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繾綣與決絕:1950年代的沈從文
發(fā)布時間:2020-05-27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作為一個自由主義作家,在1949年后的一段時期里,沈從文一直郁郁寡歡,游離于當時的政治運動之外,冷眼靜觀著時勢的發(fā)展。
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是沈從文建國后所遭遇的第一場政治運動,也是建國以來的第一次文藝運動。以發(fā)動“運動”的方式批判一部作品的“思想”,并形成浩大無比的全國共討之的局面,對于那些沒有經(jīng)歷過延安整風的舊知識分子來說,是聞所未聞的。在這場運動中,沈從文雖處于漩渦的中心,但他不但不為這自上而下的氣勢所動,在內(nèi)心深處,反而覺得這場批判有點可笑。在他看來,如果不批判的話,武訓本來沒有多少人知道,說不定有些人會分不清“魯迅”和“武訓”,可是現(xiàn)在,動員全國上下的力量來批判這樣一個死人,值得嗎?問題是,現(xiàn)在的世界,誰會去學武訓?有舉手、擁護即可混得春風得意的好事兒,世界上還有誰會自尋倒霉地學武訓?為今之際,不想辦法鼓勵創(chuàng)作新作品,只是讓千千萬萬的人來批判和檢討,“費力多而見功少,似乎不大經(jīng)濟。即把一個導演、一個演員,并一個在墳墓中的武訓,完全罵倒,新的優(yōu)秀作品還是不會產(chǎn)生!”(注:見1951年9月2日沈從文所寫的一封信,《沈從文全集》第19卷,第109頁,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年。)在領導人看來是大是大非問題的《武訓傳》批判,在沈從文眼里,只不過是一個浪費報紙版面及人力、物力的無用之舉。
放眼文壇,更讓沈從文痛苦不堪。在這種氣候下,文藝界的許多朋友的筆都呆住了。登在大小報刊上的“文學”作品不倫不類,無價值的詩隨處可見、自由出版,而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卻被無端地封殺了。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雖然人手一冊,但毛澤東本人和真正的群眾離得太遠了,他不會去想怎么讓作家把精力轉(zhuǎn)到正常的工作上,使他們手中的筆能夠得其用,不再毫無意義地消耗在思想斗爭上。一個人如果只看自己,不注意以外的事情,容易失于偏,陷入孤立之中;
而一個集團如果只按自己的思路行事,不理會自己以外的人和事,更不是馬列主義的。馬列說知人,其實知人談何容易!這種領導方式肯定有問題,需要改善,這是明擺著的事實。
這是沈從文的真心話,但這意見是不能說、也無從說的。庭院中的鳥兒們在自由地飛翔、歌唱,充滿了有生之樂,“人在什么時候才可望用友愛來代替摧殘作踐?”(注:沈從文:《歷史博物館日記片斷》,《沈從文全集》19卷,第99頁。)他渴望像往常一樣,遇到問題和朋友一起討論,在討論中厘清問題,現(xiàn)在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過去的朋友們漸漸離自己遠去了,沈從文陷入了空前的孤立之中。每當這個時候,沈從文往往頗有怨言:“半生為了許許多這種年青人服務,特別是一些作家,這些人目下有在外省的,不明白我怎么過日子極自然。還有些身在北京城圈子里住下的人,也像是北京城打聽不出我的住址,從不想到來找找我。這也很好,借此可以學習明白社會或人生。人不易知人。這種隔絕也正是對我一種教育!保ㄗⅲ荷驈奈模骸斗彩聫睦斫夂蛺鄢霭l(fā)》,《沈從文全集》19卷,第114—115頁。)
這種情緒在寫給程應镠的信中,流露的更為充分、具體:
流金:
我還以為會可再見面談談,不想又即回上海了。
國家在發(fā)展中,事情多,問題多,舊制度已崩潰,新秩序剛建立,尤其是新手接新事,凡事都不免有脫節(jié)處。一個負責人總得抵三五人用,望事事忘我無私的作去,才不致辜負歷史時代所囑托任務。中學校校長事更麻煩,盼能凡事耐煩細心作去,任何困難都莫灰心,更莫因小小人事周折而生氣,因小失大。
你來提到某某事,是我聽到第三個人說起的同一事。走后固然流淚許久。我居然還不在時代變動過程中死去,也就很好了。二年來笑和淚都對我失去了本來意義。私人得失也似乎毫無意思。因你一提,才想起有這件事。這些轉(zhuǎn)述不一定合實際,只宜讓那些陌生的過去毀過我們的人去傳述,熟人中可不必再注意的。照我看來,國家在任何方面人才都不夠用,向心力猶未形成,他這時節(jié)正在為政府努力工作,又勤快,又負責任,對國家實在為有用。這就很好了。至于因他對我如何如何,恐不可信。傳述的人如即正是過去辦《野草》胡罵了我多年,使我和左翼有隔的人,那就更不可信!北回時,初辦《大公報》副刊,我本來即并不想出面,因不得已才寫文章,后來又因他們辦《新路》,怕人認為有關(guān)連,如彼如此而致神經(jīng)逐漸失常,幾幾乎即胡涂死去。由此一來他反而怕來見我,都沒有什么關(guān)系。流金,革命是國家一件大事,國家大,個人極!我今年已快50歲了,頭腦身體猶如機器,不節(jié)制使用了30年,也舊了,壞了,本來也應分報廢了。解放北京本是一件歷史大事,如果我適逢其會,當其沖,不幸在一些不巧情形中糟了,毀的已毀,也不應當以為什么大不了,更不宜再因此還把一個別的年青有為的人也隨之毀去!人難成而易毀,社會國家正在向前發(fā)展,一切事均不宜停頓,大家還是向前看,為國家多做點事情,不要以我一個人的遭遇而如何不平吧!聊昙o青,又有才干,與其責備他過去,不如鼓勵他未來。這正是中共一貫所說與人為善之意。
你聽來的傳說,必普遍到一個程度,我所以特意向你提提。這事即丁玲也有未盡能盡責任處,她那□到我為了什么,得到什么。
流金,要愛人以德,不要恨人。國家因權(quán)力過大,新當大轉(zhuǎn)變時,總到處不可免有不必要犧牲損失。要看大處遠處,望好作事,凡事謹慎細心,免誤事,反而喪失國家威信。到你將來負責較大,能在立法上建議時,提一提莫作踐瘋?cè),就很好了。這是很凄慘的。我看過,我懂得,相當不合需要。……(注:1950年秋致程應镠,《沈從文全集》19卷,第89—90頁。文中劃橫線的部分,是沈從文自己刪除的文字。)
這封信大約寫于1950年秋,但未寄出。1951年11月6號又補寫,最終是否寄出,不得而知,但這封信對理解沈從文建國初的生活態(tài)度大有助益。收信人程應liú@①是作家、歷史學家、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建國初任上海中學校長。在這封信中,隱約透露出來的是沈從文因朋友、學生的背棄而產(chǎn)生的傷感,至于到底是誰引起了他的傷感,由于收入全集時編者隱去了相關(guān)的人名,我們不得而知。但從沈從文聽說此事后“流淚許久”的反應來看,他非常傷心。通過閱讀此信,我們大概也知道了:(1)這位背棄了沈從文的人“年紀青”;
(2)和《大公報》、《新路》有某種關(guān)聯(lián);
(3)“正在為政府努力工作,又勤快,又負責任”。
而傳播這個消息的人,過去編過《野草》,并且批評過沈從文,《野草》是1940年8月在桂林創(chuàng)刊,1942年?,主持其事的人為夏衍、宋云彬、孟超、秦似、聶紺弩,至此,我們已經(jīng)明白了事情的大概脈絡,隨著史料的發(fā)掘,此事必定會水落石出。
1949年以前,沈從文是大學教授,又主持著四五家刊物,以培養(yǎng)青年作家為樂,在他周圍自然會有一批青年作家。雖然才過了幾個月,但隨著時勢的變遷,用“物是人非”來形容還是恰切的。沈從文的失勢,自然會門前冷落車馬稀。他當初選擇留在北平,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有許多朋友或?qū)W生均參加了革命,像丁玲、何其芳、嚴文井等都已經(jīng)成了革命作家中的中堅力量,他們了解自己,在關(guān)鍵時刻,總會伸出援助之手,以洗脫他所遭受的誤解。唯其因為有此熱望,當他遭受冷遇時的傷感才會愈發(fā)的強烈,在信中,雖然“此事丁玲也有未盡能盡責任處”一語已被沈從文刪去,但他的不滿是確實的。
沈從文一生寫人,但到頭來依然不能知人。解放以后,他感覺自己用在人與人之間的精力,比工作本身的消耗還要大,而調(diào)處復雜關(guān)系,正是沈從文所不擅長的工作,因此時常陷入苦惱當中!肮ぷ鬓D(zhuǎn)到歷史博物館時,我的存在只像是一種偶然。一切對我都極陌生。雖然每天還是一些熟人在一處吃喝,工作時也似乎還肯出力,事實上即家中人也一點不熟習,好像是客人偶爾在一處。同事就更加生疏了。一天要我數(shù)錢、拔草,就照做,但是一點看不出這對國家有什么意義。對我自己,頭腦極沉重,累極時想休息又不可能,實在只想哭哭,以為既然并不妨礙別人,但是聽館中人向家中說這很不好,也不敢了。見什么人都嚇怕。對于自己存在,只感覺得一種悲憫。我需要休息,沒有得到休息?植涝诨貜椭。白天一樣和人說笑、吃喝,事實上我再也不會有一個普通人能有的自尊心,和對于工作應有的自信心了。
社會變了,我的一切知識既沒有什么用處,因此一天在博物館庫房中數(shù)數(shù)銅錢,也覺得什么都是一樣。覺得生命這么使用,倒也很好。但是也很奇怪,我究竟是誰?要我數(shù)銅錢的人得到什么?對國家有什么意義?想理解,無從理解。“更讓沈從文十分不理解的是,”許多過去在國民黨時代滿有辦法的人,現(xiàn)在還是有辦法。有些本來極本行的教書的,卻認為是為反動服務。“(注:《沈從文自傳》,《沈從文全集》27卷,第153—154頁。)這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有時候,沈從文獨自站在午門的城樓上,望著暮色蒼茫中的北京城,百萬人家的房屋櫛比,遠處的無線電傳出雜亂的歌聲,太廟的柏樹林中突然傳出一聲黃鸝的鳴叫。眼前的大道上,車輛流動如水,但一切的存在對他而言如此陌生,一種想法油然而生:我是誰?我在什么地方?我究竟為什么這么下去?沒有人能夠回答。這使他感受到生命的隔絕,人與人理解的遙不可及。需要一種外力打破沈從文的這種隔絕,在與土地、人民的交流中恢復生命的活力,機會終于來了。
1951年10月25日,沈從文作為農(nóng)村土改工作團成員啟程赴四川。對中央來說,讓一些民主人士參加土改,目的就是讓他們通過參加土改的階級斗爭,聽一聽農(nóng)民一字一淚的訴苦,認識共產(chǎn)黨在農(nóng)民中的深厚基礎,從而進一步體會土改的正義性和必要性,對土改由懷疑轉(zhuǎn)為支持與擁護。(注:參見李維漢:《回憶與研究》下,第723—724頁,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離開書房和人人自危的工作環(huán)境,到更為鮮活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去,對于沈從文來說,是一次告別隔絕狀態(tài)的機會。他很珍視這樣的機會。他相信,這次四川之行是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轉(zhuǎn)變,想到這里,他心里亮堂了許多。一踏上開往漢口的火車,“就只覺得一件事,即終生做人民的勤務員”。沈從文又恢復了多年養(yǎng)成的寫信的習慣,好像又回到了1934年寫《湘行散記》的時候,從1951年10月25日啟程起,到1952年2月27日止,在4個月的時間里,僅保存下來的書信就有50封之多,幾乎是每兩三天寫一封信。在這些信件當中,苦悶、懷疑和憂郁的情緒一掃而光,取而代之的是為國家服務的熱情:
我們的國家太大了,太可愛了,多少年來大家都期望國家轉(zhuǎn)好起來,一切主張一切理想一切辦法都不濟事。共產(chǎn)黨一來,什么都有了辦法。了不起處是沒有貪污而一切為人民,國家是會一天比一天好轉(zhuǎn)的。是比任何時代都偉大而光明的。你們要多多把現(xiàn)代科學知識學好些,一個人做五個或七八個人的事,還恐怕來不及。1951年10月28日致沈龍朱、沈虎雛)
生活各不相同,卻同一為了革命而去,這個綜合實在感人,也唯有毛澤東時代能作到!
和在革大完全不同,即對于同行的都充滿了親切感,有些不相熟,然而十分關(guān)切,還不像階級愛,至少是同志愛。(1951年10月31日致張兆和)
只希望好好來為這個偉大國家偉大時代來再寫幾年,看到江岸邊的種種,我的創(chuàng)造的心又活了起來了。我一定要為你們用四川土改事寫些東西,和《李有才板話》一樣的來為人民翻身好好服點務。1951年10月31日致沈龍朱、沈虎雛)
知識分子真是狗屁,對革命言,不中用得很。而且一脫離人民,渺小的可怕。罪過之至。
因為什么都不知,什么都得說,但是毫無意義,和人民真正問題實千里萬里,即如過去的社會調(diào)查,如清華、云大兩系工作,就全是枝枝節(jié)節(jié),一點不切實際的書生工作。而當時三五年的工作成就,現(xiàn)在作來——由人民自己作來,三個月已完完全全弄好了。(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1951年11月13日致張兆和)
我們在都市中的生活方式,實在有愧,實在罪過!要學習靠攏人民,抽象的話說來無用,能具體的少吃少花些,響應政府節(jié)約號召,把國家給我們的退還一半,實有必要。如北大還不即要我們搬,務必去和張文教同志商量商量看,拿一半薪已很多。余捐給抗美援朝去好,還公家好。我相信你是能理解也能就情形作到的。和這些干部比起來,我實無資格用國家這個錢。1951年11月19—25日致張兆和)
要入黨,才對黨有益。我就那么打量過,體力能回復,寫得出幾本對國家有益的作品,到時會成為一個黨員的。工作搞不好,就不。(1951年12月6日致沈龍朱、沈虎雛)
如果沈從文的這些想法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話,這意味著他的思維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過去,他總是從“思”出發(fā)質(zhì)疑現(xiàn)實存在,而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像孩子們一樣,從“信”出發(fā)理解中國大地上的一切。這些信是寫給張兆和、龍朱、虎雛的家信,我們沒有必要懷疑沈從文的真誠。多年來,沈從文對下層人民的生活一直是關(guān)注的,當真正走到民間,看到他最關(guān)心的人民正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建設著新中國的時候,聽到他們發(fā)自肺腑的對共產(chǎn)黨的感謝的時候,沈從文知道,共產(chǎn)黨解決了國民黨幾十年沒有解決的問題,他的內(nèi)心發(fā)出了由衷的贊嘆,一曲頌歌從他的心中淌出來:
我們從首都來,
排成整齊隊伍,
來自各階層,
萬眾一條心,
跟隨毛澤東旗幟前進,
上高山,涉大河,入草原,永遠前進,
工作全體為人民。
我們來到重慶,
見百萬燈火輝煌,
像百萬明星,
創(chuàng)造自人民,
創(chuàng)造自人民,
照耀毛澤東旗幟前進,
下工廠,進礦山,入農(nóng)村,永遠前進,
生產(chǎn)全體為人民。
這首名為《土改團來到重慶》的歌詞是沈從文創(chuàng)作的一首歌詞,本是為工作團的一位音樂家嵇振民寫的,至于最終是否合作完成,不得而知。詞的風格或許與沈從文的大家身份并不相合,但它卻是作家此時心境的真實寫照。土改工作團的4個月,改變了沈從文此后的命運,他開始努力向主流政治意識形態(tài)靠攏,他已經(jīng)意識到,“必需要十分謹慎的從領導上學習處理工作,方可少犯錯誤。”(注:1951年11月1日致張兆和,《沈從文全集》19卷,第139頁。)在沈從文身上,中國共產(chǎn)黨讓民主人士參加土改的目的達到了,這一思想的轉(zhuǎn)變,對沈從文來說,是幸?還是不幸?只有讓歷史回答了。
巧合的是,沈從文抵達四川不久,《光明日報》就發(fā)表了他的表態(tài)文章《我的學習》,(注:《光明日報》1951年11月11日。1951年11月13日寫給張兆和的信中曾說過:“我給丁玲一個檢討文章,不知她交什么刊物發(fā)表!庇纱丝芍@篇文章是交由丁玲轉(zhuǎn)交有關(guān)部門的。)三天以后,《大公報》轉(zhuǎn)載了這篇文章。當時全國各大報刊上都辟出很大篇幅刊登舊知識分子的檢討文章,實際上也是一種過關(guān)的表示。既是檢討,就要對過去的“錯誤”有一個認識,同時還要對新政權(quán)表示擁護,這是必不可少的程式,沈從文也不能例外:
過去二十年來,個人即不曾透徹文學的本質(zhì),因此涉及文學藝術(shù)和政治關(guān)系時,就始終用的是一個舊知識分子的自由主義觀點立場,認為文學從屬于政治為不可能,不必要,不應該。且以為必爭取寫作上的充分自由,始能對強權(quán)政治有所懷疑否定,得到健全發(fā)展和進步的。即因此孤立的、凝固的用筆方式,對舊政治雖少妥協(xié),但和人民革命的要求,不免日益游離,二十年來寫過許多文章,犯過不少錯誤。
由于缺少對政治和文學聯(lián)系有深一層認識,我的階級立場始終即是模糊的。我的工作的積累,于是成了偽自由主義者群一個裝潢工具,點綴著舊民主自由要求二十年。而我也即在這個位置上胡寫了二十年。
凡事用接受作實踐,還是明白不少問題,特別是明白“政治高于一切”,“一切從屬于政治”,“文學藝術(shù)必從屬于政治,為廣大人民利益服務”,幾句話對于新國家的深刻意義。
個人和國家在有組織有計劃中的發(fā)展,……這種種,無不得通過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通過毛澤東的思想和領導實踐方法,才有可能來實現(xiàn)一個偉大美麗新中國。
時代太偉大了,五萬萬人民解放了的雙手和頭腦,都將在中國共產(chǎn)黨和偉大人民領袖毛澤東旗幟下而活用起來,進行史無前例的文化生產(chǎn)建設。我即活在這個光榮時代里,和所有中國人民共同為這個象征中國新生的偉大節(jié)日——中國共產(chǎn)黨三十周年,而意識到自己的新生。ㄗⅲ簠⒁娚驈奈模骸段业膶W習》,《沈從文全集》12卷,第361—373頁,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
解放三年以來,沈從文了無聲息,關(guān)于他的各種傳言倒是滿天飛,這篇文章也算是對那些不切實際的流言的一種回答,因而文章中才會有這么一段:“這個檢討是這半年學習的一個報告。也即是我從解放以來,第一回對于個人工作思想的初步清算和認識,向一切關(guān)心過我的,教育幫助過我的,以及相去遙遠聽了些不可靠不足信的殘匪謠言,而對我有所惦念的親友和讀者一個報告。”
就這樣,在三年猶豫、徘徊、掙扎之后,沈從文終于以這樣的方式為自己獲得了進入新社會的通行證,一抹亮色出現(xiàn)在他的眼前。
在此心境之下,沈從文一改往日的憂郁筆調(diào),給遠在香港的表侄黃永玉寫了一封措辭懇切的信:“你應速回,排除一切干擾雜念速回,參加這一人類歷史未有過之值得為之獻身工作,……我當重新思考和整頓個人不足惜之足跡,以謀嶄新出路。我現(xiàn)在在歷史博物館工作,每日上千件文物過手,每日用毛筆寫數(shù)百標簽說明,亦算為人民小作貢獻……我得想象不到之好工作條件,甚歡慰,只望自己體力能支持,不忽然倒下,則尚有數(shù)萬數(shù)十萬種文物可以過目過手……”(注:黃永玉:《這一些憂郁的碎屑》,《比我老的老頭》,第82頁,作家出版社2003年。)
沈從文的獻身精神是真誠的,雖然時常生活在困頓中,曾因為急用向丁玲借款100萬,日記中也有“窮極,無可為力”的記載,但在1952年工資定級時,主動要求降低自己的標準,不要高過館中領導。老作家熱心國家建設的行動也感動了了解情況的人,堅冰開始慢慢融化。
沈從文的表現(xiàn)也引起了黨組織的注意,時任歷史博物館書記的張文教專門找沈從文談話,“老沈,我把你介紹入黨,你有條件,你政治上沒問題,這是上頭有過交代的!保ㄗⅲ号c王亞蓉的談話,見王亞蓉編:《沈從文晚年口述》,第182頁,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
這是一個好兆頭。隨著頭上的政治疑云的消散,沈從文的研究工作也得到了承認:1953年7月26日,《光明日報》刊發(fā)了沈從文的《明代織金錦問題》,這是他解放后發(fā)表的第一篇專業(yè)論文;
《中國織金錦緞的歷史發(fā)展》發(fā)表于《新建設》第9期;
《新觀察》的第19期上刊發(fā)了他的《中國古代陶瓷》……沈從文的建國后的成果終于得到了專業(yè)人士的承認,這對沈從文是一個鼓舞。
好事接踵而至:1953年9月,中國文學藝術(shù)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沈從文作為全國美協(xié)推選的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10月4日,毛澤東接見部分與會代表,文化部部長沈雁冰向毛澤東逐一介紹了參加會見的代表,當介紹到沈從文時,毛澤東問了沈從文的年齡,聽到回答后說:“年紀還不老,再寫幾年小說吧……”聽到這里,沈從文眼睛濕潤了,中共中央主席的鼓勵似乎沖淡了沈從文多年來埋藏在心底的委屈。
1953年,沈從文一家告別了租住民房的歷史,搬入東堂子胡同51號,這里是歷史博物館的家屬宿舍,沈從文住在后院靠東頭的北房三間。
1954年,張兆和離開位于北京西郊圓明園的101中學,調(diào)至《人民文學》編輯部工作,從此告別了住校的歷史,對孤獨中的沈從文來說,這也是一個安慰。
沈從文明顯開朗了許多,開始走出自我禁閉的書齋,與親朋好友間的走動也多了起來。
沈從文的情緒變化黃永玉也感受到了:“1954、1955年日子松動得多,能經(jīng)常聽到他的笑聲。
公家給他調(diào)整房子雖然窄小,但總算能安定下來。到中山公園、北海、頤和園玩得很高興。
五十多歲的人,忽然露出驚人的本事,在一打橫的樹上‘拿’了一個‘頂’。又用一片葉子舐在舌頭上學畫眉叫,忽然叫得復雜起來,像是兩只畫眉打架!唬 O伦靵磔p輕對我說,‘是畫眉“采雄”(交配的家鄉(xiāng)話)’。于是他一路學著不同的鳥聲,我聽得懂的有七八種之多。有‘四喜’、‘杜鵑’、‘布谷’、‘油子’、‘黃鸝’……‘尤其難學的是喜鵲!你聽!要用上腭頂著喉嚨那口氣做——這一手我在兩叉河學來費了一個多月,上腭板都腫了……他得意得了不得!埃ㄗⅲ狐S永玉:《這些憂郁的碎屑》,《比我老的老頭》,第83—84頁,作家出版社2003年。)
1956年,沈從文進入了和主流政治最為合拍的一段時期。這一年的1月10日,沈從文作為特邀代表被增選為政協(xié)委員。1月30日,沈從文步入了參政議政的殿堂,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并在會上做了發(fā)言,2月9日的《人民日報》全文刊發(fā)了沈從文的發(fā)言。沈從文在發(fā)言中談到:
6年以來,從一件一件事情看去,并參加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運動,我才日益明白過去認識上的錯誤。正因為解放,才把帝國主義在中國百余年的惡勢力連根拔去,才加快結(jié)束了蔣介石的獨裁政權(quán),全體農(nóng)民才從封建地主壓迫下翻過身來,才有今天全國農(nóng)業(yè)集體化高潮和全國私營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高潮的來臨。從此以后,一切對國家建設有用的聰明才智,才有機會和人民勞動緊密結(jié)合起來,為全體人民長遠利益發(fā)揮出更大的效率。這就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才是真正的民主政權(quán),才能夠把蘊藏在中國人民內(nèi)部無限豐富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熱情,全部解放出來,納入國家計劃中,運用到科學研究和工業(yè)建設上去,實現(xiàn)國家發(fā)展的遠景,對世界和平、人類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今天的社會,每一種工作都和人民全體的努力發(fā)生密切聯(lián)系,每一方面的新成就都鼓勵并幫助推動其他工作的前進,中國共產(chǎn)黨和毛主席就這樣領導中國人民把中國歷史帶入到一個光耀輝煌的道路上去。我相信了共產(chǎn)黨。我一定要好好的向優(yōu)秀黨員看齊,加強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主席著作,聯(lián)系業(yè)務實踐,并且用郭沫若院長報告中提起的三省吾身的方法,經(jīng)常檢查自己,努力作一個毛澤東時代的新知識分子,把學到的一切有用知識,全部貢獻給國家。如果體力許可,還要努力恢復我荒廢已久的筆,來謳歌贊美新的時代、新的國家和新的人民。(注:《沈從文的發(fā)言》,《人民日報》1956年2月9日。)
在這段時間里,沈從文對中國共產(chǎn)黨發(fā)動的歷次政治運動都深信不疑,相信政府決斷的正確性。1955年1月,經(jīng)過多年的醞釀、組織,一場轟轟烈烈的對胡風的總清算在全國范圍內(nèi)展開了,隨著斷章取義、羅織罪名的“關(guān)于胡風反黨集團”的三批材料的陸續(xù)公布,學術(shù)問題最終定格為政治問題,全國范圍內(nèi)共審查了2100人,有92人被逮捕,62人被隔離,73人被停職反省的建國以來株連最廣的“文字獄”終于形成。在這次運動中,沈從文雖然置身事外,但他心底里,對這場批判是認同的。在給大哥的一封家信中,對這次事件有這樣的表述:“這里正是全面在討論胡風問題。這個人過去(抗戰(zhàn)前和抗戰(zhàn)中)我總以為他在代表黨,批評這個,打擊那個,F(xiàn)在才明白是他自己一套。有一小集團,這里布置那里布置,爭領導權(quán)!更絕不是黨的代言人!(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沈從文的這種態(tài)度,已經(jīng)與解放前的那種堅持民間立場的作風判然兩樣了,這是解放六年來思想改造的結(jié)果。沒有必要懷疑沈從文的真誠,因為這些意見是寫在家書中的,他沒有必要向情同手足的大哥隱瞞自己的立場。這種態(tài)度使沈從文避過了1966年以前的歷次政治風波,沒有受到任何沖擊。
1956年,中央正式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口號,強調(diào)藝術(shù)和科學中的是非問題,應當通過自由討論解決;
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發(fā)表了《如何處理人民內(nèi)部的矛盾》(注:這是《關(guān)于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文本,這個文本與1957年6月19日《人民日報》的正式發(fā)表文本有很大不同。),以極其溫和的口吻宣告大規(guī)模的階級斗爭已經(jīng)結(jié)束,熱情肯定了王蒙等人的干預生活的作品;
同年4月,中共中央又下發(fā)了《關(guān)于整風運動的指示》,決定開展反對官僚主義、主觀主義、宗派主義的整風運動,要求各界人士幫助改進黨的領導作風;
于是出現(xiàn)了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早春天氣”。在這個后來被毛澤東本人稱為“陽謀”的早春天氣里,一大批高級知識分子加入了“鳴放”的陣營,對執(zhí)政黨的工作作風提出了種種批評意見,沈從文的許多朋友都出現(xiàn)在提意見的行列里,但沈從文依然不為所動,在此期間一言未發(fā)。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沈從文沒有機會發(fā)言,而是他主動放棄了“鳴放”的機會。
“‘鳴放’期間,上!段膮R報》辦事處開了一張在京的知名人士的約稿或座談的長長的名單,請他們‘向黨提意見’。名單上,恰好著名演員小翠花的名字跟他隔鄰,他發(fā)火了。
他覺得怎么能跟一個唱戲的擺在一起呢?就拒絕在那張單子上簽名!埃ㄗⅲ狐S永玉:《這些憂郁的碎屑》,《比我老的老頭》,第84—85頁,作家出版社2003年。)這是黃永玉記憶中的一件事情,但可以肯定的是,沈從文在鳴放過程中一言不發(fā)恐怕并不是因為一次”偶然的賭氣“,這種沉默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
1957年6月1日,北京大學新聞系的一位學生持介紹信來訪問沈從文,用意是想請沈從文對時局發(fā)表意見,以便寫一篇訪問記。在他看來,沈從文多年沒有露面,對當局必有意見,這次采訪有為他鳴不平的意思。沈從文覺得這采訪來得太突然,而且把三個互不相干的人放在一起,表明采訪者并不了解自己,甚至根本不知道沈從文到底是什么樣的人。沈從文告訴他:
“你恐怕弄錯了人!
“沒有錯,沒有錯!眮碚呤挚隙ǖ鼗卮。
“但是我和信上的另外兩位并不相熟。”沈從文又想出一個理由。
“唉呀,那不過是隨便填上的!
在沈從文看來,介紹信怎么能隨便填名字呢?但沈從文對他依然十分客氣,告訴他:“我多年來從事絲綢研究工作,只是擔心工作進展太慢,配不上社會的要求。自己沒有什么意見可說,即便要寫文章,也不用別人代勞,還是不要寫什么了吧?”
既然沈從文如此堅定,來訪的青年也不好再說什么,非常失望地離開了。盡管如此,沈從文還是感到此事非同尋常,又特意寫信給在北京大學工作的一位朋友,核實情況:
德申:
聞北大爭鳴情形相當活潑熱鬧,國文系想必也事件不少。昨天有個北大新聞系學生來訪問我,介紹信十分離奇,一信中計有三個不相干的名字,除我外還有陳慎言和小翠花,給我一種痛苦的壓力。這個介紹信真是不倫不類,可能是偽造的,望為查查。如果真是新聞系開來的,也證明新聞系辦得有問題,大致學生只看王瑤教授《現(xiàn)代文學史》,習于相信一種混合謊言和誹謗的批評,而并未看過我的作品。訪問我雖出于好意,也近于獵奇,并無基本認識。來的人還說曾問過你,也許還上過你的課,我可實在不知向他說什么好。雖一再告他不要隨便寫什么訪問記,或許當面說后,事后又寫,胡亂寄出。望你向新聞系黨組查查,來訪我的同學是誰,請他萬莫隨便寫下我什么向上海投稿。他的好意和熱忱都極可感謝,我可十分害怕這種于事無補的訪問記!
從文頓首
六月二日
種種跡象表明,沈從文信中所談的和黃永玉文中所寫的可能是一回事兒,只是有些地方略有出入。采訪對象除沈從文外,還有陳慎言和小翠花,而不是黃永玉所說的張恨水。陳慎言也是一位通俗小說家,著有《恨海難填》、《云煙縹緲錄》、《故都秘錄》等;
小翠花即京劇演員于連泉,另有藝名筱翠花,工花旦,先后與尚小云、楊小樓、余叔巖合作演出。從信中的口吻來看,沈從文確實對把自己和這兩個人列在一起感到不滿。他打心眼里瞧不起通俗小說家,在1956年10月份給張兆和的兩封家信中曾說:“如這么寫文章,我每天也可天上地下寫三五千字了。這種通信也可當成作品發(fā)表了。對讀者無益,編輯應負責任的。我的文章已寄出給畫報。畫報上要求是不大合的。所要求的張恨水或其他許多人都可滿足,因為隨便抄抄故宮說明,還不容易。”“報紙副刊近來刊登張恨水《孔雀東南飛》,一天刊那么一節(jié),什么都不曾交代,描寫得極淺,還是有讀者。社會實在太大了,如果一個都會里有二百萬以上人還只達到小學和初中文化水平,你試想想看,不承認他們的趣味,就他們?nèi)の秮磉M行文化娛樂工作,成不成?”但沈從文也并不單純是因為把自己和他們并列而拒絕發(fā)言,他對黨的領導沒有什么意見,倒是對建國后一些作家的表現(xiàn)大為不滿!傍Q放”及“反右”期間,沈從文均有一段時間不在北京,這使我們可以從他寫的大量家信中看到他對這場運動的真實想法:
這里報上正在“鳴”。前天是小說家(巴金等),昨天是戲劇界(曹禺、熊佛西、李健吾、師陀),一片埋怨聲。好像凡是寫不出做不好都由于上頭束縛限制過緊,不然會有許多好花開放!我不大明白問題,可覺得有些人提法不很公平。因為廿年前能寫,也并不是說好就好的。有些人是靠小幫口而起來,不是真正靠苦干深深的扎根于讀者心中的。有些人又是搞了十多年的。如今有些人說是為行政羈絆不能從事寫作,其實聽他辭去一切,照過去廿年前情況來寫三年五載,還是不會真正有什么好作品的。這里自然也應當還有人能寫“作品”,可不一定就是“好作品”。但目下不寫作品,還在領導文學,領導不出什么,卻以為黨幫忙不夠,不大符合事實的。鳴總不免有些亂。
——1957年4月30日致張兆和
反右斗爭日益加深刻,許許多多人都已卷入其中,惟絕大部分是和民盟、農(nóng)工民主黨、九三等有關(guān),是想從整風中對共傾覆的人物。知名人士相當多!辞樾危仨氈匦屡艂隊,有些作家,解放以來,工作本不多,花樣卻不少!×××是有代表性的。能力本不高,花招可真多!一揭露,假里手即原形畢現(xiàn)了。
——1957年8月3日致沈云麓
丁陳事已見報。個人主義一抬頭,總必然會出現(xiàn)或大或小的錯。從上次文代會中發(fā)言態(tài)度,我就感覺到不大對頭,好像還缺少對于黨的整體觀念體會。自有一套,又未必真的有什么了不起!渤醪浇⒘巳嗣窳龊忘h的整體觀點,都會明白應當凡事十分謹慎,莫人云亦云作他人傳聲筒。稍受右派利用,我們哪受得了?要從一切小事上注意愛黨,維護黨。
要學習從各種事情各方面來提高自己,不僅僅是學學文件。要在各種有益人民的工作上貢獻自己,忘我踏實的來工作。我告你你總不明白,甚至不相信,一時蕭乾等說的反而相信。
——1957年8月中旬致張兆和
這三個月國內(nèi)事可變得不少。北京方面不僅是民盟章羅大頭子傾覆,即小伙計也日日出現(xiàn)于報上。這幾天聞正在清算××。人不老實,必然這樣。聰明處總用到小地方,自私自利,花樣也不少。解放前搞××,到北京一跑,我們就吃他大虧,他們搞的內(nèi)容,當時我一點不知道,外頭人卻罵到我頭上,以為我曾參加。在學校中辦壁報,從三樓寫到下一層,其實我就不明白他到北京來是誰派的,有什么內(nèi)幕打算。這次又總想要三姐加入民盟,還幫他的大頭目拉我吃飯!瞬焕蠈崳偸遣缓。
——1957年8月22日復沈云麓
這里引述的,只是沈從文“反右”運動期間所寫家信的一小部分,它代表了沈從文這個時期的思想情緒。與當時知識分子對共產(chǎn)黨牢騷滿腹不同,從這里,我們感受到的是一個知識分子對共產(chǎn)黨政策的擁護,對自己過去的許多朋友建國后的作為卻頗多非議。這在當時是一個并不多見的景象。在這場波及全國的政治運動中,沈從文并沒有什么批判文章留下來,蕭乾記憶中的沈從文對他的批判是沈從文在這次運動中留下的唯一印痕,據(jù)蕭乾回憶:
在文聯(lián)批斗我的大會上,沈從文發(fā)言說我早在1929年就同美帝國主義勾結(jié)上了。他當然是指我與阿蘭合編《中國簡報》。按理,他對此事再清楚不過,怎么可以這樣故意惡語中傷。
我后來想,沈從文是我的第一位文學師傅,對我的恩太重。我最初的幾篇習作上,都有他修改的筆跡,我進《大公報》是他和楊振聲介紹的。在我失業(yè)的那8個月里,也是他同楊老師收容了我。這些都是我沒齒難忘的。再加上想他那樣說,也許是要在階級斗爭面前自保,也就不去過分計較。(注:蕭乾傅光明:《風雨平生——蕭乾口述自傳》,第256—257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但沈從文否認參加了這樣的批判會,由此形成了一樁文壇公案。最早披露沈從文批判蕭乾這件事的,是蕭乾的夫人文潔若。在1992年出版的《我與蕭乾》一書中,文潔若說一位“老作家”揭露蕭乾“早在30年代初就與美帝國主義進行勾結(jié)”,(注:文潔若:《我與蕭乾》,第41頁,廣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既然沒有點名指認,大家只是心照不宣,僅在朋友間口耳相傳。直到1999年傅光明發(fā)表了《沈從文和蕭乾:從師生到陌路》一文后才廣為人知,同時也引起熱愛沈從文的人們的質(zhì)疑。從現(xiàn)存材料看來,沈從文確實參加過一次蕭乾批判會,這一點張兆和可以作證。(注:參見李輝:《和老人聊天》,第42頁,大象出版社2003年。)沈從文也的確有時間參加批判蕭乾的會議,8月4日,沈從文在作協(xié)的安排下到青島休養(yǎng),這使他得以避過許多批判大會,但8月28日沈從文即已提前返回北京,行前寫信告訴張兆和,“早回好些,照你所說,多參加幾次會”,這樣沈從文剛好趕上9月5日、9日(注:1957年9月2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名為《蕭乾是帝國主義的忠順奴才》的新華社訊,文中有:“關(guān)于批判蕭乾的大會最近繼續(xù)舉行了三次,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茅盾,副主席老舍、邵荃麟都在會上發(fā)了言。發(fā)言的還有方蒙、葉君健、方土人、方巨成、張彥、劉北汜、張光年、冰心、卞之琳、康濯、鄒獲帆、楊剛、高集、沈從文、黃永玉等多人!边@是筆者檢索到的沈從文參加批判蕭乾會議的最直接證據(jù)。在郭小川的日記中有9月5日“近五時,到大樓,正開斗爭蕭乾的大會,聽了幾句,與荃麟談了一些事情”;
9月9日,“為送《詩刊》稿,到大樓去了一下。蕭乾的會議正在開,白羽正找阮章競和公木談古立高的問題”。(《郭小川1957年日記》,第186頁,189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沈從文參加的可能是郭小川日記中記載的這兩個會議中的一個。)召開的兩次蕭乾批判會。
從當時的形勢和沈從文對蕭乾的看法來判斷,沈從文批判蕭乾也在情理之中。實際上,沈從文對蕭乾的不滿早就開始了。出于為賢者諱的目的,收入《沈從文全集》中的許多書信都以××取代了被議論人的名字,但對蕭乾經(jīng)歷略知一二的人即可知,在這許多××中的一部分是指蕭乾無疑。如1957年8月23日寫給張兆和的信中有這么一段:“有關(guān)××事,我也不記到他什么了,只覺得他始終是不大妥當?shù)囊晃。為人不純,相當自私自利?此麑Α痢、對××,都可知。過去早就感覺到,但照過去習慣,總以為一些屬于私事,不宜過問。正如同我對許多人一樣。自從辦××那次以后,對他即很不歡喜,所以他一再來要文章,我都不熱心,你總不明白。上次邀到人家處吃飯,(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又勸你入民盟,我都覺得不歡迎他是對的。但現(xiàn)在來提意見,還是不知說什么好。據(jù)我估計,××搞的大把戲,他未必知道,因為資格不深,但小把戲拉拉人,發(fā)展組織,如何配合鳴放,必清楚有份。這也恐得待我回來,我們共同來寫好了。”而一位與沈家交情頗久的蘇仲湘在一篇文章中則有“在沈從文方面,的確在歲月往還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印象和感受。這種印象和感受,早在四五十年代就已發(fā)生,使沈開始有‘他始終是不大妥當一位’的感嘆!保ㄗⅲ禾K仲湘:《也談沈從文與蕭乾之失和》,《縱橫》1999年第11期。)根據(jù)蕭乾和沈從文的交往,再加上蘇仲湘文中的旁證,可知沈從文信中的第一個××是指蕭乾。不過,即便沈從文批判蕭乾是事實,也不會影響讀者對沈從文文學成就的評價,這是當時情勢下許多文人的普遍選擇,更何況沈從文與蕭乾的恩怨由來已久。
多年來,為了爭取生存的權(quán)利,沈從文變得小心翼翼。在行文中,他盡量避免使用容易引起別人反感的字句,他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煩。195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決定為他出版《沈從文小說選集》,這是沈從文建國以后出版第一部文學作品選集。他非常珍視這個機會,特意為它寫了一篇題記,文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我既然預備從事寫作,就抓住手中的筆,不問個人成敗得失,來作下去吧!虏还,必有鄰’,于是就憑這簡單信念,當真那么作下來了。”這本不是什么犯忌的話,但沈從文還是覺得不妥,8月20日,他寫信告訴張兆和:“選集序,我想如果不發(fā)表,就不用好。書中那篇,如來得及我也想抽去。我怕麻煩。如已用,似得把你說的‘德不孤必有鄰’刪去。”在正式出版的《沈從文小說選集》中,“德不孤”一句失去了與讀者見面的機會。
這種變化與夫人張兆和的影響密切相關(guān)。盡管張兆和比沈從文小8歲,但她出自名門望族,是一個典型的大家閨秀;
而沈從文則是一充滿野性的“鄉(xiāng)下人”,多一些俠義之氣。在變幻莫測的政治風浪面前,張兆和的理性和沉穩(wěn)幫助沈從文渡過運動的難關(guān),使他不再有建國前的那種“冒失”。在黃永玉的記憶中,“嬸嬸像一位高明的司機,對付這么一部結(jié)構(gòu)很特殊的機器,任何情況都能駕駛在正常的生活軌道上,真是神奇之至。兩個人幾乎是兩個星球上來的人,他們卻巧妙地走在一道來了。沒有嬸嬸,很難想象生活會變成甚么樣子,又要嚴格,又要容忍。她除了承擔全家運行著的命運之外,還要溫柔耐心引導這長年不馴的山民老藝術(shù)家走常人的道路。因為從文表叔從來堅信自己比任何平常人更平常,所以形成一個幾十年無休無止的學術(shù)性的爭論!保ㄗⅲ狐S永玉:《太陽下的風景》,《我所認識的沈從文》,第31頁,岳麓書社1986年。)沈從文在私下里把自己的夫人稱為“政委”,也就是思想上把關(guān)的人。這一點,張兆和的同事涂光群深有感觸,“每當張兆和的同事去看他,沈從文往往顯得很熱情,說起他發(fā)現(xiàn)、保管的心愛文物,則如訴家珍。但這些小文人(編輯呀,小說愛好者呀)愛說點當今文壇上的事兒,也常常問及沈從文,‘可還在寫作?’‘您的小說選為什么選得那樣少?’……每當這種時刻,夫人張兆和總是以眼色、微小的動作,暗示沈從文‘三緘其口’。這種微妙的局勢,自然被編輯們感知了。”(注:涂光群:《沈從文寫〈跑龍?zhí)住怠,《中國三代作家紀實》,第273頁,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5年版。)
“我擁護人民的反右派,因為六億人民都在辛辛苦苦的努力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工作,決不容許說空話的隨意破壞。如有人問我是什么派時,倒樂意當個新的‘歌德派’,好來贊美共產(chǎn)黨領導下社會主義祖國的偉大成就!保ㄗⅲ荷驈奈模骸兑稽c回憶、一點感想》,《沈從文全集》14卷,第427頁。)由此可見,在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沈從文的態(tài)度是旗幟鮮明的。上級領導顯然注意到了沈從文的思想變化。運動結(jié)束后,沈從文得到了充分信任和肯定,“1958年,為慶!从摇窢巹倮,周揚在西長安街郵局對面一個飯館里,設宴招待文藝界人士,有30多人參加,我也去了。席間,周揚當場宣布:”老舍工作很忙,準備讓他多做一點全國文聯(lián)的工作。北京文聯(lián)主席,想請沈從文擔任。‘’我一聽急了,立即站起來說:“這不行。我還是作我的文物工作,我是個上不得臺盤的人!保ㄗⅲ毫栌睿骸讹L雨十載忘年游》,《長河不盡流》,第351頁,湖南文藝出版社1989年。對這件事,不同的人回憶有所不同,武敏的《誨人不倦的人》、劉一友的《沈從文現(xiàn)象》都對此事有過記載,但設宴招待者為李維漢,二文同見《長河不盡流》。但陳徒手的記載均與他們不同:“史樹青證實此事,但在細節(jié)上稍有出入:”毛主席請沈先生當文聯(lián)主席,沈先生告我此事。
沈先生說,這是主席的客氣話,我也不能去,我還是愛好文物!诒本┦形穆(lián)工作幾十年的林斤瀾從未聽說過此事,對此深表懷疑。他告訴筆者:“汪曾祺跟沈先生很熟,我也沒聽他提過此事!保ā段玳T城下的沈從文》,《讀書》,1998年第10期)由此可見,做北京市文聯(lián)主席這件事,確實出自沈從文自己口中,但不同人的轉(zhuǎn)述略有差異,至于具體史實到底如何,待考。)至此,40年代的那個指點江山、臧否人物的沈從文已經(jīng)漸漸遠去,他變得越來越謹小慎微。
就這樣,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沈從文終于融入了主流社會,但對一個職業(yè)作家來說,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
來源:《長城》2005年第3期
熱點文章閱讀