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感悟語
發(fā)布時間:2017-01-26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佛教感悟語篇一:談近期對佛教學習之感悟
談近期對佛教學習之感悟
摘要:這篇文章首先從佛教的起源講起,其間引入了印度社會當時的現(xiàn)狀,佛教創(chuàng)始人喬達摩悉達多開創(chuàng)佛教的前因后果以及佛教早期的分派到大乘小乘的確立。其后講述了佛教傳入中國后,在中國的發(fā)展,主要以魏晉南北朝(梁武帝興佛,魏太武帝滅佛,周武帝)與唐代佛教(舉玄奘西行,鑒真東渡,唐武宗滅佛等為例)為重。最后由佛教中“六道輪回”的說法引出了我對宗教信仰本質的看法,即為敬畏之心。
關鍵詞:佛教喬達摩悉達多敬畏之心
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數(shù)幾乎占到了世界總人數(shù)的五分之四,而余下的五分之一基本上都是中國人。因此,中華民族也被說做是無宗教信仰的民族,這著實令人好奇。觀及歷史,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只有佛教與中國淵源頗深,這激起了我對佛教與中國佛教的好奇心。
佛教產生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紀的古印度,當時的印度,經(jīng)濟空前發(fā)展,社會變化劇烈。鐵器的普及使農業(yè)發(fā)展趨于成熟,商業(yè)與手工業(yè)的興盛促進了城市的形成與繁榮。眾多以繁榮城市為中心的國家也強大起來。而社會財富的增長與個國王權的的上升,促使爭霸戰(zhàn)爭不斷發(fā)生。在這種社會條件下,相應的產生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雅利安人進入印度西北部,逐漸與當?shù)氐耐林用窕旌贤R苑屯訛榇淼难爬参幕,亦與西北印度的土著文化相結合,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態(tài)——婆羅門教。婆羅門教主張用四種姓制度規(guī)范社會各個等級的社會職責,其中執(zhí)掌宗教事務的為“婆羅門”,執(zhí)掌軍政大權的為“剎帝利”,從事生產活動的是“吠舍”,為這三個等級服務的奴隸是“首陀羅”。四種姓依次的地位和權利由高到低。又言四種姓是神造的,不可變更,并力圖用這種說法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與婆羅門的特權地位。
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少年時期便是接受婆羅門教的傳統(tǒng)教育。釋迦牟尼本命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圣人”。喬達摩出身于剎帝利種姓,是迦毗羅衛(wèi)國凈飯王的太子。根據(jù)印度當時的習俗,在嬰兒誕生之際會有預言家預測新生兒的未來:位居種姓制度之首的一個婆羅門,預言悉達多將會統(tǒng)治全世界,只要他待在王宮;否則,他將成為偉大的宗教修行圣者。凈飯王對王子疼愛有加,期望他有朝一日能繼承王位,統(tǒng)理王國,所以國王把他幽禁在固若金湯,美輪美奐的王宮高墻之內不讓他接觸一絲一毫世間的丑陋與骯臟。然而就像所有故事所揭露的,真相總是會被發(fā)現(xiàn)。
悉達多想要認識王宮外的真實世界。然而,他的四次出宮卻讓他認識到了眾生的疾苦:生老病死。悉達多開始尋求解脫之路。離家之后,悉達多分別嘗試了禪定和苦行之法,但都沒有幫助他獲得解脫。最終,悉達多在一棵畢缽羅樹(菩提樹)下,經(jīng)過七天七夜的沉思默想,悟出了“四諦”(苦禘,集諦,滅諦,道諦)的真理。這一年他35歲,此后他就一心轉向傳教活動,歷時45年,直到去世。
佛教最早的分裂出現(xiàn)在佛陀(即釋迦牟尼)仍在世時,傳說佛陀的堂弟調達隨佛出家,智慧與異相僅次于佛,他公然提出異說,分裂僧團組織,并率五百比丘尼另立僧團,與佛陀分庭抗禮。隨著佛陀的逝世,僧侶間的意見分歧愈益嚴重。為統(tǒng)一思想,相傳佛教曾組織過三次結集,在第二次結集時(佛陀逝世一百多年后),為能否接受金銀布施,儲存多余食物等“十非法事”而分化成了“上座”和“大眾”兩部。上座部認為十事非法,大眾部認為十事合法。到了公元前一至三世紀,因為一部分佛教徒眾使自身的生活世俗化,并接納在俗的男女為信徒而產生的思想新潮,大乘佛教應運而生。大乘佛教雖不公開斥責早期佛教,卻認為早期佛教只是佛陀對淺根下愚者的權便之說,而非“究竟”之言,所以在多數(shù)情況下,貶斥其為“小道”,“小乘”而自命“大道”,“大乘”。然大乘,小乘發(fā)展至今,已成為兩個平
等的教派,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大乘”其意為“更大的車乘”,意指可以度更多眾生,最終理想是成佛;而“小乘”能度的眾生自然就少些,少倒只能度自己,修行是為了自我的解脫。比較客觀的說法是小乘佛教更接近于佛陀的原始教法。
佛教何時傳入我國,其說不一,但大體可以認為佛教的傳入是在兩漢之際。自此,佛教便在中國歷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中國歷代皇帝中最興佛的當屬梁武帝(蕭衍),梁武帝稱帝不久,便下了一道《舍事道法詔》,下令舉國上下不再事奉歷代相傳的道教,而改信佛教。也是自梁武帝起,中國佛教開始明令禁止吃葷,除此之外,梁武帝還花費了大量的錢財用于建寺和布施,并四次“舍身”,即為舍棄皇帝之位,投身佛海?苫实墼跄苡修o職一說,故每次武帝“舍身”,其大臣就要捐大量的錢財將皇帝贖回,其間有兩次標明贖金為一億萬兩!
到了唐代,則是中國佛教臻于鼎盛時期。唐朝帝王雖然自稱是道教教祖老子的后裔,尊崇道教,但實際上是采取道佛并行的政策。令人耳熟能詳?shù)膬蓚故事則是“玄奘西行”和“鑒真東渡”了。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緱氏縣,家族是儒學世家。少時因家境困難,跟長捷法師住凈土寺,學習佛經(jīng)五年。在之后對佛經(jīng)的學習中,玄奘有展示出了自己的天資和刻苦求學的品質,使得他在眾僧侶中脫穎而出。但是玄奘感到多年來在各地所聞異說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宗(后并入法相宗)、地論宗兩家有關法相之說多有乖違,因此渴望得到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融匯貫通一切,于是決心前往印度求法。因得不到唐朝發(fā)放的過所(護照),所以始終未能如愿以償。終于在629年,玄奘毅然由長安私發(fā),冒險前往天竺。在異常險惡困苦的條件下,玄奘以堅韌不拔的英雄氣概,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終于到達天竺。學成以后,他立真唯識量論旨,在曲女城無遮辯論法會上,等待十八天,結果無人敢于出來辯難,他因此不戰(zhàn)而勝,名聲鵲起,威震全天竺,被當時大乘行者譽為摩訶耶那提婆(Mahayanadeva),亦即“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徒譽為木叉提婆,亦即“解脫天”。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并將657部佛經(jīng)帶回中土。鑒真(688年-763年6月25日),唐朝僧人,江蘇揚州江陽縣人,律宗南山宗傳人,曾次東渡日本,但前五次均以失敗告終,終在第六次成功東渡。到日本宣揚佛法,功德無量,是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著名醫(yī)學家。被日本人民稱為“天平之甍”,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
然而,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也有許多曲折,其中以“三武滅佛”為最。“三武”分別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這三個人都在自己當政時期打壓了佛教的發(fā)展,雖動機與做法不盡相同,但毫無疑問,他們的“滅佛”政策對中國佛教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消極影響。
佛教中還有“六道”一說,強調因果報應,具體表現(xiàn)就是六道輪回。六道者:一、天道;
二、人間道;三、修羅道;四、畜生道;五、餓鬼道;六、地獄道。此中上三道,為三善道,因其作業(yè)(善惡二業(yè),即因果)較優(yōu)良故;下三道為三惡道,因其作業(yè)較慘重故。一切沉淪于分段生死的眾生,其輪回的途徑,不出六道。六道輪回都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五陰盛苦。如此,六道輪回可以說苦多于樂,所以人生是苦海也。以此使人產生敬畏,為求得解脫,則需修定。依解脫道論來說:“戒定慧,是解脫之道,守戒的人,是威儀的意義,也是行善之本。修定的人,他的心不散亂。而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先知先覺。所謂解脫,就是離開束縛的意思,用戒為初善,定是中善,慧為后善,如此產生禪定力求滅苦,最后才得解脫六道輪回。簡單點說,便是要多造善果,少結惡果,以求早日擺脫輪回之苦。
由這便引出了我對宗教信仰一說本質的理解——敬畏之心。宗教,真心信奉的人敬之,心懷不軌的人畏之。但不管你是敬是畏,只要你信宗教教義所言,你就會為他所限制和引導。這也是宗教信仰對人類最重要的兩個作用——引導作用和約束作用。就如同佛教,以“因果報應”來要求徒眾種善因,得善果:約束徒眾不做邪惡之事,引導其一心向善,修行自我。
而不論何種宗教,其能發(fā)展壯大的原因正是它所提出的教義能約束人內心的陰暗面,而引導人走向光明,自我提升的道路。這也正是人類信奉宗教的原因。當無法解釋某種自然現(xiàn)象,或無法解決某個困擾自己的問題時,人們總希望有一個無論是精神還是力量都遠強于自己的存在來解答困惑和指導自己。宗教便應運而生。但是不論信奉什么宗教,只要它的教義健康正確,能適應人的發(fā)展,對人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起到積極的作用,并能引領人完成自我提升,那么宗教信仰就能實現(xiàn)其真正的價值。
參考文獻:
《佛教史》杜繼文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
《中國佛教簡史》郭朋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年1月
《釋迦牟尼成佛記》鄭孝時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佛教常識問答》趙樸初著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年6月
《唐代佛教》【美】斯坦利威斯坦因著張煜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
百度百科
維基百科
佛教感悟語篇二:對佛學的感悟
我對幸福的解悟
姓名:肖航
學院:經(jīng)濟學
專業(yè):經(jīng)濟學一班
學號:20130114144
通過佛學中的幸福心理學這一門課我了解了許多佛學的知識和幸福的來源,有時候我都想這堂課成為我的主修課,讓我在大學的生活中了解幸福,接近幸福和努力奮斗創(chuàng)造幸福。 我先來講講我對老師講的幸福內涵總解析的觀點,首先,老師把幸福總結成了一個公式,其中有很多的元素來促成幸福,我個人的觀點分為五點來闡釋我對幸福的感悟。
首先,人在不斷的提高自身價值的時候,其實也是在提高自己被他人利用的一種能力,一個人如果可利用價值很高,能說明他是一個優(yōu)秀的人,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提高自身被別人利用的價值,因此我們一直是在做一個被需要的人,如果一個人不被需要,應該是相當悲哀的。所以這里的所說的正是公式中的“被需要”,我們要增加這種自身價值,正如同我個人親身經(jīng)歷,當我在高中時,有很多的同學來問我問題,我就感覺十分的快樂,我在自己學習的同時,還被別人所需,幫助別人所提高,也是自己心理感到幸福,自己做了一有用的人,惠敏法師也說做事使自己感到快樂,做對大眾有益的事情,要揚善止惡,林火旺教授說心態(tài)放正,人應該怎么活,要活的有價值有意義,增加自己被需要的價值。在這里,視頻中還強調了別的方面,惠敏法師強調的寂滅為樂,無事忙中老,自己多做事,使自己忙起來,慢慢的感到快樂,從而多做對大眾有益的事情,從而獲得幸福。
第二點是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自認同程度,自我價值是人的生活事件對于社會的和個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義,包括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至于用什么衡量?是沒有定義的。幸福是建立在自我滿足的一種情況下,兩者是有一定聯(lián)系的,在個人思維中,認為達到一定的自我價值后就會有幸福感的存在,就好像我感覺到我的價值實現(xiàn)了,帶來的幸福感,舉一個例子,我去參加某種活動,我在這其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于是我就感到十分的自豪和幸福。 林火旺教授曾說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心態(tài)觀,在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中有好的心態(tài),還有幫助他人以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這里李連杰先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我們在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時,要不以自我,不以自己為中心,做一個小時的佛,每天都實現(xiàn)一小時,先信仰其法,次了解其法,再依法修行,最后證悟道果。
老師說人的心智對人的幸福感的影響很大,人本身所具有的貪嗔癡慢疑見,以及各種心智上的缺陷都會對幸福產生影響,同時也有從心智下手改善心智,根據(jù)東方佛教傳統(tǒng)修行方式及理念提出的,繼而出現(xiàn)很多類型的心智覺知訓練,對于個體的身心健康及工作生活有良好的促進效果,提升個體幸福感水平。內觀禪修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心智覺知訓練方式尚未得到國內學術界重視。在視頻中講到如何追求幸福,有一句,無事于心,無心于事,心跟事合一要么雙亡,心智在追求幸福中,要穩(wěn)住自己的心態(tài),把握住自己的心智,從而更有力自己去追求幸福。心中無事可煩,人的心智可分成三大類。對于幸福感的境界,最低的是“半熟而復雜”,其次是“未熟而簡單”,最高的是“成熟而簡單”?幢M世理,領悟生活,造就成熟而簡單心境,是最棒的幸福靈魂。第三點,布施精進(1)將金錢、實物布散分享給別人。(2)指佛教用語,人的行為。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項,種類有三種:法施,財施和無畏施。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項主要內容,是菩薩的正道,是攝盡一切菩薩道的總行,是自度度他、福慧雙修、三學具足的途徑,也是悟入唯識性的因和果,何為布施精進?精進:謂菩薩精勵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對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學會布施精進,學會拿捏;菝舴◣熣f,惜福,知福,培福,廣種福田。將自己的福氣珍惜,知足,培育,并用來布施。在布施的過程中精進,從而開辟一條屬于自己通往幸福的道路,在布施的過程中體會幸福,幫助他人是一種幸福。如何布施:布施時若有受施的人相,便會有揀擇,有分別心,
則心量小,心小福亦小。若布施有所住,有所執(zhí)著,不管是住于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之任何一種,都是有所住而行布施。這種有所住之布施,只有福德沒有功德;只有布施而無布施波羅密,不能到彼岸,不能解脫。有智之人有五種布施:一、至心施。即以至誠心行布施,是故舍掉了傲慢。二、自手施。也就是親自布施,不假他人之手;若假讓他人之手,所得福報也要經(jīng)過他人才能所得,所以要自手施。三、信心施。相信布施之果報不失,有布施之因,必得其果,如此信心行布施。四、時節(jié)施。依時節(jié)因緣之需要而行布施,就是時節(jié)施。譬如要以對方之所需要而行施,當對方得了重病,所需要的是治病,所以要助他就醫(yī),解除他的痛苦,就是時節(jié)施。五、如法求物施。這是指布施之物要如法而求,不可用不正當?shù)氖侄稳〉枚鴣淼呢斘飦聿际Mㄟ^布施和精進,就更能了解幸福
第四點 厭離,佛教術語。俱舍論卷二十五、順正理論卷七十二:即指有厭非離、有離非厭、有厭亦離、有非厭離等四句。蓋所謂‘厭’,系指觀苦、集之現(xiàn)象而厭斥之行相;所謂‘離’,系指既厭斥之,乃生起斷惑離染之作用。厭與離各有廣狹之不同,故成四句分別。被厭離,即被別人所厭,產生離開的傾向,從而被孤立,感受到不幸福,所以我們要避免被厭離,學會愛別人,做好事把矛盾和誤會消融放下,嚴總裁在視頻里面提到,人要安置,安置自己,克制住自己的欲望,不利用別人,把自己擴大到影響別人,讓別人對自己產生好感甚至歸屬感,做到避免被厭離。
一個人感覺對幸福影響很大,有人說幸福是一種感覺,你感覺快樂,你就幸福,你感覺不開心呢,你就不幸福,我覺得幸福與人的心理平靜關系很大,心理不平衡的時候很多,有的來自挫折,有的來自嫉妒,有的來自孤獨。甚至有研究表明和生理健康(比如說營養(yǎng)、疾病、藥物)密切相關。心理失衡的現(xiàn)象在生活中是時有發(fā)生的。大凡遇到成績不如意、高考落榜、與家人爭吵、被人誤解譏諷等等情況時,各種消極情緒就在內心積累,從而使心理失去平衡。消極情緒占據(jù)內心的一部分,而由于慣性的作用使這部分越來越沉重、越來越狹窄;而未被占據(jù)的那部分卻越來越空、越變越輕,因而心理明顯分裂成兩個部分,沉者壓抑,輕者浮躁,使人出現(xiàn)暴戾、輕率、偏頗和愚蠢等等難以自已的行為。這是心理積累的能量在自然宣泄,其行為具有破壞性。侵擾心理不平靜導致的煩惱,使得自己厭煩,做事也變得自我,容易導致被厭離。使自己感覺更加不幸福。林火旺教授說,心態(tài)要正確,把心理上升為道德,在道德的高度嚴格規(guī)范自己,使自己變得有價值。如何把握幸福,必須意識到你所遇到的煩惱是生活中難免的。心理補償是建立在理智基礎之上的。人都有感情,遇到不痛快的事自然不會麻木不仁。沒有理智的人喜歡抱屈、發(fā)牢騷,到處辯解、訴苦,好象這樣就能擺脫痛苦。其實往往是白花時間,現(xiàn)實還是現(xiàn)實;明智的人是承認現(xiàn)實,既不幻想挫折和苦惱突然消失,也不追悔當初該如何如何,而是想到不順心的事別人也常遇到,并非是老天跟你過不去。這樣你就會減少心理壓力,盡快平靜下來,對那件事作個分析,總結經(jīng)驗教訓,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
第五點,持戒忍辱,戒亦稱為解脫,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脫。入菩薩道,三無漏學為根本。學佛千萬不要被虛妄的名聞利養(yǎng)迷著。佛法亦有法運,雖衰不會滅亡,因末法有一萬年之法運,現(xiàn)在只過去了十分之一。修菩薩道一定要由三無漏學開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樞紐。忍辱就是持戒,大師曾說:“忍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吶?為何呢?人的本性唄!誰愛聽不愛聽的話呢,所以,逆耳忠言與污言穢語一樣令人討厭,生氣,并由此生起瞋恨心,但是邁出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從學習忍辱開始,讀讀下面宣化上人的開示,你就會明白學習忍辱對修行人是多么的重要了”不光是修道之人,我們普通人也要學會,忍辱負重,當雨過天晴后也會有幸福的彩虹。
禪定般若,禪定包括世間與出世間的禪定。世間禪定是講四禪八定;能夠修成,將來就能夠生色界天、無色界天。這是高級的天界,須要禪定才能得到。何為般若,所以般若智慧是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在前五度上。這就是我們要學菩薩行(就是菩薩的生活):對
于一切法明了、通達,且于一切法不執(zhí)著,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這一點在嚴總裁和林火旺教授的言論中都有提到心理想著他人,為別人做點什么,不做旁觀者,用兩面的觀點看問題。 當你幫助完他人時,自己也收獲一份幸福。
這就是我對幸福的感悟和從老師的所講和視頻看后的體會。希望人人都能幸福,用李連杰先生的一句話,每天只做1個小時的菩薩,使自己的幸福發(fā)光。
佛教感悟語篇三:閱讀佛教經(jīng)典的感悟
讓內心寧靜,讓社會和諧
——閱讀佛教經(jīng)典的感悟
新城二小李中姣
在學生時代,我就喜歡紅樓夢這部名著,喜歡那個凄美的故事,喜歡大觀園姐妹吟的詩,作的詞,更(來自:m.newchangjing.com 蒲公英文 摘:佛教感悟語)是被貫穿全書的佛教思想、因果規(guī)則而深深震撼。那里面的經(jīng)典詩詞《好了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詩詞的原文是這樣的: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笔前,我們凡夫在五濁惡世沉淪,被無明所障礙,看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只知道追求名利享樂。偉大的藝術家曹雪芹借助精辟的文字,機智的語言,揭示了人生無常,萬境歸空的超越性智慧和斷絕俗緣得解脫的究竟真理。
我被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深深吸引。2012年春節(jié)一過,我萌生了抄經(jīng)書的念頭,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我的先生,他高興的說:“好啊,正好多年前我就請了幾本經(jīng)書!蔽液荏@訝,因為我并不知道家里還收藏了經(jīng)書,也不知道我的先生早就讀過經(jīng)書,現(xiàn)在想來我的先生也是與佛有緣之人。他從書櫥里拿出經(jīng)書,并且在網(wǎng)上下載了抄經(jīng) 1
書的程序,然后我就開始了燃香抄經(jīng)的生涯。我先后多遍抄寫了《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凈土五經(jīng)》、《六祖壇經(jīng)》、《地藏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等。我一邊抄一邊對照注釋理解經(jīng)文,所謂的理解其實只是懂一些皮毛,那些博大精深的經(jīng)文我們這些凡夫怎能領悟透徹呢?
我一直很喜歡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大家一聽到他的名字清玄就知道他是一位佛緣深厚的人,他還有一個名字叫林大悲,大慈大悲的那個大悲,我很喜歡他的文章那股濃濃的禪味,尤其是在我母親去世后不久,我讀了他的一篇《三生石上舊精魂》,寫的是唐宋時期的真人真事,讓我真切的感受到因緣果報的真實不虛。信佛的基礎是相信因果,相信六道輪回,我想這可能也是讓我深信佛法的基礎吧。 也許是機緣已經(jīng)成熟,我接觸到凈土法門,閱讀了很多佛教經(jīng)書,其中《阿彌陀經(jīng)》和《無量壽經(jīng)》中說:“阿彌陀佛已經(jīng)成佛十劫,現(xiàn)在莊嚴美妙清凈無染的西方極樂世界!蔽覀兿胍撾x六道,想往生,仰仗的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最殊勝最究竟最圓滿的功德。我們這些末法時代的眾生,下根劣智,貪嗔癡慢疑五毒俱全,如果想靠自己的力量修戒定慧,越過波濤洶涌的生死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像徒步登天一樣艱難。而六字洪名就是阿彌陀佛的大愿船,阿彌陀佛就是船長,我們所有的眾生只要隨順船長的呼喚,接受他的邀請,接受他的好意,來上他的船,就可以脫離險境,我們所有眾生信順阿彌陀佛的救度,專稱阿彌陀佛的名號,就等于乘上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大愿船,就可以安然度過生死海。所以我慶幸我遇到 2
了凈土法門,要知道無始劫來,我們都在貪嗔造業(yè),造的業(yè)如海洋般深不見底,即使我們懂得修行,也只能是雜行雜修,也就注定了我們無法脫離六道輪回。
兩年來每個周末,我都到佛光寺聽博學多聞的宋書記給我們講法,同時我也請了佛光寺凈土宗的經(jīng)書法寶一遍又一遍認真學習,行走在念佛法門這個簡易方便的大道上,我喜悅無比,看問題和處世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本來就淡泊名利的我徹底的把一切放下了。于是內心更加安泰自在。自從進入念佛法門以來,膽小的我再也不懼怕一個人走夜路了,家里很多事情都非常順利,再大再困難的事在關鍵時刻都能迎刃而解。 現(xiàn)在我有四個幸福的家,塵世的兩個家——凡夫眼中的家和學校的那個家,我全家人都接受了凈土法門,都成為歡歡喜喜的念佛人。我愛我的家,也愛學校那個“家”,我愿盡我最大的能力,讓我的同事和學生得到利益。遠離城市的兩個家是佛光寺和西方凈土,在佛光寺這個家,我與蓮友們一起修習佛法,快樂念佛。前面三個家,都只是臨時居住,為我提供了修行的場所,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才是我們修行念佛人圓滿的家。 我很敬仰佛光寺的張居士、宋書記、劉老師等等蓮友,他們不僅精進學佛,在弘法利生也做的很好。我沒有他們那樣的口才,也缺乏智慧。為了仰謝佛恩,我要做的只有依照佛法觀照自己,把凈土宗的《宗風十條》當做一面鏡子,不斷修正自己的衣冠言行。我想如果 3
有一天我們這些學佛者能讓眾生對佛法產生信心,從而發(fā)無上菩提心信佛念佛,那樣也可以算是以身弘法了。
感恩阿彌陀佛如果沒有他的救助,我們將會永遠在六道流轉。感恩釋迦牟尼佛,如果沒有他的宣講,我們就不知道有這么簡便易行的凈土法門。感恩十方三世證誠諸佛,是他們讓我們的心堅定的與阿彌陀佛連接在一起。感恩佛光寺的導師蓮友,讓我懂得了很多佛法的真諦,讓我在學佛的道路上增添了無窮的力量。感恩我的親人朋友對我的理解支持。感恩身邊的每一個人給我歡喜,給我希望,給我信心。我愿懷著感恩的心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教好每一個學生,同時弘揚佛教的慈悲理念,關愛眾生,為和諧社會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4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