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交流 在生活中促進交流
發(fā)布時間:2020-02-17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在對外傳播工作中,如何有效影響受眾是重點更是難點。不管我們將傳播途徑、傳播形式和傳播內容等設計得如何完美,在實踐中有時卻往往因為國外的種種客觀因素而大打折扣。然而不用邁出國門,在我們身邊卻活躍著一個十分渴望了解中國社會和學習中國文化的外國留學生群體。這些留學生大多會成為未來的對華友好人士,成為中外溝通的紐帶和橋梁。從人際傳播意義上講,外國留學生眼里的中國和口中的中國,要遠遠比大眾媒體傳播的中國更讓人信服。
新中國60年來,中國累計接受來華留學人員169萬人次。這些來華留學生學成畢業(yè)后,有的從事雙邊經貿工作,有的成為駐華使節(jié),有的成為所在國的政府要員,在本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根據教育部最新統(tǒng)計數字,2009年,外國留學生全年在華學習人數首次突破23萬人。教育部相關機構負責人對媒體表示,教育部將繼續(xù)大力支持各高等學校吸引外國留學生,到2020年要實現全年在華留學生總數達到50萬的目標,使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家。這也意味著,如果教育部門和外宣部門予以重視,綜合各方力量做工作,屆時就會有50萬幫助中國進行對外傳播的“民間大使”。
根據筆者在法國多年的留學經驗,結合我國的國情,我們可以從如下方面做好外國在華留學生中的對外傳播工作:
提前搞好入門教育,促其盡快融入中國高校
就像每一位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一樣,對外國來華留學生的培訓應該提前到他們來中國以前。語言學習固然重要,對于中國國情尤其是當代社會基本狀況應有大致了解,應該實事求是地介紹在中國學習生活的注意事項。這種培訓可以縮短留學生的適應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中國近年來廣泛開辦于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可承擔這一任務,同時這也是中國在海外推廣軟實力的重要一環(huán)。
法國一般通過法語聯盟或者其他法語培訓機構進行教育,滲透在語言教學當中,從而使留學生在踏上法國國土以前,就對法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面貌有了基本了解。設于北京朝陽區(qū)工體西路的法國文化中心創(chuàng)建于2004年,包括圖書館、咖啡廳、電影廳、書店和法語聯盟等幾個主要部門。該中心在傳播法國文化、推廣法語教學和促進中法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據了解,外國本科留學生第一年只進行單純的中文學習。在各高校開設的這些中文課中,應該穿插當地的風土人情、人文地理等方面的課程。比如針對北京高校的外國留學生,應有北京的歷史簡介、風光導游、交通指南和生活常識等。在巴黎的大學校園里,教師通常會帶領留學生們走出課堂,為他們介紹巴黎的風光,消除大家對所在城市的陌生感。這樣也能幫助外國留學生順利進入接下來的專業(yè)學習。
目前中國各高校正在著力于開設一批英文授課的專業(yè)課程體系,以保證中醫(yī)、漢學、經濟、法律和自然基礎等學科進一步增強國際影響力。這些英文專業(yè)課程與中文專業(yè)課程相輔相成,極大方便了外國留學生的學習。在法國各知名院校,也很早就采取這一做法,深受廣大留學生的歡迎。從教育體制內部加強針對外國留學生的宣傳教育,是搞好對外傳播的重要基礎。
給予國民待遇,使其分散居住中國民間
在法留學的外國學生往往有共同的感受――所有人都享受與法國學生相同的國民待遇。首先在住宿問題上,法國大學一般不負責集中住宿,需要靠學生自己在大學城或者居民家中租房子。只要是學生身份,在租到房后,就可以從法國政府下屬的家庭補助管理署(CAF)領到一筆數目可觀的住房補貼。其次是吃飯,在學;虼髮W城附近建有若干個大學食堂,2.9歐元一頓的自助餐,味道還不錯,也比在外面的餐廳吃飯便宜許多。原因就是法國政府對食堂有特殊的補貼政策。同樣重要的一個必需品是交通卡,尤其在巴黎,辦一張交通年卡極其重要,可以很方便地換乘所有的公交、地鐵、電車和水上交通等。只要年齡在26周歲以下的青年學生就可以享受至少一半的優(yōu)惠。另外,經常需要乘坐火車的年輕人,可以享受青年卡的優(yōu)惠。此外,去年以來,26歲以下的歐盟學生還可以免費參觀所有的國立博物館,其他國家的在法留學生也享受這一待遇。
經驗證明,只有深入一國的日常生活,才能了解該國國民的精神面貌、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等。反過來造成的逆向傳播便是價值觀、行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滲透。長此以往,這才是實際上最寶貴、最有活力的對外傳播渠道。留學生是被傳播對象,主動學習接受的過程也會持續(xù)更長一段時間。許多到西方留學后的亞洲留學生在回國之后仍然保留喝咖啡或者吃甜點的習慣,這顯然是在國外日久天長被熏陶的結果。
可以借鑒的是,為了讓外國留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和接觸中國文化,一方面可以考慮取消各高校專門的留學生宿舍和留學生食堂,幫助他們結交中國朋友,改變相當一部分外國留學生保持著“有事找使館”的心態(tài)。在外國人居住較多的大中城市,為了加強公眾的公共外交意識,需要面向大中小學生和社區(qū)公眾,開設公共外交教育課程,通過各種外語教育、文娛活動,介紹外交、商務禮儀,讓廣大公眾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樂趣和減弱交流障礙。最理想的結果是能讓外國留學生看到整潔的城市、井然的秩序和文明的市民。當然由于社會發(fā)展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限制,我們許多方面還遠遠沒有做好,但是,真實的力量是無窮的,由留學生二次傳播出去的中國形象,其效果往往要遠遠好于媒體畫面?zhèn)鞑,存在的問題往往也更容易得到國內外各界人士的諒解。
責編 賀瀟瀟
相關熱詞搜索:在生活中 交流 在生活中促進交流 如何促進夫妻生活 健康促進生活方式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