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聯(lián)邦主義的實驗] 聯(lián)邦主義

發(fā)布時間:2020-02-14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我國行省的設立,始于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但行省在法律地位上卻不甚明了當中央權力高漲之時,一切行政司法之權皆屬于中央,地方省政府如同中央的分支機構。但是在某些時期,例如民國初年,地方政府的事務,中央幾乎完全不能過問。這種視現狀而變動的混沌情況,成為中央與地方紛爭的根源。民國初年的聯(lián)省自治運動就是明確省與中央之間在法理上的劃分,希望借助民治精神和理性手段,走改革的途徑,通過聯(lián)省分權,達到消弭兵亂,建立統(tǒng)一國家的目的。
  
  清末的地方主義
  
  儒家大一統(tǒng)的思想長期熏陶著中國人,《詩經》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墒怯捎诘匦紊系纳酱ㄗ韪簦糯煌ǖ钠D難,再加上語言隔閡、經濟物產和風俗習慣的差異,使鄉(xiāng)村基層社會與中央權力之間總是隔著一定的距離。一般民眾所看到的,永遠是那些活動在地方上的父母官和士紳。近世以來,京城都府常有各省的會館,同鄉(xiāng)會等組織,革命團體的誕生過程中,也無法避免傳統(tǒng)地域觀念的影響,如興中會成員多是廣東人,華興會屬于兩湖,光復會限于江浙。
  中國幅員遼闊,地廣民眾,因此增添了歷史上的紛爭與混亂。從商周到清末,所有朝代的統(tǒng)治者和謀臣都在努力追求大一統(tǒng)的格局,但是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時間卻并不長遠。每逢中央式微,隨之則陷入地方割據的亂局,所謂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康熙六年(1667年),朝廷將原有的15個布政司,重新劃定為18個行省,普遍設置督撫?偠健⒍綋嶂普厥加诿,取法于宋代的中央集權制度,朝廷委派官員,代表中央管理地方,本來督撫只是臨時派遺的行官,后來成了地方行政長go到了乾隆以后,各省的總督或巡撫又兼兵部尚書或侍郎,取得了轄區(qū)內過問兵權的權力,到了太平天國之亂,督撫所率之兵,變成了自募自練自養(yǎng)的勇營,開始了清末兵為將有的局面,中央兵權開始下移,地方權力壓過了中央。
  本來清朝戶部管理全國的收入和支出,在各省派有布政使司或藩司,在戶部統(tǒng)一的命令下征收各種賦稅。但是剿滅太平天國的銀兩都是督撫自己籌集的,戶部的地位一落千丈,當布政司出現空缺的時候,一般由督撫奏請部署,結果布政司成了督撫的屬官幕僚。財政實權歸了各省,中央政府已是外強中干。
  清代的官員不論大小,理論上都是由朝廷任命,但因為各省督撫在轄區(qū)內統(tǒng)轄文武居民,又有糾劾、薦舉官員的權力,逐漸形成對轄區(qū)內文武官員的人事權。洋務運動中,地方政務繁多,對外交涉等事務也由督撫裁決。此外連中央性的政策,比如外交大事,當時的恭親王都喜歡援引曾國藩等封疆大吏的意見,后來演變成朝廷將重大決策交給各省督撫復奏的慣例。清末地方督撫權力上升的結果,一方面使地方長官可以控制一省,自成氣候。同時也可以依仗地方勢力,進而干預中央政治。
  
  聯(lián)邦自治的思潮
  
  清末西學東漸,留學生、維新派、革命黨人在聯(lián)邦自治思想的傳播上起了主要作用。在外來思想家中,盧梭對中國早期聯(lián)邦思想的形成影響最大,1901年,梁啟超在《盧梭學案》案語中對聯(lián)邦制極其推崇,他說:“使有一大邦效瑞士之例,自分為數小邦,據聯(lián)邦之制以實行民主之政,則其國勢之強盛,人民之自由,必有可以震古鑠今而永為后世萬國法者。而我中國民間自治之風最盛焉,誠能博采文明各國地方之制,省省府府,州州縣縣,各為團體,因其地宜以立法律,從其民欲以施政令,則成就一盧梭心目中所想望之國家,果爾則吾中國之政體行將為萬國師矣。”美國學者杜威在應邀來華演講時,把美國的聯(lián)邦制度和美國的政治自由聯(lián)系起來,認為這是完美的結合。杜威的言論影響了一批中國的知識分子,比如胡適后來―直大力宣傳杜威的學說。
  在中國首先倡導聯(lián)邦思想的,很可能是孫中山先生。他在1895年興中會香港總會誓詞中提到“合眾政府”,兩年之后,在橫濱與宮崎寅藏、平山周的談話中,明確表示革命后的中國,應行聯(lián)邦共和之制。孫中山說:“余以人群自治為政治之極則,故于政治之精神,執(zhí)共和主義!睂O中山認為在聯(lián)邦共和的制度下,以中央政府作聯(lián)邦樞紐,駕馭各地英雄,使之各盡其才,這樣,可以防止野蠻割據之紛擾和梟雄的非分之想。
  可以說清末的革命黨和立憲派領袖,都有在中國實行聯(lián)邦政治的想法。但是隨著國內形勢的變化,他們的想法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
  辛亥革命后,新獨立的省份各自為政,中央權力實為真空。特別是南方的省份,宣布獨立后,都自舉督撫,自定約法,儼然是獨立的小國家。為了權力不受剝奪,聯(lián)邦論和地方自治論一時之間非常流行。
  1911年農歷9月21日,獨立的江浙兩省都督程德全和湯壽潛聯(lián)電滬督陳其美,倡議仿效美國,構建聯(lián)邦國家。電文指出:“自武漢起義,各省響應,共和政治,已為全國輿論所公認。然事必有所取,則功乃易于觀成。美利堅合眾國之制,當為吾國他日之模范……急宜仿照美國第一次會議方法,于上海設立臨時會議機關,磋商對內對外妥善方法,以期保疆土之統(tǒng)一,復人之和平!逼渌毩⒏魇∪缟綎|、廣東等地區(qū)也都有類似的呼吁。需要指出的是,地方當局這種聯(lián)邦主義的訴求和制度實踐,背后得倒清末以來壯大起來的各省士紳的有力支撐。
  但在列強虎視眈眈的注視之下,竭力反對聯(lián)邦制者也大有人在。以黃興、宋教仁為代表的一派,就主張中央集權。他們認為革命黨已經成為議會的第一大黨,可以經過議會組成黨人內閣,把政府實際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因而反對分權于地方。1912年8月,宋教仁為新成立的國民黨起草《國民黨大政見》,提出關于未來政制的五項主張,第―項即為“主張單一國制”,并認為對此“已無研2究之余地”。11月,黃興在湖南的一次演講中也表示反對聯(lián)邦制。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不久,孫中山便在巴黎發(fā)表談話:“中國于地理上分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屬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積實較全歐為大。各省氣候不同,故人民之習慣性質亦各隨氣候而為差異。似此隋勢,于政治上萬不宜于中央集權,倘用北美聯(lián)邦制度,最為相宜。每省對于內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負其統(tǒng)御整理之責;但于各省上建設一中央政府,專管軍事、外交、財政,則氣息自聯(lián)貫矣!睂O中山于當年底回國后即著手推進國家政體的建設,但在黃興、宋教仁等人的支持下"他改變了原來的設想,認為聯(lián)邦制會削弱中央權力,助長軍閥勢力,于國家前途不利,因而主張建立中央集權的總統(tǒng)制政府,由政黨和議會控制政府權力。在一次演講中孫中山明確表示反對實行聯(lián)邦制:“至國制問題,有主張聯(lián)邦者,謂由分子集為一物。本黨則主張統(tǒng)一!
  把地方自治與民主結合在一起的努力,在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后,一度沉寂,但是當袁世凱大權獨攬,逐步走向稱帝一途時,又活躍起來。1914年7月,戴季陶在《民國雜志》上發(fā)表了題為《中華民國與聯(lián)邦組織》 的文章,分析了中國實行聯(lián)邦制的客觀需要:“國土廣大,習俗不齊。民隋各異,亦為我國之一特色也。一省之大,廣者等于德法,狹者同于葡瑞,且各省之情形不同者正多,茍欲舉此特殊之各省而以一法繩之,一機關治之,勢有所不能也!蔽恼录怃J指出了民國以來實行單一制的弊端:“名為集權,而實則不能集治。地方能自治而又無自治之權。直言之,則地方無憲法之保障,故事事受中央之干涉;中央鞭長奠及,故往往重要事項亦委之地方”,所以戴季陶認為:“吾人主張中華民國非組織為聯(lián)邦不可”。
  在各屆中央政府無法統(tǒng)一,地方軍閥割據混戰(zhàn),統(tǒng)一已經不可能的時候,聯(lián)省自治運動有了現實的基礎。章士釗、張東蓀、李劍農等著名學者在《甲寅》、《新中華》、《時事新報》、《東方雜志》、《改造》等期刊上,發(fā)表了大量鞭辟入里的文章,倡導聯(lián)邦制,成為民國以來第一次輿論高潮。
  
  湖南的聯(lián)省自治運動
  
  除了學者們的理論倡導之外,聯(lián)省自治運動也有實際的發(fā)展。1916年6月,袁世凱病逝,8月末,國會恢復,憲法會議也于9月初復會并繼續(xù)制憲。聯(lián)邦派主張省制人憲,省長民選,以確定省權,中央集權派反對省制入憲,認為“省制問題萌芽未久,故今日尚屬研究時代”;ハ嗤讌f(xié)的方案是,將省制列入憲法,但省長仍由中央任命,并規(guī)定省議會職權以不抵觸中央法律為限。這本是雙方折衷的產物,但憲法審議會進行四次表決,均因達不到三分之二多數票而未能通過,最后一次表決贊成票僅差4票,使贊成地方制度入憲的議員非常惱怒,為此發(fā)生了議會斗毆案。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在中國政府是否參戰(zhàn)問題上,北洋政府總統(tǒng)和內閣總理兩派勢力發(fā)生爭執(zhí)。黎元洪和馮國璋一派反對參戰(zhàn),段祺瑞一派主張參戰(zhàn)。1917年5月黎元洪下令免去段祺瑞內閣總理職務。段祺瑞隨即唆使安徽、奉天、山東、福建等8省軍閥宣告“獨立”,中央的尊嚴受到嚴重損傷。此后北京政府不得不以大軍閥馬首是瞻。
  1917年6月,北京政府撤免譚延閩湖南督軍職務時,北京的湘籍人士,便提出了“湘人治湘”的口號。最先提出以聯(lián)省自治方式來解決時局的,便是翰林院出身的湖南人熊希齡,他在當年給岑春煊的一封長信中說:“今欲行中央集權之統(tǒng)一政治,此后日見其難,實不如改行地方分權之聯(lián)邦政治,當可徐善其后!弊T延間是第一個響應這個學說的人,他和熊希齡有深厚的關系。1920年夏,湘軍把張敬堯從長沙驅逐出去,7月22目,譚延閩以湘軍總司令的身份,在長沙宣布湖南省自治,并創(chuàng)制省憲,聯(lián)省自治和省憲運動邁出了第一步。
  譚延閩在“榪電”中說:“鄙見以為吾人茍有根本救國決心,當以各省人民確立地方政府,方為民治切實辦法。近年海內明達之士,對于國家之組織,尤主張聯(lián)邦臺眾制度,或主張地方分權制度……湘人此次用兵,純本湘人救湘,湘人治湘……采用民選省長及參事制,分別制定暫時條例,公布實行”。
  在北京的熊希齡委托梁啟超以極快的速度起草了一份《湖南省自治根本法草案》,供譚延間參考。熊希齡的方案基本上還是主張尊北京政府為正朔的,既主張省長民選,又要求由省議會牽頭,會同學商各界聯(lián)臺舉薦三人為候選者,再交中央選擇任命,方可生效。熊希齡的這一套方案在湖南一公開,就被《大公報》等報紙逐條駁斥。
  譚延閩與國民黨有著密切關系,于是邀請了一批屬于國民黨系的人物,來長沙幫助湖南自治,其中有張繼、吳稚暉、章太炎等。章太炎此時成了一個極端的地方分權論者。他不但主張各省自治的聯(lián)邦制度,而且主張中央僅保留一個虛設的政府,連國會也不必設,甚至外交問題都應經各省首腦商議方能生效。長沙的報界聯(lián)合會,也請來了一位國際級的重要人物,那就是美國學者杜威。他當然贊成中國的聯(lián)邦制應仿效美國,湖南不妨先行制訂一個臨時省憲作為全國的榜樣。
  在此形勢下"譚延閻召集湖南官紳開會討論省憲起草事宜,“湖南自治法籌備處”于1921年元月成立,當時任起草委員會委員的人士有李劍農、王毓祥、王正廷、蔣百里等人,均為在湘的知名、祛學專家和學者。7月,湘軍北上援鄂,趙恒惕聯(lián)絡川軍劉湘進攻湖北,驅逐湖北督軍王占元,把吳佩孚的勢力趕出了華中。8月,吳佩孚反攻,湘軍大敗南撤。趙恒惕擔心吳軍乘勝南下湖南,于是請英國駐漢口領事出面調停,一方面下令長沙的省憲審查委員會盡快通過省憲,以便造成湖南自治的既成事實,從法律上阻止吳軍南To審查委員們一聽到岳陽失守長沙吃緊的消息,不上三天工夫就籽141條大典審查個干干凈凈。11月1日。全省對憲法草案進行總投票,一個月后以1800余萬票通過。1922年1月1日正式公布。長沙造幣廠立即趕制了“湖南省憲成立紀念”銀幣、銅幣,以資紀念,銀幣上還雕上了趙恒惕尖瘦的肖像,不過沒有大量發(fā)行。
  《湖南省憲法》的頒布實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既是中國憲政運動的一次實踐,也是中國近代社會史上一次民主與法制的實驗。這部憲法規(guī)定了廣泛的自由權利,還注重規(guī)定具體保障措施。如第6條具體規(guī)定了“身體之自由權,非依法律,不受各種限制或被剝奪,依法而受限制或被剝奪時,不得虐待或刑訊。除現役軍人外,凡人身自由被剝奪時,施行剝奪令之機關,至遲須于24小時以內,以剝奪之理由,通知本人令其得有即時提出申辯之機會,被剝奪人或他人皆得向法庭請求出庭,法庭不得拒絕之,人民受法庭審判時,非正式宣告判決有罪確定后,不受各種刑罰之執(zhí)行;人民不受身體上之刑罰”。
  
  搖擺的憲政
  
  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tǒng),他發(fā)表宣言,支持自治,他說:“集權專制,為自滿清以來之秕政,今欲解決中央與地方永久糾紛。惟有使各省人民完成自治,自定省憲法,自選省長,中央分權于各省,各省分權于各縣,庶幾既分離之民國,復以自治主義相結合,以歸于統(tǒng)一!
  在湖南實行省憲的影響下"全國多個省份也匆匆制定憲法。緊接湖南之后的是浙江省。浙江省憲的起草者是原省議員何建章、沈鈞儒等人,內容和湖南省憲大同小異,于1921年9月公布,共17章158條。在政府三權分立的組織之外另設監(jiān)察委員會。除湖南、浙江之外,四川、江蘇、陜西等省的自治運動也較有影響。省憲運動雖然曾經勃興一時,但除了湖南省憲外,其他的省憲都沒有正式實施。
  1923年,省憲運動就顯露出頹勢,那些在各省占有優(yōu)勢的聯(lián)省自治派毫無發(fā)展,統(tǒng)一派又一次處于支配地位。而湖南盡管實施了省憲,但并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1923年北京政府頒布《中華民國憲法》(又名《曹錕憲法》)。該憲法本身已經具備了司法獨立,多黨制約,新聞自由等種種特征,有聯(lián)省自治的聯(lián)邦制意味。但公布后僅一年即被段祺瑞公布的《中華民國憲法草案》所推翻,其大部分條款未能施行。
  1924年,國民黨在南方得到發(fā)展,第一 次全國代表大會于廣州召開,在大會宣言中,指出了聯(lián)省派之差誤,明確指出聯(lián)省自治的結果“不過分裂中國,使小軍閥各占一省,自謀利益,以與挾持中央政府之大軍閥相安無事而已,何自治之足云!”
  當時只有湖南在唐生智的統(tǒng)治下還保持著省憲的樣子,當南方革命勢力發(fā)展壯大,1926年蔣介石7月9日誓師北伐之后,唐生智便在14日宣布廢除湖南省憲法,解散省議會,正式結束了6年之久的湖南自治局面。
  北伐勝利后不久,南京國民政府便也開始在統(tǒng)一的旗幟下向中央集權發(fā)展。裁兵、幣制改革、財政改革,一步步收回各省的自治權限,終于引起地方勢力的強烈反彈,南京政府與廣西、山西地方勢力的摩擦和戰(zhàn)爭,重演了民初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斗爭的歷史。后來南京政府在內憂外患下再也無力用武力實現中央集權,終于向地方勢力妥協(xié),維持著一個地方仍享有很大自主權的外表上統(tǒng)一的中央政府。緊接著發(fā)生了抗日戰(zhàn)爭,民族利益要求全國高度集中統(tǒng)一,聯(lián)邦論更不相宜,聯(lián)邦問題幾至被人淡忘。直到第三次革命戰(zhàn)爭中期,當中國的命運進入決戰(zhàn)階段時,資產階級中間勢力在制造南北分治輿論的同時,重提聯(lián)邦制問題。終因國民黨大陸政權迅速崩潰,聯(lián)邦論只成為微弱的回聲。
  從清末民初政治斗爭的軌跡來看,政治家和地方軍閥往往是在與中央作斗爭時便舉起地方自治的法寶,一但推翻中央政府后,便開始向中央集權發(fā)展,逐步壓制地方自治的空間,直至取締地方自治。
  孫中山對聯(lián)省自治的態(tài)度有過多次的變化,最終使他與多年的朋友陳炯明等人分道揚鐮、勢成水火。陳炯明是一個聯(lián)省自治、廢督裁兵的主要推動者,他認為,“古今萬國不外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兩種。大抵國小民寡,集權之制容或可行,否則無不用分權制者。美之合眾,德之聯(lián)邦,皆分權制。英之帝國,其屬地如澳洲,加拿大等皆完全自治,實為分權之尤”。他認為中國廣土眾民,只能實行分權自治,才可養(yǎng)成“民治精神”,建設民主。
  對孫陳兩人的沖突,芝加哥大學教授杜贊奇在《拯救民族的歷史》一書里說,1922年6月的孫陳決裂事件,是中國在20世紀初期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兩種不同的國家觀念發(fā)展到最后的極端沖突,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關鍵性的轉折點。這兩種不同的觀念,就是中央集權主義和聯(lián)邦分權主義。
  陳獨秀曾參與過陳炯明的廣東省自治政府,主管教育,后來反對聯(lián)省自治。陳獨秀在《對于現代中國政府問題之我見》一文中指出:“所謂聯(lián)治,不過聯(lián)省自治其名,聯(lián)督割據其實,不啻明目張膽提倡武人割據,替武人割據的現狀加上一層憲法保障。武人割據是中國唯一的亂源,建設在武人割據的欲望上面之聯(lián)省論,與其說是解決時局,不如說是增長亂源。
  縱觀歷史,從晚清到民國末年,聯(lián)邦制在中國躑躅50年,有人說20世紀中國喪失的最大機遇之一,就是與聯(lián)邦主義失之交臂。有關中央集權還是地方自治的爭論,造成了辛亥革命后政局的動蕩不安,中央集權和地方主義曾給中國人帶來過無數困擾,而且我們還不能僅僅把它作為歷史的往事,而應該看作國土遼闊的中國,在未來仍然需要面對的問題。

相關熱詞搜索:聯(lián)邦 主義 實驗 聯(lián)邦主義的實驗 聯(lián)邦主義原則 聯(lián)邦主義名詞解釋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