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學生就學質量調查
發(fā)布時間:2018-06-21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摘 要 浙江某高職院校以學情調查為切入點,在校內普遍實施新生調查、二年級學生就學質量調查、畢業(yè)生就業(yè)質量調查。其中,就學質量調查以學生參與為核心概念,建構了包括學生學業(yè)目標與規(guī)劃、就學行為與體驗、就業(yè)預期等系統(tǒng)指標體系。調查發(fā)現(xiàn),二年級學生的學習動力與新生相比有弱化的趨勢;二年級學生課堂教學參與、課外自主學習都有較大提升空間;二年級學生的課外活動參與和一年級新生的活動計劃較為一致,活動質量有待提高;二年級學生的就學體驗評價相比新生和畢業(yè)生都較低,二年級學生的就業(yè)預期與畢業(yè)生實際就業(yè)情況有較大差距。為此,高職院校應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并以就業(yè)壓力和競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投入;課堂教學中加強基于教學互動的教學設計,課外給學生提供更多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空間;重點扶持強化專業(yè)知識學習的社團類型,拓展學生求知活動平臺。
關鍵詞 高職院校;就學質量;學生調查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6)36-0045-06
《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體系建設規(guī)劃(2014-2020年)》明確將建立健全職業(y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作為建設的重點任務。高職院校在準確把握辦學工作實際和人才成長規(guī)律的基礎上建設適合自身發(fā)展需要的內部質量評價制度及工作體系,不僅是提升院校內部管理科學化水平的基礎,也是提升院校競爭力的關鍵。
高等教育質量管理體系建設中,學生調查是收集學生評價、意見的高效工具。學生調查在時間維度上可大致劃分為“入校調查”“學習過程調查”“離校調查”三類,在指標完備、調查程序完整的情況下可以形成“生源輸入—在校學習與生活過程—學習成果”這一完整的鏈形結構數(shù)據,為綜合考察大學生在學期間的學習“投入——產出”過程提供豐富的信息,也為學校進行教育質量動態(tài)監(jiān)控和系統(tǒng)分析、改善學生服務等相關政策決策提供數(shù)據支持[1]。
浙江省某高職院校于2014年起在校內實施包括新生調查、二年級學生就學質量調查、畢業(yè)生就業(yè)質量調查三大模塊的學生跟蹤調查。本文以其中就學質量調查的實踐探索為例,介紹項目的理論淵源、指標設計與調查結論等,以期為高職院校內部質量監(jiān)控體系的建設提供參考。
一、就學質量調查的理論與實踐綜述
。ㄒ唬├碚摶A:學生的參與投入是考察大學生就讀經驗質量的核心內容
學生在何種程度上參與有教育意義的校園活動是直接決定學生大學體驗與成就的關鍵,佩斯(C.Robert.Pace)、阿斯汀(Alexander Astin)和喬治·庫(George.D.Kuh)分別使用學生的“努力質量”(quality of student effort)、學生參與理論(Theory of Student Involvement)和學生投入概念 (Student Engagement)闡述類似的思想,并以此為基礎研發(fā)了相應的問卷工具!皩W生參與”或“學生投入”一方面強調學生在就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強調對學生學習活動經驗的綜合理解。作為研究學生就學經歷的整體思路,這類概念可以將學生在校生活中許多獨立的因素整合到一起,既觀察學生的態(tài)度也描述學生的行為,既關注課堂上的學習投入和其他學習活動,也考察課外各種非學科學習的經驗,已經成為高校監(jiān)控教育過程依據的一個核心概念[2]。
佩斯提出的學生“努力質量”(quality of student effort)概念集中體現(xiàn)在他所研發(fā)的《大學生經驗問卷》(College Student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CSEQ)中。佩斯認為,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除了依賴院校提供資源設施、教學項目、激勵措施與評價標準,學生努力的質(quality)、量(amount)和范圍(scope)也是重要因素。佩斯提出的“努力質量”是相對于投入時間的一個質的指標,體現(xiàn)在學生利用校園資源、設施和機會的過程中對資源的獨立開發(fā),為知識的掌握、理解和技巧的提高所付出的認知努力,以及參與活動、社交主動性等等[3]。
20世紀80年代中期,阿斯汀綜合弗洛伊德的“心力貫注”(the investment of psychological energy)和學習理論的“任務時間”(time on task)要素[4] ,建立了學生參與理論,首先將學生參與定義為“大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所投入的心理和體力的總和”。參與不僅僅是心理狀態(tài),更是心理狀態(tài)的行為表現(xiàn),因此參與的內涵包括學習投入、師生交往與同伴互動中表現(xiàn)的行為和態(tài)度,以及學生的個體因素。該理論包含五大基本假設:參與投入是學生對各種目標對象(任務、活動、人)的心理和體力雙方面投入;參與投入是一種持續(xù)性努力,不同學生在同一教育活動上參與程度不同;同一個學生在不同時間對不同目標的參與投入程度不同;參與投入具有質和量兩方面特點,既強調專注程度也強調參與時間;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成果與參與的質量呈正相關;教育政策或實踐的效果與其是否促進學生的參與投入相關[5]。
之后一直有學者對學生參與給出自己的解釋,如美國《全國大學生投入調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NSSE)的領導者喬治·庫(George.D.Kuh)在佩斯和阿斯汀研究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煉了“學生投入”(student engagement)的概念!皩W生投入”概念的基本假設是學生的高參與度和高校的教育實踐、高校所創(chuàng)造的條件緊密相關,強化學生的學習參與可以提升學生在技能和情感方面的發(fā)展。該概念包涵雙重要素:一是測量學生在學習或其他教育相關活動中的投入(個人的學習習慣、學習動機、投入到學習中的時間與精力、與同伴群體的相處情況、與教師的互動情況等);二是測量高校通過資源配置、教育政策、學術項目(新生體驗課程、專業(yè)課程、教與學的方法)等創(chuàng)設校園環(huán)境吸引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的力度[6]。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