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眾研究:理論與實踐:受眾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2-17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受眾研究是傳播學中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特別是在對外傳播中更為重要。出版在國內(nèi)、讀者在國外,除了時空本身的相隔,還有不同生活環(huán)境的差別,以及由此而帶來的興趣點、關注點的不同,看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不同,而要爭取到這些讀者,必須提供給他們符合他們閱讀習慣且感興趣的報道。因此,加強對受眾的研究,充分考慮各國、各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倫理、政治等方面的差異,國外受眾的接受習慣、心理和需求,才能做到知已知彼,有的放矢。當國外受眾樂意接觸、閱讀我們的媒體,才能達到傳播目的。
對國外受眾研究的缺失與進步
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在對外宣傳中真正意義上的受眾研究幾乎是空白。對受眾的了解,僅限于讀者來信及很少的交流,以及外宣這支隊伍中有些人曾經(jīng)有過的國外經(jīng)歷,缺乏科學性和理論性。這與當時的對外傳播理念有關。那時我們叫做宣傳,基本上是主觀臆想,不管讀者需要什么,而是我要讓你知道什么,我就向你宣傳什么。結果是,國外受眾對中國對外媒體的報道存在著不信任的態(tài)度,真實的報道被當作政治宣傳對待,這就造成了我們的外宣媒體在國際公信力方面處于弱勢。
改革開放以后,對外傳播理念逐漸發(fā)生了變化。對外報道由單向宣傳轉變?yōu)橛嗅槍π缘膱蟮。針對國外對中國片面的了解和誤解,答疑解惑,因此對國外受眾的研究開始被重視起來。
但是,那個時候的研究基本上還停留在思想認識和個人層面。我是上世紀80年代初進入外宣行業(yè)的,親身經(jīng)歷了那個時代。那個時候,組織上基本沒有受眾研究這種系統(tǒng)投入,這就使得中國對外國受眾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背景以及心理狀況不可能進行系統(tǒng)化、程序化的研究,而更多的是靠個人去搜集國外讀者的信息!秴⒖枷ⅰ、《編譯參考》是我們當時作為研究和了解國外受眾的最好的信息來源,從中了解外國讀者關注什么、閱讀方式和語言習慣。但是,這畢竟很有限,由于沒有系統(tǒng)地研究受眾,自然影響到對外傳播的效果。
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中國越來越重視對外傳播媒體在國際傳播領域的地位與作用,受眾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外文局有了專門機構做輿情研究,特別是近幾年“本土化”的推進,促進了受眾研究的發(fā)展。比如,《北京周報》成立了北美分社,在最前端了解國外受眾的信息,每周與后方視頻對話,使對外報道更加有針對性,更貼近他們的需求。
研究國外受眾要落到實處
研究國外受眾不是單純的理論問題,更是實踐的需要,把研究結果落實到對外傳播中才是真正有效的研究。
通過心理需求、興趣點的研究,找到報道線索研究受眾心理需求的重點應該落在他們的興趣所在,也就是要了解國外受眾在我們的對外媒體上想要看到什么,什么時候想要看,以此確定有針對性地對外報道的選題,從而及時解答他們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變化,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關注點,這就需要我們平時多留心,外電是我們了解外國讀者對什么問題感興趣的途徑之一。比如:2005年5月23日,新華社報道,經(jīng)中央軍委批準,從2005年1月1日起,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幅度提高士兵伙食費標準。2005年中國公布國防預算為2446.56億元人民幣(約29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6%。盡管中國每年新增軍費數(shù)量不大,且首要用途是提高軍隊人員待遇,但外電馬上就有反應。當時的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新加坡說:“中國軍費開支不透明,已經(jīng)僅次于美、俄,高居世界第三!贬槍τ诖,我立即采寫了《從軍隊伙食費提高看中國軍費開支》的報道。從部隊士兵、高級軍官的對話到具體數(shù)字,這篇報道用事實解讀了中國軍費的實際情況,讓外國讀者對中國軍費開支有了正確的了解。外電對中國的任何動態(tài)反應都是快速的。2009年2月10日,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1月份CPI和PPI數(shù)據(jù),而2月9日就有外電關于CPI和PPI數(shù)據(jù)的報道,對中國2009年是否會出現(xiàn)通貨緊縮十分關注。關注外電,就是關注外國受眾的興趣點;關注外電,就要善于從中發(fā)現(xiàn)報道線索。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想了解中國,他們對中國政府出臺的各項政策都會十分留意。比如,從2003年底開始,中國推出了包括七項內(nèi)容的稅制改革,特別是其中的統(tǒng)一企業(yè)稅收制度更是外國投資者關心的內(nèi)容。在此之前,中國為了吸引外國投資,在稅收上采取內(nèi)外有別的稅率,內(nèi)資企業(yè)所得稅稅率為33%,外資企業(yè)為15%。當時的國外輿情調(diào)研顯示,國外主要關注的是:統(tǒng)一稅率后,對外資企業(yè)有什么影響?為此我專門寫了《中國新一輪稅制改革正式啟動》的報道,回答了改革的具體內(nèi)容,以及對外國投資者有沒有影響等問題。
愛潑斯坦曾說:“我想新華社要想讓所發(fā)的消息引人注目,有人采用、有人愛看,新華社記者就必須及時發(fā)現(xiàn)國外讀者感興趣的問題,并及時解答他們的問題。當然,我不是說要你們直接同他們辯論某個具體問題,而是說要了解他們在某一特定時期對哪些問題感興趣。因為,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興趣。今天他們感興趣的問題也許明天他們又不感興趣了。這好比吃飯一樣,飯前我對吃飯很感興趣,吃飽飯后我的興趣就不同了。當然這只是一個非常淺顯的比喻,在國際社會中,情形也是如此。有些事情在某一特定時期是重要的,過一些時候可能就不那么重要了。我們要學會及時抓住人們頭腦中的問題,這樣我們的宣傳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通過思維方式的研究,避免產(chǎn)生誤解我們對受眾思維方式的研究,應該更多地了解他們看問題的立場、觀點和價值觀,避免產(chǎn)生誤解而影響到對外傳播的質量和效果。
比如,我們在報道三峽工程時,國內(nèi)報道中通常會報道這個工程多么偉大,而對外報道就不適合從這個角度去報道。外國受眾關心的不是這個工程有多么偉大,而是這樣一項人為工程,對生態(tài)環(huán)境會有什么影響?從這個角度去報道,才能使讀者易于接受。
再如,我們在司法報道中,如果說某一時期對某一項犯罪行為開展嚴打活動,對犯罪行為要“從重從嚴”處理,這就不合適對外報道,就有可能會被國外受眾誤解中國沒有法律標準。我在報道中國刑罰制度改革的時候,寫了一篇《北京:讓犯人回家服刑》的報道,介紹了北京實行罪犯“社區(qū)矯正”的試點工作,體現(xiàn)了中國法律人性化的內(nèi)容,讀者反饋就很好。因為,“社區(qū)矯正”是在世界各國被廣泛使用的一種刑罰,在2000年美國“社區(qū)矯正”的比例就達到了70.25%。
當向受眾報道他們不熟悉的領域時,就要盡量靠近他們熟悉的領域。如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和國外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果用對內(nèi)報道的方式對外報道,外國人就理解不了,對外就要想法讓外國人明白,必須說明這相當于他們的什么制度,在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如何運作的等等。
而當報道共同的社會問題時要選擇同樣的詞語才易于他們理解。比如就業(yè)問題,過去我們曾經(jīng)避諱用失業(yè)這個詞語,對失業(yè)以待業(yè)而稱,這就讓外國人在概念上感到困惑,很不理解。如今我們用失業(yè)這個詞語,外國人就容易理解了。
通過閱讀習慣的研究,提升受眾的閱讀興趣對受眾語言和閱讀習慣的研究,重在我們的對外報道在寫法上要適合他們的語言環(huán)境與習慣。作者掌握了他們的語言習慣,寫出適合他們語言習慣的報道,才有可能讓他們有閱讀的興趣。習慣了用中文寫作的我們一定要習慣用英語的思維模式去寫作,而且要細到格式及每一句話。
我們可以從外電報道中學習他們的方法。比如在一篇外電報道中寫道:“非法移民將被強行驅逐,政府今天開始實施嚴厲的移民法!边@是英語的寫作習慣,而我們通常的中文寫法會是兩句順序顛倒,即“根據(jù)政府今天開始實施的嚴厲的移民法,非法移民將被強行驅逐!边@是兩種不同語言的差別,我們要學會使用他們習慣的這種寫作方法。
我寫過一篇《北京30萬輛黃標車被限行》的報道。按照國內(nèi)報道通常的寫作手法,會首先寫北京推出一項新政,要限行黃標車,從何時開始等。而對外報道要用國外讀者的閱讀習慣來表達,就要先寫限行黃標車,然后再提北京推出的新政。我在報道中是這樣寫的:
9月1日,在北京的廣渠門橋至廣安門橋路上,一輛貼有黃色環(huán)保標志的菲亞特烏諾被交管人員攔下,司機下車張口就喊:“不是下周才真罰嗎?”顯然,這名司機知道目前北京實行的黃標車限行規(guī)則,正在利用一周的“緩沖期”。
目前北京實施的是黃綠標制度,即對治理后尾氣排放仍未達到歐Ⅰ標準的車輛“貼黃標”,排放達標車輛上“貼綠標”。貼黃色環(huán)保標志的車被稱為黃標車。
從9月1日起,北京市對領有本市牌證和領有外省市牌證長期駐京的19座(含)以下高排放載客汽車(領取黃色環(huán)保標志的載客汽車)采取限行措施,分兩個階段實施。
對外報道只有讓外國受眾感覺閱讀起來和他們國內(nèi)的報道沒什么兩樣(指報道形式和語言),是輕松自然的,樂于閱讀,才會對我們的媒體發(fā)生興趣,才能真正達到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的目的。
(作者系《風度》雜志執(zhí)行總編)
相關熱詞搜索:受眾 實踐 理論 受眾研究:理論與實踐 受眾研究的主要理論 受眾研究的經(jīng)典理論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