多年來,傳統(tǒng)中國的政治運作陷入了治亂交替的王朝循環(huán)!靶藜阂园舶傩铡敝荒苁且粋高遠理想,而高遠的理想在很多情況下是當不得飯吃的。結(jié)果是在中國的大地上,規(guī)律性地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天災人禍,橫征暴斂,政以賄成,饑民如潮,餓殍遍野,以至于揭竿而起,天下大亂。
說到底,修己是不能達成“安百姓”的。這一理想的實現(xiàn),需要法制與道德雙管齊下。而且,這里說的法制是現(xiàn)代化社會意義上的法制,即以憲法作為基本法的法制,而不是傳統(tǒng)中國以刑法或“治安懲治條例”為基本法的法制。忽視法制,道德落空,在政治——治國的層面上,孔子的思路行進了一半。此乃“時代局限”,非夫子不敏也歟。
不過話又說回來,孔子講求的道德,用于政治生活中,也并不是沒有道理,關鍵是不能絕對化。事實上,事事依賴法制,也是一種短視。以為有了法制就萬事俱備、萬事大吉其實是現(xiàn)代人的天真和幼稚。法律的規(guī)定不可能事無巨細面面俱到,還需要人的自覺,需要有普遍的道德觀念和高尚的道德人格相維系。試想,法是人定的,也是人執(zhí)行的。沒有道德的維系,制法的執(zhí)法的都可以鉆法律的空子,利用職務之便而上下其手,貪贓枉法,知法犯法。再說,法有好有壞,判斷的依據(jù)是道德。道德為法律提供價值依據(jù),道德是法律的前提。忽視道德,只認法律,豈不非傻即愚?
夫子之教用于治身、治家,其合理性更加突顯!靶藜阂跃础痹诋敶鐣钪,非但合理,而且必要。試想,如果在尋常生活中,在人我之間,在親朋好友和父母子女之間,動輒以法律相要求,這會是一種怎樣的生活狀態(tài)呢?沒有親情,沒有人情,冰冷棒硬,誰受得了呀。夫子之教,有理也夫。
2007-12-24
原發(fā)《知青小屋》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