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散文
發(fā)布時間:2017-02-09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30年代散文篇一:30年代散文
第二個十年(1927—1931—1937)
30年代的散文創(chuàng)作
一、雜文
1、魯迅、瞿秋白、茅盾——《申報·自由談》P473
2、唐弢、徐懋庸(師法魯迅)——《語絲》—“魯迅風”雜文P477
二、小品文
1、“論語派”——林語堂,實際組織者(P479)
提倡“閒適”、“幽默”、“性靈”文學
陣地:《論語》、《人間世》、《宇宙風》
2、周作人:(P482)代表作《看雲(yún)集》、《苦茶隨筆》、
《苦竹雜記》、《風雨談》、《瓜豆集》
知識性、趣味性的小品文。
三、抒情、遊記散文
(一)抒情散文:
1、何其芳《畫夢錄》1937年大公報文藝獎金;P483
2、李廣田《畫廊集》、《銀狐集》、《雀衰集》;
3、麗尼P485、陸蠡P486
(二)遊記散文:P488
1、朱自清《歐遊雜記》、《倫敦雜記》;
2、鬱達夫《跡痕處處》
四、報告文學P491
1、夏衍《包身工》;
2、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太原》(1、2)報告文學的成熟之作。
3、範長江《中國西北角》、《塞上行》;
4、鄒韜奮《萍蹤寄語》(三集)
30年代散文篇二:十五章 30年代散文
第十五章 30年代的散文
一、時代背景與散文概況:
1、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民族矛盾日趨尖銳的時代
2、30年代的散文大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3、30年代的時代特點:
散文作家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1、魯迅等左派(人稱“太白派”)——走叛逆、抗爭的路。
其刊物為《濤聲》、《太白》、《新語林》、《爝火》、《芒種》、《雜文》等。
2周作人、林語堂等(人稱“論語派”)——走隱逸的路。
其刊物為《駱駝草》、《論語》、《文藝茶話》、《人間世》、《宇宙風》等。
“太白派”與“論語派”政治態(tài)度的不同,規(guī)定了其選擇的文體的不同:
①“太白派”——多選擇散文家族中較客觀的、外向的文體,如雜文、社會速寫、報告文學等。 ②“論語派”——內(nèi)斂的、較富個人主觀色彩的文體,如隨感小品、序跋、讀書札記、日記、書信等。
“太白派”是“議論風”,“論語派”是“談話風”。
“水星派”作家
是一支既沒有共同的創(chuàng)作綱領,也沒有同仁文學組織的創(chuàng)作隊伍。如何其芳、李廣田、麗尼、陸蠡等,他們以創(chuàng)作較富藝術性的抒情散文和敘事散文見長且形成比較一致的創(chuàng)作特色的。創(chuàng)作之初——以寫作表現(xiàn)內(nèi)心苦悶、寂寞、憂郁之感的抒情散文為主;
以后——慢慢地將眼光從一己的內(nèi)心生活移向廣袤的社會人生世相,以創(chuàng)作寫人記事的敘事散文為主。
“太白派”散文之叛逆精神尖銳潑辣的諷刺
“論語派”散文的隱逸傾向平和親切的幽默
“水星派”散文的獨白風度真摯而委曲的抒情
二、魯迅派雜文的高漲:
1. 瞿秋白的雜文:
兼有文學家與政治家的雙
重氣質,善于抓住本質,
勾勒典型,且語言流暢,
富有激情。
2. 唐弢、徐懋庸等的雜文:
①唐弢(1913-1991),他這時主要的雜文集有《推背集》和《海天集》。
②徐懋庸(1908-1977),其《打雜集》曾由魯迅作序。
三、李廣田、何其芳等的抒情散文:
李廣田《畫廊集》、《銀狐集》等 。
何其芳的散文:《畫夢錄》
3. 麗尼、陸蠡的抒情散文:
麗尼(1909-1968),原名郭安仁,湖北孝感人 。初期采用散文詩的寫法,傾吐自我的苦悶哀怨,時或憧憬光明 ,后來,轉向敘事,并融散文、小說為一體。作品有《尋找》、《鷹之
歌》、《圣者》、《江南的記憶》等。
陸蠡(1908-1942),字圣泉。筆名有陸敏、六角等,浙江天臺人。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綠紀》等。
多寫年輕人的回憶、幻想、沉思,控訴不合理的舊世界。抒情委婉含蓄,節(jié)奏舒緩,具散文詩風味。
四、豐子愷、夏丏尊的敘事散文:
1、豐子愷,寫散文始于20年代中期,著名的散文集:《緣緣堂隨筆》。
2、夏丏尊(1885-1946)散文集 《平屋雜文》,多寫身邊瑣事,但耐人尋味 ,構思謹嚴,含蓄深遠,筆法老到 。
五、林語堂、老舍的幽默小品及其他:
1、林語堂(1895-1976),原名林和樂、林玉堂,福建龍溪人。 30年代提倡“幽默”文學,以文白夾雜的“語錄體”,莊諧并出地談性靈,說自我,話閑適。所作有政治諷刺、社會批評和文化批評,
《京華煙云》、《吾國與吾民》
2、老舍的幽默小品:
六、30年代的游記散文
1、海外旅游散記:
2、國內(nèi)山水游記:
3、30年代游記體散文發(fā)達的原因:
七、三十年代的報告文學
1、初具報告文學特征的作品有:
20年代初,瞿秋白的《餓鄉(xiāng)紀程》、《赤都心史》。
朱自清的《執(zhí)政府大屠殺記》
1936年 ,茅盾主編:《中國的一日》。
2、夏衍的《包身工》(1936)、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
夏衍(1900-1995、2、6),原名沈端先,浙江杭縣人。
宋之的(1914-1956),原名宋汝昭,河北豐南人。
3、具有新聞性、紀實性的報告通訊。
鄒韜奮:《萍蹤寄語》、《萍蹤憶語》。
30年代散文篇三:第十五章 30年代散文創(chuàng)作
第十五章 30年代散文創(chuàng)作
教學目的、要求: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30年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情況,了解報告文學興起的背景。
教學重點、難點:瞿秋白散文的思想藝術成就及內(nèi)容特點,師法魯迅的徐懋庸、唐弢雜文創(chuàng)作的特點及成就,豐子愷、何其芳等的小品散文的賞析,報告文學產(chǎn)生的社會歷史原因,《包身工》在內(nèi)容及藝術上的成就。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內(nèi)容
第一節(jié) 左翼作家的"魯迅風"雜文
左翼作家處于被國民黨當局實施的文化圍剿的壓迫之中,他們當然更看重散文的現(xiàn)實批判性和論戰(zhàn)的效果,作為匕首和投槍的雜文就很自然地成為他們首選的文體,這樣,30年代就又出現(xiàn)了一個雜文創(chuàng)作的繁榮期。
"魯迅風"雜文:30年代,除了魯迅仍在繼續(xù)創(chuàng)作之外,在他的影響下又一批新的雜文作者涌現(xiàn)了出來,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聶紺弩等。這些足以證明魯迅對這一時期的左翼作家雜文創(chuàng)作的巨大影響,這些作家的雜文風格特色是可以用"魯迅風"來加以概括的。
"雜文雙璧":徐懋庸和唐弢是這一時期涌現(xiàn)出來的雜文新秀中的"雙璧"。
徐懋庸(1911-1977):其知識淵博,長于思辨,其雜文貼切潑辣,文風質樸,主要也是針砭舊物,但是和魯迅比,視野和力度都比較小。主要雜文集有《不驚人集》、《打雜集》、《街頭文談》。
唐 弢(1913-1992) :其雜文簡明而有文采,是政論和藝術散文筆調的結合。學到了一些魯迅的風格,但是卻比不上魯迅的深刻和廣博。主要雜文集有《推背集》《海天集》。
第二節(jié)"論語派"及其小品文
一、"論語派"的形成
論語派是以1932年林語堂創(chuàng)辦的《論語》半月刊而得名、以雜文為主的小品文流派。這個流派擁有三個刊物,即《論語》、《人間世》、《宇宙風》。代表人物是林語堂、周作人。該派提倡幽默、閑適和獨抒性靈的創(chuàng)作,主張保持"冷靜而超遠的旁觀者態(tài)度"。其主張和傾向受到了當時進步作家的批評。
二、三十年代的林語堂和幽默閑適小品
林語堂是"論語派"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被稱為"幽默大師"。1932年9月,他創(chuàng)辦了《論語》半月刊,1932-1934年,又相繼創(chuàng)辦《人間世》《宇宙風》,一時幽默閑適之風盛行文壇。 文學主張:林語堂的文學主張主要就是幽默和閑適。
幽默。早在20年代,林語堂就開始提倡幽默,到了30年代,又將這個主張重新提起。幽默,對于他來說,不僅僅是一種美學追求,更是一種寫作的立場和人生的姿態(tài)。林語堂所主張的幽默和諷刺是不同的,他認為,諷刺具有"酸辣之味",而幽默必須先有深遠的心境,去掉諷刺的"酸辣之味",讀者得到淡然的味道,才是真正的幽默。
閑適。林語堂認為,小品文應該"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宇宙之大,蒼蠅之微,皆可取材",認為小品文,既不能安邦,也不能亡國,只是一種散文的筆調。作文時,和讀者之間仿佛是老朋友之間敘舊、娓娓而談,瀟灑自在,這就是"娓語式的筆調",也是他小品文的主要范式,在實踐上提高了隨筆體散文的文體地位。
在當時那種階級緊張對抗的氣氛中,林語堂的這種文學立場很自然地就站到了文學的主流圈外,并引起了左翼文壇批評。不過他并不理會,仍然是和現(xiàn)實拉開距離,以自由主義的
立場寫"熱心人冷眼看人生"的文章。
30年代是林語堂散文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其散文題材非常龐雜,幾乎無所不談,他西學和國學的底子都非常深厚,熟悉中西文化,所以習慣用中西比較的眼光看問題,作品文化含量高,幽默從容睿智,行文輕松自然,從另一個方面拓展了現(xiàn)代散文的審美領域。
第二節(jié) 抒情散文的創(chuàng)新和隨筆、游記、報告文學
一、 抒情散文
富于詩情畫意的抒情散文在30年代繼續(xù)得到了發(fā)展,主要代表人物有何其芳、李廣田、繆崇群、麗尼、陸蠡、吳伯簫、蘆焚等人。主要以京派為主,單以文字之美而論,當首推何其芳的《畫夢錄》。
(一) 何其芳及其《畫夢錄》
何其芳(1912-1977)是漢園三詩人之一。著名散文集《畫夢錄》可以說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該書1937年獲得了《大公報》文藝獎中唯一的散文獎。收入散文作品16篇,主要寫于1932年-1935年。
《畫夢錄》藝術特點:
1、追求純粹的柔和、純粹的美麗,采用"獨語"的調式,刻意畫夢,在黃昏的燈光下,抒寫青年知識分子找不到現(xiàn)實出路的寂寞、孤獨之情和有所期待但又無從追求的苦悶心理。
2、善于運用絢麗精致的語言、繁復優(yōu)美的意象、奇特的想象、輕靈的筆調,來委婉地傳達內(nèi)心的復雜情愫,詩情洋溢,而文字充滿了纖弱的感情和霧般的朦朧,風格絢麗而纏綿,集合了晚唐五代詩詞及外國印象派的藝術之美,是對現(xiàn)代藝術散文體裁的獨特的創(chuàng)作。其中的《夢后》、《巖》、《黃昏》、《雨前》等篇,都是精致的美文。
何其芳努力使散文成為精致的藝術品,但有時雕琢過分,失去了自然。這種唯美到極致的情懷在30年代的知識分子中很有共鳴,但是它也很容易就轉化為對美的迅速放棄。他后來認為自己"先前由于孤獨,只聽見自己的青春的呼聲,不曾震驚于輾轉在饑寒死亡之中的無邊的呻吟",從1936年寫《還鄉(xiāng)雜記》開始,他的感情開始變得粗起來了,藝術見解發(fā)生了巨變,從此再也沒有了精致之作,抗戰(zhàn)之后,他奔赴延安,走上了革命道路,風格日趨樸素自然,但卻也失去了他獨特的風格,不再富于藝術的獨創(chuàng)性。
(二) 李廣田及其《畫廊集》等
李廣田(1906-1968)也是漢園三詩人之一,但其主要成就在散文上,雖然和何其芳一樣都追求散文的獨立的品格,卻與何其芳的風格截然不同。散文集早期主要有《畫廊集》、《銀
狐集》、《雀蓑集》等李廣田散文的藝術特點:
1、追求樸野無奇的境界,喜歡以記敘某種獨特的人物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態(tài)度,如老渡船、柳葉桃、問渠君、投荒者、看坡人、山之子等。
2、善于把抒情和敘事、寫景結合起來,風格平實渾厚、感情沉郁而略帶悲涼,具有較明顯的柔美格調。
(三) 麗尼及其《黃昏之獻》等
麗尼(1909-1968)是專心寫散文的作家。和何其芳相似,他的散文也經(jīng)歷了從低吟"悲風曲"到高歌"抗爭曲"的轉變。
麗尼散文的藝術特點:
1、注重抒情,注重探索和展現(xiàn)靈魂世界,大多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顯得率真熱烈。
2、注重文體之美,注意色調的搭配和韻律的和諧,無論是獨語式、對話式還是詩劇式,都富于音樂感。
3、善于運用象征和暗示來傳達奇妙的感覺和意識。
4、風格悲哀而憂傷,雖然多是"個人的眼淚和向著虛空的憤恨",卻因為他的真摯和不屈
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四) 陸蠡及其《囚綠記》等
陸蠡(1908-1942)和麗尼齊名,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和《囚綠記》。散文集《海星》、《竹刀》寫于抗戰(zhàn)之前,多是以青春回憶為題材的散文詩,寫年輕人的回憶、幻想和沉思,歌唱童真和自然,探求人情美和人間愛,感情厚實,文字濃重,細膩真切。散文集《囚綠記》寫于上海孤島時期,名篇《囚綠記》是一篇詠物言志的散文,通過描寫常春藤永遠向陽光生長的習性,而歌頌了一種不屈不撓地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文筆婉約蘊藉,看似幽婉的文字卻表現(xiàn)出一種悲壯美。陸蠡后來被日本憲兵隊拘捕,慘遭殺害。 陸蠡散文的藝術特色:
善于編織故事、勾勒畫面、抒情含蓄委婉、語言凝練優(yōu)美,節(jié)奏舒緩,具有散文詩的風味。
二、 隨筆、游記
(一)、隨筆
寫隨筆的作家主要以開明派為主。"開明派"大都是上海立達學院的同事,30年代又聚集在開明書店周圍,代表作家有豐子愷、夏丏尊、葉圣陶等人,他們都是積極的人生派,熱切的愛國者,講求品格、氣節(jié)和操守,但是和政治往往保持一定的距離,幾乎都喜歡把散文作為一種思索方式,偏重于冷靜觀照,細心體味日常人生世事。其文章多重理念,采用敘事和議論相結合的方式,作品平淡如水、明白如話,擅于在平凡中開掘生活的哲理,追求高遠的情境,嚴謹而有韻致。
1、 豐子愷及其《緣緣堂隨筆》等
豐子愷是浙江崇德人,1925年開始發(fā)表散文隨筆,30年代結集出版了《緣緣堂隨筆》、《車廂社會》、《緣緣堂再筆》等,都是他著名的散文集。40年代又出版了《子愷近作散文集》、《率真集》等。
思想內(nèi)容:
豐子愷的散文從內(nèi)容上看大致可以劃分為四類:
①探究人生和自然的奧秘,帶有玄思的色彩。
②描寫兒童的情趣。
③回憶自己的創(chuàng)作歷程。
④取材于日常生活見聞,反映世態(tài)人情。這一類的散文也是豐子愷散文創(chuàng)作的主體部分,能夠代表其散文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色。名篇有《給我的孩子們》、《華瞻的日記》、《兒女》、《作父親》、《車廂社會》等。
藝術特點:
豐子愷的散文只用平常的字句,務求明白,不喜歡裝修粉飾,文字有一種樸訥而又明亮的味道,是典型的隨筆體散文,其《緣緣堂隨筆》融童心和禪趣為一體,既真率自然,又妙趣橫生。
抗戰(zhàn)前,豐子愷的作品轉而接觸社會,開始寫災難性的現(xiàn)實,但文字仍然處處浸潤著那種疏淡雋逸的調創(chuàng)作子,于細微處發(fā)掘宏旨精義,如《肉腿》、《半篇莫干山游記》。
(二)、游記
游記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山水游記,重在寫景抒懷,另一種是旅行雜記,重在了解社會。30年代,這兩種游記都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
山水游記這時期主要以郁達夫為代表。1933年,郁達夫移居杭州,寄情山水,成為出色的山水游記作家!跺旌厶幪帯、《達夫游記》集里的作品,如《釣魚臺春晝》,膾炙人口,他家鄉(xiāng)的富春江,也因為他的優(yōu)美文字而增光添彩。其文筆清新秀美、才情縱橫,極富神韻,但有時不夠洗練。
旅行雜記這時期引起較大反響的有朱自清的《歐游雜記》、《倫敦雜記》;李健吾的《意大
利書簡》;鄭振鐸的《歐行日記》;小默(劉思慕)的《歐游漫憶》等。這些游記多采用類似隨筆的比較自由的寫法,雖然寫的是異域風光,卻很能顯示游記作者的個性。他們發(fā)展了旅行記、風土志的寫法,有較強的社會性、民俗性、知識性和較高的敘事描寫的技巧。
(三) 報告文學
東北"九.一八"和上海"一.二八"事變發(fā)生后,曾經(jīng)形成了第一次報告文學熱潮,到了1936年,抗戰(zhàn)形勢危急,階級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因此成就了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豐收年。
夏衍的報告文學名篇《包身工》和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是當時膾炙人口的名篇。它們的問世,被看作是年輕的中國報告文學趨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標志著報告文學結束了依附于新聞報導和旅行通訊的歷史,開始成為自覺的文學創(chuàng)作,走上了獨立發(fā)展的道路,并以其新聞性和紀實性吸引了大量的讀者。
[思考題]
①試評林語堂的散文觀。
②評何其芳《畫夢錄》的藝術特色,并說明其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③寫一篇鑒賞郁達夫《故都的秋》(或《釣臺的春晝》)的短文。
相關熱詞搜索:散文 年代 散文隨筆30年同學聚會 散文30字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