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朱大可:馬加爵狂歡

發(fā)布時間:2020-05-20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朱大可:文化批評家

  陳黎:北京青年周刊記者

  時間:2004年3月17日晚10點~11點

  地點:北京~上海

  

  陳黎:你個人感覺大眾傳媒是如何報道馬加爵事件的?表現(xiàn)出一些什么樣的特質?

  

  朱大可:事實上我非常注意觀察媒體對馬加爵事件的報道。最令人震驚的是:四個受害者,根本沒有人去關心。幾乎所有的媒體對此都表現(xiàn)出令人吃驚的冷漠!馬加爵事件本身已經(jīng)變成公眾的一場狂歡,它就是一個公眾娛樂節(jié)目,這就像美國打伊拉克一樣。它已經(jīng)超出了法律或道德事件的范疇。如果它是一個道德事件,媒體或公眾就會驚呼:“這個人真是壞!壞透了!”一定會用這種詞的?涩F(xiàn)在,說馬加爵壞透了的人越來越少。就算有人說過,也只是說說而已。大部分人對他的評價,就是覺得這個人很奇怪,很特別,也很好玩。媒體關于被害人的報道,幾乎少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我看到的只有很短的一篇,也只是輕描淡寫而已。被害人的相片,他們的生平情況,他們的父母對孩子被害是什么感受?我沒有看到過這樣的報道。由于媒體的引導,公眾關心的焦點是:馬加爵究竟為什么要殺人?他是怎樣殺的?殺人過程中他采用什么方法?又出于什么樣的心理和動機?他逃到哪里去啦?有沒有被抓住?怎么把他抓住的?誰舉報他的?他有沒有反抗。恐T如此類。這里面充滿了戲劇性和娛樂性的元素。于是問題就出現(xiàn)了,居然沒有人去關心被害者,關心他們的身世,更沒有人想要去慰藉在痛苦中輾轉反側的死者家人。媒體有時需要裝正經(jīng),公眾則早已現(xiàn)出了赤裸裸的狂歡表情,無論如何,他們狂歡的本質是相同的!這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這個社會已經(jīng)放棄了基本的道德同情心,所有人的關注焦點之集中在殺人犯身上,使整個事件演變成了一場全民狂歡。

  

  陳黎:這么說媒體的報道完全是娛樂性的?

  

  朱大可:對啊。如果說有道德心的話,必然要關心被害者。無論如何,在一個比較正常的社會,關心殺人犯和關心被害者最起碼應該是同等的;
而在一個更為健康的社會,被害人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注。中國人的“看客心態(tài)”,魯迅早年就揭示過。他的小說《藥》是一個例證。這次“馬加爵狂歡”,是《藥》年代的某種延續(xù),只是主人公有革命者換成了殺人犯,但它同時也帶有“媒體資本主義”的鮮明特征。這種把兇殺事件娛樂化的傾向,特別是把極端的死亡事件娛樂化,西方相當普遍。最典型的就是美伊戰(zhàn)爭,人們不管它是正義還是非正義,也不管到底它死了多少人,有多少人流離失所,受盡苦難;
人們只關心發(fā)了多少枚導彈,出現(xiàn)了多少個彈坑,新式武器的神奇技術效能,如此等等,完全沉醉于對轟炸現(xiàn)場的美學觀賞之中,從中獲得極大的娛樂快感。薩達姆在地洞里被捕的過程也是如此。一場貓捉老鼠的游戲逐步走向了高潮,接著是獄中書信、審判、死刑,新聞事件迅速轉變成變成了一種不知結局的、跌宕起伏、高潮頻現(xiàn)的電視連續(xù)劇。甚至有人說馬加爵怎么那么快就被抓住了?怎么這么輕易就范?他為什么沒有進行反抗,就像薩達姆當時沒有反抗一樣,很多人說薩達姆至少應該打死幾個美軍。他們的表現(xiàn)很令人失望,這是共同的看戲邏輯在發(fā)揮作用。在晚期的資訊資本主義時代,大眾傳媒扮演了導演的角色,它必然要密謀、組織并參與到公眾的狂歡中去。

  

  陳黎:媒體報道的道德感是如何弱化的?

  

  朱大可:今天的大眾傳媒的道德界限已經(jīng)非常模糊了。正義性、道德感、是非標準,這些倫理學范疇的東西在這種過程中都被省略了。過去面對一個突發(fā)的血腥事件,人們首先是進行道德判斷,媒體報道這類事件用的詞通常是“殘忍的”、“卑劣的”、“下流的”、“無恥的”等等,媒體扮演了正義審判者的角色。現(xiàn)在這種詞用的越來越少了。媒體沒有說馬加爵是殺人魔頭啊,他們用的是比較中性的詞,因為媒體完全懂得公眾的心理。甚至有人問有沒有人給馬加爵寫情書呀?聽起來很“無恥”的問題。老一輩的人會這樣質問說:這樣的人你能給他寫情書嗎?你寫得下去嗎?你的手難道不顫抖嗎?但到了晚期資本主義時代,道德作為社會調節(jié)器的功能已經(jīng)非常弱化了。這是一個重要的變化。

  

  陳黎:這種變化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發(fā)生的?有什么標志性事件?

  

  朱大可:在 90年代,如果那個事件和國家利益有關,民族主義者會產(chǎn)生極大的道德義憤,比如美國炸了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或者是海南撞機事件。但“馬加爵事件”與民族主義無關;
伊拉克事件肯定是一個全球性標志,但它沒有發(fā)生在國境內,中國人是袖手旁觀的看客,所以它仍然只是非道德性的娛樂事件。中國本土的新聞娛樂化,這個轉折點也就在這一兩年。這可能就是“零年代”的特點!傲隳甏笔俏覍21世紀前10年的命名。在“零年代”里,所有的一切都歸零了,包括道德在內。馬加爵事件使我非常強烈地意識到,對于一個兇殺類的、包含濃烈道德元素的事件,最后被徹底娛樂化了,成了一場集體的狂歡,變成了娛樂性消費的盛大對象,這一切可以說是從馬加爵開始的。后現(xiàn)代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道德感的弱化。在某種意義上講,媒體就是一種溶劑,它把什么都溶解了──把各種道德化的、堅韌的、有刺的東西,全都溶解成一團模模糊糊、曖昧不清的東西,他必須保證你吃下去無害。有道德感的東西是有害的,它會讓人生氣、痛苦、不快活、以及產(chǎn)生各種反抗和改造的欲念。現(xiàn)在人們要的只是輕松快活。經(jīng)過媒體的無害化加工之后,人們吃著就覺得比較舒服,這也是現(xiàn)代犬儒主義的一種精神特點。

  

  陳黎:你說馬加爵事件是轉折點,你認為以后會不會有更多類似的媒體行為?

  

  朱大可:那當然!媒體會越來越起勁,媒體需要這種突發(fā)事件來刺激受眾。甚至有些媒體在蓄意制造這種東西,F(xiàn)在出來馬加爵這么好的新聞賣點,真是天賜良機,媒體當然會大肆渲染。但無論它怎如何炒作,它都無法擺脫道德歸零的立場,也就是蓄意把兇殺事件中的道德元素下降到最低。只有這樣把它才能變成無害的新聞,公眾也才會以享樂的心態(tài)來消費它,媒體的市場才會變得越做越大。馬加爵事件是一個里程碑,我敢預言,此后,如果再有類似的事件發(fā)生,一定會再度成為公眾狂歡的對象。一個反面的例子是,在央視的春晚上,主持人倪萍至今還在孜孜不倦地煽情和擠觀眾的眼淚,結果每次都成了公眾的笑柄。

  

  陳黎:對,你看現(xiàn)在大量的報道都是馬加爵落網(wǎng)過程、他的逃跑路線、舉報人是怎么發(fā)現(xiàn)他的,諸如此類。

  

  朱大可:是啊,這些都是娛樂。這種娛樂化與國家的需要是密切相關的。以前類似的事件也沒有新聞發(fā)布會,沒有這樣大肆地張貼通緝令,一直貼到家喻戶曉為止,也沒有這樣動用這么多的警力,更沒有如此大規(guī)模地動用過公共平臺。政府的這種全新的行政手法、事件的高度透明化,為媒體和公眾的資訊狂歡提供了必要的素材。我認為馬加爵事件也是新聞報道模式的一個轉折點,國家主義話語進行了自我調整,盡管動機與媒體不同,但它也同樣需要降低道德感。因為道德這個東西是雙刃劍,它會觸發(fā)人們對國家體制和社會疾病的各種聯(lián)想。例如孫志剛和黃靜案件,所以它寧可讓媒體來使它娛樂化,這種無害化的新聞消費,能使極端新聞變得更加安全。娛樂化就是等于給那些惡性事件新聞上了安全套。

  

  陳黎:大眾又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狂歡的?你和張閎一起編過《21世紀文化地圖》,能不能給我們簡單畫一幅大眾的狂歡路線圖?

  

  朱大可:在中國文化的視野里,最早進入狂歡狀態(tài)的是王朔。他利用反諷和戲擬手法,讓大眾通過他的電視連續(xù)劇進行了小規(guī)模的狂歡。90年代初《編輯部的故事》,是作家以個人話語方式對公眾產(chǎn)生影響的范例。他反諷式話語開始到處泛濫,這種話語原本屬于北京的一個亞文化社群,最后卻變成了全國人民的話語方式。這是公共話語狂歡的第一階段,貫穿了整個90年代,一直到周星弛的《大話西游》為止!洞笤捨饔巍吩98年上映,人們真正看懂它是在2001年,那時就在全國范圍內蔓延,中國開始進入“大話時代”。“大話時代”的標志是對經(jīng)典文本進行褻瀆性的解構,手法大都是戲擬,什么《祥林嫂炒股》啊、《為人民幣服務》啊,就是讓一個嚴肅的經(jīng)典人物或一種經(jīng)典政治理論變得滑稽起來。最近不是出了一個李文版的《狂人日記》嘛?這個就是《大話西游》的延續(xù)。大話時代有好幾個階段,最早是文字戲仿,后來出現(xiàn)了“大史記”《分家在十月》,央視的一幫人搞的,屬于活動影像類的戲擬,把電影《列寧在十月》拿出來把玩一番,F(xiàn)在網(wǎng)上流行“酷索”(KUSO),是對平面圖片進行戲擬和改寫,比如把周星弛的圖片截一段,上面放另外一句話,對圖片進行解構,重新建構其語義。去年整整一年就是“酷索年”,網(wǎng)上鋪天蓋地的全是酷索圖。這些都是大眾狂歡的方式,大眾通過這些手法消解了國家主義話語的嚴肅性,從中尋找新的話語樂趣。話語的狂歡從沒有達到過今天這種廣度和深度。互聯(lián)網(wǎng)在其間扮演了重大的角色,它為話語的狂歡提供了廣闊而自由的平臺。

  

  陳黎:那么你如何看待馬加爵這樣的狂歡型新聞事件呢?

  

  朱大可:馬加爵事件表明,現(xiàn)在又有第四種狂歡方式,就是新聞追蹤,特別是惡性事件的新聞追蹤。公眾突然發(fā)現(xiàn)有了更刺激的狂歡方式,但這種狂歡方式必須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第一它必須有一個主人公,這個主人公必須是一個罪犯,他制造了一場惡性事件;
第二是他必須展開逃亡,如果馬上抓住,這個事件就結束了,不好玩了,只有逃亡才能延展戲劇的時間,并由此激發(fā)人們的懸念。這其中還應當插入一些細節(jié)性的情節(jié),比如途中的抓捕和逃脫、愛情和營救,等等,事后的揭秘也是狂歡所必需的內容,雖然他被抓住了,高潮已經(jīng)來臨,但戲劇還在繼續(xù)上演,真正的結尾應當一直延伸到他的死亡,人們還會關心馬加爵臨死前說了什么?他的最后的懺悔,他被處死的方式,以及他赴死前的最后表情,等等。此外,人們還會制造各種附加的娛樂性文本,比如《馬加爵落網(wǎng)記》、《馬加爵自白書》、《馬加爵健美技巧》等等,還可以據(jù)此拍電影、電視劇,寫報告文學,成為全國人民的公共資源?傊,這個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和平面媒體的高度發(fā)達,為公共狂歡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媒體就像一群嗷嗷待哺的豺狼,看見肉就撲上去。馬加爵是他們的獵物。與警察相比,媒體才是真正的狩獵者。

  

  陳黎:人們現(xiàn)在越來越愛看紀錄片,是不是也出于同樣的原因?

  

  朱大可:是啊,看故事片不過癮,因為它太虛假。從911事件開始,人們逐漸熟悉了這種新聞消費方式,突然間世貿大廈倒了,突然間巴格達陷落了,這些事變充滿了不可預知的驚險困素,這是最富于刺激性的。你看這兩天,全世界都在問,拉登到底藏在哪里啊?美國人能不能抓到他呀?馬加爵扮演了一個中國的拉登,他是一個應運而生的戲子,奔走在我們不知道結局的紀錄片里,成為這個時代“最亮麗的風景線”。

  

  陳黎:你前面說到了,媒體為什么沒“撲向”受害者?

  

  朱大可:這是一個忽略。應該講受害者本身也是戲劇的一部分,但由于現(xiàn)在道德偏差,使得媒體突然間沒有反應過來。這是中國媒體不成熟的一面,公眾也很不成熟,公眾至少要裝模作樣地掉點鱷魚的眼淚嘛!前兩天我還聽到兩個學生在議論說,反正我們現(xiàn)在也沒事干,不如花點工夫找馬加爵吧,事成后平分這20萬。與其說他們是想弄這個錢,還不如說想?yún)⑴c親自到這場貓捉老鼠的歡樂游戲中去。馬加爵案件,顯然是國家主義教育長期以來煽動仇恨和展開無愛教育的必然結果,而晚期資本主義的暴力游戲,旨在進一步把這種仇恨加以娛樂化。媒體是它們的同謀。

  

  陳黎:還有一些人冒充馬加爵呢,這到底是出于什么心理?

  

  朱大可:為什么有人會去冒充馬加爵,這可是史無前例的事情。從前誰敢去冒充被通輯的嫌犯。楷F(xiàn)在不是這樣了!第一個冒充者出現(xiàn)在一個網(wǎng)吧里,以后又先后出現(xiàn)了好幾個,大家都爭當這個角色。很多人要通過參與這場游戲,在扮演虛擬角色的過程中獲得快感,他們的行為更像是一些兒童,積極地介入到全民化的公共游戲之中。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渴望扮演一個殺人犯的角色,爬上比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更加廣闊的舞臺,去滿足觀眾的暴力消費欲求。毫無疑問,人民需要這樣的戲子。

相關熱詞搜索:狂歡 馬加 朱大可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