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涌:兩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迷信
發(fā)布時間:2020-05-24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當年袁世凱之所以選擇稱帝,其中一個并非無關緊要的原因就是迷信,因為有2個有名的風水先生看了袁家祖先的墳墓,說袁家必出皇帝;
袁家男子好幾代都沒有活過60歲的,據(jù)說只有做皇帝才有可能沖破這個命坎;
湖北宜昌巖洞里發(fā)現(xiàn)了有著神奇預兆的“神龍”化石(其實不過是普通石筍)……諸如此類的因素促使袁世凱最后下了決心。
不久前落幕的“廣州科普論壇”上公布了一份由中國科學院等機構的權威專家完成的調(diào)查報告,其中披露了許多令人大為震驚的數(shù)據(jù),每2個中國人中就有1人迷信求簽,每4人中有1人迷信星座,每5人中有1人迷信“周公解夢”。無論老年人、中年人還是青年人,幾乎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迷信活動。與此構成鮮明反差的是,50個中國人只有1人具備起碼的科學素養(yǎng)(或常識),比發(fā)達國家落后了二三十年。
有關專家認為,迷信的普及遠勝于科學普及的原因既有傳統(tǒng)文化負面因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長期以來國家對科學普及還沒有確立一個完善的發(fā)展目標和方向,沒有意識到科學普及對公民基本素養(yǎng)的重要意義,財政預算中人均科普的經(jīng)費低得可憐(乃至可以忽略不計)。科普場館的建設相當滯后。在日本每2個人中至少就有1個參觀過科普館,而在中國大約40人中才有一個享受過科普設施。再加上,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下,現(xiàn)有的科普場館也“一切向錢看”,把目光轉(zhuǎn)移到商業(yè)性的、有利可圖的活動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想改變國人科學素養(yǎng)的落后、迷信盛行的現(xiàn)狀確實困難重重。
然而,在我看來比起國人科學素養(yǎng)的落后,科學精神的匱乏要更為嚴重。早在1998年春天,已故著名學者李慎之先生就私下對朋友說:“五四”過去快八十年,人們幾乎都忽略了“五四”的另一個口號——科學,似乎認為科學是“不言自明”的東西,在中國已經(jīng)生根了!暗俏艺J為‘科學’在中國根本就沒有生根。有些科學家甚至‘院士’,有多少科學精神,我也很懷疑!闭吣甑臅r光過去了,這位長者也早已離我們而去,看看今天的科普調(diào)查數(shù)字,我們禁不住想起了老人這一席不無沉痛的話語。他所注視的并不只是簡單的科學常識的普及,而是科學精神的生根、成長。
何謂科學精神?曾主編《20世紀科學技術簡史》這部大書的科學史家許良英先生如此概括:“求實和崇尚理性是科學精神的主要內(nèi)容。它一方面要求科學家在治學上必須誠實、嚴謹、尊重實踐、忠于事實;
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堅信自然界的統(tǒng)一性和規(guī)律性(即‘自然界的一致性’)及可知性(即‘可理解性’)。”其中就蘊涵著科學家竺可楨提出的“排萬難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老實說,如果沒有對這樣一種科學精神的崇尚,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打破“2個中國人中有1個迷信”的現(xiàn)狀。普及科學常識、提高國人的科學素養(yǎng),把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從迷信的迷霧中拉出來固然十分緊迫,不過僅僅擁有基本的科學素養(yǎng)是遠遠不夠的。我感到更緊迫、也更為重要的是要大力提倡科學精神,雖然在一個消費主義盛行、物欲泛濫的時代,談論科學精神確實不無奢侈的嫌疑,但沒有科學精神的滋養(yǎng),我們就不配奢談什么現(xiàn)代化。
要普遍提高國人的科學素養(yǎng)、改變科學精神匱乏的現(xiàn)狀,除了國家要有作為,在政策導向、科普經(jīng)費的投入上要加大力度、下大決心,比如免費開放全國所有的科普場館,組織各類免費的科普活動等,教育界要從小學、甚至幼兒園抓起,不要整天就是考試,要多給孩子一些空間,引導他們接近自然、親近科學,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撒科學精神的種子。當然,媒體也要發(fā)揮積極的作用,比如媒體現(xiàn)在非常關注曾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但往往只關注他的“黃昏戀”,關注他們夫妻是否過得幸福之類的花邊新聞,而不太關心他現(xiàn)在還有什么科學見解,他對提升中華民族的科學精神有什么獨到的看法等。這是嚴肅媒體應該有的反省。無論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還是科學精神的培育,都離不開一個健康向上的大環(huán)境,在通往現(xiàn)代化的道路上,毫無疑問,迷信是我們最大的絆腳石之一。這份關于中國科普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報告目的顯然不是為了聳人聽聞,而是為我們這個曾被李約瑟盛贊過的悠久民族敲響警鐘。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