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實現(xiàn)國家與市民社會的良性互動
發(fā)布時間:2018-06-26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摘要 本文立足于民法與市民社會的關系,試圖探求在實現(xiàn)國家與市民社會良性互動的努力中民法的正確定位和積極作用。市民社會是一定獨立于國家的一種制衡力量,而其自身的缺陷有要求國家對其有一定的協(xié)調和影響,如何實現(xiàn)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這種良性互動關鍵點就在于民法作為一個較中性的第三方對于國家和市民社會的界限劃分以及對雙方影響時的緩沖和協(xié)調作用。同時針對中國特殊國情,提出一些民法和市民社會在中國所面臨的困難與誤區(qū)。
關鍵詞 民法 市民社會 國家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j.cnki.1009-0592.2016.12.282
一、市民社會與市民概述
“市民社會”(Soeietas civils),不僅指“單一國家,而且也指業(yè)已發(fā)達到出現(xiàn)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體的生活狀況。這些共同體有自己的法典(民法)有一定程度的禮儀和都市特性(野蠻人和前城市文化不屬于市民社會)、市民合作及一句民法生活并受其調整,以及‘城市生活’和‘商業(yè)藝術’的優(yōu)雅情致!
市民社會概念發(fā)展來看,第一次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提出civilsociety,指的是“城邦”,但是城邦,相對于城市,更傾向于是一個政治的概念。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市民社會,強調的是古希臘城邦的民主社會,是在一種在古希臘政治與經濟高度交融的情況下,市民社會和國家也相互交融的表現(xiàn)。在近代,市民社會在早期的自由主義思想中與“自然狀態(tài)”相互對應,到后來發(fā)展到“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的相區(qū)別,我們可以看到就算是與“自然社會”對應時的“市民社會”,它也并非今天我們所講的給予市民以自由選擇的權利來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的自治能力的市民社會,而是與自然狀態(tài)相對的政治社會或者國家。而發(fā)展到后來的“市民社會”和“政治社會”,才慢慢明晰私的領域與公的領域的區(qū)別。
這里我們所講市民社會里的市民二字,應當是與公領域的公民身份相互對應的私領域的代表個人利益的市民身份。有些學者認為市民二字是由于市民社會是基于市場經濟而產生的,但是我認為將市民,市民社會局限在一個純粹經濟的領域是不妥當的,此處的市民社會反倒可理解為城市之民,這里的城市不是狹義上的城市,而指的是地區(qū)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孕育出的經濟、文化、思想等較為完備的社會,一種“與國家相對,并部分獨立于國家!鞍四切┎荒芘c國家相混淆或者不能為國家所淹沒的社會生活領域!边@種社會生活領域不僅僅局限于商品交換與經濟交往,也包括思想文化,情感聯(lián)系等多個方面;不僅僅局限于人們的財產關系,也應同樣涉及到人們的人身關系。
二、國家與市民社會在發(fā)展中的分離與互動
在商品交換和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市民社會作為一個私的領域,體現(xiàn)的是一種權利本位思想,將保護市民的權利,特別是市民的自由,作為社會的追求。這種對自由的倡導和對權利的保護,要求市民具有獨立平等的主體地位,能根據利益權衡做出自由選擇,有人認為這種公權力(國家)在私領域的退出,給予市民以自由選擇的可能性是培養(yǎng)市民的自律自治的必然途徑,的確這種給予的自由對培養(yǎng)市民的選擇能力,責任義務意識等有重要作用。人類自身的貪欲和自私,也可以因為市民社會運作的需要達成的基本合意進行一定的彌補。
但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市民社會自身所存在的缺陷:一是缺少一種確定的、眾所周知的法律。二是缺少一個按照既定法律來裁判一切爭端的公允的裁判者。三是缺少權力來支持正確的判決。為了彌補這些缺陷,我們需要國家能夠對市民社會的運作有一定的影響力,即國家不能完全退出私領域。如果只是一味地給予自由,所謂滿足自己私利的同時也滿足他們需要的理論還是一個理想狀態(tài),當自利與他利無法達到合意,或者自利與公益產生沖突的時候,市民社會內部是無法自我消化和解決的,因為市民社會的正義來自于其多樣性,而其隱藏的可能的沖突和矛盾也在于其多樣性,主體的多樣性導致其利益訴求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無法調和的情境,就是國家需要影響市民社會的情境。但是市民社會的存在意義也正在于此,即多樣性對抗國家所具有的單一性,以經濟為力量去影響政治,使得自我的利益在政治和國家決策中得以一定的體現(xiàn)和保障。公共權力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它總是在尋求機遇擴大對自治的影響!耙磺杏袡嗔Φ娜硕既菀诪E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而市民社會則是防止國家公權力濫用的一大制衡力量。
三、民法與市民社會的辯證關系以及對良性互動的促進作用
(一)民法是市民社會需求的體現(xiàn),市民社會是民法的基礎
“民法”一次來源于羅馬法的市民法,為與萬民法相對立的體系,后經最高裁判官的作用,兩者融合。黑格爾認為市民社會由三個部分組成:
1.需求的體系——市場經濟。
2.多元的體系——自愿組織(同業(yè)公會)。
3.司法的體系——警察和司法機構。他認為市民社會中,人們追求私利的自由與追求私利的可能,雖說關心自己的得失,但是卻滿足了彼此相互的需求,新的社會紐帶,相互依賴。
而市民社會與國家進行分離和交融的拉鋸中,一直存在的兩大需求是:
一是保護權利自由,國家權力的干預限制。二是解決糾紛沖突,減少追求私利時個體之間的相互權益侵害。民法正是響應市民社會需求的司法體系的一部分,對平等主體的基本權益進行合理保護,當自我私權利與他人私權利產生沖突,發(fā)生糾紛的時候,規(guī)定國家進行恰當的干預和調和以維系市民社會基本的運作有序,以國家權力,司法標準來彌補了市民社會由于其市場經濟的基礎導致的追求私利性和權利自由的不穩(wěn)定性。而民法得以誕生,正是因為市民社會的延續(xù)過程中,產生了這種需求,民法是應市民社會需求而生,市民社會是它的基礎,它體現(xiàn)市民社會的需求。
。ǘ┟穹ㄗ鳛槭忻裆鐣c國家互動的媒介,對良性互動的促進作用
民法作為一種私法,是市民社會的基礎——商品經濟在法律上的體現(xiàn)。它是出于國家與市民社會分界線上的法律,劃分了市民社會不可被國家所干預的私領域和國家有調和可能性市民社會領域。這種劃分與分離式市民社會和國家的基礎,只有國家和市民社會有各自的獨立性和平等地位,他們之間才能有產生良性互動的可能。在國家決策中體現(xiàn)市民合理利益,以公德給予市民社會以一定的協(xié)調,這些良性互動的前提就是民法對于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合理劃分。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