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愚:魯迅、胡適及其角色定位
發(fā)布時間:2020-05-22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時間是檢驗一種思想是否深刻,一種精神是否偉大的試金石。任何認為的力量,對思想家的誣蔑、誹謗或者美化、扭曲,都無法掩住思想與精神的光華。時間的流水,必蕩滌思想與精神之上的塵埃、光環(huán),被湮沒的必重新浮出水面,被蒙蔽的必再次綻放出來,在新的時代,催生新的力量,再次影響歷史的進程。
魯迅、胡適都曾經(jīng)在二十世紀中國思想界的舞臺上占據(jù)中心地位。早在生前,魯迅就被或褒或貶地稱為知識界之“權(quán)威”,后來則成為名義上的左壇精神盟主。先生逝后,軀體上那面“民族魂”的旗幟更說明他在中國民眾心目中的地位。而胡適自留學回來,便首倡白話文震動文壇,后又以半部哲學史,半部文學史奠定其不可動搖的學術(shù)地位,他發(fā)起人權(quán)運動,涉足教育,創(chuàng)辦報刊,更使他當之無愧地成為當時知識界的領(lǐng)袖人物。
魯迅逝去,胡適出走之后,“魯迅”與“胡適”在中國成為一種文化符號,遭到天淵之別的待遇!棒斞浮边@一名詞頭上閃耀著權(quán)威論定的三個“家”七個“最”的光環(huán)。早在這位戰(zhàn)士的軀體被一面繡著“民族魂”的旗幟覆蓋,各種各樣的蒼蠅、細菌便開始瓜分他的遺產(chǎn)。而三個家七個最之中不乏對魯迅的獨到的評價,但是一旦成為魯迅的惟一評價,“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币坏┏蔀轸斞傅奈┮恍蜗,“魯迅”這一名詞便成為政治運動的工具與犧牲品,與魯迅本人毫不相干了!拔母铩睍r期對魯迅最大的傷害,在于權(quán)威的論斷成為惟一論斷,阻止了人們自由地接近魯迅,感受魯迅。同一時期,與“胡適”這一名詞聯(lián)系在一起的卻是八大冊《胡適思想批判》,以及大人物小人物寫的大大小小的批判文章。不但胡適的書不能出版,甚至凡是語及胡適的,都必須劃清界限。對今天的我們而言,“文革”時期的魯迅神圣化,胡適妖魔化,都曾極大的阻礙了我們對中國現(xiàn)代思想傳統(tǒng)的承續(xù)。
盡管魯迅向來被抬高極高的地位,“文革”中與紅寶書并列的就是魯迅的著作。但是這對魯迅思想、精神的傷害絲毫不比對胡適的傷害更輕。今天我們要理解胡適,只要繞開“胡適”這一符號在二十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的遭遇,直接閱讀胡適原著與這一時期之外的相關(guān)回憶文章,便可自由地認識、理解胡適。而對今天的魯迅研究者而言,“魯迅”這一符號在“文革”中被肢解成為造神運動、全面革命的工具,直接影響著當今中國“文革”以前與“文革”中出生的一切知識人乃至群眾的魯迅觀——他們不可避免的要在“文革”中的“魯迅”這一符號面前表態(tài),要不接受它,要不拒絕它從而走向與魯迅作品的心靈交流,走向獨立思考。因為這一符號在當時乃是與最狂熱的革命口號,最卑下的效忠思想結(jié)合在一起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中大角色的。以“階級分析法”肢解過的“魯迅”仍然出現(xiàn)在各種教科書之中,同樣影響著“文革”以后出生的人們!棒斞浮边@一符號對今天的中國人而言,都是以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論證者的面目直接進入我們的生活思想世界。因此,我們今天談?wù)擊斞,便遭遇一個巨大的困境:我們到底是在談?wù)擊斞高@一生命體本身,還是不自覺地以那個通過教科書與宣傳灌輸?shù)轿覀冾^腦中的“魯迅”為真實的魯迅?
2
近二十年來,人們開始掃除蒙在胡適身上的歷史塵垢,重新認識胡適。尤其是自由主義學理公開言說以來,胡適作為中國現(xiàn)代自由主義的一面大旗,受到充分的肯定。李慎之先生甚至說:“二十世紀是魯迅的世紀,二十一世紀是胡適的世紀!保ㄒ娎钇铡兜坷钌髦覀兇蠹业墓窠處煛罚
二十世紀真是魯迅的世紀嗎?魯迅走上二十世紀的歷史舞臺的前臺,是從1918年他在《新青年》發(fā)表他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開始。而1936年先生便去世了。魯迅本人給中國思想界帶來狂風驟雨般的沖擊,就主要集中在這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魯迅去世之后,可以稱為魯迅的學生,體現(xiàn)了一點魯迅的精神的,前有延安的王實味和蕭軍等人,王實味的結(jié)局是被槍決,原因僅僅是《野百合花》等幾篇文章;
后則有胡風,陷于牢獄,幾番生死,并且被謊構(gòu)了一個“胡風反革命集團”,株連無數(shù)。即使魯迅本人健在又當如何,最高領(lǐng)袖早有答案:要不在牢里繼續(xù)寫,要不識大體不作聲?梢哉f,自魯迅去世之后,無論“魯迅”這一名號被捧得多高,真實的魯迅始終是不受歡迎的,而且誰想繼承魯迅的精神、事業(yè),誰必然受到國家機器的無情打擊。只是“文革”后期開始,一小部分知識人才逐漸擺脫毛澤東對魯迅的解釋,姚文元對魯迅的肢解,從魯迅的作品中直接汲取精神資源,從而獨立地去發(fā)掘真正的魯迅。作為一個鮮活的生命體,一種堅韌不屈的精神傳統(tǒng)的魯迅,在二十世紀中的真實遭遇是:在洞見絕望的深淵之后反抗絕望,在無人的土地上呼喚精神界之戰(zhàn)士而后荷戟彷徨,在欺與瞞的大澤中揭示鮮血淋漓的現(xiàn)實而后被這種現(xiàn)實傷害。魯迅本人及其寥寥可數(shù)的繼承者,所遭遇到的是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絕望。
如果說“二十世紀是魯迅的世紀”,那么這里的“魯迅”,不但包括了魯迅本人,而且更包括了政治化的魯迅。
事實上,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魯迅都被“階級分析法”層層肢解。任何人要詮釋魯迅,都必須在“三個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的框架之內(nèi),必須以“從民主主義者到共產(chǎn)主義者”的路數(shù)去解釋魯迅的生平與思想。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時代,魯迅被剝剩“斗爭精神”,變成“毛主席的一名小兵”,魯迅的文字在政治權(quán)威的語言巫術(shù)中咒語化,成為擁護現(xiàn)行意識形態(tài)的咒語。這一時期無論姚文元、“石一歌”,紅衛(wèi)兵的魯迅研究,還是編選的魯迅文選文集,都以階級分析法把魯迅打扮成為一個“橫眉冷對千夫指”,對敵人像秋風掃落葉般的無情,“俯首甘為孺子!,對同志像春天般的溫暖的形象。通過這樣的形象極端化,魯迅成為“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理論大棒。而魯迅極其豐富的生命內(nèi)涵則完全被忽略,他的個人主義、人道主義、虛無主義,他的愛恨交加,不能夠再被提起。魯迅,完全成為一個政治化的符號,隨著政治斗爭的需要而被任意宰割、肢解。甚至到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魯迅文章,同樣仍在繼續(xù)把魯迅臉譜化,而且教師根據(jù)教學參考書的解釋,試題的誘導(dǎo),都要求繼續(xù)把魯迅用階級分析法變成一個愛與恨分明、對立的臉譜。魯迅在中學課本中成為陰森可怖的古堡。二十世紀是“魯迅”這一符號的世紀,同時更是真實的魯迅受到最大限度的肢解、利用、歪曲的世紀。“魯迅”這一符號外面的政治光環(huán)越是光彩奪目,魯迅真實的精神內(nèi)核就被遮蔽得越深。
魯迅的解釋權(quán)為國家、各種權(quán)力集團所掌握,意味著真實魯迅的死亡,只有當作者拋棄一切既定的與灌輸?shù)目蚣埽鳛閭體直接閱讀魯迅原著去與魯迅進行心靈溝通,真實的魯迅才會脫落各種光環(huán)與塵埃,作為一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展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
3
早在魯迅生前就受到無數(shù)的攻擊,保守派“魯四老爺”們就罵他新派,激進,“新青年”高長虹之類則罵他“世故老人”,左派的郭沫若化名“杜荃”罵他“資本主義以前的一個封建余孽”,“一位不得志的fascist(法西斯諦)”,葉靈風則把他描述為一個“陰陽臉的老人”,右派的梁實秋誣蔑他拿“盧布”,而最后,他的軀體被一面繡著“民族魂”的旗幟蓋上的不久前,他卻留下這樣一句冷峻無比,又為后人提供無數(shù)罵資的話:“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
及至魯迅死后,蘇雪林最早舉起伐魯大旗,咒罵魯迅“心理完全病態(tài),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外,簡直連起碼的‘人’的資格還夠不著”。而“文革”以后,從學術(shù)界到文藝界,從海內(nèi)到海外,批評魯迅的聲音也重新響起。其中大多數(shù)是以前的批評的機械重復(fù),有的罵魯迅不寬容,有的罵魯迅沒建設(shè),甚至有的把魯迅和專制主義等同起來。更加可笑的是有的居然擔心世人“都成了魯迅”的話“會引發(fā)地震”,文壇有五十個魯迅就“我的天!”
在魯迅活著和死后的二十世紀中,“魯迅”這一名目,承載著太多的信息、能量,太復(fù)雜的思想內(nèi)涵和思想史內(nèi)容。我們今天更加無法回避魯迅。但是當我們說出“魯迅”這一名詞的時候,便立刻陷入詞語的泥淖之中——我們指稱的對象到底是什么?是那個有血有肉的生命體本身,還是經(jīng)過層層言說之后的抽象符號?是一個神壇圣地上的偉人,還是一個向我們一樣苦則大叫,樂則大笑的常人?是一個政治上的小將,文藝上的旗手,還是僅僅是一個手執(zhí)禿筆的文藝老人?魯迅是“革命家”嗎?他自己本身沒有參加過革命,他的終生選擇,是做一個打塹壕戰(zhàn)的文藝戰(zhàn)士,連徒手的請愿,也加以反對的。對“革命”他寫過這樣幾句繞口令一般的話:“革命,反革命,不革命。革命的被殺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殺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當作革命的而被殺于反革命的,或當作反革命的而被殺于革命的,或并不當作什么而被殺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他還說:“革命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可見他對“革命”是極其敏感與警惕的,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往往在革命的名義下爭奪一把舊椅子的國家。后來,當和一般左傾青年走到一起的時候,他果然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元帥”的“工頭”的“軍棍”和“鞭子”。魯迅是“思想家”嗎?從林語堂到余英時,都批評“他沒有正面的東西,正面的東西什么都沒有”,“不但是反中國的傳統(tǒng),也反對西方的東西。”而且他自己也開不出一張藥方來。這樣,魯迅“思想家”的稱號也可疑。魯迅是“文學家”嗎? 1939年12月號《改造》發(fā)表了李直的一篇《魯迅的評價》就說:
“我們這位‘文學之父’呢,除了短段一篇《阿Q正傳》勉強算個小說外,其余的都是‘罵街集子’,隨便罵些顛街,集起來就算‘文學創(chuàng)作’,把這些創(chuàng)作拿出來就算‘文學家’,‘文學之父’,這不但在世界文壇上是個最大的笑話,那簡直是罵盡了中國四萬萬人里還沒有一個懂得‘文學’怎樣講的人!焙髞淼娜藗兣u魯迅的文學創(chuàng)作,都沒有這位先生罵得兇,但是論調(diào)內(nèi)容基本相似。在很多人眼里,占魯迅作品篇幅最多的雜感,是不能算文學的。而光靠幾個短篇小說,更是不能稱得上“文豪”的。
于是魯迅變得“什么都不是”了。
然而這一切,不管是拼命的套上光環(huán),還是拼命的施予咒罵,都無法動搖魯迅的地位。只有胡適的出現(xiàn),一個和魯迅處在同樣的歷史時期,卻與魯迅有著不同的生命體驗與生活經(jīng)歷,同樣深刻地影響了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的人物,進入中國知識界的視野,被當作自由主義最具影響力的傳人,這才第一次讓人們覺得有必要將這兩個歷史人物放在一起接受歷史的審查。
4
近幾年來,胡適被視為自由主義的正統(tǒng)。因此,當年魯迅對胡適的批評,也成為一些自命自由主義者的人詬病魯迅的證據(jù)。胡適生前尚且引魯迅為同路人,即使一生多次受到魯迅的批評,胡適仍然具有一個真正的自由主義者的氣度去接受批評。而今天尊奉胡適為自由主義正統(tǒng)的人,往往連這點基本的自由主義氣度都一并拋棄,為了捧一把胡適,不惜踩一腳魯迅。因為魯迅這一文化符號一直在權(quán)力殿堂中矗立如高山,“發(fā)現(xiàn)胡適”的人們往往先天的不自覺的把魯迅視為宣傳胡適、繼承胡適的最大潛在對手甚至是潛在阻力,因此他們在言說胡適的時候,便早已理所當然的預(yù)設(shè)了魯迅作為參照系,從而通過胡魯對比,也就是通過抑魯來揚胡。
魯迅與胡適在一切問題上的分歧,都根源于他們對“知識分子”自身角色定位的分歧。胡適終生是一個“問題派”,他主張一點一滴的社會改良。而改良之道,他寄了很大的希望在政府身上,更重要的是,他贊同知識分子(“專家”)應(yīng)該積極加入政府,參與實際的政治操作。而且,他以政府的“諍友”自居。胡適在《新月》上的人權(quán)學說,確實有開啟一代雄音之功。魯迅之詬病胡適,正在于魯迅對權(quán)力與權(quán)力者的極端警惕。在《文藝與政治的歧途》的演講中,魯迅從文藝與政治的根本分歧,即政治想維持現(xiàn)狀,文藝使社會分裂進步著眼,說明文學家(知識分子)與政治(權(quán)力者)的分歧,魯迅甚至認為,到了革命成功,革命者變成權(quán)力者的時候,即便是頌揚革命的文藝,也會異化為頌揚權(quán)力者的文藝。在魯迅這里,知識分子這一角色是與政治權(quán)力無緣的,而且必須以獨立人的身份,批評權(quán)力。魯迅對胡適的批評,便主要集中在胡適與權(quán)力過于接近,甚至站在權(quán)力的立場說話上。
魯迅與胡適,代表著知識分子兩種不同的性格,及其面向國家、權(quán)力的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魯迅是通過展示個體價值來“建設(shè)”的,也就是說,在魯迅的社會哲學中,所謂建設(shè),癥結(jié)不在建設(shè)改良政治,而在改良社會。因此他所面向的是社會,他以獨立個體的身份向社會發(fā)言,通過揭露社會弊端以期引起療救的注意,在面對國家機器尤其是強權(quán)駑駕下的國家機器的時候,任何批評都是蒼白的,魯迅不可能直接影響現(xiàn)實操作,但是他的存在,他的聲音,給統(tǒng)治者一種來自民間良知聲音的壓力,那是無權(quán)者向權(quán)力者制衡的一種力量。而胡適是通過各種“建設(shè)”來體現(xiàn)自身價值,通過學術(shù)建設(shè)——開創(chuàng)哲學史、文學史的學科模式,制度建設(shè)——做政府的諍友,在高層之間斡旋活動,企圖通過權(quán)力實現(xiàn)自己的主張,以成就他的歷史價值。
十九世紀至今,中國處在一個文化轉(zhuǎn)型時期,文化轉(zhuǎn)型意味著文化的傳承者知識人的文化性格的轉(zhuǎn)換。二十年來的知識分子研究,實際上就是知識分子對自身角色進行定位的理論嘗試。中國古代文人傳統(tǒng)是“士”的傳統(tǒng),而在五四開創(chuàng)的新傳統(tǒng)中,魯迅與胡適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對魯迅、胡適的文化性格的發(fā)掘、認識,將有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影響乃至決定做過知識人群體的文化性格。
在一個健康的社會里,既需要一批像胡適一樣,有自己的獨立見解與理論,通過政治體制內(nèi)部的變化去促進政治改革的知識分子,也需要像魯迅這樣作為純粹的民間思想家,向社會發(fā)出獨立的聲音的知識分子。而且,胡適型的知識分子越多,魯迅型的知識分子就越重要。
來源:近代中國網(wǎng)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