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聞最新消息 [經濟新聞重在見人]
發(fā)布時間:2020-02-21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經濟新聞報道的一個通病是可讀性差,可讀性差的一個原因是“目中無人”。所謂“目中無人”就是說經濟新聞報道很少寫到具體的人物,“見物不見人”、“見數不見人”。作者沒有弄明白經濟新聞報道應該寫給誰看。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新聞是關于人物的報道,是給人們看的報道,無論什么種類的新聞,都離不開人物的活動,因而經濟新聞必須要見人見思想。
為此,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經濟新聞報道寫給誰看。
我們常見這樣的新聞報道:某段高速公路某日竣工通車,某領導剪彩,工程投資多少,原計劃多長時間建成,建設者發(fā)揚拼搏精神加快施工,提前多長時間建成,這條公路通車對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有多么重要的作用,等等。
這樣的經濟新聞報道是寫給誰看的?主要是寫給領導機關、投資方、建設方看的,里面的情況是有關部門提供的標準件,是他們感興趣的。
報道者忽略了一個問題:修路的人是少數,用路的人是多數。這樣的新聞報道應該寫給更多的人看。用路的人關心什么?當然也關心這條高速公路對當地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意義,但他們更關心這條路能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哪些便利,例如這條高速公路的具體方位,兩端與什么高速公路相接,通車后從某地到某地可以縮短行程多長時間等等。記者了解這些內容不難,把它寫到稿子里也不難。只要寫出多數人最關心的東西,這種新聞就可以吸引更多的讀者。
但通常我們不往這里想,也不往這里寫,讀者在報紙上看到的只有一些枯燥乏味的數據和建設過程,只有對某條高速公路通車的籠統印象。
原因在哪里?就在于我們眼中沒有讀者,只見機構單位不見人物。表現到寫法上,就與機關公文相類似,不是指示式、通報式,就是總結式、典型式。于是見報的經濟新聞報道可讀性、可用性差,趣味性、人情味淡,個性化需求就更是滿足不了讀者。
經濟新聞報道應該為誰而寫?答案很簡單:為讀者而寫。讀者的閱讀需求也是多種多樣的。他們關心上級精神和政務公務等方面的報道,也需要了解社情民意,也需要得到精神愉悅、生活服務。他們同樣會反對千篇一律而渴望豐富多彩,同樣會厭煩枯燥乏味而喜歡生動有趣。怎樣把經濟新聞報道做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讓讀者易于接受、樂于接受,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到這樣一點――經濟新聞報道應該善于寫人物。
一篇工作性的經濟新聞報道,就是因為從人物寫起,便把抽象變?yōu)樾蜗,枯燥變(yōu)橛形丁_@印證了以下看法:“新聞魅力在于其個人化。只有個人化的新聞,才能夠在報道的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受眾注意力,激起受眾的極大興趣!彼^新聞的個人化,就是以人們的個人故事、體驗為切入點和線索來報道一個重大的新聞事件,或解釋新出臺的法規(guī)政策等。換句話說,就是在報道重大新聞時,應從某個個人的視角出發(fā),以小見大、貼近讀者,從而順其自然地引出對重大新聞的報道。
大多時候,經濟新聞報道都是非事件性報道。不好把握,于是就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新的寫法,叫人格化消息。它脫胎于《華爾街日報》新聞體寫法!度A爾街日報》寫法由于注重從人物的角度來寫新聞,把抽象的社會題材賦予人性,所以稱作“人格化”寫法。
這種寫法的基本策略是:找出一個(或幾個)受所報道的社會問題影響較大的人物,重點對他(或他們)的命運或生活狀況進行剖析,再以他(或他們)作為典型例子,擴展到更大的社會范圍,從而揭示新聞主題。
人格化寫法的基本模式是:先從選定的某個人物的角度加以詳細表現,然后擴展到一般,向主題過渡,在揭示主題之后再與開頭呼應,有點象電影里全景與特寫鏡頭的交替運用。
人格化寫法的好處:一是用富于情節(jié)的個人經歷來代替抽象生硬的敘述,使新聞與讀者更加貼近。二是由于運用了“近景”和“特寫鏡頭”,可以減少許多抽象的表述和統計數字。
(作者單位:內蒙古日報社)
相關熱詞搜索:重在 見人 經濟 經濟新聞重在見人 經濟信息聯播女主持人 中央新聞聯播主持人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