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政黨外交平臺努力搞好“精準傳播”]政黨外交
發(fā)布時間:2020-02-17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當前,我國經(jīng)貿、文化、軍事等各個行業(yè)和領域的對外傳播工作方興未艾,與這些領域相比,黨的對外信息傳播工作起步較晚,且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整體設計和統(tǒng)籌協(xié)調。如果不加以足夠重視和科學謀劃,黨的對外信息傳播很有可能成為“大外宣”戰(zhàn)略中的“短板”,影響黨的執(zhí)政安全和國家軟實力的提升。
筆者認為黨的對外信息傳播工作要在黨的對外工作(或日中國特色的政黨外交)總體框架內,挖掘政黨外交的傳播屬性,尋找黨的對外信息傳播獨特規(guī)律。
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伊始就十分重視黨的對外交往工作,建國后,政黨外交在國家總體外交中也始終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經(jīng)過90年的探索與發(fā)展,我們黨建立了一整套符合黨情國情、用之可行、行之有效的對外交往模式,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深層次”的政黨外交格局。這一模式和格局是黨開展對外信息傳播工作天然的戰(zhàn)略依托,理由有以下幾點:
首先,政黨外交的工作目標與黨的對外信息傳播的工作目標具有一致性。通過政黨渠道向外國政府、政黨、媒體、智庫和民眾所做的一切工作的目的歸根結底都是增信釋疑,促使對方客觀、公正、全面地認識中國和中國共產(chǎn)黨,為中國共產(chǎn)黨更好地執(zhí)政營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這與黨的對外信息傳播的工作目標是一致的。
第二,政黨外交的工作對象范圍廣、層次多,為黨的對外信息傳播工作提供了渠道和平臺資源。黨的對外交往對象既有政黨,又有政治組織;既有最高層次的交往,又有一般層次的交往。與此同時,在政黨政治和公民社會日益成熟的時代背景下,政黨外交又把工作對象延伸到受到政黨影響的企業(yè)、非政府組織、學術機構、媒體、知名人士等多種群體。對于黨的對外信息傳播工作來說,這些渠道和平臺資源完全可以“拿來就用”。
第三,政黨外交工作的方式方法本身具有傳播屬性。經(jīng)過長期的摸索與實踐,政黨外交形成了“做人的工作”的特色和優(yōu)勢――開展工作不拘程式,易于深入交換意見,富于柔性色彩,善于做長線勸服工作,這些與信息傳播中的策略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至很多工作本身就具有人際傳播或群體傳播的屬性。
從對政黨外交目標、渠道和方式方法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相較于其他領域的對外傳播,黨的對外信息傳播所依托的政黨外交工作最大的戰(zhàn)略優(yōu)勢,或者說“核心競爭力”就是其“高端性”和“精準性”,而黨的對外信息傳播要想把這一“核心競爭力”轉化為傳播力,就必須因地制宜地自覺運用“二級傳播”等傳播學理論,科學地開展信息傳播活動。
“二級傳播”理論是美國政治學家、傳播學家拉扎斯菲爾德于上世紀40年代提出的概念,他發(fā)現(xiàn)選舉中選民的態(tài)度并不直接受到大眾媒體的左右,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那些接觸媒體多、熱衷選舉和關心政治的人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人際傳播的作用要遠遠大于大眾傳播的效果。在傳播理論界,這些有影響的人被稱為“意見領袖”,而這種由“大眾傳播”、“人際傳播”、“意見領袖”、“群眾”等要件構成的傳播過程,就是“二級傳播”。
將此理論運用于黨的對外信息傳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意見:對于國外政要、學者、知名人士等天然的“意見領袖”,中國共產(chǎn)黨在對外信息傳播過程中應以面對面的高端精準人際傳播為主,充分發(fā)揮人際傳播的勸服功能,第一時間“影響這些有影響力的人”;對于國外一般公眾,則一方面要發(fā)揮大眾媒體傳播新聞事件的廣泛性和迅速性,另一方面要利用政要、學者和知名人士等“意見領袖”的輿論引導功能,多管齊下,“打組合拳”,精準影響一般公眾對新聞事件的認知、判斷與反應。
我們欣喜地看到,在近些年的外交和外宣實踐中,有關部門已經(jīng)開始有意識地在政黨外交活動的設計中融入對外信息傳播元素。無論是安排黨的高級領導人在出訪過程中針對往訪國政黨政要、傳媒大亨、知名學者和高校學生等高端受眾(即“意見領袖”)發(fā)表演講,還是通過政黨渠道主動邀請全球性或區(qū)域性主流電視媒體來華拍攝涉黨題材的電視節(jié)目,或是組織以外國駐華使節(jié)、駐京記者參觀黨中央機關和基層組織為主要形式的“體驗式傳播”,以及通過主辦區(qū)域性政黨多邊論壇打造“媒介事件”,吸引目標受眾眼球……這些有益的嘗試對于豐富黨的對外信息傳播實踐,把握黨的對外信息傳播規(guī)律都大有裨益。
責編:譚震
相關熱詞搜索:政黨 精準 搞好 依托政黨外交平臺努力搞好“精準傳播” 依托政黨外交平臺 政黨外交研究述評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