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薩:文學是一團燒向壓迫的火:馬里奧·略薩對拉美文學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0-03-01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諾貝爾文學獎終于挽回了一點面子!北本⿻r間10月7日夜,當?shù)弥鸬湮膶W院宣布將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之后,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陳眾議說。在陳眾議看來,相較于2009年、2004年的文學“諾獎”得主赫塔?米勒、埃爾弗里德?耶利內(nèi)克,成名將近半個世紀、位列拉丁美洲“文學爆炸”四主將之一的巴爾加斯?略薩,更稱得上“實至名歸”。
持有此觀點的顯然并非陳眾議一人。早在去年10月8日“諾獎”頒出之時,法國《費加羅報》就曾為委員會沒有選擇略薩而大感失望。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次遲來的加冕。揭曉諾貝爾文學獎歸屬的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彼得?恩格隆德則說,巴爾加斯?略薩革新了文學的敘事方法,是異乎尋常的敘事者。“他相信世界可以改善;他相信,借助小說的力量,可以促使世界改善。”
這是自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將桂冠授予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1990年為墨西哥詩人奧?帕斯加冕之后,時隔20載的回歸,拉美文學又一次被推向世界性關(guān)注的巔峰。
無法回避的政治
宣布獎項之時,略薩身在美國,任教于普林斯頓大學。在這份頗遲的榮譽面前,略薩頗為自矜,他對第一時間采訪的記者表示“事實上我從來沒有期望得獎,這是個驚喜”,呼應(yīng)在《給青年小說家的信》中告誡過的:“獻身文學的抱負和求取名利是不相同的”。就在10月7日當天,他出現(xiàn)在紐約曼哈頓的塞萬提斯學院,舉行小型新聞發(fā)布會,首次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事在公眾與媒體面前答問。
略薩用英語、西班牙語以及偶爾的法語回答提問,他將諾貝爾文學獎對自己的選擇,看作是“對拉丁美洲文學,對西班牙語重要性的認識與重申”。而早在他年輕時第一次去歐洲,就曾說過這樣的話:“拉丁美洲看起來是一片只充斥著獨裁、革命與災(zāi)難的大地,而現(xiàn)在我們將讓世界知道,這里同樣也能孕育出藝術(shù)家、音樂家、畫家、思想者與小說家!
拉美多國兩級化的評價,足以使敏感者意識到略薩作品與政治傾向間無法忽略的關(guān)聯(lián)!都~約時報》引述了略薩對于“諾獎選擇政治還是選擇文本”的回應(yīng),他說:“作為一個拉美作家,要想避開政治是極難的,既然文學是生活的一種表達,政治就是滲入生活無法剔除的部分!薄缎侣勚芸返挠涗泟t是:“略薩解釋說政治有可能成為惡心、骯臟的活動,我們無法不寫!
從學生時代開始,巴爾加斯?略薩就是政治活動的熱心參與者。與其他作家尤為不同的是,1990年他還曾以秘魯總統(tǒng)候選人的身份參與競選,一度呼聲很高,最后卻敗給對手藤森。這一次失敗對他打擊很大,從此遠離秘魯,到西班牙定居。
和很多重要的拉美作家一樣,巴爾加斯?略薩一生中的漫長歲月在歐洲度過。他的大部分作品完成于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館的閱覽室,而首次出版幾乎都在西班牙。但他寫作、關(guān)注的核心始終是拉丁美洲這片大陸,具有鮮明的社會性與現(xiàn)實性。其犀利的筆鋒不僅剖析秘魯,還直指整個拉丁美洲政權(quán)、軍權(quán)、神權(quán)的腐敗與丑惡。他的文學是有政治介入性的,并且,他還以從不停止的結(jié)構(gòu)、形式探索,使閱讀者與研究者無法忽視其在藝術(shù)上的創(chuàng)新。這種活力與創(chuàng)造力,一直延續(xù)到如今的74歲高齡。
巴爾加斯?略薩非常高產(chǎn)。據(jù)外媒統(tǒng)計,自1959年他發(fā)表第一部作品以來,先后出版64部西班牙文作品,其中28部譯成英文、42部譯成法文、36部譯成德文、16部譯成瑞典文。而他也是目前在中國被譯介得最充分的拉美作家之一。
在拉丁美洲,略薩常常被與馬爾克斯并稱。他們之間淵源頗深,一度親密無間,又以一次拳腳相加的流血事件為文學史留下一段著名的八卦。
從反父權(quán)到反獨裁
略薩的人生經(jīng)歷堪稱傳奇,而他的作品中,不少帶有自傳、半自傳的性質(zhì)。略薩與父親,終生不合。對他而言,沒有父親的童年時光反而是幸福的回憶。父親以打罵結(jié)合威權(quán)式的管教方式,控制略薩的生活,并在他14歲那年強迫他進入萊昂西奧?布拉多士官軍校,想要扭轉(zhuǎn)10年溺愛對兒子的影響。軍校就像秘魯?shù)奈⒂^世界,恃強凌弱的風氣,等級與種族的歧視,種種粗暴、野蠻、勾心斗角的齷齪,使少年略薩經(jīng)歷了可怕的洗禮。后來也成為他成名作《城市與狗》的直接素材。
此后的作品,例如《胡利婭姨媽與作家》,也是以略薩的結(jié)婚經(jīng)歷為小說題材的原貌。而年底將在國內(nèi)推出中譯本的略薩2006年小說《壞女孩的惡作劇》,據(jù)譯者尹承東介紹,也很大程度上是略薩情愛生活的自傳,很可能基于他延續(xù)至今的第二段婚姻。
這些個人經(jīng)驗的不斷闡釋,并沒有使略薩作品陷入“私小說”的小格局。相反,大多數(shù)時候略薩用文字構(gòu)建出非常宏大的場景與時代感。他的切身體驗,與他宏大敘事的野心水乳交融,增加了敘事的細膩與可信。
略薩也是一位“學者型”的作家。他習慣在圖書館讀書寫作,創(chuàng)作時查閱大量歷史資料、新聞報道。他的作品里常出現(xiàn)各種文體的拼貼:電報、公文、文件、命令……紀實性的文字鑲嵌于神奇的虛構(gòu)想像中,亦真亦幻。比如他1981年的小說《世界末日之戰(zhàn)》,寫的是巴西腹地卡奴杜斯農(nóng)民起義的故事,與巴西作家?guī)炷醽喌募o實作品《腹地》主題相同,不同的是略薩虛構(gòu)出“勸世者”群像,以經(jīng)過錘煉的風格將魔幻與歷史相融。他對政治生態(tài)的闡述力,在講述多米尼加獨裁統(tǒng)治的重要作品《公羊的節(jié)日》中達到一個巔峰。
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趙德明,是略薩小說中文版的主要翻譯者之一,并曾出版《巴爾加斯?略薩傳》。趙教授告訴記者,理解略薩的關(guān)鍵,還是他“分裂”的童年、少年成長經(jīng)歷。略薩之所以選擇寫作,一開始就是將“寫”作為一種對父親命令的反叛――他的父親一直希望掐滅他對文學的愛好,認為這種愛好缺乏男子氣概。略薩從反對父權(quán)開始,漸進到反抗社會上那些維護專制土壤的觀念。這就引發(fā)了他對秘魯社會貧困、軍事獨裁等的批判。他早期的口號是“文學是一團火”,要燒滅一切壓迫。
《城市與狗》出版后,略薩被當時的秘魯軍政府宣布為叛國者,他的作品被公開焚燒、銷毀,地點就選擇在他曾就讀的軍校。那一把火越發(fā)助燃了略薩心中的文學之火,反抗之火。
2009年,在一次西班牙的略薩作品研討會上,舞臺布景上寫著幾個大字:自由與生命。趙德明認為略薩畢生的追求是自由,“誰能幫他擺脫壓迫呢?一開始略薩認為是左派。他參加了很多左派組織。但后來在秘魯?shù)纳鐣F(xiàn)實里,左派讓他很失望,所以他才走向追求新自由主義。誰能幫助他追求自由,他就投向誰。這是貫穿始終的。研究流亡者與叛逃者的心理,就明白略薩的自由觀與思想變化了。”
。ㄕ幾浴稌r代周報》)
【鏈接】
秘魯作家略薩獲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
10月7日瑞典文學院宣布,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獲得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文告稱,“他對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給予了制圖般精細的描繪,對個體的抵抗、反抗和失敗進行了犀利的敘述。”
1936年3月28日,略薩生于秘魯南部亞雷基帕市,1953年入國立圣馬爾科斯大學雙主修文學與法律,1958年中旬以研究尼加拉瓜作家、詩人魯文?達里奧的學位論文(《闡釋魯文?達里奧的基礎(chǔ)》)獲文學(語言學)學位。
略薩大部分作品主題是反獨裁,追求自由,極右(比如《城市與狗》和《酒吧長談》)和極左(比如《狂人瑪伊塔》)都是他批判的對象。略薩堅信,“小說需要介入政治”,這是讓小說變得尖銳而有力的重要武器之一。1987年,略薩曾回到秘魯組建新政黨“自由運動組織”,主張全面開放的自由市場經(jīng)濟。1989年,略薩參加秘魯總統(tǒng)大選,最終惜敗于藤森。后來,在回憶錄《水中魚》中,略薩反思道:“現(xiàn)在看來,沒能獲勝意味著一種精神解脫,可當時真是刺痛了我的心。”然而,正是此次敗選,讓他堅定了對寫作的信仰,“我要設(shè)法通過我的寫作參與政治!
《城市與狗》是略薩的成名作,也是標志著拉丁美洲“文學爆炸”展開的4部里程碑小說之一。他的主要代表作品還有《綠房子》、《世界末日之戰(zhàn)》、《誰是殺人犯》、《敘事人》、《謊言中的真實》、《天堂的另外那個街角》等。
1958年略薩移居歐洲,曾客居法國、西班牙和英國等國家。略薩曾在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等校任客座教職。當下,略薩任教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相關(guān)熱詞搜索:壓迫 文學 略薩:文學是一團燒向壓迫的火 文學是一團燒向壓迫的火 略薩小說的立體結(jié)構(gòu)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