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超越左與右:理性思考的未來
發(fā)布時間:2020-05-23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當今的世界真是一個戲劇性的世界。至今還活著并在不同的領域執(zhí)掌社會科學的牛耳的有幾位這樣的人:他們都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卻又在一定的程度上與“資產階級政府”或其他包括“自由主義”在內的理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個別人直接就是“資產階級政府”的“軍師”。用傳統(tǒng)的“左”、“右”分野標準來界定這些人,顯然已不合時宜。
他們是哈貝馬斯、吉登斯、杰姆遜等人。而剛剛逝去不久的德里達,也可以與他們相提并論。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二代掌門人,“批判理論”在德國的哈貝馬斯手中早已不那么激進,而他的學生,新一代的掌門人霍耐特教授也蒙上了他的陰影。當烏托邦終于在20世紀70年代初的一片廢墟中煙消云散時,許多人都選擇了“現實主義”。法國的德里達和美國的杰姆遜,相對來說顯得更為“激進”,不過這種激進已經不是政治上的激進,而是“后現代主義”的激進,遵循的是文學、文化理論的內在邏輯。英國的吉登斯則不僅“告別”了“革命”,也告別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激進批判,直接與“資產階級政府”勾勾搭搭了。他是“第三條道路”的“代言人”。本文的標題就借用于他的一本書,這本書的書名叫做“《超越左與右:激進政治的未來》”。
如果說“左派”向“右”轉讓一些人興高采烈,那么,富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左派”向“右”轉的同時,一些著名的“右派”也開始向“左”轉。如果說強調平等與強調自由是左右的判別標準的話,那么,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自由主義大師羅爾斯則已將平等問題提升到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并作出了卓越的分析和論證。此后,作為“右派”的阿瑟.奧肯也著力打破平等與效率不可兼顧的神話,他以涼冰冰的經濟學分析證明:平等不僅作為一種價值具有不可被忽略的重要性,而且是效率的潤滑劑;
離開了平等的“效率”,其后果將是無法想像的。
而按傳統(tǒng)的“左”、“右”判別標準,當代尚健在的最有名的自由主義思想家羅納德.德沃金則在“向左走”的路上走得更遠,按當下中國一些自稱是“自由主義者”的人的邏輯,他甚至已經可以被稱為“左派”了。如果說在自由主義的發(fā)展史上,是羅爾斯第一個要著力解決平等問題,那么,德沃金則明確地將這個問題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有一本書,書名干脆就叫做“《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論與實踐》”,對平等的推崇,早已脫離了自由主義的傳統(tǒng)框架。他毫不諱言自己的觀點:“平等的關切是政治社會至上的美德――沒有這種美德的政府,只能是專制的政府! “我們基于良知,不能賦予和我們所贊成的平等觀的要求相沖突的自由以任何權利!钡挛纸鹩纱苏J為,平等與自由并不沖突,如果按以下的方式進行理解的話:“平等必須用資源和機會而不是用福利和幸福加以衡量。自由不是隨心所欲做任何事情的自由,而是做尊重別人權利的事情的自由。共同體必須不是建立在模糊或混淆個人自由和責任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對這種自由和責任的共同而真實的尊重基礎上。這就是被理解為自由主義平等的自由主義。”
按這樣的理論指涉,德沃金并不隱瞞自己對傳統(tǒng)的左右分野的厭惡:“老一代平等主義者堅持認為,一個政治共同體負有向全體公民表示平等關切的集體責任,但他們解釋平等關切的方式卻忽略了公民的個人責任,新老保守主義者都堅信這種個人責任,但他們對個人責任的解釋卻使集體責任受到了漠視。從這兩種錯誤中進行選擇非但沒有吸引力,而且沒有必要。我們……能得到一個有關平等和責任的完美說明,它對雙方都給予尊重。假如這就是第三條道路,那么它便是我們要走的道路!
行筆至此,令人感慨萬千。但不管怎樣,在國際學術思想界,一些著名的“左派”向“右”轉和“右派”向“左”轉已充分說明,無論是烏托邦還是一個讓人的良知疼痛的社會,都不符合現代社會發(fā)展的實際狀況和現代文明。在此意義上,平等與自由早已破除了它們勢不兩立的二元對立的神話。從概念、理論的普遍性而不是個體對概念的“重新編碼”的角度上看,對平等或對自由的忽略都是不可想象的。無論極左還是極右,按其邏輯演繹都會導向一種法西斯暴政。
可是,一慣要向國際,特別是英美發(fā)達國家看齊的中國人,骨子里還是那種僵化的二元分明的單向度思維。在一片聲討文革的喧囂中,并未見得比文革有多少長進。更滑稽的是,在中國,凡是強調平等的、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堅持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都一股腦兒被稱為“左派”,而鼓吹自由主義的、親美的,則無一例外地自稱或被稱之為“右派”。需要說明的是,這樣的“左”、“右”分野的標準并不是中國國情基礎上的獨創(chuàng),它完全是從西方照搬過來的。可是,在西方,恰恰相反,被稱之為“右派”的,已經不是德沃金之類的自由主義者,而是些狂熱的極端民族主義者以及種族主義者,是新老保守主義者,是獨裁主義國家、法西斯主義以及霸權主義的狂熱鼓吹者。而被稱之為“左派”的,除了傳統(tǒng)的老左派和新左派外,甚至還包括環(huán)保主義者、女權主義者、后現代主義者,以及“自由主義左派”。令人捧腹不已的是:就在一些“左派”與“右派”論戰(zhàn),而一些“左(右)派”也與另一些“左(右)右派”交火時,一些“左派”與“右派”倒可以被看成是一個“陣營”,而另一些“左派”與另一些“右派”,雖然喊的口號不同,但在思維和邏輯的歸宿上,倒是完全一致的。
在此情況下,一個真正的思考者――而不是意識形態(tài)的鼓吹者――在堅守他的思想的底線,即立場的時候,是否能跳出這種二元對立的框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他的思考是否能更接近于世界的真相。大多數思想體系都是看待、解釋、規(guī)范世界的某種視角,因此都有值得吸收和值得批判的成分,一味贊同和一味拒絕都是愚蠢的。如果一個思考者局限在“左”、“右”的意識形態(tài)體系上思考問題,這么一來必然給他的思考戴上了有色眼睛,使他所看到的世界僅僅是存在于他的思維結構中的世界,而并不是真實的世界。正如馬爾庫塞對“單向度的人”的解剖所傳達出來的信息:這個世界是復雜的,而語言、思想、理論體系與事物之間并不存在必然和唯一的對應關系,對此的解釋是多元的,也是無窮盡的,因此,不能接受多元的思想或不希望多元地思考,也就等于拒絕接受看世界的另一種視角,這就陷入了曾被懷疑主義哲學無情地打擊過,并且已被宣布破產的獨斷論。而這種獨斷論除了宣布“思考”主體不過是某種被操縱的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外,再不會提供出任何東西。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