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民族報道之我見】民族交往之我見
發(fā)布時間:2020-02-17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當今世界,民族問題日顯重要。世界各地許多沖突和戰(zhàn)爭,都因民族問題而引起。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是交織在一起的,是相當敏感的問題,關系到國家穩(wěn)定與社會和諧。我國有55個少數(shù)民族,有五大自治區(qū)和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少數(shù)民族區(qū)域遼闊,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的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64%,少數(shù)民族人口超過1億。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jīng)濟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質,構成了各個民族的基本特征。因此,民族問題是一個具有特殊性的問題,非常復雜,需要特別對待。
我對民族報道的關注,始于在新華社亞太總分社(香港)三年工作期間。當時,看到海外媒體有關中國民族的報道,總是正面的少,負面的多;歪曲的多,客觀的少。不多的一些正面報道,往往還是新華社的稿件。海外不少媒體集中刊登的有關中國民族的報道,不是人權、民主、宗教自由等問題,就是東突、藏獨等事件,有的以訛傳訛,有的夸大其辭,帶有明顯的偏見。由于我們沒有及時地、有針對性地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致使輿論一邊倒,對中國的國際形象很不利。我覺得納悶,我們在民族問題上發(fā)出的聲音為什么這么弱?
回來后,我翻看了國內一段時間的民族報道,一個突出感覺是:工作性、成就性、零碎性稿件多,新聞性、可讀性、針對性稿件少。民族報道不但數(shù)量少,而且有分量的稿件也不多,有重大影響力的稿件更是寥寥無幾。在報道思路和報道手法上,顯得有點陳舊。
原因何在?我心中逐漸產生兩個疑問。
疑問一:我們的民族報道從思路到手法,是否滿足當代受眾,特別是海外受眾的需求?
我在海外三年的工作實踐,使我體會到對外報道與對內報道有三個明顯不同。
一是媒體需求不同。在海外,你能體會到“讀者是上帝”的真正含義。海外媒體基本上是以市場為法則,以讀者為取向。讀者的興趣與關注點,就是媒體的興趣與關注點,也是媒體報道與選稿的著力點。雖然內地讀者與海外讀者對不少新聞的需求是有交叉的,但更多的是不同。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讀者,造就了不同的市場與不同的媒體。這一規(guī)律可簡單概括為:時效為先,新聞為重,興趣為上。只有爭時效,搶新聞,抓興趣,我們的民族報道才能在海外發(fā)揮影響力,與西方媒體一爭高低。
二是報道方針不同。對內報道,只要按照中央的宣傳方針和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搞好報道,基本上就可以了。但對外報道如果如此照搬就行不通。因為對內的報道重點,海外讀者未必感興趣,有的是根本不感興趣。過去對外報道有一句口號是“宣傳中國”,這句話應該不錯,但要看你宣傳的事情是不是海外讀者關心的,如果不是關心的事情,趁早別“宣傳”,否則不會有好的效果,還會把讀者嚇跑。因此,比較準確的對外報道口號應該是“報道中國”。只要把海外讀者關心和感興趣的新聞報道好就行了,只有被媒體采用、受眾接受的報道,才能起到宣傳的作用。只有實施可行的、有效的對外報道方針和口徑,我們的對外民族報道才不會徒勞無功。
三是報道方式不同。對外報道更講究新聞規(guī)律,更要求以客觀事實為主,突出新聞性,不能有宣傳腔和工作性的稿件。報道方式以消息體裁為主,少用通訊、綜述等形式,因為這些形式媒體不喜歡用,除非是讀者特別感興趣的事件。要多寫短新聞,少發(fā)長稿件。對外報道,不但要客觀,而且要策略。哪些事多報,哪些事少報,哪些事選擇日期報,都很微妙。有些事只能對內報,不能對外報,因為海外媒體與讀者對涉及法律與自由的事情特別敏感?赡苡行┳龇ㄔ趦鹊厥呛戏ǖ,在海外就是不可思議的,報道就要特別注意。
這顯示出當代國際媒體在傳播方式上的一個重要轉變,即從以傳播者為中心的傳播模式,向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模式轉變。這種傳播模式要求,傳播內容要做到按需生產,使傳播效果最佳化、傳播效益最大化,F(xiàn)在已進入“爭奪眼球”的注意力經(jīng)濟時代,一篇稿件的標題和內容,如果不能在幾十秒之內吸引受眾,受眾就會跳過去。
同理,如果我們的民族報道思路和手法,還是過去的老一套,以不變應萬變,策劃不到位,內容不新鮮,標題不突出,怎么要求媒體去采用我們的稿件呢?我們的民族新聞報道,沒有與時代同步,沒有及時把握住媒體市場的變化,沒有深入了解當今受眾對民族新聞需求的變化,這是造成海外受眾不愛看民族報道的重要原因。
疑問二:我們的民族報道從結構到內容,是否切合當今世界有關民族問題的熱點?
我覺得,民族問題不光是西部問題,和東部也密切相關;民族問題不光是少數(shù)民族問題,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問題;民族問題不光是政治問題,說到底是經(jīng)濟問題;民族問題不光是中國的問題,也和世界問題緊密相聯(lián)。因此,我們報道民族問題,不能僅從本地區(qū)、本民族的角度出發(fā),而要從區(qū)域的角度、中國的角度、世界的角度去審視民族問題,尋找國內關心、國際關注的熱點切入,從歷史變化的過程中尋找值得報道的新聞。
從國內角度而言,全國讀者關心的民族問題包括,這個民族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有哪些實質性的變化?如何在發(fā)展民族經(jīng)濟和本地特色產業(yè)中,尋找各自的優(yōu)勢,找到自己的定位?西部大開發(fā)給當?shù)亟?jīng)濟和民眾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西部大開發(fā)和中、東部有何關系?如何盡快讓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人民富裕起來?各地傳統(tǒng)民族文化是如何保護和傳承的?民族地區(qū)是如何重視和發(fā)展教育的?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是如何保護環(huán)境、如何發(fā)展特色經(jīng)濟的?等等。如果我們從這些問題出發(fā),跳出就工作談工作、就成就報成就的舊思路,帶著聯(lián)系的觀點和歷史縱深的思路,以小見大、還原感性的手法,去挖掘新聞、采寫新聞,可能效果就不一樣。
從國際角度而言,外國的媒體和受眾,關注的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民主和人權問題,民族地區(qū)自治權力問題,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平等問題,少數(shù)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問題,西部與東部發(fā)展差距問題,民族地區(qū)貧困問題,民族文化保存問題,民族地區(qū)環(huán)境和宗教設施保護問題,中國的民族主義問題等。如果我們的對外報道,從這些問題出發(fā),有針對性地選擇事實與典型,以新聞的形式、講故事的手法進行報道,可能采用就會好一些。
如何搞好對外民族報道呢?據(jù)我們的體會,做好民族報道,尤其是對外民族報道,需要兩個創(chuàng)新。
一是觀念創(chuàng)新:要敢于接觸敏感題材,積極介入、正確引導民族熱點問題,主動掌握話語權。
按照傳播學的理論,新聞傳播要講究心理效應,包括先入為主效應。民族地區(qū)報道,特別是突發(fā)事件、熱點新聞,要先聲奪人,占領輿論制高點。
對外民族報道要講究宣傳策略,充分考慮海外人士的接受心理。對外民族報道要達到好的宣傳效果,話語方式必須和國際接軌,遵循新聞傳播的基本規(guī)律。
二是內容創(chuàng)新:我們要從當代民族工作的特點組織報道;從媒體和受眾的興趣點上組織報道;從社會廣泛關注的民族熱點上組織報道。
根據(jù)我們的實踐,有三類民族新聞社會影響較好:
第一,民族地區(qū)發(fā)生的突發(fā)事件。
在第一時間揭示事件真相,可以發(fā)揮先聲奪人的首發(fā)效應,起到戳穿謠言、以正視聽的作用。
第二,抓住我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特點做文章,找準新聞性與獨特性的最佳結合點。
融新聞性與可讀性于一爐,把冷新聞做熱;使原本較冷僻的題材踩在熱點上,吸引海外受眾的關注。
第三,尋找和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和人物,弘揚中國民族團結的主題。
總之,只有在報道內容和報道形式上全面創(chuàng)新,才能使主流媒體的民族報道富有吸引力,擴大影響力。
相關熱詞搜索:我見 對外 民族 對外民族報道之我見 民族之爭之我見 俄羅斯民族個性之我見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