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文本回歸語文
發(fā)布時間:2018-06-21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摘要:“緊扣教材,回歸文本”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力手段。本文針對語文教學中處理文本的種種偏頗,提出了語文教學中文本運用的有效策略。
關(guān)鍵詞:語文;教材;教學;文本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2-0021
語文學科最根本的性質(zhì)是“工具性”和作為“語言文字”的性質(zhì),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nèi)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呢?筆者認為最根本的資源就是教材,最好的做法就是緊扣文本!墩Z文課程標準》提出:“高中語文課程要充分發(fā)揮其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獨特功能,使全體高中學生獲得應該具備的語文素養(yǎng),并為學生的不同發(fā)展傾向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
教材是“基于一定的教育方針和學生的發(fā)展階段,經(jīng)過選擇的、編排好的、適于教學的語文用書,是簡化了的系統(tǒng)反映語文科內(nèi)容的教學用書”(朱紹禹主編《語文教育辭典》)。“基于一定教育方針和學生發(fā)展階段”即具有針對性,“經(jīng)過選擇”即具有典范性。只有在教學中依據(jù)文本的針對性、典范性,把對文本的理解與創(chuàng)造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才符合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的特點。但在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卻存在對文本的作用和價值認識不足的現(xiàn)象,或遠離文本,架空分析;或漠視文本,以練代講,忽視了課堂教學中文本對于學生個性發(fā)展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一、語文教學中處理文本的偏頗
1. 錯誤理解“品味文本”的含義
“品味文本”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原則,可是對于“品味”,我們在理解上卻存在偏頗,以為“品味”就是對課文內(nèi)容和思想情感的感受與領(lǐng)悟。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學比重失調(diào),課堂上耗費大量時間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而忽略了對課文中語言文字的賞析,將文字與情感對立起來。例如,教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時,我們都會把教學重點放在對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兩種感情的分析和體會上,而對作者清新淡雅的語言卻置之不理。正是針對這種現(xiàn)象,語文教育專家張志公說,語文教學“不能喧賓奪主,熱熱鬧鬧搞了許多名堂,卻沒有把語言文字訓練本身搞好!
2. 片面追求課堂氣氛
現(xiàn)在,幾乎每個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都特別注重課堂氣氛,甚至把它當做課上得好與不好的重要評價標準,認為只有活躍的課堂氣氛,才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基于這一認識,一節(jié)語文課,尤其是公開課,留出時間給學生讀書往往被視為課堂教學的大忌,說這樣“氣氛太沉悶”了。為了激起課堂上的熱鬧氣氛,教師就會安排辯論、戲劇等多姿多彩的活動。例如,在教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時,教師安排了學生表演“我”與“老嫗”的對話,本來是“余泣,嫗亦泣”的悲傷場景,結(jié)果卻是學生們哄堂大笑;顒拥哪康谋緛硎菫榱俗寣W生更形象地感受作者的感情,但這個活動卻弱化了文本,甚至變相、背離了文本,脫離了教學要求。
3. 過分強調(diào)閱讀技能
許多學生都有這樣的體會:一篇血肉豐滿、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一旦被選人課本,就會變得面目可憎,令人厭惡,原因是什么?原來,當一篇文章走進課堂時,它就不再是一篇文學作品,而是作為培訓“閱讀技能”的例子。教師會分析它運用了何種寫作技巧、表達方式,選材、布局、語言有何特色等。事實上,當我們把分析的手術(shù)刀伸向文本時,語文就已經(jīng)不是語文了,文言文變成了推斷詞語意義的練習,議論文成了分析篇章結(jié)構(gòu)的材料等。因此,學生可能會很熟悉“事實論證” “情景交融”等“術(shù)語”,卻不知道語言文字的運用方法。
總之,在教學中對文本種種錯誤的處理,使語文這門本該洋溢激情、閃爍靈慧之光的學科越來越失去了語文的本來面目。
二、語文教學中文本的應用
先讓我們讀一段夏丐尊先生的講課稿:“諸君在國文教科書里讀到了一篇陶潛的《桃花源記》,這篇文章是晉朝人做的,如果諸君覺得和別時代人所寫的情味有些兩樣,要想知道晉代文的情形,就會去翻中國文學史,這時文學史就成了諸君的參考書;這篇文字里所寫的是一種烏托邦思想,諸君平日因了師友的指教,知道英國有一位名叫馬列斯的社會思想家,寫過一本《理想鄉(xiāng)消息》,和陶潛所寫的性質(zhì)相近,拿來比較,這時《理想鄉(xiāng)消息》就成了諸君的參考書;這篇文字是屬于記敘一類的,諸君如果想明白記敘文的格式,去翻看記敘文作法,這時記敘文做法就成了諸君的參考書,還有,這篇文字的作者叫陶潛,諸君如果想知道他的為人,去翻《晉書——陶潛傳》或陶集,這時《晉書》或陶集就成了諸君的參考書!
夏先生的這節(jié)課沒有喧鬧的氛圍,沒有華麗的外表,有的只是踏實的知識和與文本對話的廣闊空間。夏先生激發(fā)的是學生對文化的探究意識、構(gòu)建意識,這也是促使學生未來發(fā)展的持續(xù)動力。這就是語文教學,就是新教材語文教學所應追求的境界。
1. 立足文本,感受語言之美
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空內(nèi),語文必須以閱讀文本(主要是教材中的課文)為主。語文教材在選文時特別強調(diào)文章要有典范性、文學性、富有文化內(nèi)涵和時代氣息。范仲淹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懷,文天祥那“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概,諸葛亮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赤誠……在課本中熠熠生輝。語文教師就應立足文本,緊扣教材提供的文本,通過語言文字創(chuàng)設(shè)出可感、可觸、可想的情境,讓學生多讀多悟,吟詠品味,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2. 超越文本,倡導個性化解讀
立足文本僅僅是語文教學的基礎(chǔ)而不是全部,因為教材畢竟是有限的,語文能力的發(fā)展必須在立足文本的基礎(chǔ)上超越文本。沒有立足于文本的教學是空中樓閣,而只停留在文本的教學也只是低矮的平房。要建立起宏偉的大廈,就得立足于文本又大膽超越文本。筆者認為超越文本就是要倡導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
任何文本對于讀者來說都是一個無限開放的世界,不同的讀者在理解上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上接第21頁)個哈姆雷特”。就文本而言,教師和學生都是讀者,“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就是強調(diào)學生有個性、有創(chuàng)新性地解讀文本,而不局限于教學參考書提供的解釋。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要把學生引導到文本中,讓他們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不要將其思維拘泥于文本中,而是大膽地走出文本。當學生對文本有其獨特的理解時,教師不必硬拿教參壓陣,讓學生說說自己對它的理解,這其實也是對文本的另一種見解。
3. 回歸文本,深化認識
語文教學固然需要超越文本,但是超越不是信馬由韁、漫無邊際地超越,而是根據(jù)文本中的語言文字去深化、升華內(nèi)容和感情。超越文本只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因此,超越以后還要回歸。只有這樣,才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體現(xiàn)語文的人文性和語文的“文道統(tǒng)一”。
例如,在教學《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這篇文章時,筆者設(shè)計了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你認為杜十娘在最后面對李甲的背叛,她是否還有其他的選擇?只要言之有理就行!睂W生的討論是千奇百怪,有的說可以帶著百寶箱獨立創(chuàng)業(yè),做不依賴男人的女強人;有的說可以出家……似乎氣氛很熱烈,思路很開闊,但實際上有很多想法都違背了杜十娘堅貞、剛烈的性格,違背了原作的主題。如果教師沒有及時、適當?shù)匾龑,把學生的思考拉回到課本中,這種超越就成為了一種虛假的超越。因此,超越后的回歸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這樣的超越才有創(chuàng)造性、積極性。
總之,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歸文本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新課標“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的要求,也是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的有效策略。
。ㄗ髡邌挝唬航魇∮诙贾袑W 342300)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