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長大,當心患“成人幼稚病”
發(fā)布時間:2018-06-23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結(jié)婚七八年了,動不動就往娘家跑,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和我們傾訴、商量。就連明天準備買什么菜、做什么飯,自己在單位參加了什么會議等這些瑣碎的生活小事她都要向我們請示匯報,得到詳細指導后,才安心地回到自己的家。”
劉女士表示,外孫女都已經(jīng)4歲了,可女兒仍然像個小孩子,老覺得自己沒有長大。荊門市口腔醫(yī)院失眠科主任、高級心理咨詢師付銳表示,這其實是一種俗稱為“成人幼稚病”的心理障礙,屬于“彼得·潘綜合征”的一種。
付銳介紹,“成人幼稚病”這類心理障礙男女都有,并沒有明顯的區(qū)別,與家庭教育環(huán)境密切相關。比如,父母過分滿足孩子的需要,忽略其應承擔的責任;又比如,父母中的一方在婚姻關系中不能得到滿足和慰藉,如父親長期在外,母親感到孤獨和空虛,便與孩子形成過度緊密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母親需要一個永遠長不大、不會離開她的孩子,而孩子無意識地接受了這種角色。
最后,因為錯過了與父母分離、成長為獨立個體的關鍵時期,即使之后父母發(fā)現(xiàn)了問題,想將孩子推出家門、推向社會,往往也為時過晚。
現(xiàn)在的很多獨生子女,從小在家里備受呵護,有的甚至十多歲了,還和父母一起睡覺,而且大多數(shù)父母又比較強勢。導致這些獨生子女雖然結(jié)婚了,但心理上總是沒有“斷奶”,柔弱的翅膀也就不會飛翔。由于他們拒絕成長,最終表現(xiàn)出的性格就是責任感差、依賴性強、心理脆弱、優(yōu)柔寡斷、以自我為中心、小家子氣等。這使他們不僅難以承擔家庭責任,還不會處理婚姻矛盾。
患有“成人幼稚病”的人,其中有些人不是不希望自己“長大”,也不是不想負責任,只是缺乏勇氣擺脫以往的種種依賴行為模式!八麄円驗楹ε露鴽]能承擔起責任,在壓力到來的時候往往一味地選擇逃避!备朵J說,久而久之,活在別人世界中的他們逐漸覺察到,依賴必須以喪失自尊為代價時,就極有可能引發(fā)焦慮并產(chǎn)生沖突。有些人因為無法及時擺脫“成人幼稚病”,最終導致家庭破裂,一生碌碌無為,甚至為了在失落中獲得暫時的滿足而沉溺于酒精和藥物。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長大后世界就沒童話,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我寧愿永遠又笨又傻……”在現(xiàn)代都市里,越來越多成年人的心態(tài)就像這首《我不想長大》的歌里所描述的那樣,拒絕長大,總想“裝嫩”,并且這種情況已成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這些人因為害怕承擔責任,到了結(jié)婚年齡卻不想結(jié)婚,成家后拒絕要孩子,還有的人已經(jīng)為人父母了,大事小事還得請教父母。
付銳表示,對于行事幼稚、拒絕長大、想永遠扮演孩子而拒絕扮演父母的人,在心理上還保持了很多孩子的特點:愛玩、情緒化、任性、難以自我克制;在生活方面,較依賴他人;對于工作和家庭等成年人的責任,他們往往采取逃避的態(tài)度,如頻繁更換工作,遲遲不愿結(jié)婚,不愿生孩子;同時還表現(xiàn)出一些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不會主動關心他人,卻把他人對自己的關心視為理所當然。
“這樣的狀況如果一直持續(xù),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及家屬會感到越來越痛苦。”付銳說。“成人幼稚病”對患者的人際關系會產(chǎn)生重大影響,這種病癥難以用藥物治愈,唯一的辦法是接受心理治療。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多年養(yǎng)成的生活習慣和人生觀不是單靠說教就能改變的,應由臨床心理專家對這類患者進行專業(yè)的長期的干預治療,通過認知治療、團體心理治療、行為治療等專業(yè)治療手段,迫使他們面對現(xiàn)實。雖然治療剛開始必然是痛苦的,但情況會越來越好。
成長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就業(yè)、生活的壓力也是必須面對和承擔的,能躲過一時,卻不能躲一輩子。最好的應對辦法是,在成長過程中,讓自己的心理也一起成長,用成熟的心態(tài)去面對和承擔來自社會和生活的各種壓力。
(摘自《荊門晚報》2018年2月1日)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