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順:《周易》及其哲學——《周易人生智慧》叢書“主編閑話”
發(fā)布時間:2020-05-25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記得是在去年,責任編輯專程赴京,邀我設計、主編一套關于《周易》人生哲理的應用方面的叢書。這使我一時很躊躇。一則我雖然研究過《周易》,但那是從文學和文獻學角度進行的,而且只涉及古經部分(1);
再則自那以后,我雖然一直想從哲學角度再對《周易》、尤其大傳部分作些研究,卻總苦于沒有時間(2);
三則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從“應用”的角度去研究《周易》,而且擔心一說到《周易》的“應用”,人們就會想到占卦算命之類的事情上去。我是一向服膺“善易者不占”、“子不語怪力亂神”一類古訓的。
不過,我最后還是應承下來了。這主要是我的朋友、任教于作為國家社科研究基地的山東大學周易研究中心的林忠軍教授,給了我巨大的心理支持。我們決定共同主編這套叢書。他在《周易》研究方面的功力是我素所欽信的。何況還有我的朋友們、尤其是在《周易》研究上造詣頗深、曾承擔國家級周易研究項目的楊慶中博士的加盟,這更使我信心倍增。
轉眼之間,已經寒暑,各方書稿,陸續(xù)告成。批覽之余,考慮到這套叢書的讀者層面的特殊性,我想略談一些想法,一是簡要通俗地介紹一下《周易》其書的情況,二是借此機會梳理一下我對《周易》哲理的若干感想,以就教于廣大讀者。
1.研究《周易》的意義及其方法
《周易》是跟“玄學”掛鉤的。這與“魏晉玄學”頗有關系。魏晉玄學的一個特點,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相當程度上的合流,亦即論證“名教出于自然”。名教者,儒家倫理也;
自然者,道家玄思也。兩家思想的這種合流是有文獻依據的,這就是當時玄學家所謂的“三玄”:《老子》《莊子》《周易》。前兩部書都是道家的,唯有《周易》素來是被視為儒家經典的:儒家以“六經”為原典,而《周易》為所謂“六經之首”。但事實上,《周易》本來并無所謂哪家的。唯其如此,先秦諸子許多都跟《周易》有所關聯。
不僅如此,事實上可以說:此后的一部中國思想史,在相當程度上也是一部《周易》詮釋史。在漢代經學里,“易學”極為昌盛;
董仲舒的哲學,所取于《周易》的觀念尤為顯著。接下來是魏晉玄學,已如上述。漢唐佛學也與《周易》多所關聯,我們只須指出一點:般若學脫胎于玄學,這是眾所周知的。至于宋明理學,其中的易學更是蔚為大宗,理學大家莫不治《易》,理學家往往同時也是易學家。直至現代所謂“新學”,《周易》仍然發(fā)揮一種基本思維模式的作用。例如現代新儒家開山祖師熊十力先生,便自宣稱其“新唯識論”乃是“歸宗大易”的。
由此看來,欲理解中國思想文化而不知“易理”,殊不可能。那么,應該如何研究《周易》?我想,首先要有一種正確的態(tài)度。所謂正確態(tài)度,我感覺最迫切的就是必須破除迷信。自80年代“易經熱”以來,人們對《周易》表現出幾種常見的迷信:
一是“應用的”迷信?紤]到《周易》這部書的“筮書”特點,這一點是尤為緊要的。研讀《周易》,首先必須避免那種求神問卦、占卜吉兇的想法。你讀《周易》的目的如果是想從那里面、進而從“神”那里撈取什么好處,諸如何時升官、怎樣發(fā)財之類的,那我勸你趁早放下別讀了,因為讀了也白搭。這倒不是說我們讀《周易》就沒有一點實際用處了,否則我們寫這套書來干什么?用處也是有的,但那絕對不是什么神神怪怪的未卜先知,而是能夠為我們的實際生活提供些有益的思維方式、處理方法而已。
二是“科學的”迷信,F今學術界某些人心里,有一種很大的迷信,就是以為古人比今人高明得多。在他們看來,仿佛不是猴子變成了人,反倒是人越來越變得像猴子了。在《周易》研究方面,這種迷信的一種重要表現是:以為《周易》比今天的科學還科學!吨芤住肥强茖W嗎?我的回答是斷然否定的。我們今天可以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它,但它本身并不是科學。我們用科學方法研究它,它就成為了科學的對象,正如我們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毛毛蟲,毛毛蟲也就成為了科學的對象。但是毛毛蟲本身仍不是科學。有人認為《周易》比今天的物理學、天文學還科學,據說可以憑它發(fā)現新星!這實在是癡人說夢!就以我們所謂的易道“廣大悉備”來說,那也不過是說它屬于那種比較抽象的、哲理思維層面上的東西,而越是抽象的道理,其適用的解釋涵蓋面當然也就越大,這也沒有什么神秘的。其實,這正好說明了《周易》乃屬于人類早年的一種尚未充分分化的觀念形態(tài)。
三是“歷史的”迷信!吨芤住防锩嫔婕暗讲簧贇v史材料,后世關于《周易》的傳注也涉及許多歷史材料問題。其中當然也有可以歸入“信史”的,但是絕對不可迷信。例如《系辭下傳》有一段說,歷史上的許多發(fā)明都是“取諸”《周易》某某卦的,這就不能說是史實。又如傳統(tǒng)認為,伏犧發(fā)明了八卦,文王又推演為六十四卦,又和周公一起為之系辭等等,這些也都未必可信。當年顧頡剛先生倡導“疑古”,現今李學勤先生則又倡導“走出疑古時代”,本身都是不錯的,但容易被人們拿來走向極端,一“疑”就疑到了一無是處,一“走出”就走到了句句是真理。最近學界的傾向,就往往是后者!吨芤住肺谋竞喼币簧窕恕
在我看來,今日研究《周易》,應有三項基本任務:一是以文獻考據為基礎,二是以義理詮釋為方向,三是以思想轉換為宗旨。這三者是相互關聯的:前者是后者的工具、根據,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目標。僅就其中的文獻考據一項來說,也有三項基本任務:其一,文獻的搜求,這屬于目錄學的范疇。就今天的情況來說,尤其要注意出土文獻的搜集。其二,文獻的鑒定,這屬于版本學的范疇。在這方面,有大量工作需要做。其三,文獻的釋讀,這屬于?睂W和訓詁學的問題。只有在正確、準確釋讀的基礎上,才談得上義理的闡釋。
而我們最終極的目標,則應該是對《周易》思想進行現代轉換。通俗地講,這也就是繼承與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關系問題!吨芤住樊吘故枪湃说乃枷耄绻F成地搬來用,未必適合于今天的情況,更不用說它肯定是沒有達到當代思維水平的了。但就文化的傳承來說,我們又有責任使它的某些具有恒定價值的觀念、精神得以發(fā)揚光大。這就需要進行現代轉換。在我看來,《周易》思想的現代轉換,必須與當代的思想格局聯系起來,具體說來,就是必須注意與馬克思主義的對接,與西方現當代思想的對接。否則,《周易》的哲理就永遠不過是博物館里面的老古董,只能供人賞玩而已。
2.《周易》的文獻構成
下面,我們首先簡要介紹一下《周易》的文獻構成情況!吨芤住罚3)一書不是一時一人之作,而是出自歷代眾人之手,因此,它的構成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對這個問題,有一些傳統(tǒng)的說法,例如“人更三圣,事歷三古”(4)之說,認為伏羲畫“八卦”;
文王推演為“六十四卦”,并與周公共同為之“系辭”;
孔子進而為之作“傳”等等。這些說法當然是不一定可靠的,我們必須自己重新研究這個問題。這里,我想介紹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周易》(也稱《易》或《易經》)的文獻構成情況大致如下:
1.《易經》(《周易》古經)——殷末周初
。1)符號系統(tǒng)(卦爻符號)
(2)文字系統(tǒng)(卦辭爻辭)
、傧筠o(殷周歌謠、原始史記)
、谡嫁o(吉兇斷語)
2.《易傳》(《周易》大傳)——戰(zhàn)國秦漢
(1)《彖傳》上下;
(2)《象傳》上下;
。3)《文言傳》;
(4)《系辭傳》上下;
。5)《說卦傳》;
(6)《序卦傳》;
。7)《雜卦傳》。
下面分別加以簡要介紹:
1.《周易》古經
“古經”部分是由兩個層次構成的,即符號系統(tǒng)和文字系統(tǒng)。
。1)符號系統(tǒng)
《周易》的符號系統(tǒng)就是六十四卦的卦爻符號體系。最基本的是兩種符號,即“- -”(舊稱陰爻)和“—”(舊稱陽爻)。根據后來儒家學者的解釋,這就是“陰陽”,叫“兩儀”。將這兩種符號“爻”重疊起來,就能構成各種層次的“卦”:兩兩相重,可得“四象”(后來邵雍稱為:太陰,少陰,太陽,少陽);
三三相重,可得“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再將八卦兩兩相重,即得整個《周易》的六十四卦(另有一種解釋,六十四卦不是八卦的重疊,而是直接由基本符號六六相重而得到的)。所以《系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薄疤珮O”就是“易”,就是“道”,但是沒有對應的符號,或者說就是“- -”和“—”的統(tǒng)一,亦即《系辭傳》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
(2)文字系統(tǒng)
《周易》的文字系統(tǒng)即舊所謂“卦辭”“爻辭”,統(tǒng)稱“筮辭”。據我的研究,卦辭和爻辭是一個整體,應是同時編纂的。它們包含兩個層次:一是“述”,是編者引用的當時流行的歌謠(以及少量原始史記),它們都是非常生動形象的,所以往往屬于所謂“象辭”;
二是“作”,是編者加上的占斷吉兇的辭語,如“吉”“兇”“悔”“吝”等,往往屬于所謂“占辭”。例如渙卦:
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初六:用拯馬壯吉。
九二:渙奔其機;谕觥
六三:渙其躬。無悔。
六四:渙其群。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
九五:渙汗。其大號。渙王居。無咎。
上九:渙其血。去逖出。無咎。
如果我們剔除了其中的占辭,剩下的除去一句原始史記“王假有廟”(王至于廟)以外,就是一首歌謠:
渙奔其機,
渙其躬,
渙其群。
(古韻冬或身部、文部合韻)
渙有丘,
匪夷所思。(古韻之部)
渙汗,
其大號,
渙王居。
(古韻宵部、魚部合韻)
渙其血,
去逖出。
(古韻質部、物部合韻)
《周易》每一卦都引用了歌謠,這里我們再舉一例漸卦:“漸:女歸吉。利貞。初六: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無咎。六二:鴻漸于磐。飲食衎衎。吉。九三:鴻漸于陸。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兇。利御寇。六四:鴻漸于木;虻闷滂。無咎。九五:鴻漸于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上九: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兵櫍捍笱。漸:進,登。除去了占辭,剩下的乃是一首非常優(yōu)美的情詩:
鴻漸于干,鴻漸于磐,飲食衎衎。
鴻漸于陸,夫征不復,婦孕不育。
鴻漸于木,或得其桷。
鴻漸于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
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
《周易》的文字就是這樣由歌謠和占斷編篡起來的,沒有什么神秘之處(5)。
其神秘之處,乃在于人們對它的解釋。
至于其符號的最初來歷究竟如何、文字系統(tǒng)與符號系統(tǒng)最初是如何關聯起來的,這倒真是一個至今未破之謎。這可能與舊說“觀象設卦”有關!断缔o傳》對此作過一種解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
“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
等等。首先,符號本身是從某些形象加以抽象得來的(6);
其次,詩歌描寫的也是一些形象;
最后,這兩類形象有可以類比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類比思維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一種典型思維方式,它所用以概括規(guī)律的東西不是邏輯的概念推演,而是自然的形象比擬。但是,它仍然是一種“抽象”概括。
2.《周易》大傳
“大傳”古稱“十翼”,意指十種對“經”具有附翼輔助作用的文獻;
事實上,它們是七篇文獻。這些文獻舊說乃是孔子所作;
但比較可靠的理解是,它們應是孔子后學的作品,其中記錄了孔子本人的許多關于《周易》的理解闡釋(所以其中多有“子曰”字樣)。分述如下:
。1)《彖傳》
“彖”(tuàn)指“彖辭”,就是古經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開頭的卦辭。它與“爻辭”相對而言。例如乾卦,“元亨利貞”就是彖辭或者卦辭;
其余六爻的筮辭就是爻辭。爻辭只斷定該爻的吉兇,彖辭則斷定整卦的吉兇。古人把“彖”解釋為“斷”,就是“斷定”(吉兇)的意思。這種斷定是根據整個卦象來進行的,所以《系辭上》說:“彖者,言乎象者也!
彖辭是對卦象的吉兇斷定,而《彖傳》則應該是為彖辭作的“傳”,也就是對彖辭的解釋。但實際上它也直接解釋卦義:“統(tǒng)論一卦之義:或說其卦之德,或說其卦之文,或說其卦之名!保7) 試以需卦為例:彖辭為:“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卞鑲鳛椋骸靶,須也(解釋卦名),險在前也(解釋卦象:下坎)。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根據卦象上乾下坎解釋卦德)。(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解釋彖辭亦即卦文);
‘利涉大川’,往有功也(解釋彖辭)。”但要注意的是,這些解釋未必是彖辭本來的意思。作為筮書的《周易》古經本是吉兇占斷,《彖傳》把它們政治化、倫理化、哲理化了。不僅《彖傳》,整個《易傳》都是如此。
。2)《象傳》
各卦的《象傳》都是分為兩個層次的:《大象》解釋整個“卦象”,《小象》解釋各爻的“爻象”。例如《蒙象傳》:“山下出泉,蒙;
君子以果行育德。(以上大象,以下小象)利用刑人,以正法也(釋初六爻)。子克家,剛柔接也(釋九二爻)。勿用取女,行不順也(釋六三爻)。困蒙之吝,獨遠實也(釋六四爻)。童蒙之吉,順以巽也(釋六五爻)。利用御寇,上下順也(釋上九爻)!
《大象》的特點是:其一,將每卦看做由兩個三爻卦(即“八卦”或“經卦”)構成的;
其二,以經卦所象征的事物來解釋卦象;
其三,又以此卦象來象征人事。就拿上例來說,“山下出泉”是說此卦的上艮(山)下坎(水)的卦象;
“君子以果行育德”則是比擬人事,說君子應該像山下泉水的流行一樣地行事、培育德行!缎∠蟆穭t是以各爻所處的位置來解釋,仍是比擬人事的。例如“子克家、剛接柔”是說此爻為陽爻(剛)而緊接著陰爻(柔)的,暗示男(陽)女(陰)相接,故兒子能成家。
。3)《文言傳》
是專門對乾、坤兩卦的解釋,即《乾文言》和《坤文言》。它以孔子答問的形式,講解乾、坤兩卦蘊涵的關于天地之德、君臣之義、為人處世、修齊治平方面的道理。
(4)《系辭傳》
這是大傳中最重要的一篇,相當于對《周易》全書的通論!跋缔o”本來是指的古經的卦爻辭(彖辭、爻辭),意為將言辭系屬于各卦爻符號之下(相傳是由文王周公進行的);
而“系辭傳”則應是對“系辭”的解釋,但實際上不限于此。提出了一整套哲學思想,涉及一系列重要觀點,諸如“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天尊地卑”、“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等等。這些思想觀念及其術語,對中國后來的哲學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5)《說卦傳》
這是專門解釋所謂“經卦”、亦即“八卦”的?追f達說:“說卦者,陳說八卦之德業(yè)變化及法象所為也!保8)突出了乾、坤兩卦對于其余震、巽、坎、離、艮、兌六卦的優(yōu)先地位;
提出了“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等重要思想。
。6)《序卦傳》
專門解釋《易經》六十四卦的排列秩序及其蘊涵的道理。從“天地”(乾坤)始(“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至“未濟”終(“物不可窮,故受之以‘未濟’終焉”),貫徹了《周易》哲學的宇宙論、存在論、方法論、辯證法思想。
(7)《雜卦傳》
《雜卦傳》也是對六十四卦的解釋,但又與《序卦傳》不同。它對六十四卦的排列也是井然有序的,但跟《序卦傳》確定的順序很不同。因此,《雜卦傳》所謂“雜”并非雜亂無章,而是一種“錯綜復雜”關系:它把六十四卦分為三十二對組合關系,兩兩相對,對比說明。例如:“乾剛,坤柔;
比樂,師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睆囊繇嵣蟻砜,它是一篇形式整飭的韻文。
以上就是《周易》經、傳的文獻構成的大致情況。
3.《周易》的思想及其應用
嚴格來說,《周易》的古經部分是談不上什么“思想”的,雖然它包含有當時人們的許多重要的觀念;
《周易》的思想主要是在大傳部分,人們通常所說的“周易哲學”就在其中。這里我簡要介紹一下自己對周易哲學的基本理解。
我把中國哲學視為一種“東方生命哲學”。“生命哲學”一語具有幾種意義:最狹義的生命哲學,是西方二十世紀的一個著名的哲學流派。廣義的理解,凡是具有以下特征的都屬生命哲學:第一,這種哲學首先關注的是人的生命存在,即關注人的生活、生存;
第二,這種哲學賦予人的生命存在以一種本體論意義,把生命意向提升為宇宙世界的本原和本質;
第三,對這種生命存在的把握,最需要的是一種直截了當的“領悟”,而不是理智,雖然后者也是必要的。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哲學乃是一種典型的生命哲學。
而周易哲學就是中國生命哲學歷史上的第一個系統(tǒng)性的形態(tài)。它的終極關懷是“觀我生”“觀其生”(9),就是對于人生的高度關注;
它把天地人一體的宇宙視為一個大生命系統(tǒng),“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10);
它引領我們去直觀地領悟這個生命系統(tǒng)的“易道”——天道、地道、尤其人道。由此,它指示我們將所領悟到的人道運用于我們的人事中,求得人際的和諧、天人之際的和諧。
周易哲學的核心可歸結為“陰陽”范疇,而陰陽范疇的實質則可概括為“生命的結構”:
陰陽范疇的內容是一種“生命憂患”意識,陰陽范疇的形式是一種“結構思維”方法。
莊子云:“易以道陰陽。”(11)周易哲學可以歸約為“陰陽”問題。不僅如此,其實整個中國哲學也可以歸約為陰陽問題。中國哲學幾乎所有重要范疇,都是一種“二元一體”的關系范疇,亦即某種“陰陽”關系。例如,何謂“道”?“一陰一陽之謂道! (12)何謂“氣”?“蓋陰陽者氣之二體!保13) 何謂“仁”?“仁,親也,從人二(即二人)!保14)“仁者愛人。”(15)(其實也是一種二元一體陰陽關系)何謂“理”?“理不可見,因陰陽而后知! (16)看來無須多費唇舌,“陰陽”確為中國思維的最高范式。中國哲學的三大問題,就是天人、群己、身心關系問題,無非陰陽關系問題!兑讉鳌吠瓿闪岁庩柗懂牭纳,“陰陽”從此成為中國哲學的基本思維模型。
陰陽范疇的內容,就是生命關懷,或曰生命憂患意識。故《系辭傳》一言以蔽之:“生生之謂易!彼晕艺f周易哲學就是生命哲學。又云:“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此即生命憂患意識。憂患的具體內容隨時代而轉變,但生命憂患本身是中國哲學永恒的主題。
陰陽范疇之能成為中國哲學的核心范疇,正在于它契合了這種生命關懷。陰陽范疇在周易哲學中的原型,是男女交媾而孕育生命這個事實。《說卦傳》將八卦視為父母(乾坤)生育了三男三女(震坎艮、巽離兌);
《系辭傳》對乾坤進行了生殖器官交合前后的描寫:“夫乾,其靜也專(摶),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靜也翕(合),其動也辟(開),是以廣生焉!薄断体鑲鳌愤具體描寫了交媾的情形:“二氣感應以相與(親和),止而說(悅),男下女,是以亨(通)!薄兑讉鳌分谐錆M了性暗示,人所共知。按郭沫若的理解,甚至《周易》古經最原始的陰陽卦畫,已是生殖器的寫照。
把男女交媾外推為天地交合,再抽象為陰陽交感,此即周易哲學陰陽范疇的邏輯誕生,《系辭傳》以一語括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睆摹澳信苯绘哦苯友约啊叭f物”化育,這是思維的躍遷。故李贄一語道破:“極而言之,天地一夫婦也!保17) 生命存在成為宇宙的本體,陰陽結構成為普遍的法則。此即中國哲學天人之際的實質。西方生命哲學將個體“生命沖動”本體化,而周易哲學則將人際“生命交流”本體化。周易哲學的形而上學本體不是一個實體,而是一個結構(18);
不是一個外在于人的結構,而就是人本身的生存結構。此即《周易》的生命本體論,生命形上學。所以,“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唯其如此,《周易》筮法,凡陰陽相交則吉,而陰陽相背則兇。
陰陽范疇的形式方面,則是結構思維方法,可以從靜態(tài)與動態(tài)兩個維度上來把握。
靜態(tài)的陰陽結構,總體特征就是“二元一體”關系模型。
所謂“二元”,是講陰陽雙方的差異對立,其經典表述為“一分為二”,可界定為“同類異性”。男女是同類異性,天地、乾坤、陰陽也都是同類異性。非同類不相交,這是一個生命法則:“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風馬牛,不相及”。非異性亦不相交,這也是一個生命法則:“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艮彖》);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史伯語)。
所謂“一體”,是講陰陽雙方的親和統(tǒng)合,其經典表述為“合二而一”,可界定為“共存互補”。此即所謂“和”(孔子語),所謂“交”(方以智)。不和不交,“夫妻反目”(《小畜》)、“上下敵應”(《艮彖》),是不符合生命結構法則的。
動態(tài)的生命結構,則是一種公理方法。這種思維方法分為兩步:首先尋求一種不證自明的公理,揭示一種一般關系、普遍結構;
然后由此出發(fā),推演出一系列定理,從而形成一個自足的解釋系統(tǒng)。周易哲人從生命現象中發(fā)現了這種公理:陰陽-生命結構。從而推演出一系列倫理-政治定理,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這就是《系辭傳》所謂:“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周易》作為這樣一個生命公理系統(tǒng),把宇宙天地人物推演成一個生命大系統(tǒng),陰陽結構便是它的公理。這個公理既是自為的理性公設,也是自在的形上本體,亦即邏輯與歷史的同一,闡釋與文本的同一。這個公理系統(tǒng)至今仍在發(fā)揮作用,例如“一分為二”至今仍是中國人所承認的一條公理。
這種方法在西方邏輯、尤其現代符號邏輯中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主要就是形式化、符號化,成為一種精確的科學工具。在周易哲學中,象數派早已企圖將它形式化、數理化,但它不是形式邏輯的,而是思辯邏輯的;
而義理派則對形式化、數理化不感興趣,他們注重內容、實際,以之解釋生活、理解人生。西方結構主義從列維-斯特勞斯到喬姆斯基,把這種公理方法成功地運用于人文社會科學,僅此而論,西方結構主義與周易哲學是相通的:陰陽范疇,就是生命系統(tǒng)的“深層結構”。但西方結構主義的公理是一種先驗的預設(19), 而周易生命哲學的公理是生命的直觀(仰觀俯觀,近取遠。;
西方結構主義是一種科學理性主義,而周易生命哲學是一種人文理性主義。此即中國的生命現象學、生命闡釋學。
周易哲學的生命關懷落實于整個中國哲學,是在三個層面上展開的:
其一、民生與人生:群體生命與個體生命
此即中國哲學的群己關系問題。儒、道兩家都將《周易》奉為經典。儒家關懷群體生命。孔子主張“愛人”、“務民之義”、“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孟子的民本思想、對仁政及社會分工的探討,荀子的王制思想和對“群”、“分”的探討,都是企圖尋求一種群體生存結構。“禮”便是群體生存的保障,君臣、父子等等關系,無非陰陽結構。道家關注個體生命。老子研究“長生久視之道”。莊子研究如何“養(yǎng)生”、“保身”、“全身”。至于楊朱“貴生”、“重己”以至“一毛不拔”,則把這種個體生命哲學推向了極端。
其二、生存與發(fā)展:生命的維持與提升
群體的生存發(fā)展乃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時代主題,也是當今世界的一大主題,其實從來就是中國哲學的主題。儒家關懷群體生命,講集體的生存與發(fā)展!墩撜Z·子路》:“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唬骸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笔、富、教,正是由求生存而到求發(fā)展的階梯。道家關注個體生命,講個人的生存與發(fā)展:老子側重生命的維持,莊子側重生命的提升。
其三、肉體與心靈:生命的存在與超越
此即中國哲學的身心關系問題。人總希求克服生命的有限,追求生命的無限。儒家訴諸群體,講“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是將個體生命融入生生不息的群體生命之中。道家訴諸個體生命的形上依據“道”,就是訴諸“自然”這個大生命。老子偏重肉體存在,莊子偏重心靈超越。老子“玄牝之門”,“可以為天下母”,“以順眾父”,幾乎就是《周易》的原版。
周易哲學所確立的這種生命結構主義哲學,影響了后來整個的中國哲學史。不同時代的哲學家所面臨的歷史課題各不相同,但他們的致思取向卻驚人地一致,具體來說,中國哲學史表現為同一“生命結構”的主題變奏。所謂中國哲學的轉型,不外乎是生命結構的具體歷史內容的轉換,亦即剝除其失去現實意義的內容,賦予其具有時代價值的內容。
這可以追溯到周公思想,可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關系。一個中心就是周族的群體生命憂患,即周王朝的生死存亡問題,歸結為“德”的問題(德者得也,這里是講的得天受命)。兩個關系都是陰陽結構模式:一是天人關系,要求“以德配天”;
一是君民關系,要求“敬德保民”。周人的思維模式很類似于結構主義、如布拉格音位學派的思維方式。(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這里是兩次二元對立(天人、君民)的疊加,而形成一個“語義三角”:
天
↙ ↖
君 ——→ 民
這里,天決定君,即“天命靡!,“唯德是依”;
君決定民,即“保民”,“牧民”;
民決定天,即“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由此可見,中國哲學的某種基本思維構架是由周公確立的。
進入子學時代,儒道墨法無不以生命結構為中心議題,其中儒、墨、法家探討群體生命問題,道家探討個體生命問題。儒道二家上文已有討論。墨家“兼相愛,交相利”、“尚同”“非攻”,無非在二元對立關系中求得親和一致,消除“禍篡怨恨”,以利社會群體生存發(fā)展。甚至法家韓非,其實也是想要解決社會群體生存問題。他認為由于人性惡(這個思想得自其師、儒家的荀子),“人民眾而財貨寡”,導致爭奪而危及群體生存,這就必須實行強有力的專制統(tǒng)治,才能維持群體的生存秩序。其師荀子是以“禮”節(jié)群,而韓非則是以“法”制群,但其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維持群體生存秩序。
漢代經學大師董仲舒全面繼續(xù)和發(fā)展了先秦生命結構思想,完成了中國哲學第一次歷史大轉型,從而確定了未來整個封建專制生命哲學的基本歷史走向。他的陰陽學仍然是對群體生命結構的探討,而且仍然是周公式的兩大關系(天人、君民)、三角結構,亦即一方面“屈民而伸君”,一方面“屈君而伸天”。
魏晉以降,作為一種歷史的反撥,個體生命問題突顯出來。道教哲學是很典型的個體生命哲學,追求得道成仙、長生不死。佛教則由超越個體生死輪回(小乘)而發(fā)展到普渡眾生(大乘),最后禪宗回到個體生命超越問題。玄學則企圖調和“名教”與“自然”,亦即調和儒家群體生命關懷與道家個體生命關懷,但明顯以個體生命超越為主導傾向,崇尚老莊,主張“超世而絕群,遺俗而獨往”、“越名教而任自然”。
唐代韓、李開啟了宋明理學,歷史的鐘擺再次擺向群體生命問題。程朱理學全面總結了封建生命哲學,而其核心范疇“理”或“天理”、實即仁義禮智的倫理規(guī)范,本質上是群體生存結構的概括;
而陸王心學,則是對群體生存結構的另外一種概括,是以個體心靈存在透顯出來的群體生命存在。程朱認為“性即理”,天理即“生理”,“天只以生為道”(20),這是把生命本體宇宙論化;
陸王則認為“心即理”,即是把生命本體心性論化。
中國哲學的第二次歷史大轉型,從康有為開始,這個過程至今尚未結束。中國近、現、當代哲學的主題,是中華民族這個大群體的生存與發(fā)展問題。救亡保種、獨立自強成為壓倒一切的任務,“生存競爭”這類生物學命題,一時間竟成為最富魅力的哲學話語?涤袨椤叭勒f”,本質上是中國最早的民族生存發(fā)展戰(zhàn)略。此間有一種很值得研究的現象,就是:一方面西方生命哲學得到相當程度的傳播,如張君勱、李石岑、梁漱溟、朱謙之等的哲學;
另一方面則是官方哲學中相當突出的生命哲學傾向,如吳稚暉、戴季陶、蔣介石、陳立夫等的哲學。所謂現代新儒家,也只是傳統(tǒng)生命哲學的現代化轉換的一種嘗試。
有三個理論形態(tài)是這種時代精神的真正代表:孫文學說,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在孫文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是其主體性前提,民權主義是其工具性設施,唯有民生主義才是其實質性目標。所以孫中山認為:“人類求解決生存問題,才是社會進化的定律,才是歷史的重心!保21) 但孫中山未能找到解決中華民族生存危機的有效途徑。這個歷史課題是由中國共產黨人完成的:如果說毛澤東思想解決了中華民族的生存問題,那么鄧小平理論就正在成功地解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問題。
至于《周易》哲理的運用問題,我們所應把握的一個核心精神就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你是什么樣的人,存有什么樣的心,你就有什么樣的“易道”。這是因為,一方面,易道“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天文學家自然注意了“天道”,地質學家自然注意了“地道”,我們常人當然首先應該注意“人道”的方面。此即“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的意思。另外一方面,“神無方而易無體”,“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隨機應變。此即“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意思。不過在運用時,有一點是必須特別注意的:“繼之者,善也;
成之者,性也!币椎赖倪\用必須以“善”繼之,以“性”成之。換句話說,易道的運用必須發(fā)揮自己的善性、良知、天理良心。
最后,我想借此機會,對劉大鈞先生的慷慨賜序,表示由衷的謝意!
黃玉順
2000年12月
記于四川成都錦江之濱
注釋:
(1)黃玉順:《易經古歌考釋》,巴蜀書社1995年版。
。2)只有非常零星的研究,例如拙文《生命結構與和合精神——周易哲學論》,載《社會科學研究》1998年第1期。
(3)我們這里所說的《周易》,是指的通行本,即“十三經注疏”本。
。4)《漢書·藝文志》。后來朱熹又加上周公,提出“人更四圣”說。
(5)參見拙著:《易經古歌考釋·緒論》,巴蜀書社1995年版。
(6)至于這些符號最初究竟象征的什么具體物象,則有很大爭議。例如例如—、- -兩個符號,有人認為象征的男女的生殖器官,如郭沫若先生;
有人認為出自數字的奇、偶,如張政[火良]先生。還有八卦,舊說認為象征的天、地、雷、風、水、火、山、澤。諸如此類,迄無定論。
。7)孔穎達:《周易正義》。
。8)《周易正義》。
。9)《易·觀》。
。10)《易·系辭傳》。
。11)《莊子·天下》。
。12)老子所謂“負陰而抱陽”亦此意。
。13)王夫之:《正蒙注·太和》。此種觀念始于西周。
。14)《說文解字》。
。15)《論語·顏淵》。
(16)《朱子語類》卷94,謂理與陰陽為同構關系。
。17)《夫婦論》。
。18)周易哲學的“本體”應從兩個方面去看:從粗陋的宇宙論角度去看,其本體是自然“天地”;
從本質論、亦即從真正意義的本體論的角度去看,其本體是“太極”“陰陽”,這并不是實體,而是一種邏輯結構。
。19)參見喬姆斯基《笛卡兒語言學》。
。20)《二程遺書》卷二。
(21)《三民主義·民生主義》。
原載:《周易人生智慧叢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