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姚洋:是否存在一個中國模式

發(fā)布時間:2020-06-08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謝謝大家!我第一次來寧波是1994年,那時我還在美國讀書,來做我的博士論文調查。那是到鄞縣,那時鄞縣還是一個郊區(qū),現(xiàn)在估計都是鬧市區(qū)了。2002年我第二次來,感覺寧波非常好。這次來,我又發(fā)現(xiàn)寧波有了巨大的進步。寧波這個城市,就像我們30年來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經濟快速地成長,證明我們30年走過的路是一條正確的路。

  今天我要講的是《是否存在一個中國模式?》。為什么要講這么一個題目呢?剛才主持人也提到了,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
30年不是很長,但也不是一個非常短的時間。1978年我才上高中,現(xiàn)在工作也已經十多年了,所以這也是我自己走過的一段非常重要的路。最近出現(xiàn)了很多對30年的反思,大家如果經常看報紙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反思的文章,其中很多是負面的。最近《南方周末》上登了一篇秦暉教授的文章,說中國經濟增長是一個奇跡,但是這個奇跡是怎么產生的呢?他的主要觀點是,這個奇跡基本上是靠盡量壓低工人的工資產生的,說白了就是通過壓榨來產生的。我們知道,秦暉是中國自由派的代表,但他的觀點和左派的觀點卻很像。很多的左派對改革開放30年的反思更進了一步,幾乎持完全否定的態(tài)度,他們的理想是回到計劃經濟時代,甚至有人提出要繼承文化大革命的遺產等等。

  我今天要從正面的角度來講,從正面的角度反思中國的改革開放。這有兩方面的意義。第一個意義是總結過去,面向未來,回頭看看我們走過的路,思考今后我們應該怎么走,建設一個怎么樣的國家。這是非常重要的。文革把我們國家弄得天翻地覆,一切規(guī)則都被打破了。過去的30年我們基本上都在埋頭搞建設,我們很少回頭想想,或展望未來,思考我們的國家該成為怎么樣的國家。在毛澤東時代,確實存在著一些好的東西。這也是左派愿意沉湎于毛澤東時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個時代我們雖然窮,但是我們確實能拿得出一些獨特的東西來,讓世界上的許多人為之傾倒。左翼朋友從這個角度來反思這三十年,這也是對中國主流社會提出的挑戰(zhàn)。他們所說的東西我們不贊同,但我們能不能拿出正面的東西來,告訴全體人民,說我們這30年走的路是對的,走對在什么地方,未來又應該怎么走下去。

  第二個意義呢,我覺得更為重要,就是向世界展現(xiàn)一個正面的中國。所有的外國人,哪怕是仇恨中國的外國人,都承認這一點:中國在過去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就——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成就。但另一方面呢,他們中的一些人的觀點要比秦暉更尖銳。他們說我們的成就是以犧牲我們的人民,犧牲我們的環(huán)境來換來的——甚至是以獨裁的體制換來的。我自己到過很多國家,包括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看了這些發(fā)展中國家,我感覺中國這條路的的確確是走對了——不僅走的對,而且走的非常好。我后面會講一下我到印度的觀感,現(xiàn)在講一個簡單的例子。有個朋友去前蘇聯(lián)的中亞地區(qū)做生意,結果發(fā)現(xiàn)根本就做不下去,因為那里的貪污、腐敗已經猖狂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的官員,小到警察、大到部長,都是靠錢買來的,而且明碼標價的,比如做半年是多少錢,做一年是多少錢;诉@筆錢,他就要掙回來,所以就貪污、腐敗,所以生意根本就沒法做。這個朋友只好回來,從新疆過邊檢的時候都要喊“中國萬歲”了,因為反差太大了。我們在國內,往往容易看到很多負面的東西—畢竟身處這個環(huán)境里,總希望中國能更好一些。我們的比較對象是誰呢?都是我們想象中的發(fā)達國家。其實發(fā)達國家也不都是這樣的。我舉個例子。我剛從美國學術休假回來,去年下半年我在康奈爾大學訪問了半年?的螤柎髮W在紐約州的中北部,阿巴拉契亞山脈的山溝里面,進出非常不方便。我往往出來一趟,回去就要坐從費城飛出的最后一班飛機。飛機很小,只能坐十幾個人。一次我上飛機之后,飛機只剩一個座位了。但這時上來一個地勤人員,說某某女士,請你下來,因為下面還有一對老夫婦沒上來,需要一個人下去。那個被叫到的女士很胖,年紀也有點大了,一聽就哭了,只會說“我有票,為什么要我下去?”但她還是下去了。后來飛機上的乘務員跟地勤人員說了一下,才又讓她上來。但地勤人員必須叫一個人下去,因為下面還有人沒上呢。所以他又叫了一個名字,這回是個華裔女孩,她只好乖乖下去。我們一直說美國是消費者的天堂,其實并不一定是這樣,反而在中國,消費者意識增強的非?。我舉這個例子,并不是說我們已經達到了美國的地步,或者說美國不好,我只是想說,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所想象的西方生活,不一定是真正發(fā)生的事情。我們跟外國人打交道的時候,特別是和仇視中國的外國人打交道的時候,很明顯能看出他們的潛臺詞:你們中國這樣的制度,總有一天會完蛋的。一個形象的比喻是,中國就像上下四車道的高速公路,平平整整,但是走到盡頭卻是萬丈深淵。相比之下,他們對印度的比喻是什么呢?印度是坑坑洼洼的小路,但是這條路是永遠可以走下去的。當然這還是說的客氣的,說的不客氣的是:中國還生活在中世紀,而印度已經是一個民主國家。這是一個印度人跟我說的。等一下我談民主的時候,還要談印度的民主是怎么樣的。我們在國外的一些人,也在跟外國人說同樣的事情。他們要么對中國不了解,要么投合外國對中國的偏見。

  我們總是說民族復興,要重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們老一輩的人,包括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多半講的只是經濟,他們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的中國歷史得出的教訓是,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被開除球籍。但是中國要在世界民族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想不僅僅是經濟增長的問題。日本的經濟增長是一個奇跡,但是日本人給世界貢獻了什么呢?說不出來。最終,世界的競爭,是思想的競爭。我這里說的思想不一定是某個思想家提出的思想,它有可能是做出來的。我們在過去三十年、甚或過去一個世紀所做的一切,實際上都是可以為世界貢獻思想的,只不過我們往往沉浸在一種悲情里面,沉浸在失敗者的情結里面——畢竟,自打鴉片戰(zhàn)爭之后,我們是被西方打敗了。所以,當我們談到中國的時候,我們往往要翻出老黃歷來,說我們的文化如何如何偉大,我們的孔子說了什么什么;
從來沒有人說,我們在過去一百年間做了什么貢獻,因為我們感覺我們是失敗的。但是,我們過去的百年史的確是對世界有所貢獻的。站在改革開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們有理由、也有信心來總結一個中國的發(fā)展模式。我今天要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談一下我對中國模式的思考。

  

  一

  

  我從為什么我們的經濟發(fā)展會成功來探討這個問題。講這個之前我們還要回顧一下我們過去30年取得了哪些成就。這個成就有三個方面:一是經濟高速的增長,二是貧困人口巨大的下降,三是社會的相對穩(wěn)定。這些都不是隨便哪個國家都能做到的,它們是偉大的成就。在經濟增長方面,過去30年我們的年均GDP增長率是9.7%。這個速度是個什么概念呢?一般而言,用70除以年均增長率就可以算出一個國家經濟翻番需要的年數。這樣說來,在過去的30年里,我們基本上達到了7年、或8年翻一番。鄧小平在八十年代初提出,到本世紀末實現(xiàn)我們的人均收入翻兩番的目標,也就是四倍。這個目標其實我們在1998年就達到了。這個增長速度是驚人的。展望未來,我們看到中國經濟沒有減速的跡象,主要在于我們巨大的人力資源。盡管再過十五年,我們的勞動力會出現(xiàn)短缺,但是十五年之內我們的勞動力還是非常寬裕的,源源不斷的勞動力與技術的提升相結合,中國經濟增長就不會減速。很多人都不相信我們的技術在提升。但是看看我們出口和產品技術含量的提升,就知道我們的技術提升非常明顯?纯粗槿,剛開始也是小打小鬧,弄些低技術產品,現(xiàn)在呢,主要是以電子產品出口為主,已經不完全是勞動力密集型了。所以,我非常有信心,在未來的十五年里中國保持8%的速度增長,問題是不大的。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八到九年,我們的GDP就將翻一番。在我們的沿海地區(qū),像我們寧波這樣的城市,經濟增長速度肯定是超過10%的,F(xiàn)在寧波的人均收入是多少呢?好像是4000到5000美元,再過七年,就應該達到8000到10000美元。大家在座的不管是年輕還是年長,都有希望看到人均收入達到20000美元的生活,也就是臺灣今天的水平,F(xiàn)在我們的GDP按先行匯率計算,是美國GDP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到2035年,我們的GDP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是按現(xiàn)行匯率計算的,還不是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
如果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我們超過美國的時間還會提前,因為我們的物價水平比美國低。但是,在人均收入方面,我們跟美國還是會有一定的差距。我們要在人均水平達到他們的程度,我們在座的多數人可能看不到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我們現(xiàn)在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國的二十到十六分之一。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可以相信,到本世紀中葉或更早的時候,我們的經濟總量完全可以超過美國;
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

  第二個成就是貧困人口的巨大下降。秦暉說我們是靠壓榨老百姓來獲得高速經濟增長的,這不符合事實。我們看一下數據。在改革開放之初,當時我們不到10億人口,卻有20%到30%的人是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之下。改革開放三十年、特別是前十幾年里,我們的貧困人口下降了2億,這是巨大的成就,而且絕對和改革開放有關系。有人說農村移民到沿海地區(qū)來打工,是在受剝削。可是,他們的生活水準的確是提高了,否則他們就不來了;
他們之所以來,是因為生活水平有了提高。我們現(xiàn)在的農村貧困人口還有兩千萬到三千萬,而且還有很多人會返貧;
我們的城市里還有兩千多萬的貧困人口,拿著低保。因此,并不是說我們完全解決了人口的溫飽問題,但我們在盡力。城市低保覆蓋兩千多萬人,農村地區(qū)也在推行低保。當我們的收入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可以做得更好。這在世界上是極其有意義的事情。實際上,在做世界不平等分析的時候,把中國加進去,和把中國拿掉,世界的不平等變化趨勢會很不同,因為中國的減貧成就實在是太大了。對比一下印度,我們會感覺非常驕傲。印度1947年獨立,基本上和我們在同一個時期建國。在1950年代的時候,我們還不如印度,但現(xiàn)在我們的人均收入已經是印度的兩倍。他們的貧困人口還占到他們總人口的35%,他們的文盲率是40%,而我們的文盲是10%左右。中國取得這樣的成就,我們有理由為自己感到驕傲。每一次國外來調查民眾對中國政府的滿意度,發(fā)現(xiàn)都在70%以上。很多外國的評論家說中國的數據不真實,老百姓都被愚弄了。但是有個印度裔美國人扎卡內爾,是《新聞周刊》國際版的主編,非常有名的年輕人,他就說,中國取得這樣的成就,中國人有理由驕傲,中國人有理由為他們的政府驕傲。中國人過去的三十年,是他們自打鴉片戰(zhàn)爭以來最好的三十年。

  第三個成就是社會的基本穩(wěn)定。我不是說我們沒有波動,我們社會的波動也很多。但是波動是正常的;
如果社會沒有一點不同的聲音,那社會就不正常了。熱物理學有一個很重要的發(fā)現(xiàn):一個復雜系統(tǒng)比一個簡單系統(tǒng)更穩(wěn)定。復雜系統(tǒng)里的活動很多,力量相互抵消;
一個簡單系統(tǒng),碰到一個小的沖擊,就垮掉了。相比其他發(fā)展中國家,我們應該為我們社會的基本穩(wěn)定感到欣慰。非洲我們不用談,非洲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處于戰(zhàn)亂之中。看看南美、南亞和東南亞,我們的社會比它們的要穩(wěn)定得多。有人可能會說,中國的穩(wěn)定是表面的,是被壓制的結果,但是,看看民眾對政府的滿意程度,我們就必須承認,我們的穩(wěn)定是發(fā)自民眾的。

  基于以上三個成就,我們必須承認中國是一個奇跡。有人說中國不是奇跡,因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沒有超出日本和東亞四小龍的水平。但是,這些經濟體本身就是奇跡,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趕上它們,正說明中國也是奇跡。再者,我們中國這么大一個國家,高速增長更是不容易。日本只有一億兩千萬的人口,比我們一個河南省大不了多少。中國這么大,經濟增長速度那么快,貧困人口數量急劇下降,社會基本穩(wěn)定,中國是個奇跡,應該是毋庸置疑的。

  

  二

  

  有些人(如哈佛大學的帕金斯教授)認為,中國奇跡的發(fā)生,從原因的角度說不是一個奇跡,因為中國所做的都是標準教科書所教的內容。標準教科書說高儲蓄率和投資率是經濟成長的動力,我們看一下中國過去六十年的積累率,基本上在30%到40%之間。我們省吃儉用,把儲蓄拿去投資了。什么是經濟增長?本來今天要消費的東西沒有消費,留了下來,這留下來的東西能生產出比留下來的更多的東西,經濟不就增長了嗎?所以,儲蓄和投資在經濟發(fā)展早期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們做到了。標準教科書說較高的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動力,(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我們中國也做得很好。印度籍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有人問他,比較中國和印度,為什么中國發(fā)展那么快,印度發(fā)展得那么慢?他回答,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的教育水平就高于印度,中國人的人均壽命也高于印度。人均壽命不僅說明你能活多長,而是一個測量生活和醫(yī)療條件的綜合指標。我們的人均壽命高,說明我們更健康,我們的人力資本更多。標準的教科書還告訴我們,市場是配置資源的最好工具。中國過去三十年的改革,其實就是一個市場化的過程,是國家放棄權力,市場獲得地位的過程,中國經濟已經是一個市場經濟了。

  由此看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就沒有什么奇怪的了。但是問題在于,為什么多數國家沒有采用好的經濟政策?為什么只有中國采用了?或者,為什么在這段時間里只有中國采用了好的經濟政策?標準教科書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多數經濟學家也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中國的特殊性在哪里?我們既有高速的經濟增長,同時也完成了從計劃到市場的轉型,我們這個轉型非常平穩(wěn),我們是在發(fā)展和轉型兩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功。為什么我們能做到這一點,這是我今天要重點探討的問題。我在這里要討論中國經濟增長的政治經濟學原因,核心是提出經濟增長的“中國模式”。

  這個模式有四個主要內容。第一是中國政府是中性政府。什么是中性政府呢?它是一個以社會長遠利益為追求目標的政府。這里說的是社會的“長遠利益”,這很重要,等會兒我會詳細解釋。多數發(fā)展中國家的政府都不是中性政府,它們要么被少數精英集團所控制,要么被極端民粹主義所左右,陷入短期再分配,而是國家的長遠發(fā)展。第二是財政分權。像中國這么一個大國,要解決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很難,很多聯(lián)邦制國家都解決得不是很好。中國是一個單一制的國家,是一個共和國,不是聯(lián)邦國家,但是我們很好地解決了單一制國家內部的財政體制問題。財政分權帶動了地方的積極性,因此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因。第三個是我們探索了一條新的民主化道路,為發(fā)展中國家的國家治理,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模式。大家可能覺得很奇怪,中國有民主嗎?現(xiàn)在談民主是不是太早了?這個我下面也會具體談到。第四個是務實主義的政黨。務實主義,我主要指的是中國共產黨對待意識形態(tài)和對待現(xiàn)實變化的務實態(tài)度。因為鄧小平所確立的這種態(tài)度,我們的改革在遇到阻礙的時候,才不至于停頓下來。比如1989之后,比如國有企業(yè)改制過程中,我們都沒有停下來,就是因為我們有務實的態(tài)度。下面我就分別來討論這四個因素。

  

  三

  

  要討論中性政府,我們必須回顧一下奧爾森的理論。奧爾森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如果不是英年早逝,肯定會得諾貝爾獎。他在1982年寫了一本書《國家的興衰》,從分析利益集團著手,探討國家的興衰成因。他認為,那些停滯的國家——包括二戰(zhàn)之后的英國、古代印度和中國——之所以停滯,是因為它們有頑固的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只關注如何得到更大的分配份額,而不管國家的長遠發(fā)展。比如,古代印度的停滯主要是因為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是怎么產生的呢?非常有意思,它是幾千年前,由職業(yè)產生的。當時祭祀是最高等級,再下來是農民等等。處于高層的人不想失去自己特殊的地位,就要通過神化的東西把職業(yè)固定下來,好讓子子孫孫都能夠繼承,衣食無憂。種姓制度由此產生,并成為一種世襲制度,而且是神化了的世襲制度。社會沒有了流動性,社會變得非常僵化,從而停滯。種姓就是一種利益集團的表現(xiàn),利益集團的特點是多分配,少發(fā)展。那如何解釋一些國家的發(fā)展呢?奧爾森提出了泛利性組織的概念。什么是泛利性呢?就是一個組織的利益跟社會利益的重合度,重合度越高,則這個組織的泛利性就越強。當你是一個具有較強泛利性組織的時候,你的政策就會更有利于這個社會,因為社會的福利就是你的福利。一個人數眾多的組織當然更容易成為一個泛利性組織,但也不盡然。一個反例是在庇隆統(tǒng)治下的阿根廷。庇隆是在1940年代通過政變上臺的軍人,他的執(zhí)政思想是民粹主義和法團主義。民粹主義的表現(xiàn)很多,也有不同的定義,一般而言,指的是照顧老百姓的短期利益,多分配,少投資。比如印度,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對農民的補貼上升了,但對農業(yè)的投資卻下降了,農民可能在短期內受益,但長期而言卻失去了生產能力,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但是,由于短期分配卻可以討好民眾,因為民眾對未來沒有信心,所以更關注短期利益。法團主義是由意大利法西斯主義發(fā)明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勢,就是把全社會通過一系列具有從屬關系的組織控制起來,庇隆使用的組織就是工會。他實行高福利、高工資政策,從而獲得工人的支持;
她的夫人埃娃設立了一個基金會,逼一些大企業(yè)捐款。但到頭來經濟卻陷入停頓,最后把阿根廷葬送了。阿根廷在二十世紀初的時候,是全世界第三富的國家,現(xiàn)在排全世界五十多名。如果從人數來看,庇隆應該具有泛利性,但他的民粹主義政策損害了他的泛利性。人數并不是一個重要的指標,組織的代表性才是重要的。

  我在奧爾森泛利性組織的基礎上引申出“中性政府”這個概念。一個中性政府具有兩個重要特征。一個是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偏向社會的任何一個部分;
另一個是它把社會的長遠利益擺在首位,能夠抵制民眾對于短期分配的要求。這樣的一個政府讓一個國家選擇有利于經濟增長的政策。那么什么情況下會產生這樣一種以全社會長遠利益為考量的中性政府呢?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代表性。如果一個組織的成員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則這個組織更可能組建一個中性政府。一個組織的政策要通過組織成員之間的互動產生,最終的結果必然是成員之間的一種妥協(xié),因此,組織成員的來源越廣泛,則組織的政策越有利于整個社會。中國共產黨就是這樣的一個組織。中國共產黨的黨員來自各行各業(yè)各個階層,它的成員來源決定了它的代表性。第二個因素是社會的平等程度。我們想象一下,如果社會是極端不平等的,那么一個政府要長期執(zhí)政,它會怎么辦?它的一個選擇是找一個強勢集團結盟,依靠它把權力掌握在自己手里。另一個選擇是走向極端的民粹主義,希望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南美所發(fā)生的,就是在這兩個辦法之間的搖擺。先是民粹主義,搞個十來年,不行了,軍人政變,變成了右翼獨裁。右翼獨裁依靠一些大資本家來治理國家,把普通老百姓的利益放在一邊,也不可能產生一個以全社會長遠利益為根本利益的政府,這樣民眾又不干了,起來推翻右翼獨裁,重新回到民粹主義。反過來,在一個比較平等的社會里,政府和任何階層結盟都可能導致它失去政權,因為其他階層很容易聯(lián)合起來推翻它。另一方面,一個平等的社會里對民粹主義政策的呼聲會低一些。在很多情況下,民粹主義訴求來自于民眾和知識分子對極端不平等的不滿,因為社會被少數人控制,財富被少數人控制,多數人卻過著貧困的生活,因此大家才希望多分一些,盡快提高多數人的收入和財富。所以,一個平等的社會有利于中性政府的產生。第三個因素是政府的鎮(zhèn)壓能力。如果一個政府的鎮(zhèn)壓能力很強,不怕民眾的反抗,它就往往不太容易成為一個中性政府,比如非洲和拉美的軍人獨裁政府。

  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中性政府。一個是蔣介石和國民黨。國民黨從建黨開始就是一個漢族精英政黨,是一個民族主義政黨,反清色彩很重。孫中山先生的“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工農”政策因為他的早逝而夭折,國民黨失去了擴大代表性的機會。相反,1927年蔣介石上臺之后,不僅在很短的時間里整合了軍閥力量,而且加強了和商界的關系,整個國民黨的基礎,在農村是地主階級,在城市是大資本家。蔣介石本人,那個時候把妻子送到日本去,然后與宋慶齡結婚,其實他是很有考慮的,他要找靠山,找宋氏家族這樣的大資本。難道蔣介石不知道民眾的重要性嗎?他知道,但國民黨的出身讓他無法替民眾著想,而且,他所擁有的軍事力量也讓他放心和大資本以及地主結盟。到了臺灣后,情況就兩樣了,國民黨政府變成了一個非常中立的政府,原因是它在臺灣沒有任何社會瓜葛,而且它的軍事力量被大大消弱了。我們談臺灣的經濟起飛,不要忘記,臺灣的土改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一下子提高了,把糧食問題解決了。順便說一下,關于對毛澤東和蔣介石的評價問題。我覺得黃仁宇的評價是非常中肯的,他說,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想改造中國,蔣介石想自上而下的改變中國,但他失敗了,而毛澤東是自下而上,領了一幫除了鐐銬、什么都不會失去的窮人起來革命,因此成功了。這里就有一個階級基礎的問題。

  另外一個例子是印度的國大黨。國大黨很像我們的國民黨,因為它也是一個由上層精英主導的民族主義政黨,目標是印度獨立。不要忘記,甘地和尼赫魯都是婆羅門,印度的最高種姓。我這里要談一個人,他的名字是安倍卡爾。他是賤民出身,現(xiàn)在被印度賤民像神一樣供奉。當他年輕的時候,受到很多歧視,因此就跑到美國讀書,在耶魯拿了一個經濟學博士學位?墒腔赜《戎,他找不到工作,因為他是賤民。于是他又跑到英國,在倫敦經濟學院拿了個法學博士,想回來可以做律師——律師是最受人尊重的,可是回來后他還是找不到工作。他參加了國大黨。他和甘地有一個關于種姓問題的爭論。他要求種姓平等,而甘地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說:“種姓有什么不好,不就是社會分工嗎?社會的發(fā)展就是要社會分工啊。”可以看出,國大黨至少在早期,是一個高種姓控制的政黨,它沒辦法背叛自己的階級。所以印度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喊了無數次,要土改,但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把土改完成,至今仍然有11%的農村人口沒有土地。

  那么,為什么說中國政府是中性的呢?我舉幾個例子。一個是“增長共識”,就是我們改革開放之初,形成了經濟增長第一位的共識。這當然有歷史原因。我剛才說了,從孫中山到鄧小平,我們的幾代人都有極大的恥辱感。中華民族在過去的兩千年間領先世界。領先到什么地步呢?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我們在秦始皇時代就發(fā)明了鐵犁。有了鐵犁就可以深翻土地,提高土地的生產率。鐵犁在西歐是什么時候產生的呢?大概在十五世紀才有的。另一個例子是我們在南宋的時候就發(fā)明了水泵。水泵的原理是在水泵里面制造真空,靠空氣壓力把水壓上來。南宋時候沒有電,只有靠人力制造真空,但是比水車要省力多了。而且,當時的水泵是銅鑄的,說明我們當時的鑄造工藝已經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所以,中國的幾代領導人都有很深的恥辱感,他們覺得,中國的偉大復興就在于搞經濟建設。改革之初,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間的斗爭很激烈,鄧小平避開意識形態(tài)爭論的鋒芒,號召把黨的一切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讓保守派無話可說。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就有了增長共識。不能說增長共識帶來的全是好的結果,但至少它凝聚了民心,把全國人民的認識再一次統(tǒng)一起來。文革的破壞力量實在是太大了,使得我們誰都不相信誰——連枕邊人都沒法相信。增長共識讓我們有了共同的目標,有了過去30年的改革。

  第二個例子是價格雙軌制。價格雙軌制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制度。1984年有一個莫干山會議,召集了許多經濟學家,討論城市改革的方向,最后價格雙軌制成為一個折中方案。企業(yè)完成計劃的部分,按國家價格銷售,超過計劃的部分,按市場價格銷售。這就給了企業(yè)很大的動力,也給了非計劃企業(yè)、特別是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很多的機會,才有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沒有價格雙軌制,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發(fā)展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價格雙軌制也產生了很多問題,最主要的是尋租問題。比如現(xiàn)在的桑塔納轎車,價格是6萬多元吧?但在那時候賣多少錢?24萬一輛——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你只要拿到桑塔納的指標,就很容易賺錢。當時就有人把桑塔納出口,然后再進口,就賺很多錢。這就造就了一批既得利益者,就是那些掌握內部資源的人,他們當然不愿意放棄價格雙軌制。而這些人,有可能是在黨內有地位、有勢力的人。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初,我們還是放棄了價格雙軌制。我們走過來了,并沒有停滯在部分改革上。西方很多人說,中國的漸進改革會被利益集團所左右,無法進行到底。但我們沒有停止,我們走過來了,我覺得這跟我們的中性政府是有關系的。

  第三個例子是企業(yè)改制。這項改革是最關系到老百姓利益的,也是爭議最大的。一個問題是國有資產的流失,另外一個是就業(yè)。我想著重談就業(yè)問題。在1990年代后半期,有2000多萬國有企業(yè)職工失去了工作,這對社會造成了很大的沖擊。更深層次的,還有一個中國共產黨的合法性問題,因為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是工人,而改制似乎把工人拋棄了。這是黨要面對的一個很大的難題。如果不改制,(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企業(yè)就會生存不下去。1999年我去順德調查那里的企業(yè)改制。順德是最早改制的地方之一,那里的政府官員對我說:“我們的改制是止血工程。”在沒有改制前,國有資產就流失的非常嚴重,因為國營企業(yè)多數是虧本的。比如,1990年代中期建的一個廠,廠子建成之時就是關門之日,因為技術落后,沒辦法跟私營企業(yè)競爭。不改制,我們的企業(yè)就不可能有活力,就不能參與全球化的競爭。但是,另一方面改制要波及很多人的就業(yè)。我自己深有體會。1989年我碩士畢業(yè),回到西安電力機械制造公司——我們國家最大的輸變電設備制造公司——下面的變壓器廠企管辦工作。我剛到的時候,辦公室只有兩個人,加我是三個人,兩年后等我走的時候,那個辦公室有七個人,1994年我回去看了一下,那個辦公室有十幾個人了。可見國有企業(yè)的臃員程度有多高。我自己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改制不是造成失業(yè)的原因,相反,改制企業(yè)跟沒有改制的企業(yè)比,就業(yè)下降的幅度小得多,差距有十幾個百分點。為什么會這樣呢?1990年代后期,不管是國有企業(yè)還是改制企業(yè),都在實行“減員增效”,但是改制企業(yè)的效率提高了,有了新的產品,新的市場,因此就會留更多的人,減員的速度就低一些。改制只是把國有企業(yè)的隱性失業(yè)表面化了。黨因此必須面對老百姓的質疑:為什么改制的成本都由工人階級承擔了?面對這個質疑需要很大的決心和勇氣。我覺得我們做的還是不錯的。一方面堅持改制,另一方面加大再就業(yè)培訓,建立城市低保制度,度過難關。二十一世紀初的頭幾年,幾乎天天都在講怎么安置下崗職工,現(xiàn)在講的少多了;
經過這七八年的消化,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這說明我們的政府是一個以中國老百姓的長遠利益為重的政府。

  為什么中國政府在過去三十年能變成一個中性政府?我覺得有四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是歷史原因。剛才我說了,鴉片戰(zhàn)爭以來屈辱的歷史讓幾代領導人認識到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第二個原因是1950年到1978年的教訓。最重要的教訓是政治上不能搞階級斗爭,經濟上不能瞎指揮。從1957年反右開始,我們經歷了1958年錯誤的大躍進,其后的三年災荒,接著又是十年的文革。我們有多少時間是真正投入到經濟建設上了?沒有多少。在我的記憶里面,1970年代是最灰暗的時代。當時我在西安,也就十歲多點兒,冬天的時候早晨四點多就去排隊買紅薯,因為糧食不夠吃。這是慘痛的教訓。第三個原因是社會的平等。1978年的中國大概是世界上最平等的社會了,這樣的社會有利于讓政府變成中性政府。第四個原因是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能力。這是臺灣的一個朋友提示我的。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黨的紀律性有關,它保證了中央政策的貫徹落實。這四個原因使我們的政府變成一個中性政府,變成了為老百姓長遠利益著想的政府。

  

  四

  

  我現(xiàn)在講第二個內容,財政分權。財政分權在我們國家是全世界最徹底的,不僅中央和各省分權,省和市、市和縣、縣和鄉(xiāng)、鄉(xiāng)和村,都是分權的,分權到了極致。分權的好處有兩個。一個是給地方提供了發(fā)展經濟的積極性。改革之前,地方財政受中央控制,地方財政多了要交給中央,這樣地方就失去了發(fā)展地方經濟的積極性。八十年代開始的財政分權大大提高了地方積極性,而1994年的財稅改革劃分了中央稅種和地方稅種,把分權制度化了。分權產生的后果是政府直接參與經濟建設,這是中國的特色,沒有一個國家是像中國這樣的,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那么深。比如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就是政府辦的,或者政府和能人合資一起辦的。這樣的現(xiàn)象有很多的弊端,造成了很多的腐敗現(xiàn)象,但另一方面又可以集中很多財力來辦事情,很多市場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政府來解決、來協(xié)調,這就造就了一批關心地方經濟的政府領導。分權的一個后果是加強了市場力量,一開始是把一些事情交給市場來做,但是市場打開缺口就不斷自我繁殖,不斷要求新的市場。

  分權的另一個好處是為一個大國的財政體制創(chuàng)造了新的模式。中央和地方的財政關系是和平時期所有大國都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涉及一個國家的國家架構。中國在政治上是一個單一制的共和國,但在財政上卻是高度分權的,很好地平衡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就分權本身而言,我們要看到它也有負面作用,許多國家分權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菲律賓是一個例子。1960年代菲律賓是世界的明星,亞洲的希望,但是現(xiàn)在你看菲律賓已經落后于中國了,我們的人均GDP已經超過它了。菲律賓的停滯原因很多,一個原因和它的分權體制有關,地方都被家族力量所控制,家族勢力經濟、政治通吃,成為地方的獨裁者。我們是怎么降低分權的負面作用的呢?我們用的是中央政府的政治權威,這是政治單一制的好處。中央政府有權威來調動省、市級干部,這給了基層干部很多激勵,讓他們仍然想著國家的整體利益。

  

  五

  

  中國模式的第三個內容是新的民主化道路。首先我想說的是,自由民主是人類發(fā)展的必然。前一階段北大一位老師在《環(huán)球時報》上發(fā)了一篇文章,說我們到了和西方進行意識形態(tài)抗衡的時候了。我不反對這樣的提法,但要說明的一點,如果你不承認自由民主,你只會成為世界人民的笑柄,而不可能和世界相抗衡的。我為什么這么說呢?回顧一下,自由民主是歷史的必然。帝王制度存在好幾千年,肯定有其必然性。在人類文明的早期,帝王并不是不可侵犯的,他是人們抗衡不確定性的工具。商朝有一個皇帝殷商,在執(zhí)政的時候遇到大旱,老百姓搞不明白為什么,因此要他到天上去講理,要把他燒死。你不是真命天子嗎?那好,你就上天去和天神理論吧。殷商說,好吧,我去。他就沐浴更衣,坐在一大堆柴火上,準備升天。正要點燃的時候,突然驚雷四動,烏云密布,瓢潑大雨傾天而降,殷商免于一死。這并不是中國一家,世界很多地方都發(fā)現(xiàn),所謂國王,其作用就是給老百姓帶來確定性,帶來平安。為什么后來有了民主呢?就是社會變得越來越復雜,人們發(fā)現(xiàn)皇帝根本不能帶來確定性,帶來平安了。社會分工復雜后,每個人面對的風險都不一樣,君主解決不了了,大家只好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所以就有了民主。這是從民主的功能意義上講的,當然,啟蒙運動后人性的覺醒也是產生民主的重要原因。但是,民主要成為一個穩(wěn)定的體制,它就必須擁有一定的功能。比如計劃經濟,理想很好,要實現(xiàn)一個平等的社會,但它不具備功能上的優(yōu)勢,不能很好地發(fā)展經濟,因此只能被放棄,回到市場上來。

  我們必須認識到,人類社會正處在從君主制度向民主制度過渡的偉大時期。這個過程是非常漫長的,如果從宗教改革算起的話,已經好幾百年了,也許還需要一兩百年的時間,全世界才能過渡到完全民主的新文明。《環(huán)球時報》還刊登了一篇文章,是龐中英寫的,說二十一世紀將產生新的文明,最大可能性是在亞洲產生。這是沒有歷史眼光的白日夢。自由民主,這個文明我們還沒有實現(xiàn),何談新文明?我們不能因為民主產生于歐洲就排斥它,民主是人類文明的必然前景。

  當然,通向自由民主的路是有很多條的,中國所經歷的,可能為探索新的民主化道路打開一條新的道路。去年我去了一趟印度,回來給《南方周末》寫了長篇的文章,在鳳凰衛(wèi)視的《世紀大講堂》也做了節(jié)目,談印度民主。大家都對印度很關注,關注印度就是關注我們自己。我覺得印度的民主其實和中國處在同一個階段。印度表面上看是民主的,在全國范圍也能看到民主在工作,有一個正常的選舉,基本上是平穩(wěn)的交接權力——這是民主的好處,但到基層去看,看不到民主的好處, 民主沒有給老百姓帶來真正的實惠。所以當我跟一些印度的知識分子談的時候,他們會說印度根本不是一個民主的國家。孟買的達拉維是亞洲最大的貧民窟,那里的人均面積是1.8平方米——不僅包括住房,而且包括道路和其他公共設施的面積。這是什么概念?就是你躺下來那么一點兒大的地方。我們去看政府幫他們建的房子,15平方米的一間房子,往往要住3家人,一家5口人的話,就要住15口人。晚上都是鋪著席子直接睡覺,看不到家具。貧民窟里污水橫流,沒人管,要選舉的時候政客們才來,說給你們修個廁所,那大家就都投他的票。可是,廁所越修越難辦。為什么呢?廁所沒人管,兩個月后就成了污染源。孟買有一百多萬人是在露天解決大小便的。在孟買如果坐早班車進程,你可以看到好多婦女在鐵路邊解手,因為白天沒地方解手。民主按理說應該是政府向老百姓負責,但實際上在印度卻看不到。

  許多發(fā)展中國家,都在兩個極端搖擺,一端是民粹主義,另一端是右翼獨裁。民粹主義搞多了,右翼的大資本家就不干了,要奪權;
獨裁搞的時間長了,民粹主義勢力又上升。發(fā)展中國家的民主之路要走好,應該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回想一下發(fā)達國家民主的產生,并不是一夜之間完成的,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如英國,用了240年。英國的民主可以上溯到1688年的光榮革命,到了1920年代,婦女才有了選舉權,所以你看它的民主化進行了多少年。我當然不是說我們要重復他們的路,但至少可以看到,民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個學習的過程。中國需要時間,我們要把這條路走好。中國現(xiàn)在正在探索一條平衡的道路,這條路不是完美的,但至少我們在嘗試,比如村莊的選舉。很多人說村莊選舉根本沒起作用,拉票、賄選都有。對,這沒錯,但我也可以舉出很多例子,說明村民選舉之后,村莊變得更好了。我自己是做過研究的,發(fā)現(xiàn)村民選舉后,收入分配均衡了,公共投資更多了。這說明選舉還是有用的。而且,這是一個學習過程,學習民主的過程。什么叫民主?民主就是不同的階層各自表述各自的利益,最后達成妥協(xié)。民主就是妥協(xié)。所以我不同意有些人說,因為農村教育水平低,不應該搞民主。比如印度有40%的文盲,他們照樣搞民主。所有人都知道怎樣表達自己的利益,這和教育水平無關。關鍵是如何實現(xiàn)妥協(xié)。為什么會有戰(zhàn)爭?非洲為什么那么多戰(zhàn)爭呢?就是因為沒學會妥協(xié)。1960年肯尼迪對尼克松的競選,肯尼迪肯定是輸了的,但他是怎么贏的呢?和2000年的選舉一樣,1960年的選舉也是靠一州定勝負,不過不是佛羅里達,而是伊力諾依。芝加哥市長威廉•達利是民主黨人,白道黑道通吃。眼看肯尼迪要輸了,他連夜發(fā)動工會,填了十幾萬張死人票——就是死人的投票,讓肯尼迪當選了。尼克松的助手勸他向最高法院起訴,尼克松想了一夜,說:“我不想做酸葡萄,我還年輕,我還有時間!钡搅嗽缟习它c,他準時給肯尼迪打電話,祝賀他成功。為什么?這是個政治文明的問題,就是妥協(xié),為國家的長遠利益犧牲自己的短期利益。到了1968年的時候,尼克松就當選了。這是要學習的,但不是提高了教育水平你就能學會。

  另一方面,我們在高層也在學習民主。一個是區(qū)縣人大代表的直選。當然我們現(xiàn)在還不能完全做到代表的普遍提名,但是我們看到,我們選出來的人大代表的代表性在增強,人大的權力在增加。我訪問過浙江瑞安,那里的教育局長告訴我,在大的預算方面,是要通過人大代表表決的。區(qū)縣的人大權力在加強。在國家層面,全國人大政協(xié)也在朝著職業(yè)化方向發(fā)展。

  在中間層面,我們看到市民社會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以我自己住的世紀城為例,市民社會的因素增長很快。世紀城有自己的網上論壇,論壇上不準談政治,但是,當發(fā)生關系自己利益的事情的時候,大家就都很積極。比如,政府原來打算在世紀金源購物中心旁邊的溫榆河岸上建一條酒吧街,但世紀城的許多居民不同意,怕影響這里的安靜,就發(fā)起了一個活動,要求政府停滯酒吧街的建設,政府最后果然沒有建,F(xiàn)在,他們又在討論未來的地鐵站問題,有些人反對在世紀城建地鐵站,有些人支持,在網上討論的很激烈。另外,有些熱心人組織大家搞各種集采——就是集體采購,從電影票到香蕉、蘋果,飯店打折票,什么都有。去年還搞了一次兒童奧林匹克運動會,好幾百個孩子參加,從籌劃、拉贊助,到組織,全是志愿者做的。這就是市民社會,是民主的基石之一。我們的民主化從基層開始,上層配合,中間打基礎,可能走出一條獨特的路。維持這條路的關鍵因素之一是我們有一個中性政府。這樣的一個政府不僅有利于經濟發(fā)展,而且給中國社會帶來很大的彈性空間。國外的人不能理解這一點,以為中國是鐵板一塊。我們走的是有控制的民主化道路。這條路看似漫長,但卻能做到一步一個腳印,每走一步都是進步。像印度和菲律賓這樣的國家,名義上實行民主了,但民主卻沒有給老百姓帶來民主所許諾的東西,反倒是讓民主失去了可信度,民主化道路變得更艱難。所以我在《世紀大講堂》上說,就民主化的階段而言,中國和印度同處一個階段上,我對中國的民主化進程有信心。

  (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六

  

  中國模式的第四個方面是務實主義!芭c時俱進”時下成了一個打趣的詞,但它恰恰是務實主義的很好概括。我這里想強調的,是我們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務實主義。在過去三十年中,中國共產黨進行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意識形態(tài)調整,它的累積效果非常顯著。也許中共的核心信念——建設一個強大而平等的中國——沒有改變,但關于社會應該如何組織起來才能達到這個目標的主張,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共將自己從一個無產階級的政黨變成了全民黨。從1978年到2006年,我們可以確定三波意識形態(tài)的轉變。第一波發(fā)生在1978-1987年期間。從真理問題的討論開始,我們的意識形態(tài)開始轉變, 1978年11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結論,從而放棄了文化大革命中激進的意識形態(tài),拉開了改革的序幕,在經濟體制上采取了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這是巨大的進步。在改革之初,鄧小平有兩個著名的說法。一個是“不爭論”,打開了實踐的大門。另一個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個很重要,過去都是說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是要靠市場的力量。1987年召開的第十三屆黨代會肯定了1978年以來的改革,并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這個理論放棄了在中國建設共產主義的目標,強調中國仍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因此應該采取比較靈活的經濟體制。第二波轉變開始于1993年并結束于2002年。1989年天安門事件之后,中國的改革進程經歷了巨大的倒退,直到1992年春鄧小平南巡之后,改革才重新開始。1993年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從而為1990年代的改革清除了意識形態(tài)障礙。1990年代是中國改革攻堅的時候,1980年代是改革的準備階段,真正動真格的改革發(fā)生在九十年代。2002年底召開的十六大提出了“三個代表”理論,為這波意識形態(tài)的轉變畫上了一個句號。從此,中國共產黨不再僅僅代表無產階級,而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以及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從此變成了整個國家的政黨,而非工人階級的政黨。以1990年代發(fā)生的變革來看,這個轉變其實并不新鮮。第三波意識形態(tài)的轉變才剛剛開始,其標志性事件是2006年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的“和諧社會”理論。按照官方的說法,和諧社會的特點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關鍵詞是“公平正義”。在過去的三十年里,增長共識累積下來了許多沒有解決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逐步拉大的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城市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農村人均收入的3.3倍。從城鄉(xiāng)差距或沿!獌鹊夭罹嗟慕嵌葋砗饬,中國是世界上隔離最嚴重的國家。這一波意識形態(tài)轉變的目標,在于糾正高速增長的負面影響。一些人傾向于認為這個轉變標志著向民粹主義的回歸;
但是,極端不平等從理論和實證上講都是對經濟增長有害的,中共的這個新轉變仍然是與它的中性政府的角色是一致的。

  

  七

  

  最后我談一下中國模式的世界意義。我前面說了,中國要重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必須貢獻自己的思想。中國模式充滿了對世界的挑戰(zhàn),對成見的挑戰(zhàn)。第一是挑戰(zhàn)政府在經濟發(fā)展早期的作用。西方國家的學者和政府官員,或出于意識形態(tài)成見,或為了掩蓋自己的目的,往往要求發(fā)展中國家有一個小的、但是有效率的政府。但是做到這點是很困難的,相當于讓馬兒跑的快卻不讓馬兒吃草。中國政府對經濟的參與程度,與東亞模式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知道東亞模式都是政府干預經濟,但沒有中國政府干預得那么深。但我們做得較好,挑戰(zhàn)了西方的主流觀點。

  第二個是國家治理方式。所謂民主,就是所有的人都做符合程序的事情。民主給了每個人表達利益的權力,每個人都想爭取自己的利益,最后大家只好根據程序辦事,就是在法治面前人人平等——只有有了民主之后才有法治。但是,光按程序來辦事就可能沒有表現(xiàn)了,就像印度的民主一樣。中國政府把所有的合法性都放在表現(xiàn)上,就是要給老百姓提供實惠,因此經濟增長很快。但是,這里也產生很多問題,比如政府在某種意義上說變成了一個商業(yè)機構,環(huán)境問題不予考慮,社會問題不予考慮,等等。怎么在程序和表現(xiàn)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這也是對世界提出來的一個挑戰(zhàn)。

  最后一個挑戰(zhàn)是民主化的道路:什么樣的民主化道路對發(fā)展中國家是有利的?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民主化過程走過了漫長的過程,你不能要求所有的發(fā)展中國家一步到位成為一個民主的社會。像非洲這樣的地方,剛剛脫離部落社會,急于建立一個現(xiàn)代民主是不可能的。印度、菲律賓的是非常初級的民主,很多情況下,老百姓的生活沒辦法得到保障。所以在民主這路上,我們和印度、菲律賓這樣的國家處在同樣的探索階段,只不過我們走的是不同的路,它們是一下子放開,我們是慢慢來。我們會殊途同歸,但我們走一條不同的路。這條路當然還沒有完全形成,還在探索過程中。這也是我今天要求教各位的,我把我的一些思考呈現(xiàn)給大家,想聽到大家的回應。謝謝大家!

  

  問:一個人在考慮自己發(fā)展的情況下,經常會去做一些比較,有的時候是自己和自己比較,有的時候是自己和別人比較。這些年來我們國家自己跟自己比較,民主等各方方面的進程已經加快很多了,于是開始跟別人比。那么這個參照系,選了我們鄰近的國家朝鮮。前年有一位網友把自己的朝鮮之行拍了一系列照片,看了照片后我們覺得跟我們七十年代的生活是比較相似的,非常的有序也非常的嚴苛,有各種各樣的評論。另外一個比較的參照系是和北朝鮮相鄰的南朝鮮。他們的國會在開會的時候有吵架、打架、潑水杯。所以有人說這是一種民主的亂象。對于這兩個,您是如何評價的?

  答:我覺得這個問題提得很有意思。和北朝鮮比較,更能體現(xiàn)出我們在過去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七十年代,我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不堪回首”。難以想象一家5口擠在一間只有二十平米的小屋子里,天天中午是高粱米飯窩窩頭。我想在座的沒有一個人會真正從心底里說愿意回到70年代去。另一方面,關于議會打架的問題。我倒覺得這不是一個大問題,打過之后就明白了打架是沒有用的,就坐下來談。這是一個過程。

  問:中央推行的大部委制,對于制度經濟學來說,有怎么樣的指標性意義?

  答:大部委制可能會減少一些交易成本。以前一個東西該歸誰管,都要爭,會有很多內耗。建立大部委制有一定的好處。但是呢,這個部太大了,可能也有問題,就要看你管的事情了。一些部門合并后,有些事情要少管。就像我們的發(fā)改委,是個小國務院,他的副主任就有十幾個。如果造一個這樣的超級大部,估計也不是個解決問題的辦法。

  問:對于當前非常引人注目的新勞動合同法實施所引發(fā)的所謂企業(yè)成本上升的問題,您能不能從經濟學家角度來談一談?

  答: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的一些經濟學朋友說,發(fā)達國家就拿勞動標準這些非關稅壁壘來卡我們,提高對我們出口產品的要求。但我覺得恰恰是由于國外的壓力,提高了我們工人的福利。會不會有些企業(yè)就因此跑掉了呢?可能會有一些跑到更廉價的國家去。但是你也要看到其他的國家,是拿勞工標準作為一種競爭優(yōu)勢的。這方面我自己也做過研究,就是看環(huán)保指標好的企業(yè)是不是效益也好。確實好。環(huán)保達標,就更容易拿到訂單。國外的商人,要求高的環(huán)保標準,所以搞環(huán)?梢猿蔀橐粋競爭力。我正在為世界銀行寫一個調查報告,題目就是《企業(yè)社會責任是企業(yè)的競爭力》,的確是這樣的。

  問:您提到了中國模式的民主化道路,提到村級直選,人大代表的職業(yè)化道路,顯得過于零碎了一些。您能不能從整體上對這個模式有一個概括性的描述?

  答:就像我說的,這還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我們要在這個過程中找一個平衡點,就是在表現(xiàn)和程序之間找一個平衡點。我覺得我們的平衡點應該更向程序那端挪一些,也就是說,我們現(xiàn)在太注重表現(xiàn)了。當你太注重表現(xiàn)的時候,你就往往會說,為了經濟增長,我們可以做一些不太合規(guī)的事情。這是地方政府,包括中央政府經常用的一個托辭。那么怎么往程序那端挪一挪呢?我覺得最好的辦法是在現(xiàn)有的憲法框架之內,加強人代會的作用。四川搞過鎮(zhèn)長的直選,我自己感覺是有噱頭的成份, 避重就輕。我們有時對民主的理解是錯誤的。比如讓老百姓給政府打分,連續(xù)兩年打分最低的局長就要下課。連續(xù)兩年誰的得分最低啊?大家一想就知道,城管部門。誰愿意去填這個打分問卷呢?除非你挨過罰了,所以城管的得分低。這不是民主。我們要做的,是限制政府的權力,因此要多一點程序的東西,發(fā)揮好人代會的作用。

  問:財政分權,使得地方有了積極性,但是不是也可能讓官員隊伍龐大,官民比例越來越高?

  答:這當然有可能,但不完全是因為分權所造成的。我所了解的是,官員膨脹最厲害的地方是鄉(xiāng)鎮(zhèn)一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農業(yè)、農林、師范院校的畢業(yè)生必須分配——農村里這種學生特別多,省里不要,市里不要,縣里不要,鄉(xiāng)鎮(zhèn)里必須兜底,機構就膨脹了。所以財政最困難的是鄉(xiāng)鎮(zhèn)這一級。這幾年怎么樣我不知道,在九十年代末,不發(fā)達地區(qū)的鄉(xiāng)鎮(zhèn)大部分都是破產的,入不敷出。膨脹的問題,我覺得不是官員自己愿意增加這么多人。經費是有限的,官員恨不得人少點,他就可以多分點。是一些政策不得不造成機構膨脹。

  問:中國這幾年的發(fā)展有五個透支,比如透支了農民工,透支了老祖宗,透支了外國人——這里指的是知識產權,透支了后代人——指的是環(huán)保方面的問題。不知道您怎么評價這個問題?

  答:我同意最后這個透支,透支了我們的環(huán)境,透支了我們的子孫后代。我們對環(huán)境的考量,確實是少了一些。這跟分權有關系。至于對農民工的看法,我自己是不愿意使用這個詞的,用“新移民”或“農村移民”更好一些。我不認為我們在透支這些移民,我們不需要廉價的憐憫。我說過了,三十年后,我們的經濟總量將要趕上美國的水平,在座的人均收入可能達到三萬美元——按現(xiàn)價計算。但是居住在農村的人生活水平還是差,因為耕地面積擺在那里,還是很窮。所謂的三農問題是長期的問題,是歷史問題,從兩千年前就有了這個問題,人多地少。再加上過去三十年的制度造成了城鄉(xiāng)隔離,這個賬我們是要還的,需要幾代人。

  問:目前在中國是否出現(xiàn)了從中央向地方分權改變?yōu)榈胤较蛑醒爰瘷嗟默F(xiàn)象?

  答:我們在1994年搞稅制改革的時候的確有一次中央集權。九十年代初期,中央所掌握的資金已經非常少了,整個稅收收入占GDP的12%,中央的收入只占全國收入30%。之后呢,反過來了。中央占60%,地方40%。在過去15年間,中央的確是通過稅制改革有了很多的集中,但總的來說,分權的體制是沒有改變的,因為劃分了中央稅、地方稅。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立法,中央多少,地方多少,固定下來。

  問:作為經濟學的專家,您如何評價2008年的經濟政策?

  答:經濟學有很多門類,這個是宏觀經濟學的問題。我不是搞宏觀經濟的,我是搞制度經濟學、發(fā)展經濟學的,所以,對于這個問題我沒有多少發(fā)言權。但我的感覺是,通貨膨脹還會持續(xù)一段時間,但不會持續(xù)很久。美國經濟衰退是極有可能的。美國 “次貸危機”的影響,可能我們都估計不足,有可能演變成1929年那樣的大危機。因為它涉及的面太廣了,極有可能演變成一次深刻的經濟危機。中國的出口會下降,對緩解我們的通貨膨脹,卻是有利的。我不是搞宏觀的,只能說到這里。謝謝!

相關熱詞搜索:中國 是否存在 模式 姚洋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