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猴鼓舞【毛南族打猴鼓舞的美學特質(zhì)】
發(fā)布時間:2020-02-12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序號:660類別:傳統(tǒng)舞蹈 編號:Ⅲ-63 項目名稱:毛南族打猴鼓舞 發(fā)布時間:2008年6月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貴州省平塘縣
簡介:毛南族的民間舞蹈之一,發(fā)源于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xiāng)甲壩村,是毛南族人的喪葬舞蹈。
毛南族是一個人口只有10萬左右的少數(shù)民族。而一個民族文化的價值是不與他的人口數(shù)量成正比的;像毛南族這樣的民族,恰恰就具有自己非常獨特的文化。比如“毛南族打猴鼓舞”(又叫“猴鼓舞”),就是一個佐證。
這是一個只在黔南自治州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xiāng)甲壩村一帶流行的舞蹈。毛南族人祖祖輩輩用此舞蹈祭祀亡靈。據(jù)說它的存在已經(jīng)有幾百年了,但舞蹈長久地沒有被外界所認識,更沒有進入專業(yè)人士的視野。
除毛南族外,苗族、瑤族等民族也有“猴鼓舞”,但因為高山大河的阻隔,它們是各自獨立的,互相并不知情更無交流。它們都萌生、成長于本民族的文化沃土中,有著各自的文化特質(zhì)和美學追求,是互相不能替代的。
早在二十多年前,黔南州三位民間文學工作者就深入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xiāng)搜集關(guān)于毛南族“猴鼓舞”的傳說。隨著毛南族老藝人的逝去,這個傳說在二十多年間有了不小的變異。在這里,我還是想說說那“第一個”。它的大意是:很久很久以前,毛南人只有一父一母,生下三個兒子相依為命。老三因采青?子迷路了,母親涉過了99條河,翻過了99座山,在最后一座高山的密林中見到老三。這時,老三已經(jīng)變成猴子的模樣,不愿回家了。母親郁郁而終。哥哥將母親安葬后,日日打銅鼓表達哀思。老三聽到銅鼓聲,自己也隨之顫動起來。幾天后,老三自制了一個皮鼓,模仿銅鼓的節(jié)奏,敲起皮鼓來,他邊敲邊跳著有猴子動作特征的舞蹈。后來,人們又反過來模仿他。此后,毛南人為了祭祀祖先,就跳起了“打猴鼓舞”。
這是一個完全不按“善與惡”、“貧與富”、“美與丑”的套路流傳下來的故事。它沒有曲折誘人的情節(jié),沒有“斗爭哲學”的影子,也絲毫沒有文人加工的痕跡;傳說給人一種活生生、毛茸茸的感覺。這恰恰是它最真實動人之處。這個傳說,只能誕生在那個遠離塵世的大山里。在毛南族人看來,族人離開了人群,不是像平原地區(qū)流傳的《白毛女》故事那樣,人依舊是人,只是青絲變成了白發(fā),突出的是階級斗爭主題。在毛南族人的目光中,走進深山離開了人群,人就變成了不再會說話,甚至沒法再與親生母親共居一室的猴類。這里充分體現(xiàn)了毛南族人對大自然的敬畏。然而,就在這樣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中,毛南族人的親情依然濃郁,母子之情永遠不能割舍。在毛南族人生活的環(huán)境里,人與猴在外形上有異,而在精神上卻是相通的,他們彼此能夠理解、交流、同情,這是人與動物之間最大的和諧。
這個舞蹈還體現(xiàn)了毛南族人的藝術(shù)追求。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內(nèi)心的情感不僅能用口頭傳說來傳世,還能用形象化的舞蹈動作、舞蹈語言來表現(xiàn),并且配上了神圣的銅鼓作為伴奏。這種流傳方式的傳播面更廣,藝術(shù)感染力更強。
銅鼓是毛南族人的圣器,也是“打猴鼓舞”的核。但隨著歲月的流逝,有些村寨的銅鼓已經(jīng)不復存在,他們只有改用皮鼓來做伴奏。銅鼓與皮鼓鼓點的節(jié)奏是相同的,一般會打銅鼓的人,也就會打皮鼓,F(xiàn)今甲壩村甲翁組還有十多個人會擊銅鼓,但這個寨子已經(jīng)沒有銅鼓,老人去世后,只有到附近村寨去借銅鼓來使用。
毛南族“打猴鼓舞”的動作純粹來自民間,它是真實的、有著撲面而來的山野氣息,有其自身的藝術(shù)價值和特色。要傳承和弘揚民間藝術(shù),改編、藝術(shù)加工,也是必經(jīng)之道。而像毛南族“打猴鼓舞”這樣“原生態(tài)”的舞蹈,在改編、加工的過程中,是特別考教專業(yè)人士的。必須要尊重毛南族民間“打猴鼓舞”的美學特質(zhì),不僅舞出其動作形態(tài),更要舞出其神韻和靈魂,舞出其民族精神。
因寨上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打猴鼓舞”的傳承難度較大,所以它特別適合“進校園”。在甲翁小學,“打猴鼓舞”已經(jīng)成為一個“保留節(jié)目”,形成了一種良好的傳承氛圍。
相關(guān)熱詞搜索:毛南族 美學 鼓舞 毛南族打猴鼓舞的美學特質(zhì) 毛南族民俗文化 貴州毛南族的猴鼓舞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