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雷諾現(xiàn)象能活幾年【承諾續(xù)擴現(xiàn)象及其心理機制】

發(fā)布時間:2020-03-03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摘要:承諾續(xù)擴是指決策者在面對失敗的結果時,仍然決定向先前的行動持續(xù)投入資源的現(xiàn)象。目前,自我申辯理論、前景理論和決策困境理論是承諾續(xù)擴解釋機制中較有影響的三種理論。以往的相關實證研究所發(fā)現(xiàn)的影響承諾續(xù)擴的因素可以歸為計劃因素、心理因素、個體差異因素以及情境因素等四類。今后的研究有必要關注各解釋機制的整合、相關變量之間關系體系的構建和因果路徑的確定以及承諾續(xù)擴對決策者心理與行為可能造成的影響等問題。
  關鍵詞:承諾續(xù)擴,續(xù)擴情境,解釋機制,影響因素,控制機制 分類號:B842.5
  
  1 StaW的經典研究及承諾續(xù)擴概念的提出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所要做的決策并不總是在幾個備擇方案中進行采用或拒絕的選擇,很多時候也要為正在進行的行動做決策。尤其是當初始行動進展不順時,人們就會面臨著這樣的抉擇:是立即停止行動撤出資源,還是繼續(xù)投入更多的資源及努力以期獲得彌補損失、挽回頹勢的機會?
  1976年,Staw以商學專業(yè)大學生為被試,采用2(責任:高,低)×2(決策結果:正向,負向)被試間實驗設計,對上述問題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研究。被試扮演某大型公司財務主管的角色,在兩個備選的職能部門中選擇一個進行研發(fā)投資。在高責任組中,被試需要做兩次連續(xù)的決策,在第一次決策后他們將獲得決策結果的反饋,然后再進行第二次投資決策;在低責任組中,被試被告知第一次的決策是由公司中另一位財務主管做出的,并告訴他們該決策的結果,然后讓被試做第二次投資決策。初次決策結果為正向時,告知被試被選擇投資的部門利潤率上升,未被選擇的部門利潤率則下降了;初次決策結果為負向時則相反。實驗中的因變量為被試繼續(xù)投入的資金額。實驗結果顯示個人責任和決策結果均具有顯著的主效應(高責任組的平均投資金額高于低責任組;正向結果組的平均投資金額低于負向結果組),并且二者之間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高責任且負向結果情境下,被試的投資金額顯著高于其他三種情境(高責任正向結果、低責任正向結果、低責任負向結果),而后三種情境中被試的投資金額則無顯著差異。
  Staw將這種“決策者在面對失敗的結果時,卻仍然決定向先前的行動持續(xù)投入資源”的現(xiàn)象稱為“承諾續(xù)擴”(escalation ofcommitment,亦有譯為承諾升級)。之后,Staw又進一步指出,一個典型的續(xù)擴情境(escalation situation)具有三個界定性特征:(1)已經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如資金、時間或精力等);(2)初始的行動并未獲得預期效果或事實上瀕臨失敗(即收到了負向反饋);(3)允許決策者選擇要么繼續(xù)投資以試圖挽回已付出的成本,要么從該行動中完全撤出。
  
  自Staw的經典研究之后的30多年里,承諾續(xù)擴相關問題受到了相關學者的持續(xù)關注和探討。研究表明,承諾續(xù)擴現(xiàn)象廣泛存在于金融投資、新產品開發(fā)、軟件項目、石油鉆探、人事甄選與績效評估乃至兩性關系和等公交車等決策領域或場景中。另外,不僅個體決策者會產生承諾續(xù)擴行為,群體決策中也會出現(xiàn)這種傾向。限于篇幅,本文主要關注個體層面承諾續(xù)擴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2 承諾續(xù)擴的解釋機制
  
  關于承諾續(xù)擴的成因分析,Staw的自我申辯(self-ustification)理論和Kahneman等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較受以往研究的關注和討論。前者采用認知失調理論的觀點,認為自我申辯是促成續(xù)擴行為發(fā)生的主要機制;后者則采用信息加工的觀點,主張決策框架和確定性效應(certaintyeffect)的作用會引發(fā)知覺價值扭曲,這才是導致續(xù)擴行為發(fā)生的主因。另外,由Bowen提出的決策困境(decision dilemmas)理論主張承諾續(xù)擴主要由環(huán)境或反饋的含糊性(equivocality)而引發(fā),也獲得了一些實證研究的支持。
  
  2.1 自我申辯理論
  自我申辯理論衍生自Festinger的認知失調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們在做出某一決策時,當然會預期該決策將獲得成功的結果。而當收到負向反饋時,行為結果就會與先前的信念(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或自己不會失敗)產生不一致,這會引發(fā)決策者的認知失調。此時個體如果選擇撤出,無疑是承認自己先前的資源分配決策是錯誤的,其所帶來的痛苦甚至甚于資源損失。因此,為了避免這種痛苦,個體會選擇在認知上扭曲這一負向結果,即認為初始決策是正確的,以獲得更為正向的情緒感受。而證明初始決策正確的最好方式,就是對之繼續(xù)做出承諾。此即“自我申辯”過程,意指個體試圖合理化自己先前的行為或在心理上產生防衛(wèi)來抵御不利的結果。
  Staw之后又進一步推衍出一個承諾續(xù)擴的過程模型(如圖1所示),并對內在申辯(internaliustification)和外在申辯(external justification)進行了區(qū)分。前者是個體為了維持自我概念的統(tǒng)整與一致,而向自己申辯的一種內在驅力;后者則是個體為了保持在他人面前的形象或使他人對自己的認知保持一致而產生的對外申辯的驅力。上述觀點獲得了Bobocel等人研究的證實。他們將自我申辯區(qū)分為“公開申辯(public iustification)”與“私人申辯(private iustification)”兩類。在公開申辯的情況下,決策者是在受到他人評估的公開情況下做出決策,并證明最初的選擇是正確的;而在私人申辯的情況下,決策者的決策是匿名的,并證明最初的決策是正確的。公開申辯類似于外在申辯,私人申辯類似于內在申辯。該研究顯示,公開申辯和私人申辯均會導致承諾續(xù)擴行為的發(fā)生。
  
  在該模型中,Staw還提出了前瞻理性(prospective rationality)與回溯理性(retrospectiverationality)兩個概念。前者是個體對行為的可能結果形成理性的預測與評估;后者是個體針對目前行為的結果回溯既往,尋找適當?shù)男畔⒁灾С帜壳靶袨榈暮侠硇,其驅動力量就是自我申辯。Staw認為這兩種機制可能都是存在的,并且會調節(jié)決策行為,進而影響續(xù)擴現(xiàn)象的發(fā)生。在實證研究方面,Conlon等的研究顯示當決策者意識到自己對于失敗的結果負有責任時,會有更強的回溯過去信息的傾向;而Moon的研究則發(fā)現(xiàn)決策者同時具有前瞻理性與回溯理性。
  另外,Staw指出一致性規(guī)范(norms ofconsistency)也是一個有可能影響承諾續(xù)擴的因素。他認為社會或組織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潛藏的、較少為個體知覺到的價值觀或規(guī)范(如堅忍不拔、鍥而不舍、善始善終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個體的行為。
  
  2.2 前景理論
  前景理論認為決策結果通常被評估為獲益(gains)和損失(losses)兩情況,這是根據(jù)決策者 心理價值所形成的中間參考點(neutral referencepoint)來區(qū)分的。該理論針對主觀與客觀結果提出價值函數(shù)(圖2),來說明在風險情況下個人的決策選擇。價值函數(shù)具有三個主要特征:(1)決策者會根據(jù)參照點來確定結果的價值。如果結果大于參照點為“獲益”,反之則為“損失”。(2)價值函數(shù)是呈S型的函數(shù)。在面對獲益時,主觀價值函數(shù)是下凹形;在面對損失時,主觀價值函數(shù)是上凸形。并且兩種曲線都存在邊際遞減效應(例如在損失的情況下,如果客觀上多損失了一倍的金額時,決策者主觀上的價值損失則小于一倍)。(3)在價值函數(shù)中,損失曲線比獲益曲線陡。亦即損失和獲得同等的金額,主觀的損失量卻大于主觀的獲益量。
  前景理論主張決策者在面對決策情境時,會在心理上形成獲益與損失兩種決策框架作為評估后續(xù)行動或選擇的參考依據(jù)。即使同一問題,如果呈現(xiàn)方式不同,則可能會形成不同的決策框架,進而產生不同的結果。在面臨損失的情況下,決策者將采取損失框架,此時決策者會有追求風險(risk-seeking)的傾向,即傾向于把外在的挑戰(zhàn)看作機遇;而在面臨獲益的情況下,決策者會采取獲益框架,進而產生回避風險(risk-aversion)的傾向,即傾向于把外在挑戰(zhàn)看作威脅。
  
  將前景理論應用于解釋續(xù)擴行為的發(fā)生上,可知決策者為何在遭受損失時會選擇繼續(xù)投入資源。面對負向反饋容易讓決策者處在損失框架中,產生追求風險的傾向。也就是說在已損失一定金額之后,根據(jù)邊際遞減效應,決策者對于投入資金的主觀價值將受到扭曲,低估投入資金的價值,即使再投入相同的金額在其主觀上卻會認為比之前的花費少,從而產生想以較少的金額來冒險獲取較多金額的想法,認為若成功了則可以彌補已損失的資金,若失敗了感覺上也只是多輸了一點而已。因而愿意將更多的資源繼續(xù)投入到已經出現(xiàn)負向反饋的行動或計劃中去,從而形成承諾續(xù)擴行為。另外,確定性效應也是導致承諾續(xù)擴的重要原因。
  這是指與不確定的結果相比,人們會過度重視確定的結果。而從行動過程中撤出所可能導致的任何成本支出都將被視為確定的損失,因而成本支出愈高,人們愈發(fā)不愿意選擇撤出。前景理論對于責任效應也可以作出較好的解釋。高責任者之所以產生承諾續(xù)擴,并非因為個人自我卷入,而是因為他們將第二次決策視為試圖挽回損失,即恢復到自己做初次決策時的財富狀態(tài)。因此,他們自然是追求風險的。而低責任者則將決策界定為維持財富的初始狀態(tài)(指這些個體剛開始卷入決策時的狀態(tài),即第二次決策點)。為了保持財富,他們自然是回避風險的。
  
  2.3 決策困境理論
  早期的研究一般都將承諾續(xù)擴描述為錯誤的或非理性的,之后心理學和經濟學領域的一些學者開始質疑決策者在續(xù)擴情境中的行為表現(xiàn)到底是非理性的,還是在適應結構不良問題(ill-structuredproblems)。其中Bowen的決策困境理論認為,承諾續(xù)擴并非由負向反饋本身或某些社會心理力量產生的偏差而引發(fā);相反,由含糊性反饋導致的決策困境以及缺乏可用于對反饋進行判斷的標準,致使決策者很難對投資的前景進行準確定位。根據(jù)自己收到的信息,決策者可能會認為初始投資決策是正確的,因而繼續(xù)將資源投入到表現(xiàn)不佳的行動或計劃中去。亦即決策者并不具有充分的信息來做出“正確的”決策。因此,再次投入更多的資源只是對含糊信息的一種因應反應,或是一種換取時間來獲得更多反饋或信息的嘗試,而非出于非理性的選擇。當某一情境被貼上承諾續(xù)擴的標簽時,這一理解和判斷都是在基于后見之明的事后分析基礎上做出的。但在很多情境中,通常并不能確定進一步的資源投入將帶來的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
  一些學者對決策困境理論對于承諾續(xù)擴的解釋效力進行了實證檢驗。這些研究較為典型的步驟是:在第一階段,被試收到有關其投資決策的不同含糊性程度(高或低)的反饋;然后在第二階段,所有被試均收到了負向反饋。結果顯示那些在開始時收到高含糊性反饋的被試,其隨后投入的資金量顯著高于那些開始時收到低含糊性反饋的被試。決策困境理論連同相關實證研究結果說明,承諾續(xù)擴并不總是非理性或情緒化的,在某些情境下它很可能是個體適應不確定性和模糊環(huán)境的理性嘗試。
  
  3 承諾續(xù)擴的主要影響因素
  
  在承諾續(xù)擴的相關實證研究中,承諾續(xù)擴的影響因素是研究的焦點,學者們對此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索,并獲得了許多非常有價值的結果。總的來講,以往研究所涉及的影響承諾續(xù)擴的因素可以歸為計劃因素(project variables)、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 variables)、個體差異因素(individualdifferences)和情境性因素(situational variables)等四類。
  
  3.1 計劃因素
  3.1.1 初始責任
  自Stawl976年的研究之后,大量的相關研究再次證實了初始責任對于承諾續(xù)擴的主效應。但也有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初始責任并不是產生承諾續(xù)擴的充要條件。例如在Hantula等的研究中,盡管知覺測量顯示所有被試均感到自己對初始決策負有責任,但只有在高含糊性條件下被試才產生了承諾續(xù)擴。Morgan等采用Staw的決策案例,在研究中引導低責任者將第二次決策視為挽回損失,以此來消除不同責任群體的框架差異。結果表明,當?shù)拓熑握弑徽T使將決策界定為與高責任者類似時,Staw所觀察到的承諾續(xù)擴差異即不復存在;并且,將決策界定為挽回損失的低責任者其續(xù)擴程度也顯著高于將決策界定為保持財富的低責任者。這一結果與前景理論的解釋完全一致。
  3.1.2 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sunk cost)是指無法收回的花費或付出(包括金錢、時間、努力或其他資源)。Arkes等指出,只要投入了資源,而且又無法收回,為了不浪費這些資源,個體就會傾向于繼續(xù)付出。有關承諾續(xù)擴的一些研究也顯示當沉沒成本增加時,決策者的續(xù)擴量也隨之顯著提高。然而與責任效應類似,也有學者發(fā)現(xiàn)沉沒成本并不必然導致承諾續(xù)擴,甚至對后者具有負向影響。這可能與決策本身有關:沉沒成本對于采用型決策(adoption decision,對于是否采取某一計劃或使用某一事物做選擇)具有更重要的影響,但承諾續(xù)擴研究中的決策大多屬于進程型決策(progressdecision,關注某一已運作的計劃是否朝著既定目標發(fā)展,一般包含具體的起止日期)。另外,沉沒成本效應也會受到其他因素(如計劃完成程度)的調節(jié)。
  3.1.3 計劃完成程度
  由于在很多情況下,沉沒成本的增加與計劃完成程度是密切相關的。因此以往的很多研究可能混淆了沉沒成本與計劃完成程度的效應。鑒于此,Conlon和Garland在研究中獨立操縱沉沒成本和計 劃完成信息,結果并未發(fā)現(xiàn)沉沒成本效應,而是發(fā)現(xiàn)了顯著的計劃完成效應,越是接近計劃的完成,決策者越有可能繼續(xù)投入資源,并且這種效應不受沉沒成本及初始責任的影響。研究者認為接近計劃完成時,完成計劃本身就成了一個新的目標,這一目標隨后能超越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此即目標替代效應(goal substitution effect),此時決策者主要受計劃已近完成這一信念的驅動,而并不受已付出的資源的影響。Boehne等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上述效應。研究中,通過告知被試計劃的預期收益以及使之為后果負責,來誘使被試做出最能獲利的決策。盡管如此,被試還是受到了計劃完成效應的強烈影響。
  3.1.4 財務預算
  研究表明,當決策者的資金投入并不會超過預算限額時,僅僅存在財務預算對于續(xù)擴效應來說并無實質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續(xù)擴效應與無預算存在時并沒有顯著差異。但當附加支出的確會打破預算時,預算的存在確實能起到抵制續(xù)擴的作用。可見,與財務預算較為嚴格的組織相比,那些預算較為寬松的組織更易受到承諾續(xù)擴效應的不利影響。研究還顯示,超出預算(即使是子預算,并不會威脅總預算)的預期(prospect)對續(xù)擴效應也具有抑制作用。
  
  3.2 心理因素
  3.2.1 心理預算
  個體在分配資源時會使用預期投資收益來設定心理預算(mental budgeting),并根據(jù)心理預算對正在進行的投資進行追蹤。當不能獲得有關收益的信息時,個體將無法設定預算,或者設定非常高的預算,以至于無法對其投資產生限制作用。另外當附加投資由不同于初始投資的資源構成,或者發(fā)生于不同的交易(包括交易的時間及形式)時,會導致附加投資難以追蹤,進而引發(fā)承諾續(xù)擴。例如為了挽回金錢性沉沒成本,人們更愿意投入時間而非金錢;而為了挽回時間沉沒成本,人們更愿意投入金錢而非時間,即使時間和金錢投入是等值的。研究還發(fā)現(xiàn)那些建立了心理預算的個體有時可能會過早地選擇撤出。當某一計劃的累積投資達到了預算限制時,即使任何理性的分析都認為應該繼續(xù)追加投資,人們依然會拒絕進一步的投資,甚至會選擇撤出。
  3.2.2 認知偏差
  決策通常都是在不確定性條件下做出的。人類有限的認知能力加上決策情境所具有的高復雜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等特征,導致人們在決策中經常使用啟發(fā)式(heuristics)。而這些啟發(fā)式易受到潛意識的系統(tǒng)偏差的影響,此即通常所說的認知偏差。研究表明,在續(xù)擴情境中選擇性認知和控制錯覺等認知偏差既可以影響決策過程的開始階段(問題認知階段),也可以影響決策過程的結尾階段(實際決策階段)。此外,Biyalogorsky等的研究顯示,信念惰性歪曲(beliefinertia distortion,指個體歪曲或不適當?shù)厥褂眯滦畔⒁允怪c初始信念相一致)是導致新產品開發(fā)情境中的續(xù)擴現(xiàn)象的重要機制?梢姡谀承┣闆r下即使個體意識到了負向信息,卻可能因為某些認知偏差而選擇忽視或不予重視,從而引發(fā)承諾續(xù)擴。
  3.2.3 預期后悔
  后悔理論中的減少后悔假設(regret-reducingassumption)認為,人們做決策時會尋求盡量將未來可能體驗到的后悔降到最小程度。Wong等檢驗了預期后悔(anticipated regret)對承諾續(xù)擴的影響。在其中兩個實驗中,在高后悔可能性條件下,被試被告知如果他們選擇撤出,他們將會知道選擇堅持的結果;在低后悔可能性條件下,如果被試選擇撤出,則并不讓他們知道選擇堅持的結果。結果表明,高后悔可能性條件下人們表現(xiàn)出了更強的續(xù)擴傾向。在另兩個實驗中,研究者直接測量被試的預期后悔程度(預期后悔值=撤出的預期后悔一堅持的預期后悔)。結果顯示當預期后悔值增加時,人們的承諾續(xù)擴程度亦隨之提高。上述結果有助于我們了解承諾續(xù)擴行為背后的情緒動力機制。
  
  3.3 個體差異因素
  3.3.1 自我效能感
  根據(jù)自我效能感理論,人們的自我效能判斷會部分地決定他們采取何種行動、付出多少努力及資源,以及在面對逆境時堅持多久。相信自己有能力達成目標的個體在績效未能達到目標時,會選擇付出更多的努力,并一直堅持直至獲得成功。據(jù)此,Whyte等推斷自我效能感應會對承諾續(xù)擴產生正向影響。他們采用股票市場、新產品開發(fā)等場景進行的實驗也證實了這一點。之后,Whyte等又采用使用石油勘探場景,以石油地質學家為被試進行了一項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被試的初始自我效能感和負向反饋量(已鉆探的干井數(shù)量)對之后的資源投入均具有顯著的影響(前者為正向,后者為負向),而收到反饋后的自我效能感在負向反饋與續(xù)擴行為之間起著部分中介作用。亦即行動開始后所遭遇的失敗會降低自我效能知覺,這進而又會增加個體放棄行動的可能性。
  3.3.2 理性思維風格
  理性思維風格是指具有意識性、分析性和言語性,以及相對較慢且不受情緒影響等特征的思維風格。關于理性思維風格與承諾續(xù)擴的關系,存在兩種相反的觀點:一方面,長期以來承諾續(xù)擴都被認為是適應不良(maladapfive)和非理性的表現(xiàn)。按照這種觀點,理性思維風格者應會表現(xiàn)出較低的續(xù)擴傾向。但另一方面,理性思維風格者對其初始決策具有更強的信念,當先前決策獲得負向結果時,這種信念可能會導致更高的認知失調,因而他們可能會展現(xiàn)出更強的續(xù)擴傾向。Wong等采用Pacini開發(fā)的理性量表(rationality scale)對這兩種觀點進行了檢驗。該量表分理性能力(rational ability)和理性投入(rational engagement)兩個維度,分別指個體進行邏輯性和分析性思維的能力和動機。結果表明,無論個體有無初始責任,理性能力與承諾續(xù)擴均呈顯著正相關;而理性投入與承諾續(xù)擴則無顯著相關。為了進一步確定思維風格與續(xù)擴的因果關系,研究者在另一項研究中人為操縱被試的理性思維風格:在強理性思維風格條件下,研究者要求被試對其決策做出解釋,以迫使他們進行理性思維活動;在弱理性思維風格條件下,則不要求被試做出解釋。結果顯示解釋任務增加了被試的續(xù)擴傾向,并且個體對初始決策的信念在理性思維風格與承諾續(xù)擴之間擔當中介角色。
  3.3.3 冒險傾向
  冒險傾向(risk propensity)是指決策者追求風險的傾向性。由于承諾續(xù)擴被視為一種風險選擇,因此高冒險傾向者更有可能選擇承諾續(xù)擴來應對失敗的行動。Wong的研究進一步顯示冒險傾向與風險知覺、結果預期以及承諾續(xù)擴等變量之間存在著如圖3所示的關系。亦即冒險傾向和結果預期對承諾續(xù)擴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而風險知覺對承諾續(xù)擴存在顯著的負向影響:風險知覺對于冒險傾向對承諾續(xù)擴的影響效果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結果預期對 風險知覺的影響效果具有完全的中介作用。該研究不僅顯示了一些風險相關變量對承諾續(xù)擴存在顯著影響,而且揭示了這些變量引發(fā)承諾續(xù)擴的心理過程。
  3.3.4 A型人格
  所謂A型人格,是指急躁、求成心切、善進取、好爭勝的一種性格。與B型人格者相比,A型人格者對績效評估更為敏感,因而他們會展現(xiàn)出更高的申辯傾向;A型人格者自我卷入度亦更高,并更傾向于對負向任務結果做內部歸因。另外,有關初始決策的負向反饋會威脅個體的自尊,對于A型人格者而言尤其如此。因此,在面對負向反饋時,A型性格者更傾向于加大附加投入。研究還顯示A型人格與初始責任之間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A型人格與承諾續(xù)擴之間的正向關系只存在于在高初始責任的條件下。
  3.3.5 大五人格
  所謂“大五人格”,就是涵蓋人格的5個因素,即神經質(neuroticism)、外傾性(extraversion)、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責任心(conscientiousness),每個因素又分別包含6個子維度。Moon的研究發(fā)現(xiàn),責任心這一因素中的成就驅動(achievementstriving)和職責感(duty)兩個子維度對兩難情境下的決策承諾水平具有不同的影響。前者與承諾呈正相關,后者則呈負相關。Moon認為,高成就驅動者力求成功并努力達成困難的目標,面對失敗時他們會產生更高的認知失調。另外高成就驅動者其行為背后的首要動機是個人成功,對于成功的關注優(yōu)先于對他人或組織的考慮。因此高成就驅動者愿意將組織的資金投入到可能會失敗的計劃中,而不急于擺脫困境。而職責感描述的是個體在正確行事(不僅為自己,也為了他人)傾向性上的差異。在續(xù)擴情境中,承諾消減可被視為決策者以犧牲個人利益為代價來保全組織的利益。另外,研究還顯示將這兩個子維度得分相加所得的責任心總分與承諾水平無顯著相關。
  之后,Moon又考察了神經質的兩個子維度――焦慮(anxiety)和抑郁(depression)對承諾續(xù)擴的影響。焦慮與抑郁之間的關鍵區(qū)別在于:高焦慮者的認知過程主要受與傷害及危險有關的意識支配,而高抑郁者的認知過程則受與損失及失敗相關的思緒支配。該研究表明,焦慮和抑郁對決策者的承諾水平均具有顯著的影響(但方向相反)。研究者指出,高焦慮者可能對于續(xù)擴困境中堅持當前行動的社會壓力更為敏感。而隨著威脅感增加,個體在其決策過程中變得更加僵化,限制了他們的信息加工,因此傾向于繼續(xù)同樣的行動;而高抑郁者總是傾向于低估其成功的可能性,對環(huán)境的自我控制感也較低,因此不大看好他們當前的行動與未來成功的關聯(lián)。研究也顯示當取神經質總分(即上述兩個子維度得分相加)進行分析時,神經質與承諾續(xù)擴并無顯著相關。但Wong等的研究卻發(fā)現(xiàn)在高初始責任條件下,神經質對承諾續(xù)擴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力。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不一致結果,可能與兩個研究在測量神經質時所使用的量表內容存在差異有關。
  
  3.4 情境性因素
  3.4.1 決策風險
  決策風險是指決策中可能的重要結果和(或)不想要的結果有不確定性存在。研究表明,決策風險會影響承諾續(xù)擴,高決策風險能降低續(xù)擴傾向,并且計劃完成階段顯著調節(jié)了決策風險對承諾續(xù)擴的效果:在計劃完成的中間階段,決策風險的影響效果最為顯著。這可能是因為:在計劃的最初階段,對計劃信息的需求(the need for projectinformation)會顯著影響資源承諾;在計劃臨近結束的階段,完成計劃的需求(the need for projectcompletion)對資源分配具有更強的影響力。而在計劃的中間階段,計劃信息需求和計劃完成需求都相對較弱,因而此時資源分配決策對決策風險的效果最為敏感。
  3.4.2 決策類型
  決策本身的類型也有可能影響到決策者是否表現(xiàn)出承諾續(xù)擴行為。例如在Weber等的一項實驗中,當決策問題以投資組合決策(portfolio decision)的形式呈現(xiàn)時,在損失之后個體的冒險傾向顯著高于贏利之后,這與承諾續(xù)擴效應一致;當決策問題以兩階段博彩游戲的形式呈現(xiàn)時,個體在贏利之后的冒險傾向更強,這與賭資效應(house-money effect,賺了錢之后在風險的承受度上轉趨積極)一致。在投資組合問題中,第一階段決策可被視為啟動了一系列行動;在博彩游戲中,并不存在由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投資組合,因此初始決策并不會被個體知覺為啟動了一系列行動。
  3.4.3 決策目標
  決策目標是指決策者想要得到的結果,可以分為目標類型(指決策的目的是將損失最小化還是將贏利最大化)和不透明程度(nontransparency,即決策目標的模糊程度)兩個方面。研究顯示,當決策目標是將贏利最大化時,個體堅持初始決策的傾向明顯增強;而所強調的特定目標越模糊,個體的續(xù)擴傾向也相應越高。
  3.4.4 獎勵方式
  Beeler等認為獎勵的方式也會影響決策者的承諾續(xù)擴程度,報酬與投資決策結果之間的關系越直接,則續(xù)擴程度越高。他們在實驗中將補償方式分為無補償(no-pay)、薪水(salary)和權變性報酬(contingent compensation)三種情境。在無補償情境中,不論投資決策結果為何,被試都得不到報酬;在給薪水情境中,不論決策結果為何,被試都可選擇要2張彩票(每張價值1美元)或2美元現(xiàn)金;在權變性報酬情境中,被試需做出成功的投資決策才可選擇要2張彩票或2美元。研究顯示,權變性報酬情境中的續(xù)擴量最大,其次為薪水情境,續(xù)擴量最小的是無補償情境,并且各情境間的續(xù)擴量差異均顯著。
  3.4.5 代理關系
  代理關系是指一個或一些人(委托人)授權另一個或另一些人(代理人)為其利益從事某些活動。建立在期望效用模型基礎上的代理理論改變了前者關于“代理人與公司的利益一致”的假設,主張代理人與委托人的利益會發(fā)生分歧,代理人在某些條件下會做出最大化個人效用而非委托人利益的決策。因此委托人會使用監(jiān)督(monitoring)等治理結構來確保代理人的行為與委托人利益相一致。在續(xù)擴情境中,上述利益分歧產生的條件(即逆向選擇條件)是:(1)信息不對稱,代理人比委托人擁有更多的信息,委托人并不完全了解計劃的情形;(2)冒險的個人動機,即代理人選擇續(xù)擴所獲的個人收益較撤出要高。研究表明,對于美國經理人樣本,代理關系中逆向選擇條件對承諾續(xù)擴存在顯著的主效應。另外,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監(jiān)督能顯著降低代理人的續(xù)擴傾向。
  3.4.6 文化
  行為決策領域的研究表明文化對于個體的決策過程存在重要影響。例如華人在決策中具有過分自信和追求風險的表現(xiàn)。承諾續(xù)擴現(xiàn)象中的跨文化 差異也引起了相關學者的關注。承諾續(xù)擴的跨文化研究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問題:(1)不同文化情境下決策者的承諾續(xù)擴傾向是否存在差異?(2)承諾續(xù)擴的影響因素及其相對重要性是否隨著文化情境的不同而產生變化?
  Chow等采用美國和臺灣會計學專業(yè)大學生樣本,發(fā)現(xiàn)中國被試的續(xù)擴傾向要顯著高于美國被試。研究者認為這與中國人的面子觀是一致的。由于中國文化中的集體主義傾向,其成員非常注重維護面子,因此中國人更為厭惡承認失敗,因為這會有損他們的面子乃至社會地位。但上述差異也有可能與中國被試更偏好冒險有關。Sharp等使用亞洲(香港和新加坡)和北美(美國和加拿大)經理人樣本,通過三個決策場景,發(fā)現(xiàn)了顯著的文化主效應(文化被操作化定義為亞洲文化和北美文化),但其影響方向則取決于具體的決策場景。該研究還證實了框架效應的普遍性,并發(fā)現(xiàn)文化影響逆向選擇效應:對于亞洲樣本,逆向選擇效應在三個決策案例中均不顯著;而對于北美樣本則均顯著。研究者認為,逆向選擇是受利己主義驅動的,而集體主義文化非常鄙視公然的利己主義,從而導致此種效應在集體主義社會中相對較弱。
  上述兩個研究都是比較了在文化中處于兩個極端的被試樣本,并表明文化差異影響續(xù)擴決策。但由此還無法推斷較小的文化差異是否也會產生影響。因此,Salter等采用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經理人樣本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考察。這兩個國家在文化中的個人主義維度上存在中等顯著的差異(美國高于加拿大),而在文化的其他維度上則非常相似。研究顯示在逆向選擇條件下,美國被試較加拿大被試更有可能產生承諾續(xù)擴行為。
  此外,Greer等的一項比較研究考察了美國和墨西哥決策者在續(xù)擴傾向方面存在的差異。美國和墨西哥的文化差異在于:在權力距離和男性化(masculinity)程度方面,墨西哥高于美國;在個人主義和不確定性回避方面,美國高于墨西哥。研究發(fā)現(xiàn),墨西哥被試的續(xù)擴傾向更高,對自己的續(xù)擴決策亦更有信心;然而當個人對初始投資決策負責時,墨西哥被試的附加投資額顯著少于美國被試。研究者認為上述差異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價值觀及文化情境的不同。
  
  4 承諾續(xù)擴的控制機制
  
  早期有關承諾續(xù)擴的研究大多都聚焦于確定續(xù)擴的形成機制與影響因素,而較少關注哪些方法或策略可以幫助決策者避免對失敗行動的持續(xù)性資源承諾。直到1992年,才有學者(Simonson和Staw)從實證角度專門探討了承諾續(xù)擴的控制問題。在該研究中,研究者發(fā)展并比較了6種不同的續(xù)擴控制方法(如表1所示)。他們認為這些方法可以降低自我申辯動機或激發(fā)更準確的決策。通過實驗研究者發(fā)現(xiàn),設定最低目標、降低威脅和對決策過程負責能有效減少負向反饋之后的資源分配。對決策結果負責會增加承諾,而降低威脅則能減少承諾,這進一步證實了自我申辯動機是續(xù)擴的成因之一,降低這一動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承諾消減。而對決策過程負責的承諾消減效應說明,強調決策過程而非最終的績效水平也能達到控制承諾續(xù)擴的目的。
  繼Simonson和Staw的研究之后,其他學者也開始關注承諾續(xù)擴的控制問題。例如Boulding等提出5種可能的承諾續(xù)擴控制方法,即:(1)強調不確定性和可能的負向后果;(2)強調繼續(xù)投資的機會成本;(3)預先承諾預定的停止規(guī)則(pre-commitmentto a predetermined stopping rule,由專業(yè)分析家制定); (4)預先承諾自己規(guī)定的停止規(guī)則(pre-commitment to a self-specified stopping rule);以及(5)決策解耦(decision decouple,即當初始決策招致?lián)p失時,更換決策者)。方法(1)和(2)可以改善決策的信息環(huán)境,向決策者提供更完備的信息;方法(3)和(4)的目的是促使決策者不要忽視或歪曲相關信息;而方法(5)能夠使后來的決策者無需為初始決策進行申辯。研究者采用新產品開發(fā)情境檢驗了這些方法的作用。根據(jù)實驗結果,他們總結指出,改善決策的信息環(huán)境并不能減少承諾續(xù)擴,因為個體會歪曲信息以證明承諾是正確的;而決策解耦和預先承諾預定的停止規(guī)則兩種方法對承諾的消減效果最為明顯(但也不能完全消除承諾續(xù)擴)。另外,Ghosh采用資本項目情境也檢驗了某些控制策略對承諾續(xù)擴的作用。這些策略包括:(1)提供有關初始投資結果的準確反饋;(2)為項目設定最低績效標準,敦促決策者將實際績效與這些標準進行比較,并要求他們準備一個關于項目是否按計劃進行的報告(其中包括對項目進展不順的原因進行分析和解釋);(3)提供有關附加投入未來收益的信息。策略(1)和(3)可以稱為內隱控制機制,它們不會主動干預投資決策,而策略(2)則是一種外顯控制機制,因為它會主動對投資決策進行干預。研究結果顯示,上述措施對承諾續(xù)擴均具有顯著的控制效果。
  上面的幾個研究說明諸如確定最低目標、預先確定停止條件以及那些能降低自我申辯的方法確實能起到明顯的承諾消減作用。但對于提供完備信息這類方法,則研究結果并不一致。其原因可能在于決策者是否注意到了信息內容以及是否對信息進行了帶有偏見的加工。
  此外,Ku認為在續(xù)擴情境中,如果個體在續(xù)擴之后體驗到了令人厭惡的情感(如不愉快或不滿意、失望和后悔等),他們可能會學著在之后減少自己的承諾。在這些情緒中,后悔可能是與續(xù)擴情境最為相關的。一旦個體選擇了某一方案之后感到如果當初選擇另一方案結果會更好,他們就會體驗到后悔。Ku的實驗表明,個體能通過一個續(xù)擴情境的學習,來降低在另一續(xù)擴情境中的續(xù)擴程度。說明通過深入思考某一情境的潛在結構并體驗到后悔情緒,個體能夠學會在以后規(guī)避承諾續(xù)擴。另外,通過想象某一續(xù)擴場景所啟動的后悔體驗也能導致個體在另一不同情境中產生承諾消減。因此,如果在做出某一重要決策之前讓決策者想象與續(xù)擴相關的后悔,可能也有助于防止不理智的決策。
  
  5 小結與展望
  
  承諾續(xù)擴現(xiàn)象是行為決策研究領域中的一個熱點問題,30多年來一直備受許多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的關注與研究,并獲得了許多頗有價值的結論。然而目前對于這一問題的認識還并未達成統(tǒng)一,有關承諾續(xù)擴效應的解釋各不相同,對于這種行為傾向到底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也存在爭議,而且有些研究結果之間尚有相互矛盾之處。因此,本文認為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關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首先,對承諾續(xù)擴產生的原因做出正確的假設與解釋是預測其發(fā)生以及尋找相應方法減輕其損失的關鍵。關于承諾續(xù)擴原因的解釋也會直接影響研究問題的提出以及采用何種研究設計來解決這些問題,并將最終影響在現(xiàn)實實踐中發(fā)展何種方法來規(guī)避此種現(xiàn)象。然而幾種較有影響的解釋機制雖然各 自都能解釋某些情境中的承諾續(xù)擴現(xiàn)象,但它們均無法獨自完全地解釋所有情境下承諾續(xù)擴行為的發(fā)生。相對而言,自我申辯理論側重于分析決策者產生承諾續(xù)擴的動機;前景理論聚焦于續(xù)擴情境中決策者的認知過程;而決策困境理論則主要關注相關環(huán)境或反饋的含糊程度對決策者的影響。事實上,除了決策者的功能性角色與個人決策偏好之外,個體作為問題解決者,其對當前問題的看法與判斷,以及在確定最終解決方法的過程中個人的認知能力、動機因素、情緒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再加上外界環(huán)境的性質與特征都會影響到個體的決策過程?梢,上述理論都只關注了影響決策過程的~部分因素。因此,為了對承諾續(xù)擴行為的發(fā)生機制作出更充分的解釋,研究者應同時關注認知、動機、情緒機制以及情境影響,分析上述理論之間所存在的聯(lián)系,然后加以整合以提出更具解釋力的承諾續(xù)擴機制理論。
  其次,以往有關承諾續(xù)擴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大多數(shù)都僅僅停留在對二變量關系(bivariaterelationships)的檢驗,相對忽視對變量之間關系體系的構建和中介效應的探討。在絕大多數(shù)實驗研究中,研究者一般都是先選擇一些因素,然后使用方差分析模型來確定它們是否會影響承諾續(xù)擴行為(關注主效應和某些交互作用)。盡管這些研究結果有助于我們了解哪些因素會促成承諾續(xù)擴行為的發(fā)生,但是用單一的因素來解釋承諾續(xù)擴現(xiàn)象是很困難的,而且一些因素往往成為其他因素與承諾續(xù)擴之間關系的調節(jié)變量或中介變量。因此為了進一步加深對這一復雜現(xiàn)象的理解,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先確定和定義一組影響因素,然后采用更為綜合的方法來建構和檢驗有關此現(xiàn)象的更為豐富的模型(包括構念之間的因果路徑)。
  第三,承諾續(xù)擴對決策者的心理及行為有何影響?一般而言,人們都傾向于回避令人痛苦的情境。而在續(xù)擴情境中,由于錯誤判斷而導致的接連不斷的負向反饋,顯然是非常令人痛苦的。而身處續(xù)擴情境的決策者對于堅持當前失敗行動的經濟成本更為敏感,由此引發(fā)的實用主義考慮(如風險、機會及經濟后果等)可能會導致決策者愿意去接受任何有助于扭轉逆境或從逆境中解脫出來的行為選擇。那么,身陷續(xù)擴情境是否有可能增加個體表現(xiàn)出反社會或非道德的態(tài)度及行為的可能性?顯然,這是一個為以往研究所忽視而又非常有意義的研究課題。
  第四,前文提到,那些建立了心理預算的個體有時會選擇過早地撤出。這對于承諾續(xù)擴的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現(xiàn)實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行動或計劃在進行過程中都會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或障礙,有時只要個體能跨過這些逆境也許就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如果決策者選擇過早地終止行動,則可能會錯失潛在的成功機會。因此,有關承諾續(xù)擴控制方法的研究有必要注意一個“度”的問題,防止將決策者引向另一極端。另外,在設計承諾續(xù)擴的控制措施時,也要考慮文化差異的影響。例如在強調保存面子的文化情境中,那些有損決策者面子的方法可能反而會提高其續(xù)擴傾向。
  最后,行為決策領域的很多研究都是采用學生樣本和模擬情境進行的,承諾續(xù)擴的相關研究也不例外。盡管一些研究表明專業(yè)人士的決策與學生被試的決策之間并不存在顯著差異性,但對于承諾續(xù)擴研究而言,采用學生被試進行情境模擬實驗的一些潛在問題仍值得加以關注:(1)工作經驗。Salter等的研究顯示工作經驗對承諾續(xù)擴的主效應顯著,缺乏工作經驗會增加續(xù)擴傾向;Garland和Whyte等采用石油地質學家樣本,也發(fā)現(xiàn)他們在遭遇初始挫折后存在著不愿繼續(xù)鉆探的傾向。這說明采用學生被試進行的相關研究有可能夸大了續(xù)擴情境中決策者的續(xù)擴傾向。(2)簡化的實驗場景。缺乏情境豐富性的實驗場景很難模擬和發(fā)揮真實續(xù)擴情境中的那些行為驅動力量。在實驗材料中描述某個人花了一百萬元,與這個人真的拿出一百萬進行投資相比,對該個體所產生的影響顯然存在非常大的差異。那么采用簡化的模擬場景是夸大還是弱化了承諾續(xù)擴效應?這些問題需要通過更多的現(xiàn)場研究及個案研究來加以檢驗。

相關熱詞搜索:承諾 機制 現(xiàn)象 承諾續(xù)擴現(xiàn)象及其心理機制 分析說明跟風現(xiàn)象的心理機制 心理機制是什么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