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寧:遙想德莫克拉西 再思五四民主觀
發(fā)布時間:2020-05-25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保梗保鼓,陳獨秀在回應對《新青年》的批評時寫道,“本志同人本來無罪,只因擁護那德莫克拉西和賽因斯兩位先生,才犯了這幾條滔天的大罪!餮笕艘驗閾碜o德、賽兩先生,鬧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們現(xiàn)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獡碜o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jié)、舊倫理、舊政治。”(《新青年》第六卷第一號)自此,“德先生”與“賽先生”的說法不脛而走,同時也成為后來的五四運動最鮮明的象征。中國人對民主的鍥而不舍的追求正是由五四時的德先生鋪路,而道路的曲折也與對德先生的理解不無關聯(lián)。
民主是對應“democracy”的最早的中文譯名之一。186 4年由美國人丁韙良翻譯的《萬國公法》中已經多次使用“民主”一詞,其中的一文中有“如美國合邦之大法,保各邦永歸民主,無外敵侵伐”;
“若民主之國,則公舉首領官長,均由自主,一循國法”!段鲊聟R編》、《萬國公報》中也頻繁使用“民主”這個詞。《萬國公報》(第340卷)曾于1875年介紹“民主國家與各國章程[憲法]及公議堂[議會]”。此后,“民主”一詞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并開始與民權主義、平民主義等并用。在本世紀初,嚴復在譯釋《法意》一書時,也常常使用“民主”一詞。由此可見,以“民主”譯democracy由來已久。
民國初年,與“democracy”內涵接近而又被廣泛使用的是“共和”、“憲政”等詞語。李大釗、陳獨秀在五四運動前都是堅決捍衛(wèi)憲政反對專制的民主知識分子。當然,他們對“民主”的認識有其獨特的思想來源和發(fā)展軌跡。陳獨秀以“德莫克拉西”來稱呼democracy,其宣傳鼓動上的口號性意義顯然要多于對譯名的匡正!暗孪壬钡奶岱,一方面是一種有感召力的文學語言,另一方面是對democracy的多種中文名稱的一種統(tǒng)一,如民權(主義)、民治(主義)、平民政治、民主。民權是民主的最早的別名。可是,按今天的理解,“民權”應指的是公民個人的權利,“民主”指的是國家政權的一種組織方式。其實,若把民主理解成“人民的主權”,簡稱便是“民權”。在當時,以至今天,民主仍被理解為盧梭所謂的“人民主權”!叭嗣癞敿易髦鳌眲t是盧梭式民主的典型的中國式表述。所以,民權思想側重的是作為抽象的人民之集合的總體的“權力”,而不是作為每一個具體個人的人民的“權利”。這樣“民權”作為democracy另一個譯名就不難理解了!懊裰巍贝蟾攀前选懊裰鳌崩斫鉃椤叭嗣竦闹苯咏y(tǒng)治”,即直接民主,其思路與“民權”思路出于一轍。而這種思想在當時和今天都仍然很有影響。
德先生的倡導者陳獨秀在《新青年》創(chuàng)刊號的“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一文中宣稱法國是近代西方文明的創(chuàng)始者。與今天為報刊雜志取英文名稱不同,陳獨秀為《新青年》起了一個法文的名字La。剩澹酰睿澹螅螅澹浒岛囊馑际菍σ磺信f的東西應作最徹底的否定。盧梭的“人民主權”和公意(當時稱總意)特別地受五四知識分子的歡迎。根據(jù)盧梭的人民主權思想,憲法作為公意的產物不是限制國家的權力,而只限制國家機關(如行政、司法部門)的權力。(《青年雜志》第一卷第三號,一九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這位德先生身上有強烈的法蘭西啟蒙思想和法國大革命的氣息,當然也體現(xiàn)了盧梭及其“社會契約論”(當時稱民約論)的精神。為什么盧梭的思想比霍布斯、洛克更有價值?《新青年》重要作者、政治學家高一涵認為,因為洛克主張個人自由和有限政府的社會契約說只是“升堂矣而猶未入室也。入室者,其惟盧梭乎?”因為盧梭的“人民主權,乃克建極!瓏抑鳈,幾與人民主權同視!蹦芗s束政府權力的,“乃人民總意耳。而此總意之發(fā)表,由人民直接集會票決之。故真正主權之人,惟屬人民總體”。盧梭與洛克的差異在于,洛克僅要“限制政府之權力”,而“盧梭則畢舉其權力消滅之”。盧梭及其信徒們幻想用行不通的手段(直接民主)找到不存在的東西(公意、總意)。
五四運動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民間民主運動,希望以民主救治中國的政治黑暗;
以共和來拒絕帝王專制;
以憲政來鏟除強權政治武力干政,排除以一人、一派獨攬政權,希望以思想自由、個性解放喚醒人們的自主意識,擺脫奴性。辛亥革命雖然終結了帝制,但取而代之的不是現(xiàn)代的自由民主政治,而是軍閥的寡頭統(tǒng)治。徒有“共和”門面的政府雖試行政黨政治,但政權實際上完全被軍閥所操縱!案骸眱,勾心斗角;
江湖上,兵戎相見。在武力的威嚇和金錢的收買下產生和運作的國會不可能成為中國人民的利益的代表者。當時的政治制度仍然把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排斥在政治參與的大門之外。巴黎和會的結局可想而知。
。福澳旰蟮慕裉,遙想德先生當年,我們作為五四后來人,比評說得失更緊迫的,是認真思量如何繞開前車的覆轍。所以,不論五四的背后的民主觀有多少不可避免的天真、幼稚、誤解之處,這場民間民主運動背后的深刻的歷史背景是不容忽視的,其要求民主的正當性也是不容否定的,以致“雖以頑劣之偽政府,猶且不敢攖其鋒”(孫中山語)。在公元前209年的時候,可以說,沒有一個始皇帝,就走不出戰(zhàn)國;
那么,在公元1919年,可以說,沒有自由民主,中國就進入不了人類主流文明。中國歷史的這一重大轉折,德先生正是其中一濫觴。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