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人生感悟
發(fā)布時間:2017-02-09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佛教的人生感悟篇一:佛教經(jīng)典文化感想
佛教經(jīng)典文化結(jié)課感想
題 目:
姓 名:學 號:專 業(yè): 感悟佛教經(jīng)典文化
在上這門課之前從來沒接觸過佛教文化,僅存的知識也只是皮毛,并不了解其中的深意。自從上了老師講的中國佛教文化后,我越來越感到佛學是一門充滿智慧和哲理的學問。它并不是迷信的,而像是可以凈化我們心靈的一本心靈雞湯一樣,像是我們心靈的導師,其實離我們的生活很近很近。
我們每天的生活中,就像老師講的那樣,有苦也有樂,佛教中的經(jīng)典文化有時候能很好的引導我們?nèi)テ胶馕覀兊纳。當遇到苦時,學會用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而不是一味抱怨消沉;當遇到樂時,也要能夠理性對待而不以物喜。在和他人相處的過程中要時刻保持友好寬容的態(tài)度,與人起爭執(zhí)時也要心平氣和的解決。善待身邊的一切,親情友情愛情,更可以包括動植物,要有一顆平和的心。等等等等,這些都是我從佛教課中所學到的最切身的體會。
其實,我們不一定要真正意義上的去信佛,只要一個人是相信真善美的,他就是和佛教思想相契合的。佛教并一定是要出世,它只是教會我們用一種出世的態(tài)度去生活。教會我們滿足,教會我們體會生活的美好,讓我們生活的簡單快樂自在。
上過佛教經(jīng)典文化以后,我們能變得更加關(guān)注自己的內(nèi)心,審視自己心中的我,這就已經(jīng)足夠了。
佛教的人生感悟篇二:對佛學的感悟
我對幸福的解悟
姓名:肖航
學院:經(jīng)濟學
專業(yè):經(jīng)濟學一班
學號:20130114144
通過佛學中的幸福心理學這一門課我了解了許多佛學的知識和幸福的來源,有時候我都想這堂課成為我的主修課,讓我在大學的生活中了解幸福,接近幸福和努力奮斗創(chuàng)造幸福。 我先來講講我對老師講的幸福內(nèi)涵總解析的觀點,首先,老師把幸?偨Y(jié)成了一個公式,其中有很多的元素來促成幸福,我個人的觀點分為五點來闡釋我對幸福的感悟。
首先,人在不斷的提高自身價值的時候,其實也是在提高自己被他人利用的一種能力,一個人如果可利用價值很高,能說明他是一個優(yōu)秀的人,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提高自身被別人利用的價值,因此我們一直是在做一個被需要的人,如果一個人不被需要,應該是相當悲哀的。所以這里的所說的正是公式中的“被需要”,我們要增加這種自身價值,正如同我個人親身經(jīng)歷,當我在高中時,有很多的同學來問我問題,我就感覺十分的快樂,我在自己學習的同時,還被別人所需,幫助別人所提高,也是自己心理感到幸福,自己做了一有用的人,惠敏法師也說做事使自己感到快樂,做對大眾有益的事情,要揚善止惡,林火旺教授說心態(tài)放正,人應該怎么活,要活的有價值有意義,增加自己被需要的價值。在這里,視頻中還強調(diào)了別的方面,惠敏法師強調(diào)的寂滅為樂,無事忙中老,自己多做事,使自己忙起來,慢慢的感到快樂,從而多做對大眾有益的事情,從而獲得幸福。
第二點是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自認同程度,自我價值是人的生活事件對于社會的和個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義,包括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至于用什么衡量?是沒有定義的。幸福是建立在自我滿足的一種情況下,兩者是有一定聯(lián)系的,在個人思維中,認為達到一定的自我價值后就會有幸福感的存在,就好像我感覺到我的價值實現(xiàn)了,帶來的幸福感,舉一個例子,我去參加某種活動,我在這其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于是我就感到十分的自豪和幸福。 林火旺教授曾說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心態(tài)觀,在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中有好的心態(tài),還有幫助他人以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這里李連杰先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我們在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時,要不以自我,不以自己為中心,做一個小時的佛,每天都實現(xiàn)一小時,先信仰其法,次了解其法,再依法修行,最后證悟道果。
老師說人的心智對人的幸福感的影響很大,人本身所具有的貪嗔癡慢疑見,以及各種心智上的缺陷都會對幸福產(chǎn)生影響,同時也有從心智下手改善心智,根據(jù)東方佛教傳統(tǒng)修行方式及理念提出的,繼而出現(xiàn)很多類型的心智覺知訓練,對于個體的身心健康及工作生活有良好的促進效果,提升個體幸福感水平。內(nèi)觀禪修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心智覺知訓練方式尚未得到國內(nèi)學術(shù)界重視。在視頻中講到如何追求幸福,有一句,無事于心,無心于事,心跟事合一要么雙亡,心智在追求幸福中,要穩(wěn)住自己的心態(tài),把握住自己的心智,從而更有力自己去追求幸福。心中無事可煩,人的心智可分成三大類。對于幸福感的境界,最低的是“半熟而復雜”,其次是“未熟而簡單”,最高的是“成熟而簡單”?幢M世理,領(lǐng)悟生活,造就成熟而簡單心境,是最棒的幸福靈魂。第三點,布施精進(1)將金錢、實物布散分享給別人。(2)指佛教用語,人的行為。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項,種類有三種:法施,財施和無畏施。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項主要內(nèi)容,是菩薩的正道,是攝盡一切菩薩道的總行,是自度度他、福慧雙修、三學具足的途徑,也是悟入唯識性的因和果,何為布施精進?精進:謂菩薩精勵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對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學會布施精進,學會拿捏;菝舴◣熣f,惜福,知福,培福,廣種福田。將自己的福氣珍惜,知足,培育,并用來布施。在布施的過程中精進,從而開辟一條屬于自己通往幸福的道路,在布施的過程中體會幸福,幫助他人是一種幸福。如何布施:布施時若有受施的人相,便會有揀擇,有分別心,
則心量小,心小福亦小。若布施有所住,有所執(zhí)著,不管是住于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之任何一種,都是有所住而行布施。這種有所住之布施,只有福德沒有功德;只有布施而無布施波羅密,不能到彼岸,不能解脫。有智之人有五種布施:一、至心施。即以至誠心行布施,是故舍掉了傲慢。二、自手施。也就是親自布施,不假他人之手;若假讓他人之手,所得福報也要經(jīng)過他人才能所得,所以要自手施。三、信心施。相信布施之果報不失,有布施之因,必得其果,如此信心行布施。四、時節(jié)施。依時節(jié)因緣之需要而行布施,就是時節(jié)施。譬如要以對方之所需要而行施,當對方得了重病,所需要的是治病,所以要助他就醫(yī),解除他的痛苦,就是時節(jié)施。五、如法求物施。這是指布施之物要如法而求,不可用不正當?shù)氖侄稳〉枚鴣淼呢斘飦聿际Mㄟ^布施和精進,就更能了解幸福
第四點 厭離,佛教術(shù)語。俱舍論卷二十五、順正理論卷七十二:即指有厭非離、有離非厭、有厭亦離、有非厭離等四句。蓋所謂‘厭’,系指觀苦、集之現(xiàn)象而厭斥之行相;所謂‘離’,系指既厭斥之,乃生起斷惑離染之作用。厭與離各有廣狹之不同,故成四句分別。被厭離,即被別人所厭,產(chǎn)生離開的傾向,從而被孤立,感受到不幸福,所以我們要避免被厭離,學會愛別人,做好事把矛盾和誤會消融放下,嚴總裁在視頻里面提到,人要安置,安置自己,克制住自己的欲望,不利用別人,把自己擴大到影響別人,讓別人對自己產(chǎn)生好感甚至歸屬感,做到避免被厭離。
一個人感覺對幸福影響很大,有人說幸福是一種感覺,你感覺快樂,你就幸福,你感覺不開心呢,你就不幸福,我覺得幸福與人的心理平靜關(guān)系很大,心理不平衡的時候很多,有的來自挫折,有的來自嫉妒,有的來自孤獨。甚至有研究表明和生理健康(比如說營養(yǎng)、疾病、藥物)密切相關(guān)。心理失衡的現(xiàn)象在生活中是時有發(fā)生的。大凡遇到成績不如意、高考落榜、與家人爭吵、被人誤解譏諷等等情況時,各種消極情緒就在內(nèi)心積累,從而使心理失去平衡。消極情緒占據(jù)內(nèi)心的一部分,而由于慣性的作用使這部分越來越沉重、越來越狹窄;而未被占據(jù)的那部分卻越來越空、越變越輕,因而心理明顯分裂成兩個部分,沉者壓抑,輕者浮躁,使人出現(xiàn)暴戾、輕率、偏頗和愚蠢等等難以自已的行為。這是心理積累的能量在自然宣泄,其行為具有破壞性。侵擾心理不平靜導致的煩惱,使得自己厭煩,做事也變得自我,容易導致被厭離。使自己感覺更加不幸福。林火旺教授說,心態(tài)要正確,把心理上升為道德,在道德的高度嚴格規(guī)范自己,使自己變得有價值。如何把握幸福,必須意識到你所遇到的煩惱是生活中難免的。心理補償是建立在理智基礎之上的。人都有感情,遇到不痛快的事自然不會麻木不仁。沒有理智的人喜歡抱屈、發(fā)牢騷,到處辯解、訴苦,好象這樣就能擺脫痛苦。其實往往是白花時間,現(xiàn)實還是現(xiàn)實;明智的人是承認現(xiàn)實,既不幻想挫折和苦惱突然消失,也不追悔當初該如何如何,而是想到不順心的事別人也常遇到,并非是老天跟你過不去。這樣你就會減少心理壓力,盡快平靜下來,對那件事作個分析,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
第五點,持戒忍辱,戒亦稱為解脫,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脫。入菩薩道,三無漏學為根本。學佛千萬不要被虛妄的名聞利養(yǎng)迷著
。佛法亦有法運,雖衰不會滅亡,因末法有一萬年之法運,現(xiàn)在只過去了十分之一。修菩薩道一定要由三無漏學開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樞紐。忍辱就是持戒,大師曾說:“忍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吶?為何呢?人的本性唄!誰愛聽不愛聽的話呢,所以,逆耳忠言與污言穢語一樣令人討厭,生氣,并由此生起瞋恨心,但是邁出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從學習忍辱開始,讀讀下面宣化上人的開示,你就會明白學習忍辱對修行人是多么的重要了”不光是修道之人,我們普通人也要學會,忍辱負重,當雨過天晴后也會有幸福的彩虹。禪定般若,禪定包括世間與出世間的禪定。世間禪定是講四禪八定;能夠修成,將來就能夠生色界天、無色界天。這是高級的天界,須要禪定才能得到。何為般若,所以般若智慧是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在前五度上。這就是我們要學菩薩行(就是菩薩的生活):對
于一切法明了、通達,且于一切法不執(zhí)著,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這一點在嚴總裁和林火旺教授的言論中都有提到心理想著他人,為別人做點什么,不做旁觀者,用兩面的觀點看問題。 當你幫助完他人時,自己也收獲一份幸福。
這就是我對幸福的感悟和從老師的所講和視頻看后的體會。希望人人都能幸福,用李連杰先生的一句話,每天只做1個小時的菩薩,使自己的幸福發(fā)光。
佛教的人生感悟篇三:淺談佛教的禪學人生
淺談佛教的禪學人生
禪宗是中國佛教諸宗中影響最大的宗派,禪宗是佛教和中國文化相結(jié)合衍生出來的產(chǎn)物。禪并不是神秘的,只存在于天上,而是人間的禪。禪宗主張“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從根本上來說,修行就是修心。但是不管我們信佛有多虔誠,都不能脫離社會和人群,不能脫離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否則我們的信仰就懸在半空中沒地方落實了。因此禪,不是要我們放棄責任,出家以求解脫!岸U”的實質(zhì)是體驗人生,貼近人生的,它無非是要使人類的思想貼近真理,行為始于道德。它側(cè)重于個體的凈化,并不是要我們逃避現(xiàn)實,遠離塵世,厭惡人生,而是熱愛人生,貼近生活。一個人生在俗世,勇于承擔,保持佛心,就是禪;即使身處鬧市,只要心中寧靜,就是佛。人生如蟬,禪如人生。讀禪可以開啟心智,體驗豁達之生活態(tài)度。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笔嵌U宗的精髓,這里的“色”指的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即是指物質(zhì)的表象。禪宗認為,人的心靈本來就是清凈的,只是由于長期受“塵!钡奈廴,塵垢積累太多,故而掩蓋了人的“本心”,使人看不清甚至看不見心的“本來面目”。這里的“塵!笔侵甘挛锏谋砻娆F(xiàn)象和人的各種欲望以及理性、邏輯等義理的障蔽。禪學認為人類總是生活在愁苦之中,是因為我們的欲望太龐大了,永遠也填不滿,因此我們永遠都處于饑渴、焦灼的狀態(tài)。感覺到累,但是又有多少人可以拋棄欲望呢?欲望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沒有了欲望就沒有了動力,如死水般毫無生氣。然而,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很好的運用自己的欲望,而不能被它所控制。成功與失敗之間最大的區(qū)別,往往不是智商和能力的差別,而是韌性與耐心的差別,是內(nèi)心克制程度的差別。有些人,一生熱衷于金錢,還有名聲、各種物質(zhì)利益,甚至情色。而且欲求未滿,他們沒有得到的時候想得到,得到了還想要更多。為了這些東西,他們不惜拋卻尊嚴、人性,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如今,某某高官落馬了,某某官員被雙規(guī)等等類型的消息占據(jù)報紙的頭版頭條,原本很多百姓眼里的好官,直到暴露了,人們才發(fā)現(xiàn)其真正的面目。正是被物質(zhì)控制了,他們才會得到如此下場?占词巧词强。眼中有色,心中無色,我們才能面對世間的各種誘惑。只有限制自己的欲望,而不設法滿足它,永遠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我們才不會被自己的欲望淹沒,生活才會美好。
禪宗所說的成佛即是修得一顆平常心,因為“平常心是道”。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禪學主張人們回歸平常,簡單生活。物極必反,盛極必衰。佛言:“弦太緊會斷,弦太松則彈不出聲音,中正平和之心才是悟道之本!贝_實,琴弦只有在不松不緊的時候,才能彈奏出生命之歌。其實,學習、生活、做事都一樣,不能急功近利,要保持不緊不松的狀態(tài)。急功近利則“欲速則不達”,不緊
不松則“事半功倍”。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要做到該做什么就去做什么,盡守職責,絕大多人都能做到做好,而要做到不挑揀,不計較,相對來說比較困難。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情經(jīng)常發(fā)生,而且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稍有不順心,便耿耿于懷,情緒波動;稍有不如意,變形諸于聲色,或板起面孔,或嘮嘮叨叨,或出言不遜,這樣的人不少,他們總是提不起,放不下,心態(tài)也不能平衡。如若以“平常心”對待,便不致如此。一般人最好先學會坐禪,慢慢削減自己的挑揀、計較之心,逐漸恢復本具的平常心。有了平常心,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認識自我,也能正確地對待和處理你所遇到的不順心,不如意之事,做到利己利他。不以物喜,不以物悲。心態(tài)決定未來。你改變不了環(huán)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tài)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xiàn)在;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以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寵辱不驚,擁有一顆平常心,我們要像大象一樣,在戰(zhàn)場上能承受箭的毒害而繼續(xù)奮戰(zhàn)。我們也能忍受別人對我們的侮辱和敵視,而保持內(nèi)心的安詳寂靜。
緣起緣滅,緣生已空;萬發(fā)緣生,皆系緣分。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很多很多的挫折、困難;只有你還活著,生活就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隨時都會遇到困難,也會有迷茫的時候,那么我們該如何面對呢?禪曰:“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換句話說,就是萬法皆通,在于一心。一切情、名、利,一切困難、艱險都是外在的,對于心中有路的人來說都是暫時的,而對于那些眼雖亮而心盲者來說,即便是小小的困囿也不能掙脫,甚至有時候竟然會付出生命的代價。最美好的事物往往也是最困難的。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一無所有時,我們應該想到,至少我們還活著。只要活著,一切都有可能。當我們面對惡劣的處境無法度過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明白,只有死人才不會有麻煩。所以,改變?nèi)松鷳B(tài)度,用一雙積極的眼睛來看待世界,任何困難都不在話下,但關(guān)鍵是你要行動起來。佛家講究“一切隨緣”、“順其自然”,該來的自然來,該去的自己去。不為明天的憂愁而煩惱,不為將來的苦悶所羈絆,這樣才能過上輕松快活的做好當下的日子,才能心胸曠達的面對生活。
總的來說,禪學的人生態(tài)度不是悲觀主義,而是樂觀的。禪要求我們放下,所謂放下,是指放下對事物的執(zhí)著,放下一切莫須有的負擔,放下一切毫無價值的虛榮,帶著一份自然的心態(tài),體味一生的幸福。而所謂看開人生,絕不是悲觀,而是積極樂觀;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及時去做。我們雖然不能把禪當作是濟世度人的唯一良方,但通過學習禪和禪定的實踐,至少可以讓人調(diào)劑身心,促進心態(tài)平衡,增長智慧。如果每一個人都能以禪的“平常心”去面對人生,就會增強人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灰暗的心理便逐漸消失,從而
調(diào)動起人的積極主動性,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力,使得自我價值得以實現(xiàn)。那么,人們都會積極樂觀的面對自己的人生了。
相關(guān)熱詞搜索:佛教 人生感悟 佛教文章人生感悟 佛教感悟人生的句子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