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寒冰:林林總總話腐敗】 林林總總什么意思
發(fā)布時間:2020-04-10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腐敗與反腐敗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為世人所矚目。特別是在現(xiàn)在的中國,它們幾乎成了社會的一個焦點和一個熱點,是街頭巷尾人們到處都在談論的主要話題。僅從傳播媒體上看,在王寶森、陳希同、胡長清、成克杰等"大腕"的麾下,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腐敗分子就不計其數(shù)。與此相適應,中華大地上也卷了史無前例的"廉政風暴",電影《生死抉擇》、電視劇《生死較量》實際上所反映的正是這種驚心動魄的反腐敗斗爭。老百姓在詛咒成克杰們的同時,更呼喚著李高成們?蓢@、可感、可歌、可敬,就是今天老百姓對待腐敗與反腐敗心理反應的真實寫照。不過,這都是些現(xiàn)實的、具體的一個一個腐敗現(xiàn)象。如果上升到理論,究竟什么是腐敗,為什么會產(chǎn)生腐敗,如何根治腐敗等等,諸如此類的許多問題,要想完全清清楚楚地回答出來,似乎也不十分容易。當然,這并不妨礙結合中國現(xiàn)實的案例對它們議論一番、表達自己的一些膚淺看法。
1、什么是腐?
腐敗原本是自然界的一種現(xiàn)象,指事物的腐爛,即有機體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受到破壞。將這種現(xiàn)象引申到人類社會,那就是本書所謂的腐敗。由于是權和錢絞在一起,腐敗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政治腐敗。由于是當今世界的一種極為普遍的現(xiàn)象,因此,對于腐敗,國內外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下面是國外幾種比較典型的說法:
--"腐敗是個人或集團用來影響行政部門活動的超法律的行為。因此腐敗的存在僅僅表明這些團體比其他人更多地參與了決策過程。"
--"腐敗一詞意味著不正當?shù)厥褂脵嗤缘玫絺人的利惠,這種利惠不一定是金錢。"
--"如果一位公職人員接受錢款或某種價值做了他的職責允許他做或不允許他做的什么事,或者出于不正當?shù)睦碛勺隽撕戏ǖ奶幹,他就是腐敗?
--"腐敗意味從指令性價格制度模式轉向自由市場模式。中央集權的分配機制(是現(xiàn)代行政的理想模式)可能會因供需的嚴重不平衡而崩潰。"
--"腐敗可以包括那些運用金錢通過有罪的或至少是非法的政治手段達到私人目的的方式,因為他誘惑負有公共職責的人違背職責,濫用職權。"
--"如果我們試圖將"臟事"定義為公職部門內的那些腐敗、近似腐敗或不道德的行為,那么,為"腐敗"下定義就顯得順理成章了。簡單說來,腐敗已被定義為"為謀私利而順理成章了"。"
國內有的學者指出,"腐敗與權力相連,是權力存在和運用的一種狀態(tài),這是為人們所公認的。但是,對腐敗的界定,由于對象范圍的不同,歷來有相互聯(lián)系的兩種定義方法。即政治價值意義上的腐敗和行為規(guī)范意義上的腐敗。"所謂政治價值意義上的腐敗,"是指政治權力體系形成和運行的基礎不具有政治上的合法性。通常,人們把那些以不正當手段建立、為個人或極少數(shù)人的利益而剝奪和壓榨絕大多數(shù)人的政權稱為腐敗政權。這種權力腐敗是政體的腐敗,即政治體系整體性的腐敗,常常表現(xiàn)為國家力量只是某個人手中謀取私利的工具,這時政權的價值目標和社會多數(shù)成員的利益相沖突。"所謂行為規(guī)范意義上的腐敗,"是指具體權力行為與特定行為規(guī)則相沖突。通常是指公職人員故意拋棄或違反法律和道德上的義務,運用權力追求和獲得私人利益。如果說政治價值意義上的腐敗是指整體的腐敗的話,那么行為規(guī)范意義上的腐敗則主要是官員個人或局部人員行為的腐敗。"
類似的概念或解釋還有許多,這里就不再引證了。
綜合上面所引證的,用一句話來概括,所謂腐敗,其實就是國家的公務人員用其手中的職權為自己謀取私利。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領導人的話講,"腐敗的基本特征是以權謀私,權線交易。"當然,需要補充一點的是,這里的"自己"往往只是一個"核心",周圍還會幅射到其親朋好友,從而組成一個又一個腐敗"圈子"。比如,因工作關系而形成的"明圈",因家庭關系而形成的"暗圈",因社會關系而形成的"灰圈"等等。
任何一個國家為了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都必須有各種各樣的公務人員。這些公務人員是分不同級別、擁有不同權限的。與此相適應,公務人員所產(chǎn)生來的腐敗既有大小之分,又有類型之別。大小之分好理解,高級公務人員手中掌握的權限大,活動的空間大,所以為自己謀取私利可能也就多;
低級公務人員手中掌握的權限小,活動的空間小,所以為自己謀取的私利可能也就少。不過,這只是一般而論,并不排除個別"人小鬼大"、有非凡能量的特例。類型的劃分卻不那么容易了,因為公務人員種類繁多,涉及到各個領域、各行各業(yè)、各個部門,他們?yōu)樽约褐\取的私利的手段也就千奇百怪了,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或曰"近水樓臺先得月"。所以,人們可以依據(jù)不同的標準對腐敗劃分出許多種類來。
中國一位學者僅對轉型時期的政治腐敗的類型就作過這樣的劃分:根據(jù)腐敗行為主體的性質和數(shù)量,可以將政治腐敗區(qū)分為個體腐敗和群體腐。
根據(jù)腐敗行為主體的層級分布狀況,可以將政治腐敗區(qū)分為政治腐敗和行政腐。
根據(jù)腐敗行為動機和不同,可以將政治腐敗區(qū)分為逐利型腐敗、徇私型腐敗和因公型腐;
根據(jù)不同形式腐敗的制度成因的差異,可以將政治腐敗分為傳統(tǒng)型腐敗、過渡型腐敗和現(xiàn)代型腐敗;
根據(jù)腐敗交易中各參與方的得失情況,可以將政治腐敗區(qū)分為互惠型(又稱交易型腐。┖屠账餍透瘮。
根據(jù)腐敗行為違法違紀和直接危害程度,可以將政治腐敗區(qū)別為輕微腐敗、一般腐敗和腐敗犯罪;
根據(jù)人們對各種腐敗行為的寬容程度,可以將政治腐敗區(qū)分為白色腐敗、灰色腐敗和黑色腐。ù蟾诺囊馑际牵伾街,腐敗的程度越厲害,人們也就越難以寬容--引者)。
這樣劃分當然學問很大,但理解起來也頗不容易。所有搞腐敗的人都是以手中的"公權"為"籌碼"換取"私利"。如果從這種交換的結果上分,有的腐敗者是為自己或自己"圈子"里的人換得大量的錢(票子、金子),有的腐敗者是為自己或自己"圈子"里的人換得大量的物(房子、車子)。錢和物無疑是最主要的,但除此之外,名與色也是換取的重要對象,同樣不可小覷。名者,是各種各樣的頭銜(諸如企業(yè)家、專家等等);
色者,則是如云的美女(諸如二奶、小蜜之類)。當然,絕大部分腐敗分子是"魚與熊掌兼得",錢、物、名、色一并換取,而且多多益善。所以,至少在現(xiàn)在的中國,多數(shù)腐敗分子都是"混合型",均屬于"一專多能"。在王寶森、陳希同、胡長清、成克杰這些身敗名裂的"男人"背后,除非法所得的錢、物和名之外,還無一例外地都有一個甚至幾個"女人"。王躍文在《國畫》、《官場沒故事》等小說中所描寫的,不都是這樣一些活靈活現(xiàn)的形象嗎?
2、為什么會產(chǎn)生腐敗?
在這方面,無論是國外學者還是國內學者,常引證的是阿克頓講的一段話。生于1834年而卒于1902年約翰·E·E·D·阿克頓,不僅是英國自由黨的歷史學家和倫理學家,還被譽為"近代第一位反對罪惡國家(不論是獨裁的、民主的或社會主義的)偉大哲學家"。他講的這句名言便是"權力會產(chǎn)生腐敗;
絕對的權力,絕對地腐敗。"的確,在腐敗的交易中,政治權力是一個基本前提。
何謂權力,何又謂政治權力?"權力一般被認為是人際關系中的特定的影響力,是根據(jù)自己的目的去影響他人行為的能力。在社會生活中,凡是依靠一定力量使他人的行為符合自己的目的的現(xiàn)象,都是權力的現(xiàn)象。政治權力即是其中的一種。政治權力與一般權力不同之處在于,它是一種政治力量,所要實現(xiàn)的目的與政治相聯(lián)系。"
沒有權力就不可能產(chǎn)生腐敗,但這并不意味著權力本身就等于腐敗。關鍵在于權力的行使者自身的條件和權力行使的環(huán)境。不受任何約束而行使最高權力的政體是君主專制,不論哪一級行使權力時都要受到各方面約束的政體是民主制。從這個意義上,可以將阿克頓講的"絕對"理解為"不受約束"或"沒有監(jiān)督"。也就是說,只有不受任何約束和監(jiān)督的權力,才最容易產(chǎn)生腐敗。
權力的行使及其約束,大概就是政治的基本內涵。君主專制政體下,最高權力的行使是不受任何約束的,但最高權力以下的各級權力要受到約束,即都要對最高統(tǒng)治者負責或效忠。在民主政體下,各級權力的行使都要受多方面約束的。如,權力的行使者,也就是公務人員的產(chǎn)生要有各種條件的限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他們個人相應能力的要求。因此,公務人員或者通過公平的競爭"上崗",或者通過公開的考試"上崗"。又如,公務人員在行使權力時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和監(jiān)督。以法行政、三權分立是典型的權力相互制約,內部、民眾和輿論則主要的監(jiān)督途徑。當然,任何限制、任何監(jiān)督都是相對的,都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漏洞或缺陷。這種漏洞越大、缺陷越多,腐敗也就越容易產(chǎn)生、越嚴重。所以,在當今世界上,從來沒有過政治腐敗的國家?guī)缀醪淮嬖,區(qū)別只是在于腐敗的數(shù)量的多與少、程度大與小而已。甚至在號稱民主政治搖藍的西歐,形形色色的權錢交易實際上從來也沒有停止過,正如法國媒體所謂的"歐洲政壇沒有"白羊""。
中國目前的腐敗現(xiàn)象之所以如此之多、如此之嚴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約束不嚴、監(jiān)督不利無疑是最重要的。從披露出來和已經(jīng)處理的腐敗案例看,那些受到黨紀國法懲處或鈴鐺入獄身陷囹圄或者奔赴刑場命喪黃泉的貪官污吏,之所以能夠為所欲為、大肆用"公權"換取"私利",關鍵就在于他們行使的權力缺乏有力的約束和監(jiān)督,在許多情況下就根本沒有約束和監(jiān)督。法律本來是最高的約束手段,可是,腐敗分子的權力往往大于法律,在這種情況下后者成為前者的仆人或婢女。另一方面,監(jiān)督機制不僅不健全,而且顯得無力。在黨內,同級紀委要受同級黨委的領導,如何能談得上有效、有力的監(jiān)督呢?中國的老百姓中可能沒有誰不知道本縣、本市、本省的黨委書記的人,同樣可能的是沒有幾個知道本縣、本市、本省的紀委書記的人。這足以說明黨委和紀委在實際地位上的區(qū)別。在黨外,人們做的最多的是歌頌、贊美,做的最少的是批評、指責。人民監(jiān)督、群眾監(jiān)督在百姓連領導人的面難得一見、門難得一進的現(xiàn)實面前,多半也是空話。新聞、輿論的主要功能不在監(jiān)督上面,充其量在稍帶著披露一些無關大局的半遮半掩的事,而且常常是有上文而沒有下文。所以,一位貪宮被判刑后說,"事先無人制約,事中無人監(jiān)管,事后有人保駕,F(xiàn)在搞腐敗的條件實在是太優(yōu)越了。"這是非常值得人們深思的。
然而,再往深層次追問,為什么缺乏甚至沒有有力的約束和監(jiān)督?這個問題在中國不啻"斯芬克斯之謎"了。但是,總還是能找出點表面上原因,一是干部制度不完善。"提拔"制度使得公務人員的眼睛大多長在了"腦門"頂,只對上負責而不對下面負責。"人民"不過是被捧得很高的空洞而又抽象的詞語。在實際生活中,"我為人民服務"往往變味成"人民為我服務"、"為人民幣服務"。二是權力、責任、利益不對等。公務人員都希望權力越大越好,責任越小越好,利益越多越好。有了成績甚至僅僅是做了應當做的事情就受到四面八方齊聲歌頌,沒有成績甚至有了劣績也多半沒有關系,換個地方照樣當官。于是,昏官、懦官、混官、庸官、貪官屢見不鮮,到處都是。三是公仆與主人錯位。"公仆坐小車,主人掃大街",絕非一句戲言。當公仆們可以乘坐閃著警燈、鳴著警笛的豪華轎車飛馳而過的時候,主人們在忙不迭地躲開以避免招致訓呵的同時所想的大多是有朝一日自己也"淪落"為公仆。四是………,五是……。如此這般,還會有許多許多。如果進一步往深問,為什么會有這些原因?那就是政治體制上有缺陷,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民主制度、法治制度不健全。當然,與此相適應的不完善的市場經(jīng)濟體制也為政治腐敗提供了土壤。
3、如何根治腐敗?
這里講的就是反腐敗問題了。腐敗的社會后果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巨大的,但在中國恐怕更加嚴重。腐敗的社會后果大體上可以分為有形的和無形的兩大部分,F(xiàn)在人們比較關注的是有形的,即某個腐敗分子由于貪污多少錢、受賄多少錢、養(yǎng)幾個情婦和有多少套房子等等而使國家蒙受多大損失,這些無疑是非常嚴重的。然而,更可怕的是無形的損失,即作為社會重要支撐體的人們的信仰、信念和信心大大弱化。腐敗分子差不多都是黨政干部,他們不僅是公務人員,更是人民政治思想的教育者。80年代末,陳希同曾與當時北京市另一位主要領導在中央電視臺上與大學生對話,誓言旦旦地保證他及其家人絕無半點腐敗。然而,還是這位陳希同90年末卻因自己及其家人的腐敗而成為階下之囚。王寶森在自殺前夕是在北京舉行的世界反貪大會的召集人之一,(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胡長清、成克杰也不知道作過多少次廉政建設的報告,作秀出一幅"憂國憂民"的"清官相"。報載,成克杰腐敗最厲害的時候還在中央電視臺"口吻沉重"地說,"想到廣西還有700萬人沒有脫貧,我這個當主席的是覺也睡不好呀。"北京市紀委辦的《是與非》雜志登了這樣一幅漫畫:明處的電視里一位腦滿腸肥的高官正口若懸河地進行"三講"教育,暗處的酒樓包間里,他赤身裸體地躺在三陪小姐的懷中,小姐問他"你講有人信嗎?"不難想像,這樣的領導干部言行上的巨大反差在普通百姓中造成了負面影響是無法估量的。所以,人們苦澀地說"一千個孔繁森,不如一個王寶森"。多少年的共產(chǎn)主義教育敵不過成克杰們的一次"腐敗教育"。中國正從一個傳統(tǒng)的社會向現(xiàn)代化社會的轉變過程中,人們承受多方面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出現(xiàn)的"三信"危機,更可能直接導致社會動亂的發(fā)生。
應當說,目前黨中央對腐敗的危害是有清醒的認識,將它提到直接威脅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的高度。因此,反腐敗的力度也不斷地加大,近20年來反腐敗斗爭從沒的中斷過, 2000年更是掀起廉政風暴。另外,黨員干部的"三講"教育、"三個代表"教育等等也起著異曲同工的作用。所有這些都取得了不可低估的成效,大大地于凈化了社會環(huán)境和人們的心靈。
然而,為什么從趨勢上看,中國的腐敗非但沒有隨著廉政建設的加強而日益萎縮,相反似乎日甚一日?有人提出腐敗是任何一個國家現(xiàn)代化過程必須付出的"成本",有人甚至還提出腐敗是現(xiàn)代化的"潤滑劑"。這些說法對某些個案或許也有一定道理,但決不是正確的。如果將腐敗作為現(xiàn)代化的"成本"或"潤滑劑"的話,那么,這些"成本"、"潤滑劑"的"成本"或"代價"將是社會的混亂與倒退。看來,關鍵還在于通過什么途徑根除腐敗。"殺雞給猴看"或"殺猴給雞看"當然都是必要的,可為什么"一個王寶森倒了下去,好多個王寶森又站了出來了"?可見,既要揚湯止沸,更要釜底抽薪。同上面分析的腐敗的原因相適應,在治標的同時,還要治本。這就是黨的十五大提出來的進行民主與法制建設,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
民主與法制建設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場要持續(xù)很長時間的革命。
何為民主?民主起源于古希臘的城邦,其基本含義就"人民統(tǒng)治"。從內容上分,民主包括三種類型。一種叫作直接民主,即由全體公民依照多數(shù)裁決程序直接行使政治權力的一種政體;
第二種叫作代議制民主,即公民不是親自而是通過由他們選出并對他們負責的代表去行使同樣權利的政體;
第三種叫作自由民主或憲政民主,即通過也是代議制、多數(shù)人在保證全體公民享有某些個人或集體權利諸如言論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憲法約束的構架內行使權力。有的學者寫道,民主就像沒有本位的貨幣,在世界政治市場上到處流通,每個國家都有對"民主"這種政治貨幣的發(fā)行權,而且不受"幣值"、"額度"和"版型"的限制。所以,當今世界的民主有各式各樣的"花色品種"。然而,不論哪種類型的民主,只要"貨真價實",就一定是對權力和權力行使者的約束和監(jiān)督,盡可能地縮小公務人員以權謀私、權錢交換的空間。法制就是將民主以法律形式規(guī)定下來并加以保護,對那些違反和破壞民主的行為依法進行嚴肅懲處。
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是根治腐敗的唯一良方。所以,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方面五個任務,頭兩個分別是發(fā)展民主,加強法制,后三個分別是實行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jiān)督制度和維護安定團結。但是,民主絕不是某些人工作作風的改善,而是一種制度的構建。美國學者羅伯特·達爾認為,民主就是有效的參與、投票的平等、充分的知情、對議程的最終控制、成年人的公民資格。歸根到底,民主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公務人員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權責利不對等以及社會角色錯位等弊端,消除腐敗賴以產(chǎn)生的基礎。需要指出的是,民主制度本身也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腐敗還會出來"打游擊"。這就是為什么在西方民主國家,也不時有各式各樣的腐敗出現(xiàn)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無論如何,民主化的程度與腐敗的程度是成反比的。2000年9月13日,一個叫透明國際的非政府組織公布了一份關于世界上90個國家廉潔與腐敗的報告。根據(jù)這個報告,10個最廉潔的國家依次是:芬蘭(10分)、丹麥(9.8分)、新西蘭、瑞典(均為9.4分)、加拿大(9.2分)、冰島、挪威、新加坡(均為9.1分)、荷蘭(8.9分)、英國(8.7分);
10個最腐敗的國家依次是:莫桑比克(2.2分)、肯尼亞、俄羅斯(均為2.1分)、喀麥。2.0分)、安哥拉、印度尼西亞(均為1.7分)、阿塞拜疆、烏克蘭(均為1.5分)、南聯(lián)盟(1.3分)、尼日利亞(1.2分)。雖然不能說百分之分準確,但是,這份報告大體上還是能反映出問題的。
在民主法制建設方面,最重要的是公民教育。當然,這不是說共產(chǎn)主義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不重要,但這種教育必須建立在公民教育的基礎之上。公民教育包括兩個最基本的方面。一為是非教育,即以法律形式告訴公民哪些合法的事情可以做,而哪些不合法的事情不能做;
二為權責利教育,即以法律形式告訴公民,他擁有什么的權力,應當承擔什么責任,必須履行什么義務。每個公民不論是否擔任公職,也不論職位多高,各自的權責利都是對稱的。所以,不論是誰,都不能做違法的事,都必須承擔自己的責任和履行自己的義務。如果每個公民都清楚地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都能盡心盡力地承擔自己的責任和履行自己的義務,那么這個社會將是一種什么樣子,就不言而喻了。如果在這兩點都能完全做到的基礎上,公務人員特別是黨員干部再能夠堅持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信仰、信念和信心,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共產(chǎn)黨的先進、模范和領導作用也就凸現(xiàn)出來了。也就是說,共產(chǎn)黨人首先必須是一個公民,履行一個公民的義務,其次才是一個黨員,履行公民以外的特殊的義務。所以,不能光高唱高層次上的特殊義務,而無視一般層次上的大眾義務。如果在中國能夠實現(xiàn)了這些,便大體上可謂之民主法制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既不會對那些僅僅承擔了應承擔的責任和履行了應履行的義務的公務人員歌功頌德,也不會因自己沒的享有特殊的權力而心理失衡。腐敗會因而就會大大的減少甚至也許會逐漸銷聲匿跡。當然,所有這些無疑都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
目前,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關鍵時刻,也是反腐倡廉的關鍵時刻。必須承認,在這兩方面,中國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同時還必須承認,在這兩方面,中國也還面臨著很大的挑戰(zhàn)。特別是腐敗與反腐敗之間的斗爭已經(jīng)到了關乎國家的生死存亡的地步。1997年9月12日,江澤民總書記在《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報告中說,"反對腐敗是關系到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嚴重政治斗爭。我們黨是任何敵人都壓不倒、摧不垮的。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決不能自己毀掉自己。如果腐敗得不到有效的懲治,黨就會喪失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就要反對腐敗,警鐘長鳴。"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而哀后人也"。所引這些無非想說明反腐敗在中國的特殊意義罷了。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