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
發(fā)布時間:2020-09-27 來源: 主持詞 點擊:
文藝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 培養(yǎng)和提升人文素養(yǎng),是高校對學生進行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藝類的課程,是承擔素質(zhì)教育任務(wù)的重要課程。但是當今中國很多大學都從原來的培養(yǎng)知識性人才轉(zhuǎn)向培養(yǎng)應(yīng)用型人才,學生在選擇專業(yè)的時候也更注重專業(yè)的實用性,在這樣的背景下,所謂的素質(zhì)教育很容易被認為是空中樓閣,看著好看,實際上落不到實處。文藝概論這樣的基礎(chǔ)課程,尤其是對于非中文專業(yè)的同學來說,更是易于淪為學生混學分的工具,真正對文藝學感興趣的,寥寥無幾。但是,文藝概論課程不可能取締,素質(zhì)教育需要落到實處。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我們應(yīng)該怎么樣去改革文藝概論課程的教學?怎樣使其應(yīng)時勢要求而變通,但又不失其根本?筆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在觀念上加強從道到術(shù)的轉(zhuǎn)變 在這個概念里,道應(yīng)該理解為理論和思想,術(shù)是方法和途徑。文藝概論是一門理論課程,從課程目標來說,要求學生學習文學藝術(shù)的一般規(guī)律和基本理論,但是,對于非中文專業(yè)的文科學生來說,以學習理論為目的,顯然對他們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和吸引力。那么,如何將無用之用轉(zhuǎn)為有用實用,筆者認為,首先要進行觀念上的轉(zhuǎn)變,即從道到術(shù)的轉(zhuǎn)變,把學習文藝概論的道改為以其道為術(shù),使其成為學生理解文藝作品、增強人文修養(yǎng)的工具和途徑。
在以往的授課過程中,教師以文藝概論中的理論為中心,所舉的例子是為了說明這個理論,那么在以后的課堂上,教師可以用理論作為工具,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作品。例如在講到文學作品中情感與理智的關(guān)系時,文藝概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在文藝作品中,情感與思想密切相連,情感應(yīng)該受到理智的控制。魯迅先生說,“我以為情感正烈的時候,不宜作詩。否則鋒芒太露,能將詩美殺掉。”魯迅:“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后的。”黑格爾:“啼哭在理想的藝術(shù)里也不應(yīng)是毫無節(jié)制的哀號……把痛苦和歡樂滿肚子叫喊出來也并不是音樂。”黑格爾:“藝術(shù)要馴服并且涵養(yǎng)沖動。”這些理論都是比較簡單容易理解的,把這些理論理解了記下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目標,我們能運用這些理論去理解文藝作品。教師要求學生運用文藝作品中情感和理智的關(guān)系來鑒賞郭沫若的作品《天狗》和艾青的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
“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我把全宇宙來吞了。我便是我了!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地光,我是 X 光線底光,我是全宇宙的 Energy 能量底總量!我飛奔,我狂叫,我燃燒。我如烈火一樣地燃燒!我如大海一樣地狂叫!我飛跑,我飛跑,我飛跑。我剝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嚙我的肝,我在我神經(jīng)上飛跑,我在我脊髓上飛跑,我在我腦筋上飛跑。我便是我呀!我便是我呀!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郭沫若的這首《天狗》一向被譽為五四精神的代表,其中狂飆激揚的感情,通過熱烈奔放的詞句表達出來。抒發(fā)了詩人否定舊的社會現(xiàn)實、擺脫舊的思想束縛、張揚個性、
追求解放的強烈愿望,集中體現(xiàn)出五四時期提倡科學、民主和自由的時代精神。在我們學習了文藝概論之后,我要求學生按照文藝作品中情感與理智的關(guān)系和詩歌的美學特征,重新感受一下郭沫若的這首《天狗》。學生們感覺到這首詩歌缺乏詩歌的審美特征,情感太過奔放,缺少理智的束縛,所以情感就像洪水一樣泛濫,失去了美感。那是不是白話詩就容易顯得簡單直接,缺乏含蓄蘊積之美呢?接下來,我們舉了艾青的一首白話詩歌《大堰河,我的保姆》,讓學生體會,在理智束縛之下的情感表達,是怎么樣體現(xiàn)出含蓄而深沉的美感的。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莊的名字,她是童養(yǎng)媳。……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里,撫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圍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嘗到飯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烏黑的醬碗放到烏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補好了兒子們的為山腰的荊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兒被柴刀砍傷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兒們的襯衣上的虱子一顆顆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顆雞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里,撫摸我。……大堰河,為了生活,在她流盡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開始用抱過我的兩臂勞動了;她含著笑,洗著我們的衣服,她含著笑,提著菜籃到村邊的結(jié)冰的池塘去,她含著笑,切著冰屑悉索的蘿卜,她含著笑,用手掏著豬吃的麥糟,她含著笑,扇著燉肉的爐子的火,她含著笑,背了團箕到廣場上去,……” 從這首詩歌里面,我們可以在這些平白如話的詩句里,感受到詩人對他的保姆,和他的保姆對詩人所具有的深厚的感情。而這種感情的表達
沒有用號哭或者吶喊的方式來表達,而是用細節(jié)的描繪和平實的語言,潤物細無聲地把感情的流露潛入讀者的心中,讓我們感動。
在運用理論來學習和分析作品的過程中,相信能一箭雙雕,既能讓學生對理論的認知更加深刻,又能加強他們對作品的深入理解。
二、文藝作品文本的解讀要少而精 文藝作品文本的解讀要少而精,而不是多而廣。如果例子多而廣,就會有兩個弊病,一是學生閱讀的書目跟不上,容易聽得一頭霧水,卻不知所云。老師在課堂上發(fā)揮得洋洋灑灑、淋漓盡致,學生卻感到云山霧罩,這樣的課堂看起來華麗但不實用。另一個弊病就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例子多而廣,容易淺嘗輒止,難于具體分析。對于非中文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具體的分析才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吸收。所以,每一個章節(jié),介紹作品盡可能集中在一個到兩個。例如在講到文藝概論中的戲劇文學中的悲劇時,談到悲劇的分類可以分為命運悲劇、性格悲劇和社會悲劇,那么,每一個悲劇類型,就講一個具體的作品來深入分析。命運悲劇以《俄狄浦斯王》為例,性格悲劇以《哈姆雷特》為例,社會悲劇以《竇娥冤》為例,把這幾個作品細致分析,講深講透,才能讓學生深入理解到悲劇的特征。所舉的作品盡量采用文藝經(jīng)典作品。一是經(jīng)典作品經(jīng)過了時間的考驗,二是對于非中文專業(yè)的學生來說,他們閱讀文藝作品的時間本來就少,那么對經(jīng)典作品的細致講讀有助于他們?nèi)宋?/p>
素養(yǎng)的快速提高,但是可以有多而廣的推薦閱讀書目,讓學生有興趣的話在課下自己閱讀。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