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良渚古城:“一堆石頭”引發(fā)爭議

發(fā)布時間:2020-04-11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在杭州市余杭區(qū)良渚遺址內發(fā)現的“一堆石頭”,在被考古專家認定為“良渚古城”的城墻后,有人驚呼“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可能將被改寫”,以林華東、羅以民為代表的“質疑派”提出了“城墻只是大壩或圩田”的質疑,爭議由此開始!
  從杭州市區(qū)打車到良渚古城遺址花了一個多小時,司機沿途不斷向人打探,感慨遺址太偏僻。沿著104國道,記者先找到了良渚古城東城墻遺址,在離一家電器廠不到200米的地方,一座大棚遮住一個長方形的坑道,72歲的長命村村民阿毛蹲在坑道一邊,用抽水機抽地下滲上來的水。作為看護古城東墻的唯一村民,阿毛每個月700元工資,他很開心,因為“比干農活強”。
  往西穿過幾個村落,記者又在一處耕田附近看到了良渚古城南城墻遺址,一條土狗對著記者叫喚,一輛沒了支架的自行車躺在地上。最后來到規(guī)模最大的西城墻,終于見到了考古隊員的身影,他們正指揮著幾個村民挖石頭,一位拿著洛陽鏟的考古隊員提醒記者少拍兩張照片:“我們隊長叮囑不讓人拍照的,最近這個事情在網上鬧得很兇!
  在杭州市余杭區(qū)良渚遺址內發(fā)現的“一堆石頭”,在被考古專家認定為“良渚古城”的城墻后,有人驚呼“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可能將被改寫”,很快成為媒體追逐的熱點,一份“加快良渚遺址‘申遺’工作進程”的提案也被提交到全國“兩會”。
  就在杭州市民排著長隊準備一睹五千年前古城墻風采時,以林華東、羅以民為代表的“質疑派”提出了“城墻只是大壩或圩田”的質疑,爭議由此開始!
  
  發(fā)現“中華第一城”
  
  2007年11月29日,浙江省文物局與杭州市政府聯合召開新聞發(fā)布會,正式對外宣布了一個重大的考古發(fā)現:在杭州市余杭區(qū)瓶窯鎮(zhèn)莫角山四周發(fā)現了一座距今約5000年的完整良渚文化古城的城墻基址,東西長1500米至1700米,南北長1800米至1900米,總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是目前中國所發(fā)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中規(guī)模最大、最為完整的一座,堪稱“中華第一城”,其意義不亞于殷墟的發(fā)現。
  古城墻發(fā)現者之一的浙江省考古所良渚工作站站長劉斌介紹,2006年6月的一天,杭州市余杭區(qū)瓶窯鎮(zhèn)葡萄畈村的村民要在良渚文物保護區(qū)內建房子。為防止破壞埋在地下的文物,良渚遺址工作站的考古隊依照慣例先行勘探。
  在一片稻田下,考古隊員們先發(fā)現了一條南北走向的河溝,寬約45米,河床內有許多良渚晚期的碎陶片。劉斌決定在溝渠東側挖個坑,看看除了陶片還有些什么,結果發(fā)現這里的土質為黃土,并不同于良渚一帶灰黑色淤泥,明顯是人工從外面搬運而來,而在黃土下面,竟然鋪著一層大小均勻的石塊,“由于當地經常發(fā)洪水,我們當時只以為這可能是個河堤遺址!笨呻S著發(fā)掘工作的繼續(xù),劉斌的看法開始改變,“四周的城墻都出現了。”
  2007年4月下旬,這條底部鋪墊石塊、大量黃土夯建的南北向“堤壩”遺跡終于露面:南至鳳山,北接東苕溪,長約1000余米,寬約40-60米;到了6月初,考古隊員又在莫角山北側的河池頭村,發(fā)現了一段東西向、底部鋪墊石頭的遺跡;9月中旬,西起苕溪,東接雉山的一段又找到了;10月下旬,莫角山東側發(fā)現了相同遺跡;直到11月上旬,在莫角山南側發(fā)現又一條“底部鋪墊石塊、大量黃土夯建”的遺跡。
  “發(fā)現第二個底部鋪墊石頭的遺址時就有過城墻的大膽推斷,直到圍了起來,才最終證實了城墻的存在!眲⒈笳f。
  一些專家認為,如果這座占地290萬平方米的古城背后意味著一個良渚古國的存在,那它將是夏商周之前更早的一個朝代,因為和文字一樣,“城”也是區(qū)分氏族社會和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曾在接受杭州當地媒體采訪時表示:“良渚古城發(fā)現的意義不亞于殷墟的發(fā)現,因為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之前還從未發(fā)現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良渚古城是目前所發(fā)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古城遺址,堪稱‘中華第一城’!
  當所有人都沉浸在石器時代的古城被發(fā)現的快樂之中時,質疑的聲音也不請自來。
  
  一個不懂考古,一個不懂歷史
  
  2008年1月3日,也就是浙江省文物局聯合杭州市政府宣布“重大考古新發(fā)現”一個月后,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林華東在浙江電視臺《新聞超市》欄目中率先對良渚古城提出了質疑,“當時我就表示,仍有許多懸疑無法解釋清楚,結論似乎下得太早。”2008年1月31日,林華東以“良渚發(fā)現的并非古城”為題,在浙江省社科院主管的時政新聞類雜志《觀察與思考》上,指出了個人對于良渚古城的八大疑點,如判斷城墻年代的證據并不充分、城墻為何如此寬大、為何沒有發(fā)現城門等。
  和林華東同在一個辦公室里工作的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羅以民,隨后又在下一期的《觀察與思考》雜志上發(fā)表了長達1.5萬字的《證偽“良渚古城”》一文,直接否定良渚古城存在的同時,更是大膽提出了“城墻只是宋代以后的水壩”的論斷。
  羅以民的文章發(fā)表后的第三天,作為本次古城墻鑒定團隊中名氣最響的中國考古學泰斗、北大教授嚴文明首次回應,對于羅以民認為的“石器時代根本無法大量開采出如此堅硬的石頭”的論斷,嚴文明稱“作者太缺乏常識了”,“新石器時代開采石頭的事例很多,作者會有這種想法,只能證明他的考古知識很欠缺!
  “說我不懂考古?我還說他不懂歷史呢,歷史上記載,萬歷三十七年和康熙五十五年,離‘良渚古城’僅100米的東苕溪兩度發(fā)洪水,當時的水壩都被洪水沖垮了,5000年前泥土夯筑的‘良渚古城’有什么理由不被沖垮?”作為研究杭州地方史方面的專家,羅以民認為考古應該綜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否則很容易鬧大笑話。
  3月8日,杭州余杭區(qū)政府、良渚遺址管理區(qū)管理委員會發(fā)表《申明》稱,“發(fā)布良渚古城發(fā)現的消息,在學術上是十分慎重和嚴肅的!薄渡昝鳌吩俅沃赋,兩位學者所作出的結論,“顯然沒有嚴肅的考古學方面的證據,缺乏考古學常識,根本經不住良渚古城考古發(fā)現的詰問。”
  《新民周刊》記者幾經周折,對林華東、羅以民這兩個質疑者,以及“支持派”良渚遺址管理區(qū)管理委員會文物局局長蔣衛(wèi)東、浙江省考古所良渚工作站站長劉斌、上海博物館考古部主任(良渚古城評估小組成員之一)宋建進行了專訪。
  
  “生活垃圾”決定城墻年齡?
  
  林華東和羅以民的文章中,對“良渚古城”年代的質疑是個核心問題。由余杭區(qū)政府、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qū)管理委員會聯合發(fā)布的《申明》稱古城的年代確鑿無疑,良渚古城下限年代早于良渚晚期,也就是距今4300年左右。
  “有兩個步驟的依據,一是四面的城墻有著完整的地層堆積,均是良渚時期的,二是這些地層壓在城墻的上面,以此推斷良渚古城下限年代早于良渚晚期!笔Y衛(wèi)東說。
  《申明》稱,“考古人員在對古城墻東、南、西、北四面墻體部分的探溝發(fā)掘中,在四面城墻的外側,無一例外,都發(fā)現了疊壓城墻的傾斜狀良渚晚期地層堆積,其中西城墻葡萄畈發(fā)掘點的傾斜狀堆積中,還出土了幾十件可修復完整的陶器和數百袋棱角分明的陶片!贝送,“在西城墻白元畈、南城墻探溝的城墻內側,也都發(fā)現有良渚晚期的地層堆積”。
  “在地層里發(fā)現良渚時期的陶片,就能說這是良渚時期的地層嗎?”羅以民說,“今天你口袋里裝了一塊良渚陶片,難道就是良渚時代的人?陶片是五千年前的,關鍵是要看什么時候放進去的!绷_以民認為,良渚時期的陶片以及地層應該是通過河流沖擊堆積而成的。
  林華東則提出了另一種可能,“這些城墻外良渚文化晚期陶片的地層堆積,不能排除后人在營建城墻堆土時,無意間從良渚文化晚期遺址中挖來泥土,并堆筑在其城墻外側,從而形成我們目前所見的現象,即‘次生堆積’!
  
  該推論引來古城發(fā)現人員劉斌的不滿,“‘次生堆積’往往呈現出一種地層‘倒裝’現象,即包含早期遺物的地層疊壓在包含晚期遺物的地層之上,而良渚古城城墻內外側的地層堆積中,均是原生態(tài)的!彼硎,該學者提出這樣的推論已經“脫離了學術討論的范圍”。
  在2007年11月29日新聞發(fā)布會上,劉斌就將這種城外形成的地層堆積推測為“城內的居民將生活垃圾倒在城外”。林華東則認為這種假設不符合邏輯,“居民為何要爬上城墻再把垃圾倒掉”。
  對于自己“次生堆積”的概念被認為“缺乏考古常識”,林華東回應:“居民隨意把垃圾倒在自家附近才叫‘原生堆積’,走那么遠的路把垃圾倒在統一地方,本身就是‘次生堆積’。”
  良渚古城評估小組成員宋建回憶,“在評估時當地提供了詳盡的材料,地層是考古中斷定年代的一個方法,沒想到這個問題能夠引發(fā)爭議”。
  蔣衛(wèi)東則向《新民周刊》記者表示,“這個年代的確切性有地層壓在那里,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誰對此有異議,地層就擺在野外,到現場一看就知道了!
  
  筑墻的石頭從何而來
  
  年輕時曾在部隊當過一年采石工的羅以民說自己對于石頭“十分敏感″,在去良渚古城考察多次后,他發(fā)現尤其在所謂的“北城墻”有著大量的棱角分明、大小均等、重量約在三四十公斤的火成巖(花崗巖就是火成巖的一種,硬度達摩氏5-7級),“那是得用現在的合金鋼釬,掄起18磅的大錘、順著巖縫花大力氣才能鑿開的石頭,別說‘石器時代’,就連青銅器、鐵器都不可能‘破石’,這么多石頭是怎么來的呢?”
  對此,蔣衛(wèi)東在接受《新民周刊》記者采訪時回應:“建筑如此大規(guī)模的城墻,用石量是非常大的,當然從河灘上取現成的鵝卵石是最簡單的方法,我們現在發(fā)現的西城墻就以這個卵石為主,但像北城墻的石頭棱角就比較分明。當時這么大的工程,可以想象卵石肯定是不夠用,只能去附近山上開采。”
  開采石頭的技術是否成熟呢?“這個是絕對沒有問題的,玉比石頭硬吧,當時的人還能在上面雕刻出精美的紋飾就足以證明。在良渚遺址發(fā)掘60年來,我們也發(fā)現了大量良渚時期以火成巖為材質的石器。而且在世界范圍內這樣的事情也不稀奇,如埃及的金字塔,那么大的石塊比我們這個還方方正正,怎么開采,它當時也沒有所謂的鋼!
  而林華東則有不同的看法,“玉器與石器是不可相提并論的,首先玉器是少量的,在那個時代作為法器的玉石,它的社會功能是十分神圣的,為了能夠制作出精美的玉器,不惜一切代價,但開采大量堅硬的、大小均等的石頭在當時幾乎不可能,至少現在得不出合理解釋!
  “正因為工程量巨大,所以這個古城發(fā)現之后,專家才給予這么高的評價。”林華東說:“為了完成這么大的建筑,肯定要有一部分人是完全脫離生產來做這個事情的,這就需要當時社會強有力的組織力量、社會調動能力和后勤服務保障能力等,這不是一個我們能夠想象的部落社會能夠完成的,這也是為什么說中華五千年文明可能被改寫,古城墻就是證據!敝劣诠湃耸侨绾伟徇\這些石塊的,蔣衛(wèi)東承認,這個問題有待于進一步考證,畢竟“考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是城墻,還是堤壩?
  
  據報道,2007年12月6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在抵達良渚古城墻遺址后,第一個就拋出了這樣的問題:“你們根據什么跡象,判斷這是個古城墻?”陪同的劉斌回答:“一是人工加工的石頭,二是來自周邊山上、堆壓在石頭上面的黃土,三是外面的護城河!睆埌仉S即反問:“為什么不是水壩呢?”
  劉斌坦言,在發(fā)現瓶窯鎮(zhèn)葡萄畈村的石頭遺跡后,考古隊員也曾初步推測有可能是良渚時期人工修建的河堤遺跡。但由于這一遺跡位于莫角山遺址西側約200米的平行位置,極有可能是莫角山遺址邊的西城墻,后來又在四周均發(fā)現了城墻遺址,因此肯定了城墻的判斷,但不排除古城墻也具有防水功能的可能。
  “它根本就是個宋代以后的堤壩!绷_以民認為,一部分可能是“圩(同‘圍’)田”的水壩,某一部分也可能是苕溪的“備塘”。“現在良渚古城這個地方,從明朝到清朝,就有四個均有厚墻的大圩子,這種墻,宋朝、明朝的人看了就像城一樣,所以明代杭州地方史學家田藝蘅在自己的專著《□□諸山記》(載康熙《錢塘縣志》卷二,前兩字辨認不清,疑為‘城北’)中記載,‘其外如垣堞濠塹,故曰城湟山!驗榭脊艑W家并沒有看過這些史書,才誤以為是古城墻。”
  羅以民還指出,所謂的“護城河”遺址,在古清朝的地圖上都是有的,“就是當時的塘河,‘塘’在杭州話里就是‘堤壩’的意思!绷秩A東也曾撰文表示,在明朝之時此處曾興建堤塘大壩以抗洪水災害。
  此外,羅以民認為,現在發(fā)現的“城墻”也十分符合水壩的建筑特色!暗讓40-60米、夯筑的高度僅有4-5米,根本無法達到防御的目的,倒十分像水壩的樣子。”林華東也指出,如此之寬的城墻,高度起碼要到20-30米才符合邏輯。
  “人們習慣性的思維,老把史前的城與明清的城相提并論,實際上,史前的城墻本身就有一些在建筑方面的缺陷和工藝的落后,比如城墻的厚度必須得那么寬!笔Y衛(wèi)東解釋:“在春秋時期,我們才開始使用所謂的‘板筑’技術,即左右兩邊用板夾起來,中間可以用夯土夯起來,寬度只有十多米的城墻。而在早期的時候,因為沒有這個技術,所以如果要堆高,只能是加寬,也是順理成章的!
  如何解釋城墻無法起到防御功能呢?蔣衛(wèi)東認為,這需要進一步的考古挖掘,“也許城墻的實際高度要在10米左右”,同時,他也提出了一種大膽的設想,“日本也有又寬又低的城墻,他們使用的防御措施是在城墻上面放置用圓木架起來的柵欄,人可以住在上面防守!倍诒粏柕饺绾卧u價“水壩說”時,蔣衛(wèi)東表示:“你見過四周都封閉的水壩嗎?”
  
  城門未見,何以稱城?
  
  “至今仍未發(fā)現城門,卻早早地斷定是城墻,我覺得有些欠慎重!绷秩A東認為,要判斷古城必須要有兩個“硬件”,一是城墻,二是城門,“城里面的街道、河流、房屋之類的遺址還可以進一步發(fā)掘,但城門沒有發(fā)現這是硬傷。”
  羅以民也撰文指出,“佟偉華《我國史前至商代前期筑城技術之發(fā)展》與趙輝、魏峻《中國新石器時代城址的發(fā)現與研究》兩篇史前城墻考古的扛鼎之作介紹,史前古城皆有城門,有的還有數座城門,因為城是需要讓人進出的”。
  對此,蔣衛(wèi)東坦言:“有些學術爭論正是需要下一步解決的問題,包括城門問題。城門在哪里、幾個城門,都需要進一步繼續(xù)考證!睘楹纬菈t遲未能發(fā)現呢?“明清的城都用磚石包著的話,找起來城門來就相對比較容易,但史前的城都是土墻,如果城墻曾經出現過斷裂就更難辨認,這個需要進一步細化地發(fā)掘!
  蔣衛(wèi)東還提出了一種預測,即“水城門”的可能!爱敃r可能有水道進城,一是生活需要用水,二是城內也發(fā)現過舟船的遺址,那個時期,舟船仍是人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像莫角山上堆了那么多土,就有可能是用船來運的,因此,引一條河入城也是非常可能的!
  發(fā)現良渚古城的消息一傳出,便引來眾多關注目光。有人就提出,要把良渚古城開發(fā)成杭州的“兵馬俑”,成為繼西湖之后的第二張城市名片。在今年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杭州市政協主席孫忠煥就提交了《關于加強浙江省杭州市良渚文化遺址保護及加快其“申遺”工作進程的建議》的提案。

相關熱詞搜索:古城 爭議 石頭 良渚古城:“一堆石頭”引發(fā)爭議 良渚古城 一堆石頭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