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黃頌杰:走向實踐哲學

發(fā)布時間:2020-05-24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現當代哲學家們對政治和社會問題的關注和興趣超過了對傳統(tǒng)本體論知識論的研究,甚至將目光轉向疾病、精神失常、犯罪、監(jiān)獄、性欲等具有普遍性的和“離軌”的社會問題。這類實踐哲學的理論和主張所產生的社會影響是巨大的,超過了哲學家們在科學技術領域中的影響。但是,哲學家未能占據政治舞臺的中心地位,而且常常被邊緣化;
在精神領域哲學家也難擔當領袖的角色,現當代哲學家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遠不如古代近代哲學家。柏拉圖的“哲學王”依然是未能實現的理想。

  

  西方哲學的內涵其核心當然是本體論和知識論,我所謂的構成要素則是指神學、科學、邏輯和政治四個方面。我所要談的并不是哲學與這四者作為獨立學科之間的一般關系,而是從本體論和知識論的追求與這四者的內在相互關聯(lián)之中來談西方哲學的演化發(fā)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西方哲學并展示其前景。換句話說,要正確地理解和把握西方哲學,就必須要從這四者切入進去或從這四種視角去加以考察,撇開這四者就不可能正確理解和把握西方哲學,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把它們稱之為“要素”。這四者從西方哲學形成起就已存在,直至今日,當然這也是經歷一個發(fā)展過程的。談論這四要素不能停留在西方哲學的某一階段上,而是貫穿于從古至今,因此我又稱之為“西方哲學縱橫談”。

  

  神學與科學

  

  西方哲學是從原始宗教和神話之中脫穎而出的,但它同時又具有濃厚的宗教和神學之品性。這與西方哲學的本體論追求密切相關。

  

  西方哲學起始于對宇宙萬物“本原”(或譯“始基”)的探求,即從紛繁復雜的自然世界出發(fā),尋求萬物生成變化的始源、起點,這意味著想要從個別、具體之中尋求普遍、一般,從多樣性中尋求統(tǒng)一性、共同性,開創(chuàng)了一種形而上的超越的追求。由本原論西方哲人又發(fā)展出關于“存在”或“是”的理論,即漢譯為本體論(Ontology)的學說。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本體論當推柏拉圖的理念論(又譯“理型論”或“相論”)。這理念論講的是超感知世界的原理,它是建立在可感知世界與超感知世界二個世界劃分的基礎之上的。這種把世界二重化即關于二個世界的劃分當然是一種理論上的設定,這個理論不僅是柏拉圖的而且也是整個西方哲學的本體論的前提和基礎,對于我們理解西方哲學來說,懂得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往往會從常識、從日常生活經驗、從素樸實在論的視域來理解問題,而按照西方傳統(tǒng)本體論的觀點,常識、經驗、感覺世界是變化無常的、不真實、不可靠的,恰恰要求我們超越常識超越經驗超越感覺世界,從超感覺世界中尋求真實的存在、永恒的真理,即求存在的終極原因、終極(最高)實體,這種追求又導向對目的的追求,最終必定導致對絕對者的追求,導致“神”、“上帝”的觀念;浇痰漠a生并發(fā)展成為西方社會的精神支柱與這種追求直接相關,二者結為一體,隨著歷史的演進,在西方人的心中積淀成為深厚的傳統(tǒng)觀念和思維方式。西方哲學的主流幾乎無例外地具有神學和宗教的特性。

  

  西方哲學自產生起就一直與數學自然科學連結在一起。數學自然科學是西方哲學研究的起點和基地、根據。數學的確定性明晰性一直為哲學家們所推崇。數學、天文學、物理學是哲學家們創(chuàng)建宇宙論學說的重要資源,也是本體論的來源。早期希臘哲學幾乎同時又是自然科學,諸如畢達哥拉斯的數論、和諧論,恩培多克勒的元素論和阿那克薩戈拉的種子說,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等等。柏拉圖哲學離不開數學。數學和數的理念、倫理道德的理念是理念論的主要內容,數理科學是通達知識論理念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數學圖形是神創(chuàng)宇宙的重要工具,而宇宙起源論是理念論的重要表現。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第一推動說、潛能現實說都是在物理學(自然哲學)中提出的,物理學和第一哲學同屬理論知識的科學,亞氏不僅是哲學家,也是自然科學家,而且在兩方面都是有原創(chuàng)性的。近代實驗科學的興起導致自然科學和哲學的分離,形成了各門具體科學。牛頓力學是近代科學的典范,也是近代哲學的思想來源。尋求科學知識的確定性的根據、基礎是近代哲學知識論的中心任務,而在這一追求中哲學又把自己看成是“科學的科學”、“普遍科學”,高踞于科學之上。與此同時,哲學也苦苦追求自身的科學性,努力使自己成為嚴格的科學,維護科學的明證性和客觀性。如今哲學雖然已經從科學的王位上跌落下來,但仍然與科學相依相存。人類文明史表明,哲學形態(tài)的變化和哲學觀的變革與數學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密切相關。

  

  神學和科學形成一種張力,西方哲學就是在這種張力中成長起來的。有時它們矛盾尖銳沖突,相互敵對;
有時兩者各據一方,相互寬容;
有時兩者媾和,尋求對話合作?茖W理性精神和宗教神學的品性一直伴隨著西方哲學的進程。

  

  邏輯與政治

  

  運用邏輯、構造概念范疇體系是西方哲學家進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表達自己思想的基本方式。從古希臘的愛利亞派開始,邏輯論證成為西方哲學家們的基本表達方式。西方哲學是與一套成熟的邏輯體系和概念范疇體系結合在一起的。西方哲學的概念、范疇是排除感覺經驗的純粹的普遍的邏輯概念、范疇,是通過邏輯論證推演出來的。

  

  西方哲學是重邏輯的,本體論就是用邏輯方法建構起來的概念范疇體系。辯證法也是在邏輯中在概念范疇的演繹中發(fā)展起來的。傳統(tǒng)的本體論、辯證法是與邏輯學同一的。從柏拉圖經笛卡兒到黑格爾,西方哲學形成了一個超感覺的思辨王國,哲學家們在這里殫思極慮,他們制造的概念、話語令生活在可感世界中的人們難以理解是毫不奇怪的,對于生活在中國文化背景中的中國人來說就更難理解了。因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雖然也有追根究底的形而上的探求,但沒有西方傳統(tǒng)哲學中的二重世界的劃分,也沒有開辟出超感覺的純粹思辨領域,并不注重邏輯和概念范疇體系,沒有形成柏拉圖式、黑格爾式的本體論,中國文化以自身獨特的理路塑造中國人的思維、閱讀、理解的模式。對于西方哲學而言,沒有概念和邏輯,就沒有立足之地,也就無法生存。

  

  西方哲學家始終把倫理道德、社會政治融進自己的體系,西方哲學家強烈地受社會政治變革的影響。西方哲學一方面引導人們超越感性世界追求存在的原理和真理,另一方面又引導人們積極投身現實的社會政治,它既“出世”又“入世”。對人和社會的觀察從早期希臘自然哲學家起就已開始,但那時的哲學家把人和社會與整個自然混合在一起的,他們的“自然論”包含著人和社會的學說。把人和社會與自然明確區(qū)分開來并將哲學指向人間事務(凈化靈魂)和社會問題始于蘇格拉底;
而把倫理道德、社會政治與本體論結合在一起并形成系統(tǒng)理論的當推柏拉圖,他的正義論是倫理道德和社會政治的核心,也是理念論的重要資源,最高的理念“善”既是本體論的終極存在,是最高的范疇、真理,也是倫理道德和社會政治的最終目標。亞里士多德將“第一哲學”(形而上學,本體論)歸之于理論的知識,將倫理學和政治學歸之于實踐的知識,這是從分類的角度將它們劃分為不同類的知識,而不是割斷它們之間的關聯(lián),因為第一哲學和倫理學、政治學都是亞里士多德哲學體系的組成部分,前者是最高的知識和學問,后者則是體現第一哲學原理的實踐哲學。

  

  亞氏關于理論(思辨)與實踐所作出的區(qū)分至今仍是很有意義和價值的。從古希臘哲學家到19世紀初的黑格爾,哲學家們不僅是社會的精神領袖、導師,而且也是社會政治活動家,位居社會政治舞臺的中心,許多哲學家卷入社會政治斗爭的旋渦之中,為政治變革和社會革命著書立說,提供思想武器。他們的倫理道德和政治學說與他們的本體論知識論是相互滲透融會一起的。

  

  邏輯是超時空超經驗超現實的,倫理道德和社會政治則是時空的經驗的現實的。它們之間也構成一種張力,西方哲學的演進也離不開這種張力,撇開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全面正確地理解西方哲學。打個粗淺的比喻,兩者好比骨架與血肉。

  

  思辨哲學與實踐哲學

  

  上述四要素綜合起來構成了西方哲學的形而上追求與形而下努力之間的張力,形成了思辨哲學與實踐哲學之分。

  

  從柏拉圖到黑格爾,西方哲學重思辨、重認識?傮w而言,前黑格爾哲學主流是思辨或理論哲學,但包含豐富的實踐哲學的內容,程度不等地具有實踐哲學的色彩。

  

  思辨或理論哲學的特征大致可概括如下:它追求超感覺的終極存在、最高實體、終極原因、終極真理,即追求超感覺的絕對者;
這一追求目標決定了它總是將超感覺的存在(世界)看作高于優(yōu)于感覺的存在(世界);
超感覺的東西必須借助理性的功能,理性的突顯以致成為獨立的實體,重理性或理性主義是思辨哲學的不可或缺的特性;
運用邏輯方法是思辨哲學達到其追求目標的根本手段;
建構概念范疇體系,并力求圓滿完全(大而全),囊括宇宙萬事萬物,對世界作出完整圓通的解釋說明。作為學科知識的名稱思辨哲學主要表現為第一哲學、本體論、知識論等。

  

  黑格爾之前,哲學家們已經認識到理論(思辨)與實踐的區(qū)分,在他們的哲學體系中,有的是將二者明確區(qū)分開來,但更多的是二者結合在一起的。例如:柏拉圖的《巴門尼德篇》無疑是思辨哲學,而《國家篇》論述倫理道德和社會政治中的正義,是一種實踐哲學,但柏拉圖強調的是正義的理念,倫理道德和社會政治只是理念論的體現,思辨高于實踐。柏拉圖哲學的性質是思辨的,但其中有很多實踐的內容。亞里士多德哲學將思辨與實踐區(qū)分開來,他的“第一哲學”即后人稱為“形而上學”的,是典型的思辨哲學;
他的倫理學、政治學則歸為實踐哲學。笛卡兒、斯賓諾莎、萊布尼茲等17世紀哲學家的著作主要是思辨哲學,但包含實踐哲學,如斯賓諾莎的《倫理學》,思辨與實踐融合為一體,但主導面是思辨的。

  

  康德通過對理性的批判,將理性的功能和活動明確地劃分為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相應地作用于兩個不同的領域(世界)。前者主要通過認識、求知解決現象世界、經驗世界的問題,做一個有知識有科學的人;
后者主要通過信仰意志解決本體世界的問題,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所以康德不僅要為知識尋求基礎和根據,而且要為人的行為、實踐尋求基礎和根據。他強調實踐的優(yōu)先和重要,將傳統(tǒng)本體論所要解決的問題(尋求宇宙萬物的終極存在和真理)從認識、求知轉變?yōu)閷嵺`、行為,從思轉向行;
換言之,本體論問題不是理論、求知的問題,而是實踐、信仰的問題?档玛P于理論與實踐的劃分為西方哲學的發(fā)展指出了新的路向。但康德所謂的實踐是指道德和宗教,主要指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行為,也就是說,他并沒有突破古希臘以來哲學家們在實踐觀念上的片面和局限。而且,康德將理論與實踐、知識與信仰(信念)、現象界與本體界截然分割為對立的兩面,缺乏辯證的思維。黑格爾哲學無疑是大而全的思辨哲學體系,是哲學史上思辨哲學發(fā)展的頂峰,但其中包含政治哲學、道德哲學、歷史哲學、法哲學、宗教哲學等等豐富的實踐哲學內容。但我不贊成鋸此稱他為實踐哲學家,因為他的哲學體系總體而言是屬于思辨性質的。

  

  黑格爾之后,西方哲學展開對傳統(tǒng)的批判,其矛頭首先和主要指向思辨或理論的方面。后黑格爾哲學開始走向實踐哲學,并成為哲學發(fā)展的趨勢,但仍具有濃厚的思辨哲學的特性;
而且并非所有的哲學都走向實踐哲學。

  

  大體而言,實踐哲學具有兩重含義:一是作為哲學的性質,與思辨哲學、理論哲學相對;
二是作為知識學科的名稱與第一哲學、本體論、知識論相對,在哲學史上主要表現為倫理學、政治學、宗教哲學等。黑格爾之后,實踐哲學逐漸由知識學科的名稱演化為哲學的性質,它否定思辨哲學的追求目標,反對感覺世界與超感覺世界的劃分和對立,尤其反對將超感覺世界看作是真實的存在、真正的實在;
它以“意義論”取代“終極論”;
強調面向“事物本身”,返回“生活世界”,取代超感知世界;
不再致力于建構大而全的概念范疇體系,強調行為、實踐的首要性。

  

  黑格爾之后哲學家們在對傳統(tǒng)本體論知識論的不滿、反對、批判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程度不等地趨向實踐哲學。(當然,還是有相當多哲學家繼續(xù)思辨哲學的研究。)他們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總論式的,如尼采的《蘇魯支語錄》、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薩特的《存在與虛無》、杜威的《經驗與自然》、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等等。另一種是具體知識學科式的,即政治哲學、道德哲學、社會哲學、法哲學、歷史哲學、宗教哲學等,如羅爾斯的《正義論》、麥金太爾的《尋求德性》、列維-斯特勞斯的《野性的思維》等等。這里有一個問題,就是實踐哲學有沒有一般原理?有沒有本體論知識論?對本體論、知識論是拋棄還是揚棄?(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否定還是改造?應該說實踐哲學有一般原理,就是說它并不排斥思辨、理論,但它并不限于認知、解釋,而致力于引導人們去實踐、行動。實踐哲學也談論本體論、知識論,但其問題和話語、形式和內容、目標和思路都與傳統(tǒng)不同,已經發(fā)生了變革或轉型。

  

  走向實踐哲學

  

  實踐哲學是否未來哲學發(fā)展的方向?我傾向于肯定它,而且認為應當有兩類形態(tài)。一是作為一般原理的實踐哲學,一是分門別類的實踐哲學。傳統(tǒng)思辨哲學是該到“終結”的時候了,但這并不是拋棄,而是揚棄。實踐哲學并非不要思辨、不要理論。實踐、行動不應該是任意的盲目的。實踐哲學還是應當要有形而上的追求,要有超越性,超越個體、經驗、感性等等。傳統(tǒng)的理性主義、本質主義、絕對主義、基礎主義、唯智主義等等可以批判,但理性、本質、絕對、基礎、知識等等還是要的。將規(guī)律神秘化、絕對化、宿命化是不對的,但完全否定、拋棄規(guī)律也是不對的。重視差異性、不確定性、流變性是對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同一性、確定性、穩(wěn)定性。實踐哲學與思辨哲學是相對立的,但應當(也可以)超越、克服這種對立,實現實踐與思辨、理論的綜合、統(tǒng)一、融合。這樣的哲學可以稱為實踐哲學,也可以用另一個名稱。

  

  馬克思的哲學是實踐哲學。馬克思哲學追求的目標、探求的思路與傳統(tǒng)思辨哲學根本不同。馬克思哲學破壞了傳統(tǒng)哲學的上述四要素的運行,是要為人特別是無產階級的革命行動確立根據和基礎?档聦⒗硇詣澐譃槔碚摰暮蛯嵺`的兩種功能,通過對實踐理性的批判為人的行為尋找基礎、根據,那就是先驗的道德律,康德的實踐哲學是先驗主義的。馬克思則面向社會現實,面向社會物質生產方式,論證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必然性合理性,即為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行動、實踐找到了根據、基礎。馬克思在哪里找到這個根據、基礎的呢?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經濟形態(tài)的剖析,發(fā)現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剩余價值,也就是工人造反有理的根據。馬克思對西方哲學的神學品性的批判毫不留情,不給絲毫余地;
而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把世界頭足倒置起來”之后,并沒有循著傳統(tǒng)本體論的思路去尋求超感知的“實在”,而是轉向現實社會的政治經濟領域,揭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的辯證運動,創(chuàng)立了唯物史觀。馬克思哲學所追求的目標不光是解放無產階級,而且要解放全人類,是要實現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康德的實踐哲學提出了“人是目的”這個響亮的命題;
馬克思的實踐哲學則遠遠超越了康德。馬克思的實踐哲學無疑首先是歷史唯物論,同時也應包括馬克思的經濟哲學、歷史哲學、政治哲學、社會哲學等等。上世紀三十至八十年代流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實際上具有很深的西方思辨哲學的烙印,雖然也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但并沒有突現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根本特性。

  

  現當代西方哲學在走向實踐哲學的道路上遇到重重阻力和難題,尤其與四大要素有關。黑格爾之后西方哲學加快了世俗化的步伐,越來越多的西方哲學家傾向于將神學因素從哲學中清除出去,尼采和羅素對上帝的批判和否定震撼了西方思想文化界,這與他們對西方傳統(tǒng)思辨哲學(形而上學)的批判和否定是結合在一起的。海德格爾批評傳統(tǒng)西方哲學(形而上學)是“存在-神-邏輯學”三位一體,堅決主張哲學與神學相分離,從哲學中清除神學因素,力圖改變西方哲學的神學化思路。但是,這樣徹底走下去,就必然會動搖瓦解基督教這根西方社會的精神支柱,對于西方人而言這是難以接受的,而若要保留基督教這根精神支柱,就無法從哲學中徹底清除神學因素。哲學家誰都繞不過這道難題,絕大多數哲學家無法逾越這根精神支柱,不得不讓步、妥協(xié)、退卻。

  

  隨著科學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哲學家尋求建立統(tǒng)一科學(邏輯實證主義)和建立普遍科學、總體科學(胡塞爾)的努力宣告失敗,哲學家與科學之間的差距日益拉大,現當代西方哲學家很少有人能像古代近代哲學家那樣站到科學的前沿,幾乎沒有人能像古代近代哲學家那樣同時也是當代科學的頂尖人物。這就影響了對現代科學發(fā)展所帶來的社會學、倫理學和哲學方面的大量問題的解決。按照傳統(tǒng),哲學要為科學知識的確定性必然性尋求基礎、根據,但科學的發(fā)展并不完全遵循哲學家的理論?茖W發(fā)展與哲學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而科學發(fā)展所引發(fā)的哲學問題卻越來越嚴重。許多哲學家對科技給社會發(fā)展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行了嚴厲的抨擊和批評,卻缺乏真正建設性的理論。哲學必須重新思考與科學的關系,哲學究竟能對科學做什么?科學要求于哲學的究竟是什么?

  

  對于邏輯,哲學家們也是意見分歧:在哲學上究竟是強化還是削弱邏輯的功能?強化派所說的邏輯已非傳統(tǒng)邏輯,而是現代邏輯。從一方面看,邏輯在現當代哲學中的地位已明顯不如古代近代,尤其在非理性主義哲學思潮中邏輯的作用或功能一落千丈,在19世紀下半葉以來的哲學中我們再也看不到黑格爾式的純概念范疇構成的邏輯體系。另一方面,我們絲毫不能低估現代邏輯對于現當代西方哲學的巨大影響,造成20世紀西方哲學中的“語言轉向”的強大動因正來自現代邏輯的理論和方法。羅素關于邏輯是哲學的本質的觀點雖然是一家之言,卻頗具代表性,有影響力。遺憾的是我國哲學界大都缺乏現代邏輯知識,對現代邏輯在哲學上的影響缺乏真切的理解和領會。

  

  政治依然是現當代哲學家們關注的熱點,德性、正義(公正)、自由、民主、權利、責任(義務)是各種政治哲學、道德哲學、社會哲學、法哲學的熱門論題。翻開歷史,這些論題自古至今未曾中斷過。哲學家們對政治和社會問題的關注和興趣超過了對傳統(tǒng)本體論知識論的研究,甚至將目光轉向疾病、精神失常、犯罪、監(jiān)獄、性欲等具有普遍性的和“離軌”的社會問題。這類實踐哲學的理論和主張所產生的社會影響是巨大的,超過了哲學家們在科學技術領域中的影響。但是,哲學家未能占據政治舞臺的中心地位,而且常常被邊緣化;
在精神領域哲學家也難擔當領袖的角色,現當代哲學家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遠不如古代近代哲學家。柏拉圖的“哲學王”依然是未能實現的理想。

  

  總體而言實踐哲學尚未達到成熟地步。一方面要在對傳統(tǒng)思辨哲學的批判繼承中探索實踐哲學的一般原理;
另一方面要在與各門具體學科的結合中建立各種名目的實踐哲學,為此哲學家必須通曉某一學科知識領域。我國學術界雖然很重視實踐性,但實踐哲學并不發(fā)達,甚至可以說尚在起步之中。我們不妨改變一下哲學內部的學科設置,即除了現有的哲學二級學科之外,再按各門實踐哲學來設置二級學科,促進各門實踐哲學的快速發(fā)展。實踐哲學的發(fā)展和繁榮不僅是哲學的巨大進步,也必將促進推動其他知識學科的進步和繁榮。

  

  黃頌杰,1938年出生,上海市人。1965年復旦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F任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學報》(社科版)主編。兼任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上海市哲學學會理事、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學報研究會常務理事。曾任復旦大學哲學系副主任、主任(1986-1995);
美國俄亥俄(Ohio)大學訪問教授,英國利茲(Leeds)大學訪問研究員。長期從事西方哲學教學與科研,發(fā)表論著百萬余字、譯著百萬余字。(文匯報)

相關熱詞搜索:哲學 走向 實踐 黃頌杰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