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學農引咎辭職驚醒太平官 引咎辭職
發(fā)布時間:2020-02-18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2008年9月11日下午,山西省省長孟學農高調向公眾道歉。“我作為一省之長、全省安全生產的第一責任人,向遇難人員和家屬表示深切的哀悼和歉意,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和全省人民做出深刻的檢討!
3天前的9月8日,在孟學農擔任省長的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發(fā)生了一起特別重大的潰壩事故。
3天后的9月14日,中央批準了孟學農的辭職請求。同時,免去張建民同志的山西省副省長職務。
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著名憲政研究專家莫紀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孟學農辭職,是對官場文化的一次有力沖擊,是對現有官場文化中缺少彈性現狀的解構,也是相關制度在現實運作中的一種有效體現。
多位高官受處分
眾所周知,山西是一個煤炭大省,也是一個容易暴發(fā)礦難的地方。
2007年12月11日,記者就曾在洪洞縣政府禮堂,親眼見證了時任臨汾市市長的李天太,當著國務院專家組和全國各地媒體記者的面,向全市415萬市民公開道歉的場景。一個星期后,李天太去職。
巧合的是,此次特大潰壩事故發(fā)生地竟又是臨汾。
事故發(fā)生的原因,在國務院的通報中寫得非常清楚:“企業(yè)違法生產和建庫,隱患排查治理走過場,安全整改指令不落實”。
孟學農引咎辭職的前一天,即9月13日,事發(fā)所在地襄汾縣委書記亢海銀、縣長李學俊已被停職。
現在的情況是,從洪洞礦難到潰壩事故,從縣級黨政一把手到省市行政負責人,亢海銀、李學俊、李天太、孟學農、張建民,或停職、或免職、或辭職,已經構筑了一個問責路線圖。
里程碑事件
人們都知道,5年前的2003年4月22日,只當了3個月北京市市長的孟學農,因“非典”事件而引咎辭職,這次山西省長任上的辭職,在孟學農的從政生涯中,已經是第二次。
這種經歷,在中國省部級官員中,是十分罕見的個例。
和前次短暫的任職經歷一樣,孟學農在山西省長任上的時間不長,從2007年9月3日任山西省副省長、代省長算起,也就一年零11天,而從2008年1月22日正式當選為山西省省長算起,則履職時間不到8個月。
孟學農今年58歲,離正部級退休法定年齡65歲還有7年時間。孟學農第二次辭職之后,坊間不少人對他表達了惋惜之情。
網友葉樂盛說,孟學農的辭職值得讓人尊敬,(他)做出了一個好榜樣!“(孟學農的辭職事件)顯現出中國的官員不是只做官而不用擔責的‘平安官’。他有職、有權,但同樣有責,如果在你的責任內出現問題就要向你問責,甚至引咎辭職”。
事實上,在中國現有的干部管理體制中,引咎辭職早已不是官員的一種隨意行為,早在2004年頒布執(zhí)行的《黨政領導干部辭職暫行規(guī)定》(以下簡稱《暫行規(guī)定》)中,對什么情況下官員應該“引咎辭職”已作了明確規(guī)定。
《暫行規(guī)定》中指出,應當引咎辭職的情形包括:在安全工作方面嚴重失職,連續(xù)或者多次發(fā)生重大責任事故,或者發(fā)生特大責任事故,負主要領導責任的;連續(xù)或者多次發(fā)生特大責任事故,或者發(fā)生特別重大責任事故,負主要領導責任、重要領導責任的,等等。
在輿論看來,發(fā)生在2003年12月23日的重慶開縣井噴事故后,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總經理馬富才引咎辭職,被認為是官員責任追究制度的一個里程碑事件。
2004年1月14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上,對前后發(fā)生的三起特大事故主要責任人做出了處理。其時,中石油老總馬富才多次表示對事故發(fā)生負有領導責任,并提出引咎辭職。
此后不久,北京密云縣縣長張文因元宵燈會踩踏事故引咎辭職。吉林市市長剛占標因吉林市中百商業(yè)大廈特大火災事故引咎辭職。
也就是從這幾次比較密集的引咎辭職動作之后,“引咎辭職”一詞逐漸成了媒體使用頻率較高的熱點詞匯,為國人所熟知。
關于“官德”的解讀
如果將視野再放開一些,人們就會發(fā)現,國際上遭遇重大責任事故時,引咎辭職早已成為自覺行為。
2008年2月12日,韓國政府文化遺產廳廳長俞弘向韓國總統(tǒng)盧武鉉遞交辭呈,以對韓國國寶崇禮門被燒毀一事承擔相應責任。他在當天的記者見面會上說,“一號國寶崇禮門被燒毀一事必須有人來承擔責任,作為文化遺產廳廳長決定為此承擔責任而辭職”。
2006年1月27日,斯洛伐克國防部長利斯卡引咎辭職。這一年的1月19日,該國一架軍用運輸機墜毀,導致42人遇難。
利斯卡在宣布辭職后說,這“不是一個政治決定”,而“是出于內心的決定”。他的這段話,人們可以解讀為,在重大責任事故突發(fā)后,負有責任的官員應從“內心上”感到不安,作為補償,辭職成為一種必然選擇。
《新民晚報》署名趙勇的評論員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孟學農)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世界,什么叫一個官員的責任和擔當。他說,引咎辭職有別于其他方式的責任追究,準確地說,它是“自責”而非“他責”。所依靠的只能是官員的道德自覺和職業(yè)榮譽感,因此,與其說它是一種責任追究制度,倒不如說它是一種基于責任感的官場文化。
“官員要有官德”,一名有職業(yè)榮譽感和強烈責任意識的官員,當有一天,他自覺愧對百姓或不適合再履職時,引咎辭職就成了最符合職業(yè)榮譽感的選擇。以負責任的姿態(tài)體面地退出,應當看作是一名官員深具官德的體現。
官場文化的沖擊
不可否認的是,盡管早在2004年,中央就出臺了相關文件,對官員辭職作了硬性規(guī)定,但一些地方官員在重大責任事故發(fā)生后,逃避責任者有之,掩蓋事實者有之,而主動承責者并不多見。
很多基層地方主官,只有當更高一級的處罰決定下來后,才極不情愿地退出官位。寧愿被免,不愿自責,成為一些為官者的心態(tài)。
孟學農的辭職,對這種近似癡迷的官場文化,顯然是一種沖擊。
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著名憲政研究專家莫紀宏,就孟學農以省長身份辭職事件的標本意義話題,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我國官場文化多年來形成了一種潛規(guī)則,那就是,只要你不受賄,沒有犯罪,就可以穩(wěn)坐釣魚臺,當太平官。奉行的是一種無過就是功的為官哲學。”莫紀宏說,“孟學農辭職,對這種官場文化是一種改變,是對現有官場文化中缺少彈性現狀的一種沖擊和解構!
莫紀宏的解釋是,無論是多大的官,你也必須認真做,“想當太平官,卻做不好,你也會下臺。”“出了事,你自己主動承責,給公眾留下一個好印象,有利于形成一種比較好的社會心理傾向!
莫紀宏指出,孟學農辭職是相關制度在現實運作中的一種有效體現。
“現在,制度是有了,關鍵是相關官員的自覺性如何!绷硪幻辉敢馔嘎缎彰姆▽W研究者認為,高官引咎辭職的制度化之路并不平坦,“它在更多時,需要借助當事官員的道德自覺!边@位研究者說,如果由有關部門來強行處理,就不是引咎辭職,而是免職或者更為嚴重的處理,“它和引咎辭職是兩回事。”(朱春先)
。9月19日《法制周報》,作者為該報首席記者)
相關熱詞搜索:太平 引咎辭職 驚醒 孟學農引咎辭職驚醒太平官 孟學農辭職驚醒太平官 孟學農兩次引咎辭職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