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暴風雨天氣,報紙如何運轉] 不常見的天氣符號
發(fā)布時間:2020-02-23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2006年12月14日至15日,一場百年不遇的暴風雨襲擊了美國西北部,數人遇難,財產損失驚人,斷電用戶達一百多萬。其中包括西雅圖時報公司的工廠,這里負責印刷當地僅有的兩家日報《西雅圖時報》和《西雅圖郵訊報》。幾十年來,兩家報紙第一次?。為了了解它們是如何恢復出刊的,《主編與發(fā)行人》雜志近期采訪了兩家報社各個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對整個過程進行了以小時為單位的報道。
筆者概括梳理了兩家報社采取的應對措施。
運營:積極防范與主動溝通
西雅圖的海峽、島嶼、港灣、河流蔚為壯觀。東部,橋梁橫跨華盛頓湖;西部,通勤者每天乘船上下班。即使風和日麗時,這樣的地理條件對發(fā)行部門也是一個不小的運銷挑戰(zhàn)。如果編輯部請求推遲最終期限,或者網絡頻繁出問題,運送人員就很可能趕不上末班渡輪,直接后果就是早起的通勤者買不到報紙。這些挑戰(zhàn)難不倒西雅圖時報公司,在此次暴風雨之前,兩份報紙從未經歷過發(fā)行量的顯著下滑。但是,歷史將從此改變。
1. 提前做好防范準備
自然災害突襲時,趕在時間前面對于報社的運營非常重要,西雅圖時報公司的經理們清楚知道這一點。12月中旬,該地區(qū)暴雨不斷,天氣預報已經發(fā)出了強暴風雨預警,大災難即將降臨。運營經理們密切關注著天氣變化,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就已經把各項工作的最終期限提前,并考慮簡化一些版本。確知星期五的報紙無法發(fā)行后,他們又提前做好了星期六報紙出版流程的各項計劃安排。
百密一疏,盡管印刷廠準備了備用的電力保障線路,但是,由于電力來源是同一個變電站,線路同時癱瘓,最終導致印刷無法進行。暴風雨結束后,時報公司立即修訂災難應急計劃,更新程序和人員名單。接下來的幾周時間里,他們召開了若干次會議改進應急方案,重點研究印刷應急問題。
2. 停止印刷報紙
這是一個改變兩家報社歷史的決定,也是一個無奈的選擇。12月14日星期四,短暫的電力中斷導致印刷廠燈光忽明忽暗,印刷機頻頻出現故障,報紙的印刷速度遠遠落后于時間表。23點47分,距離完全斷電大約一個小時,西雅圖時報公司總經理卡羅林•凱利與產品、發(fā)行、編輯部的同仁共同做出了一個決定:停止印刷星期五的報紙。此時,幾乎沒有報紙送出印刷廠,《時報》的主報只印了14000份,《郵訊報》的主報還沒有印刷。
西雅圖時報公司運營著12個發(fā)行中心,凌晨1點以后,運送者開始聚集在發(fā)行中心,等待取報紙,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如果拿不到報紙就賺不到錢,可是公司根本就沒有報紙給他們。此外,一些發(fā)行中心也斷電了,困難接踵而至。星期五,時報公司向沒有斷電的幾家印刷廠伸出了求助之手,他們熱情地幫助印刷了部分報紙。
3. 與廣告商積極協(xié)調
決定取消星期五報紙之后,廣告經理們就告知銷售小組盡快聯系他們負責的廣告商,這些銷售人員與廣告商的日常聯系很緊密,熟悉他們的市場需求和廣告計劃。廣告銷售代表首先給大廣告客戶打電話,與他們一起重新進行廣告定位并制定新的時間表。由于該地區(qū)一半左右的家庭都斷電了,人們這個時候沒有心思購買圣誕禮物,再加上很多廣告商自己也在與斷電作斗爭,他們對西雅圖時報公司的做法表示理解。
4. 保持內部聯絡溝通
在問題處理的過程中,上自公司的CEO,下至普通的廣告業(yè)務員,都盡可能地保持自己的聯系方式通暢,隨時與上司、同事、下屬保持聯系。有的人手機電池沒電了就用汽車的點煙器充電,或者通過互聯網發(fā)送郵件進行交流。
時報公司副總監(jiān)艾倫•菲斯克說,不僅是電力的后備支持、便攜發(fā)電機的準備、可以借用的印刷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訊,手機和黑莓在此次災難中被證明像發(fā)電機一樣寶貴。真正重要的是讓人們團結在一起,確保公司里的所有人保持溝通,這樣就不會發(fā)生混亂了。
網絡:信息整合與實時更新
互聯網在這次災難中幫了兩家報社的大忙,無論是突發(fā)新聞的實時跟蹤報道,還是代替報紙與受眾進行溝通,網絡都功不可沒。
1. 開通博客
用博客進行新聞報道已經不是新鮮事,在突發(fā)事件中它的優(yōu)勢更是充分顯現。西雅圖那幾天暴雨不斷,兩家報社都嘗試用博客進行突發(fā)新聞報道,《時報》把它稱為“快訊”!多]訊報》的責任編輯坎迪斯•赫克曼和高級在線制作人布賴恩•欽開了一個新的博客,原打算星期五早上第一時間進行暴風雨報道。隨著天氣狀況的惡化,他們星期四下午就開通了“暴風雨觀察”博客,讓記者們開始發(fā)送采集來的信息。
赫克曼說:“我們發(fā)現在大型的多位記者參與的報道中,每半小時更新一次意味著讀者必須瀏覽所有材料以鑒別最新消息,所以布賴恩•欽和我想到采用博客的形式,這樣讀者就能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階段來進行閱讀,如果他們感興趣就會回來看更新。”暴風雨逐漸平息后,《郵訊報》還在博客上刊登了一些后續(xù)報道。網絡編輯把所有的紙媒報道都放在了一個頁面上,這樣讀者就能一次獲取全部信息。
2. 網絡與報紙的配合
在人們最需要通過媒體了解外部情況的時候,報紙卻無法順利印刷和發(fā)行,于是,網絡作為替代品成了讀者也是報社的“救命草”。那時,一星期前《時報》才開始每天發(fā)行可下載的“電子版”。這種通過電腦瀏覽與印刷版同樣版式的電子報本來只對訂閱者開放,既然現在星期五的報紙無法發(fā)行,報社決定當天及以后的一段時間里把電子版面向所有人免費開放,同時在網站首頁進行推介。
攝影記者拍攝的照片無法以紙報為載體抵達讀者,于是,編輯們把它們上傳到網站。星期五上午9:00,《郵訊報》攝影記者在現場拍攝的暴風雨照片開始在該報網站上刊登出來。該網站總共建了四個暴風雨圖庫,每個圖庫里有22張照片。與此同時,《時報》圖庫也開始運作起來,倒地的樹木以及其他暴風雨席卷后的狼藉場面令人心悸。
編輯部里,每一位編輯和記者都既為報紙工作,也為網站工作。在網絡與報紙的配合報道方面,《郵訊報》提供了不錯的案例。擅長寫調查性報道的記者艾瑞克•耐爾德報道了一件令人戰(zhàn)栗的事件:一位配音女演員被淹死在自家地下室。他把采訪到的細節(jié)信息迅速發(fā)表在網絡上,隨后又變換報道角度,為報紙寫了一篇深度報道。
3. 實時更新網絡報道
網絡的優(yōu)勢之一在于實時更新,讀者可以一天之內幾次瀏覽網站看到不一樣的新聞。
為了發(fā)揮優(yōu)勢,星期五的《時報》網絡部安排了大量編輯人員。清晨5:30大家就忙開了,第一條“快訊”6:01就在網上發(fā)出來,同時在網站首頁左側刊登了印刷版的情況說明。該報網站全天共發(fā)39條“快訊”,最后一條是夜里23:01發(fā)出的。這一天成為該報網站歷史上瀏覽量最高的一天,達到2,549,924次。最受歡迎的是主要新聞欄,快訊的點擊率同樣很高,很多人頻繁回訪網站,瀏覽快訊和圖片。
采編:接近現場與提供服務
哪里有新聞,哪里就有記者的身影。突發(fā)事件新聞報道不能沒有現場,盡管那里是最危險的地方,但是,記者們必須靠近。
除了報道新聞外,在人們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刻,報紙還為讀者提供有效的服務,讓人們直接受益。
1. 盡可能接近現場
62歲的《時報》記者佩頓•懷特利把小汽車當成了移動辦公室,他用手機、筆記本電腦完成報道工作,不斷記錄斷電、洪水肆虐和道路封閉的情況。他說:“我從一場災難來到另一場災難,我必須把這些報道發(fā)到網上!痹谒衍囃T谝患裔t(yī)院屋頂的停車場時,他用筆記本電腦向讀者報道:這家醫(yī)院的自助餐廳是為數不多的幾處還提供熱食物的餐廳之一。
《郵訊報》的責編赫克曼很清楚,報道災難新聞的記者遠遠不夠。在回家的路上,她停在了洪水肆虐的雷尼爾南大街。她說:“我到達那里的時候,看到眼前的情景簡直糟透了。我最后只能在那里進行現場報道,叫一個攝影師來拍照,直到夜里11點才把事情搞定!
2. 廣納社會資源
重大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處處都有新聞,僅憑有限的記者編輯無法進行全面報道,兩家報紙都重視廣泛吸納社會資源!稌r報》在派出記者進行現場采訪的同時,安排部分編輯人員留守辦公室,與讀者進行聯系,搜集他們親身經歷的故事以及拍攝的照片。
小道消息和來自讀者的照片同樣大量涌入《郵訊報》,責任編輯赫克曼說:“記者、攝影師和讀者快把電話打爆了。我們把每一個消息都記錄下來,按順序進行核對!痹搱蟮膱D片編輯約翰•迪克松回憶說:“只要是好的照片,我們都在網上采用。”
3. 提供有效的服務
暴風雨導致很多人因一氧化碳中毒而住院甚至死亡,《時報》與衛(wèi)生部門協(xié)調,于12月20日在報紙頭版用六種語言發(fā)布了一氧化碳預警。大量的反饋尤其是來自移民社區(qū)的反饋顯示,這種可以真正為人們提供幫助甚至挽救生命的實用信息受到了讀者好評。時報公司的CEO布萊森對這種做法大為贊賞,他說:“重要的是,我們在頭版上刊登什么能真正為人們提供幫助,甚至挽救人的性命呢?”
暴風雨過后,《時報》持續(xù)在其網站上提供服務信息,包括如何確保家人的安全,例如房子或汽車損壞后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作者單位:新華社新聞研究所)
相關熱詞搜索:暴風雨 運轉 報紙 面對暴風雨天氣,報紙如何運轉 面對暴風雨天氣 報紙如何運轉doc下載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