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第八章:外資涌入的第三個浪潮]外資所

發(fā)布時間:2020-04-10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從1993年開始,外商對華投資勢頭更猛、規(guī)模更大。1993年到1998年,每一年實際進入中國大陸的外資分別為257.59、337.67、375.21、417.26、452.57、454.63億美元。巨額的外資對中國經濟迅速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僅以國內生產總值為例,這些年幾乎是一年上一個萬級臺階,分別為34634.4、46759.4、58478.1、67884.6、74772.4、79552.8億元人民幣。但另一方面,由于越來越多歐美發(fā)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來華搶灘登陸,外資因其壟斷市場、壟斷行業(yè)和壟斷品牌而對國內企業(yè)形成了巨大的沖擊效應。在這種背景下,圍繞著利用外資是“招來鳳凰還是引狼入室”、走向世界還是“保護民族工業(yè)”等焦點問題,理論界、學術界發(fā)生分歧,而在這種分歧背后,實際上仍是中國的改革開放走向何方的問題,于是出現了第三次姓“社”姓“資”之爭。

  

  一、“魚蝦”與“鯨鯊”并存

  

  與上一章第一節(jié)相同,這一部分講的也是進入中國大陸的外資自身的變化。

  首先,外資自身發(fā)生的變化在1993年以后進一步發(fā)展。

  一是來華投資的國家和地區(qū)更多,除了非洲之外,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和拉

  美地區(qū)的絕大多數國家在華都有直接投資,總數達120個。參見下表:

  表——12 單位:個

  年代 亞洲 歐洲 北美 大洋洲 拉丁美洲 非洲

  1993 24 24 3 6 7 8

  1994 23 24 3 6 8 8

  1995 20 21 3 4 8 3

  1996 28 28 3 7 19 13

  1997 35 31 3 12 17 13

  1998 37 34 3 12 23 16

  

   二是在直接投資的具體方式上,外商獨資企業(yè)越來越多,增長速度也最快。參見下表:

  

  表——13 單位:個、億美元

   年份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合作開發(fā)補償貿易加工裝配

   1993 54003 10445 18975 14 0.90 1.20

   1994 27890 6634 13007 18 0.89 0.71

   1995 20455 4878 11761 8 2.12 0.44

   1996 11323 2437 8630 17 1.6 1.6

   1997 9001 2398 9602 19 0.9 1.08

  

  如果將上表同表——11結合到一起,不難看出,外商直接投資的具體方式中變化最大的發(fā)生在“三資企業(yè)”。1980~1994年間,除了1986年、1989年這兩年之外,“三資企業(yè)”的數量均呈增長趨勢,但從1995年開始又都呈下降趨勢。在這三種涉外企業(yè)中,中外合資企業(yè)在1996年以前每年都是數量最多的,80年代以前占第二位的是中外合作企業(yè),90年代初開始外商獨資企業(yè)異軍突起,數量超過中外合作企業(yè)名列第二位。到1997年上半年,在新批準的“三資企業(yè)”中,外商獨資企業(yè)的數量第一次超過中外合資企業(yè),名列第一!盁o論是從絕對量還是相對量來看,外商獨資企業(yè)在中國迅速發(fā)展,是近年來外商在中國投資方式的顯著變化之一。” 涉外企業(yè)類型出現的這些變化說明了中國直接利用外資從初級到高級、從小規(guī)模到大規(guī)模、從數量到質量、從東南沿海向全國發(fā)展的趨勢,而這種趨勢所反映的又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投資環(huán)境的不斷改善和外商對華投資信心的不斷增強。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新出現的變化。這些新變化主要包括外資主體西移、單個投資規(guī)模增大、資金到位率高、投資的內在質量提高等等。

  歐美發(fā)達國家加大對華直接投資的力度。為了直觀起見,下面還是將北美、西歐與日本、香港、臺灣、韓國1993~1998年對中國大陸投資在所有國家和地區(qū)對華投資中的百分比作一下對比。參見下表 :

  

   表——14

  國家或地區(qū)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

  美國、加拿大 8 6.26 8.90 9.06 7.92 9.2712.23

   歐盟 2.58 3.73 5.85 7.09 9.70 8.8311.90

   香港62.7845.9053.4649.5545.5940.7040.58

   臺灣11.41 7.85 8.43 8.33 7.27 6.41 6.45

   日本 4.81 4.90 8.29 8.82 9.56 7.48 7.37

   韓國 1.36 1.71 2.78 3.26 4.73 3.97 3.16

   合計90.9482.0687.7186.1186.0376.6381.69

  

  總地看來,中國的港臺地區(qū)和亞洲的日本、韓國等對中國大陸的直接投資是穩(wěn)中有降,而北美和西歐對華投資增長勢頭相對來說就比較強勁。對華投資主體的西移傾向是非常明顯的。

  除了增長速度快之外,西歐北美對華投資總體上說技術水平比較高,相當一部分投資項目規(guī)模比較大。它們對華投資多半是戰(zhàn)略產業(yè)導向型,即著眼于全球競爭能力,比較注重技術進步,注重開發(fā)與占領中國市場以取得長遠利益的戰(zhàn)略目標。所以,它們對華投資往往是跨國公司以兼購并購方式進入?鐕緦ν馔顿Y最大的特點,一是規(guī)模大,資金雄厚。它們都有很強的經濟實力,1995年世界上最大的100家跨國公司在境外的資產就高達1700億美元,占世界所有國家境外資產1/5以上,其境外分支機構銷售總額高達20000億美元,占世界所有跨國公司境外銷售的1/3以上。在美國對外投資總存量中,25家大的跨國公司就占了一半;
二是水平高,技術先進。無論在管理方面還是在技術方面,跨國公司在各個行業(yè)或各個領域都代表著世界最高水準,“一般都擁有很強的開發(fā)能力和技術創(chuàng)新優(yōu)勢,是當代技術發(fā)展的主角和國際技術轉移的載體!

  到1997年,世界上500家最大的跨國公司中就有200多家落戶中國,其中有50多家名列世界跨國公司的前100位。許多著名的跨國公司還競相將地區(qū)總部甚至總部遷到上海、北京和深圳。這三地吸收外資的70%以上來自跨國公司。歐洲國家對華投資的一些大項目尤其引人注目。除了較早建立的一汽大眾和上海大眾之外,還有德國的奔馳公司在南京投資建立的中國最大的大轎車合資公司,克虜伯蒂森公司投資14億美元在上海建立的不銹鋼合資公司,荷蘭皇家殼牌石油集團投資40億美元在廣東興建一家石油化工合資公司等等。近些年來,中國每年評出的最大的500家涉外企業(yè)中,在高、精、尖技術領域投資的主要是歐美的跨國公司。它們在汽車、通訊、日用化工、飲料等行業(yè)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總之,1993年以后來中國大陸直接投資的國家和地區(qū)雖然仍以港臺地區(qū)和東南亞小國為主,但歐美發(fā)達國家的投資則越來越多,從格局上說,港臺地區(qū)和東南亞小國對中國大陸直接投資以數量多、規(guī)模小取勝;
歐美發(fā)達國家對華直接投資數量雖然不多,但因規(guī)模大、技術水平高而占優(yōu)。這便是“魚蝦”與“鯨鯊”并存現象。

  亞洲新興工業(yè)國家和地區(qū)(甚至也包括日本),對中國大陸的直接投資主要是轉移勞動密集型企業(yè),主要目的是利用這里豐富的物產資源、廉價的勞動力以及廣闊的市場。比如,“自境外向廣東轉移來的勞動密集型工業(yè)絕大多數來自香港! 正處于產業(yè)結構升級階段的臺灣、韓國和其它東南亞國家也是如此,轉移來的是在本土上很難經營的夕陽產業(yè)。其技術水平的高低也就不難想象了,“據經貿部統(tǒng)計,港臺項目的20%屬于高污染性質! 它們投資的企業(yè)規(guī)模小,經營起來比較靈活,轉向比較快,哪兒有利或哪兒利大就前往經營,相對缺乏長期的穩(wěn)定性。另外,這些企業(yè)的管理水平也不高。根據一項問卷調查,綜合雇員對勞資關系、工資和社會福利待遇、技術掌握以及外方員工的管理方式的滿意程度,美國投資的企業(yè)最好,其次是西歐投資的企業(yè),不好的是日本投資的企業(yè)。

不過,最差還不是日本投資的企業(yè),而是港臺和韓國廠商投資的企業(yè),其中,臺資企業(yè)尤甚。1993年11月19日,港資企業(yè)深圳致麗工藝玩具有限公司“目無法紀,不顧工人生命安全,強制工人遇險作業(yè)”,結果醞成大禍,造成83人死亡;
同年12月15日,福州市臺資企業(yè)高福紡織有限公司“忽視防火和安全生產,沒有把職工的人身安全放在心上”,結果一場大火又奪去60名打工仔的生命;
1995年珠海一家韓資企業(yè)發(fā)生強迫中方員工集體下跪的惡性事件;
1997年10月17日和11月20日,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和“焦點訪談”節(jié)目兩次披露廣州一家臺資企業(yè)——億鑫鞋業(yè)有限公司殘酷對待員工的令人發(fā)指行為。還有的臺資企業(yè)將“打工仔與狼狗同籠”等等。

至于說工資分配不合理,福利待遇不保證,勞動保險不落實,勞動管理不文明等現象,幾乎是港臺和韓國商人投資企業(yè)的通病。

2000年7月,香港的一份雜志還發(fā)表文章說,“中國近20年的經濟迅速發(fā)展,勞動密集型產業(yè)一直是中國吸引外資的主要行業(yè)。但一些境外商也忽視安全生產。近年來頻頻發(fā)生火災的工廠,不少是臺港商或外商經營的。這些商人應認識到,大陸的勞動力價格便宜,不等于人的生命就不應該受到尊重和保護。”

  必須指出,上面提到的這些事件畢竟還是個別現象,總體說來亞洲新興工業(yè)國家和地區(qū),特別是香港臺灣的投資,對中國大陸經濟的迅速發(fā)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們投資的檔次與中國大陸一定時期、一定地區(qū)利用外資的檔次大體上也是相稱的,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里對不太發(fā)達的中西部地區(qū)也還將是相稱的。另外,講這些更不意味著,來自西歐、北美發(fā)達國家的投資是完美無缺,對中國沒有任何負面影響。恰恰相反,由于跨國公司都是市場經濟的“海洋”里“兇惡無比”的“大鯨魚”、“大鯊魚”,雖然不會犯港臺韓資企業(yè)那些“低級的錯誤”,但對于正走向市場經濟的中國構成獨特的“威脅”,而這樣的“威脅”是那些無數“小魚小蝦”無法做到的。對此,下面專門進行討論。

  

  二、沖擊效應

  

  歐美的跨國公司來華投資形成的最大“威脅”,就是形成了一種“沖擊效應”。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提出,“目前,大規(guī)模利用外資已引起一些需要認真關注和研究的問題。第一,跨國公司來我國投資,一般選擇我國具有一定實力、活力和效益較好的國有企業(yè)作為合作的伙伴。這些企業(yè)原來都具有一定的技術開發(fā)能力,有些是國內同行業(yè)技術開發(fā)能力最強的企業(yè)。合資以后,由于外方控股,擁有決策權,大多取消了原有企業(yè)的技術開發(fā)機構,而利用跨國公司本部的研究開發(fā)機構提供技術,這樣就大大地削弱了我國自主進行技術開發(fā)的能力,形成對國外技術的依賴,相當一部分跨國公司要求合資企業(yè)使用它們的品牌,迫使我方名牌退出市場。第二,在一部分行業(yè)中,國內主要大企業(yè)基本上都已合資,多數由外方控股。跨國公司紛紛在我國設立獨資控股公司,統(tǒng)籌管理其在中國的投資業(yè)務。它們在中國進行戰(zhàn)略布點,分割市場,產銷網向全國延伸。合資企業(yè)在站穩(wěn)之后,又通過擴股、再合資、兼并、收購等方式,進一步擴大對中國市場的占有率。這些企業(yè)的擴張能力很強,可以預見,某些市場將由外資企業(yè)占大部分份額的國內市場,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先進技術和擴大出口能力,產品幾乎全部銷往國內市場。”

  概括說來,跨國公司的沖擊效應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對國有企業(yè)的沖擊。

  涉外企業(yè),特別是由外國跨國公司投資興辦的涉外企業(yè),享有優(yōu)惠政策,納稅負擔比較輕,技術、機器設備和管理經驗都比較先進,社會負擔沒有或者即使有也很小,所以,在與步履維難的國內企業(yè)競爭中占有極大的優(yōu)勢。(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正如一幅漫畫描繪的那樣,一輛是奔馳在高速公路上的嶄新的進口汽車,一輛是行駛在泥濘的土路上并滿載著老弱病殘的牛車,它們之間競賽的結果是不言而喻的。

  的確如此。雖然體制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大,但由于種種原因90年代中期以來國有企業(yè)步履艱辛,困難重重!稄V東經濟》1995年第10期上的一篇文章從七個方面提出了國有企業(yè)面臨的困境。其一,財政撥款變?yōu)橘J款,國有企業(yè)的利潤變成了利息,企業(yè)本身也由盈利變成了虧損,創(chuàng)辦伊始就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
其二,沒有足夠的流動資金,國有企業(yè)只能靠貸款過日子;
其三,沒有足夠的技術改造資金,陷入“不搞技術改造是等死,靠貸款搞技術改造又等于找死”的二難境地;
其四,稅后還貸款使企業(yè)負債形成的資產及其收益通通歸了國家,加劇了企業(yè)的債務危機;
其五,“利改稅”是用硬性的方法擠走國有企業(yè)的低微利潤;
其六,所有的“改革成本”幾乎全部壓到了國有企業(yè)的身上;
其七,國有企業(yè)的流轉稅高于非國有企業(yè)80%。

  另一方面,涉外企業(yè)在中國實際上又享有“超級國民待遇”或“超國民地位”。這些突出地表現在各種稅收的優(yōu)惠上。涉外企業(yè)的進出口關稅、所得稅和間接稅的稅率都低于國有企業(yè),同時還可以享受減免待遇。這樣就造成在相同情況或條件下,涉外企業(yè)的成本大大地降低,獲得的利潤也就大大地增加,進而可以有意壓低產品銷售價格,占領市場和增大競爭力。另外,“超級國民待遇”還表現在涉外企業(yè)具有許多國有企業(yè)所沒有的權限,甚至有的領域實行了“抑內讓外”的做法,不許內資涉足。

  總之,國有企業(yè)由于沒有各方面的優(yōu)惠條件,稅賦過重,歷史負擔過重、技術水平落后、流動資金和技術改造資金短缺,資金積累又受到抑制,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很難競爭過技術水平和管理經驗先進、資金雄厚而稅賦又輕的涉外企業(yè),特別是競爭不過那些由跨國公司投資的涉外企業(yè)。

  其次是對國內市場的沖擊。

  許多來華投資的跨國公司,憑借其資金、技術及管理經驗等方面的實力,采用先不惜虧本占領市場,然后再圖利潤的戰(zhàn)略,迅速占領回報率極高的中國市場,如通訊器材、電子計算機、電子、日用化工、汽車、膠卷、餐飲業(yè)等等。1997年企業(yè)管理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據稱是“中國企業(yè)家必讀”的書,名字叫《外資能否吞并中國》。該書比較具體地列出外資占據或壟斷中國市場的情況,如,“外國公司之大舉進入我國電子市場,集成電路和計算機市場的75%~80%,程控交換機市場的50%,衛(wèi)星通訊市場的90%,移動通訊的95%,已被外資產品所占領”;
又如,“目前我國有些部門、行業(yè)或地區(qū)中外資比重過大,某種程度上已經起了壟斷或控制作用。比如轎車,三資企業(yè)占68%,電梯占70%,彩電顯像管占65%”。

《中國經營報》記者黃霽1997年7月22日在一篇題為《可口可樂水淹七軍,健力寶、華邦成敗亦英雄》的文章中這樣寫道,“國際跨國公司已占領了中國彩電市場的60%,洗發(fā)、護發(fā)用品市場的80%,外國公司已生產的軟飲料在中國四大城市的市場占有率高達85%,1992年進入中國的麥當勞快餐已把國內眾多快餐業(yè)擊得潰不成軍;
今年夏天,北京街頭幾乎所有的冷飲網點都被國外的和路雪和雀巢覆蓋!

  最后是對國內品牌的沖擊。

  來華投資的跨國公司通過增資擴股掌握涉外企業(yè)、買斷中方的品牌并將其打入冷宮、使用外方的產品品牌等方法,使得中國市場上洋品牌幾乎無處不在,自己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培育出來的知名品牌日益萎縮,越來越多地從市場上銷聲匿跡。

  品牌屬于工業(yè)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工業(yè)產權(industrial property right)則是無形資產,即國家或地區(qū)、企事業(yè)乃到個人所擁有或使用的、沒有實物形態(tài)但具有獲利能力的資產。著名品牌商標的價值是非常大的,1997年美國《金融時報》評出的世界上十個價值最高的品牌依次是:可口可樂479.9億美元、萬寶路476.4億美元、國際商用機器公司237億美元、麥當勞199.4億美元、索尼144.6億美元、柯達144.4億美元、因特爾132.7億美元、吉列119.9億美元、百威119.9美元、耐克111.3億美元.。國外許多大跨國公司的品牌價值遠遠地超過了它當年的營業(yè)額,所以,無形資產通常也被稱為有形資產的靈魂。

  對外開放這么長時間特別是近十年以來,中國市場上產品的民族品牌越來越少,世界知名品牌則越來越多。如今,大街上跑的轎車中且不說奔馳、寶馬、卡迪拉克、凌志、本田、歐寶、沃爾沃等國外進口品牌,就是“MADE IN CHINA”的商品,其品牌絕大多數也是外國知名品牌,如大眾、切諾機、奧迪、別克、本田雅閣、雪鐵龍、凌木等等。以往中國老百姓熟知的上海牌小轎車再也不生產了,“紅旗”雖然不時還見到,可它到底還能“打”多久,誰心里也沒數,因為它早就失去了中國最高領導人“坐騎”的往日輝煌了。廠家不得已推出幾款所謂“科級”、 “處級”紅旗商務車,廣告一出來就惹得全國上下一致的反感,被認為與當前“反腐倡廉”的主調不合拍。中國人手中拿的移動電話絕大多數也是“MADE IN CHINA”的,但最多的和最好的同樣也都是外國品牌,如摩托羅拉、諾基亞、愛立信;
洗滌行業(yè)中的美國的P&G,飲料行業(yè)中的可口可樂、百氏可樂,快餐業(yè)的麥當勞、肯德基、比薩餅無疑都是該行業(yè)中的龍頭老大;
啤酒行業(yè)中外國名牌則有貝克、生力、嘉士伯、百威、藍帶、生力等,北京的“豪門”、不知淪落何處,往昔普通中國百姓難得一見的“青島”,現今也在市場上苦苦掙扎;
在本來中國知名品牌就不多的服裝行業(yè),鱷魚、阿迪達斯、稻草人、左丹奴、耐克、皮爾·卡丹、布勞恩、夢特驕、LEE COPER等等均占顯著的位置。

  今天的中國幾乎可以說是世界名牌的展示場所,連真帶假,相當一部分中國人是用名牌“武裝”起來的。因此,也難怪《外資能否并吞中國》一書寫了這樣一段話,“一位拉美民族主義者在看到發(fā)達國家的舶來品對當地市場無孔不入的景象時曾憂慮地說,‘我們從一生下來便受到美國強生公司幼兒保健產品無微不至的照顧,喝雀巢公司生產出來的奶粉長大,吃美國麥當勞快餐,穿意大利著名服裝,用法國香水和化妝品,坐在日本電視機面前欣賞著美國的電影,當然,手里還夾著美國的香煙……’這難道僅是拉美國民的寫照嗎?我們難道不是對這一切再熟悉不過了嗎?”

  

  三、增資擴股與兼購并購的是是非非

  

  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形成的沖擊效應,主要是通過增資擴股、兼購并購國有企業(yè)等方式實現的。90年代后半期以來,涉外企業(yè)中外方資本與中方資本的比例關系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因此,有的學者提出了“第二代合資企業(yè)”的概念,其主要特征就是“外方普遍要求其投資比例超過51%,一些公司常常為1%的股份而爭執(zhí)不下”。

對此,一篇比較早的調查文章是這樣描述的,“外商收購我國有企業(yè)產權普遍要求控股,即使一下子控不了股,在合資經營以后,也設法把企業(yè)投資規(guī)模搞大,使中方很難在規(guī)定時間內注入大筆資金,從而相應降低中方所持投份,取得控股權。目前值得警惕的是,外商在不同地區(qū)收購我同一行業(yè)骨干企業(yè),以達到控制我某種市場的目的。例如,外商已對橡膠輪胎、啤酒、造紙、醫(yī)藥等行業(yè)收購了不同地區(qū)的一些骨干企業(yè),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對這些行業(yè)的‘控市’局面!

  與此同時,學術界出現的圍繞“外資威脅”而展開的爭論,其焦點之一也是外商在涉外企業(yè)中所占的股份比例越來越大。

認定“外資威脅”者中間,有人提出,“今后,合資企業(yè)不能再讓外商控股,應千方百計支持我國的名牌產品,創(chuàng)出更多的新名牌產品,振興民族工業(yè)” ;
也有人認為,外國企業(yè)、企業(yè)名牌對民族工業(yè)的威脅,進而提出如何才能“既提高開放水平,又振興民族經濟”的問題 ;
還有人危言聳聽地說,“外資所侵占的不僅僅是我們的經濟領域,更重要的是,它嚴重地腐蝕著我們的民族文化。洋人們用新殖民主主義的手段,以經濟滲透的表象,企圖在我們的民族素質和民族思維中打開缺口,最終達到永遠占有中國市場的目的。” 不同意“外資威脅”的有人反駁說,利用外資不可能不付出一定代價,包括開放一部分國內市場,也就是用市場換技術、換資金。外資企業(yè)產品內銷對內資企業(yè)雖然有一定沖擊,但也促進了內資企業(yè)提高市場競爭和品牌意識,形成相互競爭、共同發(fā)展的局面,增強了我國工業(yè)整體實力。

有人給予外資很高的評價,“外商投資不僅解決了我國長期的建設資金短缺問題,使我國的經濟增長、充分就業(y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受益匪淺。而且提高了我國工業(yè)的技術水平和工業(yè)品的國際市場競爭能力,擴大了出口創(chuàng)匯! 還有呼吁“積極引資莫彷徨,引資再多沒有度”的人更是舉例說,合資大大加快了中國產品的更新的步伐,比如汽車工業(yè),沒有與德國合作生產“桑塔納”起步,中國的汽車工業(yè)恐怕還要用手工榔頭敲打多少年,工業(yè)水平絕不能提高這么快。所以,“用堵住外國企業(yè),堵住外國牌子的方式保護自己,絕非上策”。

  相關的看法還有很多,但是,上述這些無疑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

  到底應當如何看待外商的增資擴股、兼購并購呢?

  關于外商增資擴股,中國有關法律規(guī)定,“外商投資企業(yè)的外國投資者,將從企業(yè)取得的利潤直接再投資于該企業(yè),增加注冊資本或者作為本企業(yè)開辦其他外商投資企業(yè),經營期限不少于五年的,經投資者申請,稅務機關批準,退還再投資部分已繳所得稅的百分之四十稅款,國務院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國務院的規(guī)定辦理;
再投資不滿五年撤出的,應當繳回已退的稅款! 這就是說,外商這樣做是受中國法律保護和鼓勵的。所以,不能一方面嫌外商投資的規(guī)模小,另一方面又怕外商所占的股份多,控制企業(yè),進而壓制外商出資。我認為,正確的做法應當是根據中國有關法律和產業(yè)政策,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變更中外投資的股權,就外商增資擴股而言,“依照《外商投資指導目錄》,不允許外商獨自經營的產業(yè),股權變更不得導致外國投資者持有企業(yè)的全部股權;
因股權變更而使企業(yè)變成外資企業(yè)的,還必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yè)法實施細則》所規(guī)定的設立外資企業(yè)的條件。需由國有資產占控股或主導地位的產業(yè),股權變更不得導致外國投資者……控股或占主導地位! 除此之外,在其它鼓勵、允許和限制外商投資的產業(yè)中,外商增資擴股是無可非議的。

  再看外商收購并購問題。這種現象不只是發(fā)生在中國大陸,實際上是當今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發(fā)達國家之間相互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以1996年為例,跨國公司兼并收購超過10億美元資產的企業(yè)有45起之多,相當于全球直接投資總額的47%。

其中,英國電信公司兼并美國第二大長途電話公司——MCI公司;
美國的波音、麥道兩個世界上最大的飛機生產廠合并;
美國的克萊斯勒與德國的奔馳締結良緣建立世界汽車行業(yè)的“巨無霸”最引人注目。對于這種發(fā)展趨勢,有的學者指出,“始于90年代初的第五次跨國兼并浪潮,猶如‘多米諾骨牌’效應,席卷全球各個行業(yè)。而從近兩年新一輪并購活動看,大有越演越激烈之勢。1998年全球跨國并購總額達到4110億美元,繼1997年增長45%以后,再增長了74%。另據湯姆森金融證券數據最新資料顯示,1999年1~9月全球跨國并購總額比1998年同期又增長了35%。跨國公司作為這次并購浪潮的始作俑者和主導者,其戰(zhàn)略選擇代表了處于世紀之交的全球性國際企業(yè)在面向21世紀的發(fā)展方向,如今跨國公司并購已占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70%以上。” 另外,根據聯(lián)合國貿發(fā)會議的一份報告,“1998年全球跨國公司并購值達4000億美元,1999年超過了7000億美元,幾乎增長了一倍,預計2000年還會繼續(xù)增長。其中,1999年跨國并購金額占全球投資的60%以上,90%的跨國并購發(fā)生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之間,亞洲跨國并購也日趨活躍,大多數發(fā)生在金融危機后的亞洲五國(印尼、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 亞太經合組織在一份報告中也說,“在全世界,1999年國際并購數量猛增了50%,其中3/4交易發(fā)生在歐洲。英國獨占鰲頭,占世界并購總額的近1/3。英國公司總共花了2460億美元收購外國公司,超過美國的1450億美元!

  顯而易見,全球化的企業(yè)兼購、并購浪潮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是主要的,它“已經成為國際直接投資持續(xù)增長的重要動力,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一大主流”。

  相比之下,作為跨國并購主角的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此類舉動甚微。它們本可以為中國的企業(yè)注入更多資金技術和活力,(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因為被兼并的國內企業(yè)往往是生產經營陷入嚴重困難境地,缺乏資金,債務負擔沉重。如,北京的五星啤酒在與外商合資之前,負債近6億元,無法運轉,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1995年與美國亞洲戰(zhàn)略投資公司合資。結果,企業(yè)還清債務,走出了困境。

  通過外商收購并購這種方式,可以給企業(yè)注入大量資金,彌補資金缺口,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使大批產品得到更新?lián)Q代,有利于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方式還推動了企業(yè)產權的流動和重組,形成了新的財產所有權結構,帶動了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客觀上促進了國有企業(yè)制度的改革,因而也有助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完善。當然,外商收購并購國內企業(yè)的活動必須在我國有關法規(guī)的許可范圍之內進行,而且要對外商進行必要的資格審查,審批部門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嚴格把關。

  至于說跨國公司增資擴股、兼購并購形成了所謂的行業(yè)壟斷、市場壟斷和品牌壟斷,對中國民族工業(y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我認為這更是武斷。我們必須看到市場經濟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競爭,優(yōu)勝劣汰。能否占領市場,占領多大市場,品牌的知名度有多高,主要靠在市場經濟競爭中取得、保持和擴展的,而不是靠人為地評選和進行保護。溫室里的花草絕不可能長成參天大樹,只有生長在巖石上經風雨見世面的松柏,才能萬古長青。我們不能借口保護“民族”的東西,而將強大并且先進的對手拒之門外,這樣做的結果其實就是在保護落后。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這才是提高自己水平和生存能力的正確途徑。必須拋棄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的思維定式,中國的品牌只有在激烈的競爭的市場經濟中才能培育出來,中國企業(yè)也唯有如此才能走向世界。

  當然,在充分肯定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的積極作用的同時,我們還應清醒地認識到它們給國內企業(yè)帶來的挑戰(zhàn)及其負面影響,更要及時地制定出相應的政策法規(guī)來引導和規(guī)范跨國公司在中國的行為。正像有的專家指出的那樣,“如果站在中國經濟需要進一步與世界經濟融合,需要與跨國公司進一步合作的立場上,我們應該看到:盡管最大限度地增加外國直接投資是至關重要的,但跨國公司進入發(fā)展中國家,對其國內的經濟發(fā)展實質上存在‘雙刃劍’的作用?鐕緯䲠D垮本國競爭對手,損害本國新興產業(yè)(這種危害不僅是個短期內外國商品在發(fā)展中國家市場上傾銷所能看出的),因而政策制定者關鍵在于能不斷地檢查,分析跨國公司的投資政策,適時評估其可能效果;
與此同時,政府應具備改變和修正自身政策,以使其適應新形勢!

  

  

  四、第三次姓“社”姓“資”的爭論

  

  嚴格地講,對跨國公司來華投資的不同看法實際上是1994~1997年中國理論界又一次出現的姓“資”姓“社”之爭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不斷走向深化的經濟體制改革和規(guī)模越來越大的外商對華投資,都給中國社會帶來的變化和造成巨大的沖擊。其突出的表現,一是在各項經濟指標方面,國有企業(yè)所占的比重不斷地下降,而非公有制企業(yè)所占的比重卻不斷地上升;
二是在運作方式上,統(tǒng)一的、計劃的越來越成為不可能,而地方主義傾向則日益嚴重;
三是個人之間收入方面的差距和地區(qū)之間發(fā)展方面的差距,也越來越大。所有這些不僅對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甚至對蘇聯(lián)模式的社會主義制度都形成根本性的挑戰(zhàn)。第三次關于姓“資”姓“社”問題的爭論,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圍繞著多方面的問題開展并持續(xù)了三年多時間,到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才大體上結束。

  首先開始的是對特區(qū)還要不要“特”問題的爭論。

  在中國利用外資的過程中,有三個政策特別引人注目。一是地區(qū)政策,即不同時期發(fā)展的重點不一樣。1992年之前這個重點是東南沿海地區(qū),1992年以后逐漸向內地延伸;
二是優(yōu)惠政策,主要是稅收方面的減免。與地區(qū)性政策相適應,1992年以前這種政策主要在東南沿海地區(qū)實行;
三是產業(yè)政策,即根據國家經濟發(fā)展的需要確定對外資的取舍,通過優(yōu)惠政策將一定規(guī)模和一定水平的外資引入國家最需要發(fā)展的領域和地區(qū)。東南沿海地區(qū),特別是經濟特區(qū)的快速發(fā)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可以說是得利于國家的地區(qū)性政策和優(yōu)惠政策。公正而論,中國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實行這些明顯帶有偏向性的政策,是絕對必要的。

  不過,當中國已經走向全面的開放并且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目標,這些政策對其它地區(qū)來說就顯得不公平了。因此,中國社會科學年輕經濟學家胡鞍鋼1994年初提出建議,為了保證新稅制的實施和建立公平競爭的國內統(tǒng)一市場,特區(qū)不能再“特”了。他在一份國情報告中說,“創(chuàng)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取消各種減免稅和優(yōu)惠政策,取消不利于縮小地區(qū)差距、優(yōu)惠于某些地區(qū)的經濟特權。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制度的基本原則之一,中央政府是市場競爭規(guī)則的制定者和監(jiān)督者,不應帶頭破例,對某些地區(qū)實行優(yōu)惠政策或提供壟斷。除自由貿易區(qū)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一律實行統(tǒng)一稅制,其中中央稅收、中央和地方分享稅為統(tǒng)一稅種、統(tǒng)一稅率,任何地方不得享有法律和制度之外的經濟特權,即使經濟特區(qū)也不能享有和保留經濟特權。今后不再批準任何新的特區(qū)和開發(fā)區(qū)!

  一石激起千重浪。很快就有人提出與胡鞍鋼的看法不同的觀點。國務院特區(qū)辦的劉福垣1994年10月7日在《光明日報》發(fā)表文章中提出了讓“特區(qū)更特”的主張,建議經濟特區(qū)建立自由港,給予它們某些與內地不同的特區(qū)進出口與外匯留成的管理政策。針對著胡鞍鋼在新加坡、香港以及內地的報刊上發(fā)表一系列反駁劉福垣的文章,深圳市委書記厲有為1995年8月7日在《深圳特區(qū)報》上發(fā)表文章。他認為,“取消特區(qū)論”是極“左”的平均主義思想,同時著重論述了經濟特區(qū)的作用:一是充分發(fā)揮了改革開放的窗口作用,二是起到了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作用,三是為香港的繁榮發(fā)展做好了銜接工作,四是對內地起到了幅射作用和帶動作用。后來,厲有為又提出,“我們在東西部差距的認識上往往存在一些嚴重誤區(qū),例如把地區(qū)間的相對差距的縮小與絕對差距的縮小混為一談;
不按經濟規(guī)律辦事而企圖‘加速’東西差距的縮小,特別是誤以為講市場經濟、講公平競爭,就不能講地區(qū)傾斜,而應將一切特殊政策取消,等等。”還有人將胡鞍鋼提出的“特區(qū)不特”觀點上升到政治高度,曾清在1994年9月14日的《深圳特區(qū)報》發(fā)表的文章中說,“特區(qū)不特區(qū)論”者,其矛頭所指,棍棒所向,是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黨中央、國務院的英明決策,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特區(qū)建設的指示精神。

  圍繞著這個問題所發(fā)生的爭論涉及的面很廣,絕大多數著名的經濟學家和一些領導干部都在不同程度上卷了進來。國務院特區(qū)辦綜合司司長柳孝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爭論做了這樣的總結,回顧我國舉辦經濟特區(qū)以來15年的歷史,關于特區(qū)問題有過三次大討論。第一次在80年代初圍繞“要不要辦特區(qū)”而展開;
第二次在80年代中期,是圍繞“特區(qū)能不能辦好”展開;
第三次是最近展開的“特區(qū)怎樣辦下去”的討論,主題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下,是否還需要特區(qū),怎樣發(fā)揮特區(qū)的特殊作用。“三次大討論,首先體現了經濟特區(qū)不斷深入發(fā)展過程,反映了人們的思想逐步深化、對特區(qū)不斷寄予新希望的認識過程!

  其次是利用外資是“招來鳳凰還是引狼入室”問題。

  這實際上是前兩個問題的進一步延伸,對此前面已經講了許多了。由于過于看重外資在市場、行業(yè)和品牌等方面對中國的沖擊效應,一些人將吸收外資特別是跨國公司的投資視為“引狼入室”,因此大聲疾呼“保護民族工業(yè)”、“拯救民族工業(yè)”。有的學者提出,民族工業(yè)還涉及到國家的經濟安全問題。如果一個國家的主要行業(yè)都被外資控制,所帶來的問題就不僅是利潤流失的問題。搞得不好,國家的產業(yè)政策就無法落實,充分就業(yè)的目的也無法實現,價格難以控制,技術難以發(fā)展,市場形成壟斷,經濟不能自立,國家的經濟安全就沒有保證。

還有的學者提出了“外資替代”的觀點。在直接利用外資的理論中,有一種是由美國學者錢納里(H. B. Chenery)等人提出的“兩缺口模式”。這種理論主要從“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角度來論證發(fā)展中國家利用外資彌補國內資金短缺的必要性。也就是說,發(fā)展中國家利用外資主要是為了填補這兩缺口,維持經濟增長速度。對此,有的中國學者指出,中國雖然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可現實經濟中不僅不存在這兩個“缺口”,相反還是“雙溢出”,即巨額的外匯儲備(到1997年3月,中國的外匯儲備115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和巨額的銀行儲蓄(約有4.6萬億人民幣)。所以,他們提出的問題似乎不是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而是怎樣利用自己的資金,應當來一個“外資替代”。

  不過,主流的觀點還積極地肯定外資的作用并且主張引進更多、更先進的外資。有人認為,合資企業(yè)最大的意義在于,它大大加快了整個中國的產品更新?lián)Q代的步伐,提高了整體工業(yè)的水平,因為合資不僅帶來了資金,更帶來了技術和管理。合資企業(yè)介入中國經濟以后,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它促進了國有企業(yè)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也有人同樣用統(tǒng)計數字駁斥了“外資已控制了中國部分行業(yè)市場”的觀點;

還有人提出了“保護民族工業(yè)就是保護落后”的激進觀點,主張中國應當與跨國公司合作,以壯大民族工業(yè)。

  第三是公有制、私有制與社會主義本質問題。

  在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理論中,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是決定一個國家社會主義性質的基礎。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從經濟上說,是以公有制為主體;
從政治上說,是以共產黨為領導。它們二者都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社會目標! 因此,中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兩個最基本特點,一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二是以實現共同富裕為原則。理論上這樣講,似乎沒有什么,可一結合實際問題就來了。當公有經濟占整個國民經濟90%以上、80%以上、70%以上、60%以上甚至50%以上,說它是主體還不會引起什么疑義;
可降到了50%以下、40%以下甚至30%以下,還能說是主體嗎?如果不能說是主體的話,再加上貧富懸殊加大,那社會還是不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呢?1994年7月國家統(tǒng)計局在一項報告中指出,國有工業(yè)在整個工業(yè)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79年的78.5%下降到25%,與此同時,公有制的比重降至50%,私有制的比重則快速上升。

因而出現了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討論。

  1995年底1996年初,北京知識界曾流傳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影響我國國家安全的若干因素》。

這篇被稱為《萬言書》的文章最集中地反映了那種所有制結構變化會影響到中國社會主義性質的擔心,“從一九八零年到一九九四年六月底,在工業(yè)總產值中,國有所占比重由百分之七十六降為百分之四十八點三,集體(其中可能有一部分是借用集體名義的私有經濟)由百分之二十三點五升為百分之三十八點二,私營、個體、三資由百分之零點五升為百分之十三點五。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國有由百分之五十一點四降為百分之四十一點三,集體由百分之四十四點六降為百分之二十七點九,私營、個體、三資由百分之零點七升為百分之三十點八。目前,通過租賃、出售、股份合作等形式,國有經濟所占的比重仍在進一步下降。預計,到二零零零年,在工業(yè)總產值中,國有將降到四分之一,集體將升到二分之一,私營、個體、三資企業(yè)將升到四分之一。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國有將降到占三分之一,集體將降到六分之一,私營、個體(含農民和非農業(yè)居民的零售業(yè))將升到二分之一!苯Y論是,“公有制經濟是無產階級國家政權的經濟支柱。其中,國有制經濟不但是我國產業(yè)工人的主要集中地,而且是我國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國有制經濟比重的下降,公有制經濟的萎縮,必然會削弱黨的領導地位、中央政府的權威、國家處理矛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直接威脅到無產階級專政的鞏固。我國新出現的私有經濟還將成為新生資產階級政治要求的經濟后盾。”

  如果將其它一些有關文章聯(lián)系起來,持這種觀點的人批評的矛頭一是指向私有經濟,二是指向股份經濟,三是指向外資。如,有人認為“產權制度改革”、出賣國有資產和發(fā)行國企股票等做法實際上就是搞私有化等等。

總之,這些疑慮和批評仍然沒有超出1992年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談話中提出的“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

  毫無疑問,這些實際上是反對進一步改革開放的保守觀點受到了普遍的批評,許多人提出不能亂扣“私有化”的帽子,不要把“私有化”的帽子甩給探索國有企業(yè)改革的人。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有的學者還根據馬克思關于“重新建立勞動者的個人所有制”設想, 提出“在股份制的社會所有制下,勞動者以企業(yè)共同體形式直接占有著生產資料財產。這些財產來源,可以是私有財產,也可以是共同體從而也就是國家的財產!币虼,作者“在通過對理論和實踐的沉思后,得出了社會主義財產關系應該以揚棄公有制的古典形式和重新建立和發(fā)展勞動者的私有制為方向這一結論,也足以進行一場獨具中國特色的‘實驗’了! 還有許多人公開反駁《萬言書》主張的觀點,中央黨校副校長邢賁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過去一年里直到今年上半年,我們都可以看到‘左’的人士就是沖著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方針政策,就是沖著鄧小平同志的理論。他們利用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一些問題,任意夸大,煽動輿論,制造是非。所以,不回答這樣或那樣的責難,就會在對待馬克思主義態(tài)度問題上發(fā)生動搖!苯洕鷮W家董輔乃說,“整天糾纏于姓‘社’姓‘資’的意識形態(tài)之中,這對我們的改革開放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覺得這種現象不可小看,需要重新澄清言聽計從問題的疑惑!

  上述這些爭論歸根到底還是集中在姓“資”姓“社”上面,但影響所及卻非同小可,實際上牽扯到中國是否還要深化體制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問題。

  在古代希臘神話傳說中,小亞細亞弗里基亞的國王戈爾迪在自已以前用過的一輛牛車上打了個分辨不出頭尾的結子,然后將它放在宙斯的神廟里,神示說若能解開此結的人將會統(tǒng)治整個亞洲。以后,戈爾迪之結便被比喻為纏繞不已、難以理清的問題。幾位青年學者早在1993年就在一本書中以此為題寫了一百多年的共產主義運動過程中、新中國成立后的頭30年里和改革開放的14年間出現的關于姓“資”姓“社”的爭論。它寫道,“十四年來,改革開放每每邁出新的步伐,實踐當中每每出現新事物,一些同志不是先問一問它們是否會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而是先問一問它們是姓‘社’還是姓‘資’! 的確如此,第三次姓“資”姓“社”的爭論更說明了這一點。

  對于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出現的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爭論,前兩次是鄧小平親自出馬視察南方將爭論平息了下來,這一次卻是1997年9月召開的黨的第十五次代表大會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繼續(xù)改革開放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在江澤民總書記的報告中,以下三點對于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發(fā)展方向是至關重要的。

  第一,明確地規(guī)定,鄧小平理論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旗幟!霸诋敶袊挥邪疡R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

  第二,明確地提出,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guī)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
股份制是現代企業(yè)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yè)和資本的運作效果,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
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織部分,對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要繼續(xù)鼓勵、引導,使之健康發(fā)展。

  第三,明確地表示,中國要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有步驟地推進服務業(yè)的對外開放!耙婪ūWo外商投資企業(yè)的權益,實行國民待遇,加強引導和監(jiān)管。鼓勵能夠發(fā)揮我國比較優(yōu)勢的對外投資。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完善和實施涉外經濟貿易的法規(guī)。正確處理對外開放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關系,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十五大之后,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開始指向傳統(tǒng)的公有制,擺脫了資本主義的“出身”的股份制成為國有企業(yè)改革的重點,非公有經濟已不再僅僅是公有制的“補充”,而成了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對外開放的力度也不斷地加大,而且將吸收外資的重點放到了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的歐美國家。總之,中國改革開放都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當然,中國又會面臨新的問題。

相關熱詞搜索:第八章 涌入 第三個 浪潮 外資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