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論語文教學的重要屬性
發(fā)布時間:2019-08-07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一、語文教學當有自己的屬性
多年來,語文教學“官司纏身”:或爭其性質,或議其現(xiàn)象,或論其方法,或辯其效果。種種訟司,概皆因認識不同。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下定義是認識一個事物比較好的方法。
很多學科都有清晰的定義,唯獨語文沒有。且不論古代中國有沒有獨立的語文學科,自“癸卯學制”萌生現(xiàn)代教育制度以來,至今逾百年,從《國語》《國文》到《語文》,未見有人給語文學科下過一個認識論意義上的定義,語文一直處于“不可道”的“無名”狀態(tài)。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沒有定義就如同沒有身份。語文學科正是因此而被置于有“名”無
“分”的尷尬境地,關于語文學科的很多爭論也就陷入了“各言其是”的怪圈。
《道德經(jīng)》有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從蒙混不可言的“無名”之道,到各有特征、界限的“有名”之物,是認識事物的重要過程和方法。所謂“有名”,即事物的定義。一個具體事物的定義,總是能清楚地表明其性質與關系,界定其特征及與其他事物的界限,這就是事物的屬性。
語文教學是具體的、鮮活的,語文教學當有自己的重要屬性。這既是認識論層面的,也是課程論方面的。吳忠豪先生在《外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前言中指出:“我國語文教學長期不能走出困境的關鍵問題,可能更多地要從課程論方面尋找原因所在,因此這些差異可能更加應該引起中國語文學界的高度關注。比如:語文課程形態(tài)……語文課程重點取向……”這就是告訴我們,當從“課程論方面”區(qū)別語文教學與泛語文活動、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的屬性差異。
二、對語文教學屬性認識的偏誤
新課程改革從2001年至今15年,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學科——語文教學,一直備受詬病,其中有課程設置問題,有教材體系問題,有教學實踐問題,等等。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是個積極的導向,第一次清晰地給語文學科下了一個定義:“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闭n程定位非常準確,教材也做出了非常大的改變,語文教學專家、名師和一線教師也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但冷靜思考,語文教學仍有“拿著新船票,登昨日的舊客船”之虞。
把語文教學比作“客船”,是因為很多教師雖然高舉“生本”或“學本”大旗,但依舊“頑強”地站在教師的角度考慮語文教學的問題,在語文教學這件事上面反客為主了。這恐怕是對“學生學”這一重要屬性的忽視。
語文教學有眾多不可忽視的重要屬性,如果認識不清,勢必造成很多教學上的“怪象”“亂象”。比如:
偽生本課堂。掛著“生本”的羊頭,自己裝成“導盲犬”,把學生當成“盲人”,一步一步帶領學生往自己挖好的坑里跳,其思想根源為“教師的集體無意識”。
一味追求課堂的完整和完美。為此,甚至不惜犧牲學生的課間時間,這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致命的障礙。
高呼“我的課堂我做主”。這是公然的“反客為主”。
文本細讀過度。不僅用文本細讀的方式解讀教材,也采用文本細讀的思維教語文,生生地把“教語文”變成了“教教材”。
上課沒目標。教案上寫著教學目標,教師心中卻沒有目標,上課隨性發(fā)揮,個性十足。
只見目標不見學生。一年級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的方法教識字,二年級還是這樣教;課標第三學段才要求學生寫不少于四百字的文章,有的教師卻總讓三、四年級的孩子寫五六百字的文章。
公開教學表演化。一有人聽課,老師們都不會“說人話”了。
在一波又一波的教改浪潮中,還出現(xiàn)了“數(shù)典忘祖”的怪現(xiàn)象,一味求新求創(chuàng);面對教學明星,“邯鄲學步”,以致無所適從,不知該“何去何從”……凡此種種,歸根結底是對語文教學屬性認識不夠。
三、語文教學有哪些重要屬性
在“學生學語文”的核心要義下,語文教學有哪些重要屬性?怎樣重構符合其屬性的語文教學?“喊喊口號或者寫些痛快的文章容易……光是批評抱怨不行,還要……多做建設性的工作”。以賈志敏、于永正、張化萬等老一輩特級教師為代表的語文教學大師,以近60年的教學實踐,從語文教學的特點、教學本質、教學關系、教學原點、教學道德、教學境界、教材變遷、教師素養(yǎng)和教學狀態(tài)等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學習的范例。
語文教學的本質是什么?當然是讓“學生學語文”。怎么做?大師的課堂輕松、和諧、愉悅,有時候看似在忽悠學生,實則是為了在談笑間讓學生學會學習,是不忽悠學生。而有些教師,課堂上一本正經(jīng)、有板有眼,看似不忽悠,其實,學生除了“跳坑”,什么都沒學會,那是大忽悠。究其原因,是因為不明白語文教學“學生學語文”的本質屬性。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切莫被花樣迷了心性。故,欲教,先思學生學習。
在語文課堂上,特別是公開課上,還要向老一輩學習堅守“教學道德”。什么樣的教學道德?不為錦標,不為嘩寵,更不為虛名,一心全在蒙童;當棄功利,師退,不以己彰,生進,不為顯師;如人之有品德高下,課亦然。上品,渾然為生,師尋無蹤;中者,師生互動,名師高徒,相得益彰;高徒出名師為下。
正所謂“大道至簡”。老一輩語文大師,如賈志敏老師,其課誠為上品。作為被《文匯報》喻為“中國作文教學教父”,以文風樸素、語言嚴謹聞名,曾多年在東方電視臺客座主持的語言大師、語文教學大師,賈老師只在對教師的講座中現(xiàn)身說法,告訴老師們語文教師應該有怎樣的素養(yǎng)。在課堂上,賈老師全然不彰顯自己,讓人看到的是學生如何一點一點地進步起來,如何學會了學習語文。這是對語文課堂的敬畏,更是對學生“學習權”的敬畏。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務要做到“己退生進”。故,欲教,先思己退生進。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