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君山:搞清社會主義要回到人性
發(fā)布時間:2020-06-04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俗話說得好: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由于小平同志"不爭論"的"最高指示",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內(nèi),社會主義的問題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往事如煙。但《炎黃春秋》年初發(fā)表中國人民大學前副校長謝韜先生的文章《 民主社會主義模式與中國前途》,一石擊起千層浪,出現(xiàn)了一股子"社會主義高潮"。
前不久,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更是隆重主辦第二屆全國社會主義論壇,一百六十余位專家高調(diào)與會。大約也是為了熱絡(luò)氣氛,頗有影響的《南方周末》還發(fā)表一份遲到的追述,對去年的首屆全國社會主義論壇來了個"去年今日此門中",標題就叫《搞清楚社會主義究竟是什么》。
究竟什么是社會主義呢?在這一股子"社會主義高潮"中,最時髦的應(yīng)該就是那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概念,從"人民社會主義",到"社會保障主義",到"普遍幸福主義",到"民主社會主義",到"和諧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當然,少不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社會主義是個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
在形形色色的概念之下,社會主義是不是搞清楚了呢?正應(yīng)了一句不怎么客氣的話:你不搞我還有些清楚,你越搞我卻越糊涂!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中明確指出:剩余價值的發(fā)現(xiàn),揭破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的秘密,使社會主義變成科學!豆伯a(chǎn)黨宣言》更明白宣示:共產(chǎn)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如今對社會主義的新思考卻完全另類了,比如有專家指出:
"生產(chǎn)資料名義是公有,而剩余價值實際為少數(shù)人占有,這就不是公有制,而是私有制。反之,生產(chǎn)資料名義是私有,而剩余價值實際為社會占有,這就不是私有制,而是公有制。社會主義是社會范疇,不是企業(yè)和市場范疇,社會主義不要到企業(yè)里去找。社會主義就是將剩余價值的大部分收歸社會,然后向全體居民提供社會保障,通過社會保障使剩余價值為社會所占有。所以說,社會主義就是社會保障主義,社會保障到多少度,社會主義就到多少度,和諧社會就到多少度。"
假如馬克思和恩格斯九泉之下有知的話,真不知會不會重新張開雙眼。但我們能說這個話就沒有道理嗎?甚至就上綱上線,認定這是修正主義嗎?乃至更進一步,把這打為假馬克思主義嗎?或許有人要爭辯說:這完全是一句空話,誰能夠?qū)⑹S鄡r值的大部分收歸社會呢?可能的確很難將大部分剩余價值收歸社會,但作為一種理論,難道就沒有一點意義?對資本家的高額遺產(chǎn)稅難道就不是對剩余價值的的收歸?資本家的慈善捐款難道就不算剩余價值對社會的主動回歸?
老革命遇到了新問題,社會主義的問題確實很難搞清楚,從1980年到1991年,小平同志不下二十次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并明確指出:" 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可以肯定,這不是小平同志故作糊涂,更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回顧歷史,甚至馬克思和恩格斯也沒有搞清楚什么叫社會主義。這是有充分證據(jù)的,在《共產(chǎn)主義原理》的小冊子中,恩格斯明確表示:"共產(chǎn)主義革命將不僅是一個國家的革命,而將在一切文明國家里,即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fā)生。"但后來的歷史事實卻是,共產(chǎn)主義革命首先發(fā)生在落后的農(nóng)業(yè)國家,包括俄羅斯和中國。這難道不能夠強有力地表明:馬克思和恩格斯也沒有搞清楚什么叫社會主義!
或許正因為此,"十月革命"的領(lǐng)導者列寧同志指出:"對俄國來說,根據(jù)書本爭論社會主義綱領(lǐng)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我深信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了。今天只能根據(jù)經(jīng)驗來談?wù)撋鐣髁x。"事實上,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心目中,共產(chǎn)主義實質(zhì)上也不是一種理想,而是一種運動。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指出,共產(chǎn)主義"不是現(xiàn)實應(yīng)當與之適應(yīng)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chǎn)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xiàn)存狀況的現(xiàn)實的運動"。相應(yīng)地,恩格斯也指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yīng)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jīng)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
就是火藥味十足的《共產(chǎn)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也沒有不屈不撓,而是表現(xiàn)出似水溫柔,在序言中鄭重聲明:"這些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zhuǎn)移。"不要誤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是機會主義者,這是大有本體論和方法論的來頭的,它就是辯證法——"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
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zhì)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既然是一種運動,既然不崇拜任何東西,社會主義當然就十分靈活、非常實際了。從這個意義上,眼下所發(fā)生的"社會主義是個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不管社會主義是怎么的運動,也不管辯證法如何的圓通,也不管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體系如何之開放,社會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范疇,還是應(yīng)該有一個基本的界定,尤其是價值取向;
要不然,社會主義就真正成了機會主義。
事實上,在論述社會主義及相關(guān)東西時,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價值取向十分明顯。這不是指馬克思和恩格斯所重點論述和反復強調(diào)的生產(chǎn)資料公有制,而是存在一個更基本的價值取向——生產(chǎn)資料公有制正是從它而來,這就是所謂"社會化"——馬克思和恩格斯把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就歸結(jié)為"社會化生產(chǎn)和資本主義占有的不相容性"。有時候也提到"社會本性",總而言之是"社會"。
如果說馬克思主義存在一個最最基礎(chǔ)的概念,不是別的,正是"社會"。什么是人?對這樣一個基本而宏大的問題,馬克思也是用"社會"來進行界定和回答,即眾所周知的"人是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可見"社會"在馬克思主義中的舉足輕重。
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什么對資本充滿著刻骨銘心的恨呢?原因就在于,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常常為資本家所私有,但資本實質(zhì)上屬于"社會"的東西,是一種社會力量。《共產(chǎn)黨宣言》有這樣一段話:
"做一個資本家,這就是說,他在生產(chǎn)中不僅占有一種純粹個人的地位,而且占有一種社會的地位。資本是集體的產(chǎn)物,它只有通過社會許多成員的共同活動,而且歸根到底只有通過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活動,才能被運用起來。因此,資本不是一種個人力量,而是一種社會力量。"
——多么的理直氣壯!即便是在充分全球化的今天,這個話也無疑是正確的,而且越來越正確,人類組織化或者說社會化程度越高,越正確:資本是一種社會力量。
總而言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考是從"社會"出發(fā),以"社會"為本位,馬克思主義的全部論斷都可以說是建基于"社會",之所以要消滅私有制,當然也就是因為"社會"。從這一意義上講,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確是對立的,雖然這二者的界定也一樣眾說紛紜,但大體上還是能夠斷定,自由主義是以個人為本位的主義,而社會主義是以"社會"為本位的主義。
不管對社會主義的概念如何的辯證,如何的與時俱進,如何的形形色色,在馬克思主義中,以"社會"為本位這一點都是不可動搖的。坦白地說,生產(chǎn)資料公有制可以動搖,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動搖,但"社會"本位絕不可動搖,它是社會主義區(qū)別于一切非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區(qū)別于一切非馬克思主義的真正特征。
順便說一下,就象對社會主義的爭論一樣,學界存在許許多多的爭論,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每個人都認為是自己馬克思主義在握、真理在手。之所以這樣,原因就在于學者們在一些枝枝節(jié)節(jié)上爭論,沒有還原到問題的本體,缺乏深度思考,沒有徹底精神。糾纏于枝節(jié),浮游于表面,問題是爭論不清楚的。真正要澄清理論上的問題,必須要有一種"一點真疑不間斷,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徹底精神。還是 馬克思說得好,理論要能夠說服人,必須徹底。
既然已經(jīng)肯定,社會主義是以"社會"為本位的主義,那"社會"又是什么呢?這是接下來要"徹底"的。無論在學術(shù)上,還是在政治上,抑或是日常用語中,"社會"一詞都不僅使用頻率非常高,而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比方在《中共中央關(guān)于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社會"一詞的使用高達200 次之多。
可"社會"是什么呢?《周易》有句話,叫"百姓日用而不知",不幸而言中。不僅學術(shù)上對"社會"的概念缺乏界定,就是眾多詞典對"社會"的釋義,也往往語焉不祥或含糊不清。在有關(guān)學科專業(yè)性詞書中,也很少列有"社會"的條目。按中央黨校王貴秀教授的核查,在《不列顛百科全書》、《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社會主義辭典》這樣的專業(yè)詞典或大部頭中,連"社會"的條目都沒有。
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倡以"社會"為本位的主義,是不是對"社會"的概念作過明確的釋義呢?從邏輯上講,以"社會"為本位的主義,首先就應(yīng)該界定什么是"社會"。但令人遺憾的,從有關(guān)文獻來看,馬克思和恩格斯也沒有直接對"社會"作過明確的定義,其他的經(jīng)典作家也沒有對"社會"下過什么定義,似乎"社會"的含義不言而喻。
但確實可以從經(jīng)典文獻中讀出一些"社會"的蛛絲馬跡來,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引用過亞里士多德對人的一個著名論斷:"人天生是社會性動物!"何謂"社會性動物"?亞里士多德有一段傳播廣泛而久遠的話:"那些生來就缺乏社會性的個體,要么是低級動物,要么就是超人。"似乎意猶未盡,亞里士多德緊接著又補充道:"不能在社會中生活的個體,或者因為自我滿足而無需參與社會生活的個體,不是野獸,就是神。"顯而易見,所謂社會性,就是人天生需要人,正因為人需要人,于是人與人走到了一塊,于是就有社會!
馬克思似乎并沒有像亞里士多德這樣專門來解說社會性,但馬克思無意中透露的東西可能更有深度。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一書中,馬克思談到,"我們的需要和享受是社會產(chǎn)生的","具有社會性質(zhì)","工資包含著各種對比關(guān)系",并且還寫下這樣一段有趣的文字:
"一座小房子不管怎樣小,在周圍的房屋都是這樣小的時候,它是能滿足社會對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這座小房子的近旁聳立起一座宮殿,這座小房子就縮成可憐的茅舍模樣了。這時,狹小的房子證明它的居住者毫不講究或者要求很低;
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規(guī)模怎樣隨著文明的進步而擴大起來,但是,只要近旁的宮殿以同樣的或更大的程度擴大起來,那么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會在那四壁之內(nèi)越發(fā)覺得不舒適,越發(fā)不滿意,越發(fā)被人輕視。"
在馬克思心目中,所謂社會性,或者說社會,意味著人與人的比較,作為一個社會人,意義是來自于人與人的比較,人不得不與人相比較。應(yīng)該說,這要比亞里士多德更進一步:之所以有社會,是因為人天生需要人;
人之所以天生需要人,是因為人的意義來自于人與人的比較——社會意味著人與人的比較,或者說,社會就是人與人的比較。這正是馬克思的深刻之處,在這一點上, 列寧同志作出了最高度的概括:"凡是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家看到物與物之間的關(guān)系(商品交換商品)的地方,馬克思都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怪乎哉?不怪也!馬克思就是"社會"學家,馬克思主義就是"社會"主義!
馬克思對社會性的洞察極其深刻,而且有了從人性的角度來回答"社會"的問題的開端,但很難講馬克思已經(jīng)從人性的高度十分明確地回答了"社會"的問題。怎么辦?這正是后來馬克思主義者的任務(wù),我們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當成一張床,躺在上面睡大覺。毛主席說得好,不如馬克思,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等于馬克思,也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只有超過馬克思,才是馬克思主義者。在人性和社會的問題上,我們要有超越馬克思的氣魄和智慧!
何謂人性?應(yīng)該說,我們首先看到的和想到的就是人性自利。對自由主義者而言,這一點勿庸置疑,乃至天經(jīng)地義,"經(jīng)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明確指出:"毫無疑問,每個人生來首先和主要關(guān)心自己。"但對某些社會主義者而言,人性自利固然要承認,但遠不理直氣壯,一部分人更喜歡講人人利他,他們甚至時不時感慨:
"人人利他的社會,多美,真正的"君子國"!老天當初生人時,為什么就不搞個人人利他的天性呢?真是造孽!"
實際上,這是沒有細思量,只想到在人人利他的"君子國",別人都會來利自己,而沒想到自己也必須去利別人——如果你不去利別人,誰又會來利你呢?如果人不需要利,"足乎己無待于外",另當別論;
但如果人作為生命需要利的話,與其每個人都需要別人來利,還不如每個人都自己利自己——人性自利,因為這樣更節(jié)能,成本低得多得多!應(yīng)該說,這個道理顯而易見,勿需多言。(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某些人在鼓吹人性利他時,動不動就扯出馬克思主義的大旗。事實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否定人性自利,他們否定的是人與人關(guān)系上的失衡,也就是剝削!豆伯a(chǎn)黨宣言》明白表示:"共產(chǎn)主義并不剝奪任何人占有社會產(chǎn)品的權(quán)力,它只剝奪用這樣占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quán)力。"馬克思都認為人應(yīng)該"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怎么可能否定人性自利呢?
根據(jù)我們的思考,人性自利與人人利他實質(zhì)上并不矛盾,因為從最抽象的層面講,人性所利的東西,或者說人性自性的具體內(nèi)容,不是別的,而就是別人的尊重和社會的認同——我們形象而詼諧地稱之為"注目禮";
馬克思所講的人與人的比較,正是來自這樣一種人性需要。
也正由于"注目禮",決定了人在自利時不得不利他,在為自己轉(zhuǎn)時不得不替別人想,因為"注目禮"在且只在別人那里。如果換成非"注目禮"的任何一種需要,人都可能完全不顧及別人和社會,就像路易十四所說的那樣,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社會"的核心要義是在"注目禮","注目禮"正是人之所以為社會人的原因。這里面的道理事實上最簡單不過,一個人完全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看法和評價,即意味他不透過別人而獲得自我意義,他自己肯定自己,他自己欣賞自己,他自己尊重自己,他自己承認自己,他自己注目自己,他自己致禮自己,他說自己是什么,就是什么——他一個人自成一個意義世界,他需要"社會"做什么呢?但這樣的人在且只在一個經(jīng)緯度——瘋?cè)嗽海?
人性實質(zhì)上是自利與利他的辯證統(tǒng)一,是個個為己與人人利他的圓融統(tǒng)一,是為自己轉(zhuǎn)與替別人(社會)想的和諧統(tǒng)一,就像中華哲學所講的"陰陽魚"。某些自由主義者過于強調(diào)了前一方面,某些社會主義者又過于強調(diào)了后一方面,各執(zhí)一端。事實上,只有兩方面的"太極"圓融,才是對社會人的準確理解,才是大中至正。
應(yīng)該說,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性的"太極"了然有胸。這里有樁事值得一提,1894年,有《新世紀周刊》要求恩格斯用一句話來表達未來社會主義紀元的基本思想,借用《共產(chǎn)黨宣言》上一句最" 太極"的話,恩格斯作出了響亮的回答:"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chǎn)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
" 既是個人本位的,又是社會本位的,二者圓融。
——這就是社會主義,人性是利自己與利他的和諧統(tǒng)一,一個人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就是有德性的社會人;
一個社會很好地保障這一點,那就是一個有德性的社會。判斷一個社會是不是社會主義,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和諧,和諧就是社會主義!一個社會在和諧上下功夫,就是在社會主義上下功夫;
一個社會越是和諧,就越是社會主義。
和諧是中華哲學最鮮明的特征,也是中華哲學最核心的要義,我們堅信,終有一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紅旗上只會留下兩個字:和諧!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